伏口漆樹中學成績
『壹』 求一篇關於湖北地理、文化的演講稿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介於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4%,居全國第16位。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總人口為6,050萬人。全省設有武漢(副省級城市)、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樊、鄂州、荊門、孝感、黃岡、咸寧、隨州12個地級市,仙桃、天門、潛江3個省直管縣級市,1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1個神農架林區;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其中22個縣級市,39個縣,2個自治縣。省會武漢市。
【歷史沿革】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縣屈家嶺文化遺址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製作和水稻種植;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縣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春秋戰國時大冶已有采銅冶煉。秦漢時,由於湖北接近黃河中下游地區,江陵和襄陽發展成為經濟和軍事重鎮。南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加速兩湖地區的開發。唐代湖北地區稻、麥、麻、茶和蠶絲等農作物有較大發展。江陵成為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宋代江漢平原廣泛挽堤圍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漢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故元明時流行「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唐宋時,武漢即以商業著稱,江夏城(今武漢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並列為南宋三大都會。明中後期,漢江下游和舉水、倒水下游地區引種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武漢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漢口發展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漢口、宜昌、沙市辟為商埠,開辦工廠,在漢口等地建立制茶、煙草等加工工業。1904年京漢鐵路和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長沙段通車後,武漢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同時建立近代工業,有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漢冶萍公司),武昌紡、織、絲、麻四局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舉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人民為了自由和解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北伐戰爭、黃麻起義、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以及將軍縣——紅安在中國革命史上都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1947年後,劉鄧大軍南下,相繼在鄂北、豫南一帶建立江漢、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年表
新石器文化遺存、夏商周--湖北
(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約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堯時為樊國。羅泌《路史·國名紀》載:「帝堯時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時為鄂國。《史記 殷本紀》載:「紂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沙窩陳林寨、燕磯側船地、七窯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遺址出土商代青銅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銅器大都有氏族銘文及族徽。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揚越,至鄂。封中子紅為鄂王,築鄂王城。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咢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熊咢鑄「夜雨楚公鍾」(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廟樓塘、華容碼頭、沼山金老墳、葛店平頂山、段店城子山、塗鎮金盆地、公友龜山等西周至東周遺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時為楚之別都。楚共王熊審封其三子子皙為鄂君。始鑄銅鏡。子皙與鄂地越人泛舟於鄂渚,有越人歌謠流傳。靈王時,子皙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吳,舊傳縣東三里有接渡石。澤林申映灣傳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頒發「鄂君啟金節」(安徽壽縣出土),鄂邑水陸商隊貨運楚國各地。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雲:「乘鄂渚而反顧兮,唉秋冬之緒風」。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公元前223年(楚負芻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從漢水至鄂渚樊口,廢負芻為庶人。楚亡
秦漢三國(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其領域西北界長江、東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劉邦封大將樊噲於鄂縣,灌嬰築鄂縣城。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荊王劉賈於沼山大戰淮南王英布,戰死,劉邦為其立荊王廟。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樊口。孫劉聯軍大破曹軍於赤壁,魏、蜀、吳三國鼎立勢成。
公元209年(漢建安十四年),孫權與周瑜、魯肅、張昭於城東虎頭山商議建都大計,聞鳳鳴,遂築鳳凰台。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孫權在樊口設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立武昌郡,轄武昌、陽新、沙羨、下雉、柴桑、潯陽等六縣。八月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築吳王城。次年鑄數千銅釜。
公元224年(吳黃武三年),佛門名士支謙與印度僧人維祗難、竺律炎居武昌,共譯《法句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江南始傳佛教。
黃鶴樓 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孫權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後出土有孫權之侄銘文弩機、侄孫「孫將軍門樓」。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朱應著《扶南異物志》,康泰著《吳時外國傳》。
公元229年(吳黃龍元年),四月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在南郊築壇祭天。傳有黃龍蟠於江心磯上積日方去,遂改元黃龍。由建業遷富戶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萬。於西山建避暑宮、讀書堂。頒屯田令,鼓勵墾荒。武昌為全國四大鑄鏡中心之一,有「銅鏡之鄉」美譽。九月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為吳陪都。
公元238年(吳赤烏元年),傳武昌麒麟現。
公元265年(吳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孫皓自建業遷都武昌。不願意離建業者編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童謠,樊口鯿魚始名「武昌魚」。次年十二月還都建業。
公元271年(吳建衡三年),吳監池司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間流傳「孟宗哭竹冬生筍」故事。
兩晉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
公元280年(吳天紀四年西晉太康元年),三月龍驤將軍王浚率巴蜀之軍克武昌,進逼建業,吳亡,三國歸晉。分武昌縣復置鄂縣。武昌仍為郡治,屬荊州。
公元291年(西晉元康元年),武昌郡屬江州。
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於城東辟「夷市」,開集貿;城西植「官柳」。西山東麓建陶侃讀書堂,堂前有「陶公井」。後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東晉永昌元年),荊州刺史王敦鎮守武昌,兩年後殺郭璞於南岡,叛晉。溫嶠、庾亮討伐王敦。東晉咸和元年,溫嶠守武昌。咸和三年,溫嶠、庾亮推陶侃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蘇峻、祖約叛軍。
公元334年(東晉咸和九年),陶侃卒於樊口。庾亮接任江荊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鎮武昌。世稱南樓為庾亮樓。
公元307——312年(東晉永嘉年間),葛洪駐足武昌,結廬煉丹,養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鄉、洪道鄉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葯池、琴床石、葛店鬥牛觀、白鹿磯等遺跡。
公元381年(東晉太元六年),高僧慧遠掛錫寒溪,於吳王避暑宮故基建寺,倡「凈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靈泉寺」。
公元420年(東晉元熙二年),車胤卒,葬燕磯車湖。胤幼貧勤學,囊螢照讀,傳千古佳話,後封臨湘侯。植物學家、武昌人戴凱之著中國第一部《竹譜》。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領武昌、陽新、鄂三縣屬郢州,州治設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設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蕭綸於樊山建無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寶二年),湘東王蕭繹派王僧辯、陳霸先率軍平侯景之亂,大敗侯景於蘆洲。
公元557年(南朝陳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西陵三縣。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湖北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鄂、西陵二縣歸武昌縣,置武昌郡,改郢州為鄂州,武昌縣隸屬鄂州。
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於白雉山煉銅鑄錢,開鄂邑鑄銅幣之端。
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縣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滸鎮築城塘城。又築武昌縣城。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鄂州為江夏郡,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縣,同屬江夏郡。
公元613年(隋大業九年),廢城塘縣仍並入武昌縣。
公元755年(唐天寶14年),韓仲卿(韓愈之父) 任武昌縣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李白作《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來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參謀,登南樓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詩。孟浩然、劉長卿、常建、岑參、錢起、盧綸游歷武昌,留詩甚多。
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元結辭官隱居武昌,自號「漫郎」,撰《退谷銘》、《抔湖銘》、《廣宴亭記》等。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於小北門外江邊建亭,書法家李陽冰以篆書題名「怡亭」並序,裴虯擬銘文,李莒以八分體書銘刻於崖,世稱「三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杜牧任黃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樓夜》、《悲吳王城》等詩。
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藝發達,今梁子島有瓦窯澥遺址。
宋元(公元960——1368年)--湖北
公元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常泛舟南來,遊憩於樊口、西山。寫有《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記》、《菩薩泉銘並序》等。蘇轍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記》詩文。元佑元年,蘇軾於汴京作《武昌西山詩》,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三十餘名士唱和。西山寺「東坡餅」為江南名點。
公元1078——1085年(宋元豐年間),潘鯁居樊口開酒肆,史稱「潘生酒」。詩人潘大臨從蘇黃游,有「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句傳世。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國元年)秋,黃庭堅重遊西山,寫有《松風閣》詩(原件為書法史珍品,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張耒、秦觀、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詩作。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寧年間),獎勸農桑,武昌人口比唐時倍增。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書「清峰古剎」匾額。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諶謙建文星塔,次年在鳳凰台建鳳台書院。乾隆年間書院重修,更名「古鳳鳴寺」。
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知縣李有朋建鳳凰塔。
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抗倭名將、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樓」遺址。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雲南知州,後歸隱西山,建積煙樓、冷光亭,著有《吳游草》、《詩經匡說》、《史諷韻語》。
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三月地震,綿亘地動二千餘里。
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馬跡鄉李華率農民起義。
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佔武昌城。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武昌人鄔明昌辭錢塘令歸隱峒山,峒山有「鄔進士墓」。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李自成與清軍戰於武昌。
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縣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風閣、庾亮樓;始纂修《武昌縣志》。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滸鎮創辦全縣第一家鑄造作坊。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長嶺人張裕釗考授內閣中書,歷任武昌勺庭、江寧鳳池、保定蓮池、襄陽鹿門等書院主講。其書法衍為宗派,並傳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公元1852年(清咸豐二年),彭大士、柯一貴、王安德等聚眾於靈溪、馬跡山區反清,號稱「三十六王」,與太平軍相呼應。
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鳴和任內閣中書,曾為太子侍讀,帝賜御書「門生天子」匾額。著有《澹災蠡述》。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縣宗景藩捐俸銀購回桑苗,倡導植桑養蠶織綢,人稱「宗公桑」、「宗公綢」。
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兵部尚書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閘、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公元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武昌人黃大華著《東漢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種歷史分類詳表,被世界書局刊入《二十五史補編》。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廢書院,辦學堂,改壽昌書院為武昌高等小學。
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創辦武昌郵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夢春、朱茂春「同胞三進士」傳為佳話。
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義大利神甫來武昌,建城關天主堂。
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興辦寒溪學堂,民國元年改名寒溪中學。澤林人程清泉創制軋花機和人力紡織機,在全國工業機械促進會上獲銀質獎。
公元1910年(清宣統二年),成立縣商會。
中華民國(公元1911——1949年)--湖北
公元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義。吳兆麟被推舉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後授陸軍上將)。胡廷佐、胡廷翼、馬榮、徐達明、程正瀛、周德勝、余品龍等八十餘名鄂州籍志士參加進攻督署和陽夏之戰,功勛卓著。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屬武漢黃德道。熊晉槐創辦小輪公司,首辟漢口至葛店航線。
公元1914年(民國三年),壽昌縣改名鄂城縣,屬鄂東道。
公元1919年(民國八年),王遇甲組建第一家官商企業鄂城鐵礦有限公司。
公元1920年(民國九年)夏,段店人劉伯垂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回湖北創建中共武漢支部。
公元1922年(民國十一年)。吳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閘、民生閘。
公元1924年(民國十三年),設立煙酒事務局。如意齋石印館開業。
公元1926年(民國十五年),中共鄂城縣特別支部、國民黨鄂城縣黨部分別成立。
公元1927年(民國十六年),城關集會慶祝北伐勝利。賀龍所率國民革命軍移駐鄂城,並整編獨立第十五師。縣總工會、縣農民協會、縣婦女協會、共青團鄂城縣委會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葛店人范鴻劼與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葉挺率第二十四師追剿叛軍夏斗寅部師次鄂城。
公元1928年(民國十七年),葛店人張金保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開設鄂城電報支局。
公元1929年(民國十八年),張南生創辦震寰電燈公司。
公元1930年(民國十九年),彭德懷率工農紅軍進入鄂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公元1931年(民國二十年),8月長江水位26.1米,粑鋪大堤潰口。
公元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盛浩如組織農民運動被國民黨殺害於長嶺。陳扶生開辦震亞機器米廠。
公元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武漢至鄂城電話線架通,設立鄂城電話局、葛店電話所。武漢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車。城關首映無聲電影。
公元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28日,日軍飛機四次轟炸鄂城。國民政府軍第五十五師率民眾浴血奮戰。 10月23日,鄂城淪陷。王水、況公僕、王蘇等組建梁湖抗日游擊隊。
公元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日軍進犯梁子,造成高橋慘案。
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中共鄂南中心縣委遭日偽襲擊,造成葛店夏家榜慘案。新四軍鄂南獨立第五團成立,抗日鋤奸,開展游擊戰爭。
公元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新四軍五師挺進鄂南,會戰談家橋。日偽軍下鄉掃盪,製造郭家壋慘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堖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
公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挺進鄂南。張體學指揮月山戰斗,殲滅頑匪馬欽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歡慶勝利。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編輯本段]【湖北氣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復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岩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水力資源居中國第4位,地表水體積佔中國第10位。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全省。漢江全長的3/4流經省境,與源出邊境山地的眾多河流,共同匯注長江。省內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萬多公里。此外,全省過境容水量約有6338億立方米,因而有豐富徑流量可供調蓄利用。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達3308.1萬千瓦。省境淡水湖泊眾多,有「千湖省」之稱,多分布在江漢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積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內淺層地下水儲藏量豐富,估計為2650億立方米,可開采儲量約每年為355.7億立方米,略等於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的36%。地下水水質清潔,儲量穩定。 植被具南北過渡特徵,既有大量北方種類的落葉闊葉樹,也有多種南方種類的常綠闊葉樹,同時又處在中國東西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區,便於鄰近地區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國生物資源較豐富省份之一。全省樹種有1300餘種,其中用材林約佔一半。主要有馬尾松、櫟類、杉木、樺、楠竹等,經濟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烏桕、漆樹、 核桃、板栗和果樹等。此外有野生動物570餘種,其中20多種列為國家保護對象,主要為金絲猴、閩中羊、蘇門羚、金錢豹、毛冠鹿等;葯用植物1300多種,以黨參、黃連、天麻、貝母等產量最大,並產名貴葯材,是馳名中外的天然動植物園。
[編輯本段]【人口宗教】
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2006年底,湖北省總人口(指戶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長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為6,050萬人,常住人口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萬人。總人口與2005年相比,增加19萬人,增長速度為0.32%,與1990—2000年兩次人口普查間的年平均增長速度0.95%相比,降低 0.63個百分點,人口總量呈現持續低速增長的態勢。總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 135.1萬人,女性人口為2 914.9萬人。全省平均每戶人數為3.37人,人口密度為325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為9.08‰,人口死亡率為5.95‰,自然增長率為 3.13‰,與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上升0.08個千分點,但仍穩定在較低水平。全省5,693萬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為2,493.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43.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199.5萬人,占總人口的56.2%。與1990年和2000年兩次人口普查時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別上升了15.05和3.58個百分點。
全省17個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農架林區)的人口分布情況: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漢市:818.8 萬人,其次是黃岡市:728.9萬人,人口最少的是神農架林區:7.9萬人。
湖北為多民族省區之一,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壯族、蒙古族等55個民族。
湖北省宗教基本情況:
湖北省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全省有7個省級愛國宗教組織,即省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有35個市、州、縣成立了愛國宗教組織。全省正式開放宗教活動場所1744處。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湖北歷來為中國水陸交通運輸樞紐。長江、漢江和京廣鐵路相交於武漢市,京九鐵路有一條聯絡線與武漢相連,使武漢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九省通衢」。
內河運輸在省內居重要地位,以長江與漢江為兩大水運干線,全省一半以上縣、市處於航運線上,是中國內河航運最發達的省區之一。
鐵路干線四通八達。京廣線是中國鐵路運輸最繁忙運輸線之一,縱貫省境東部,過境物資運輸量遠大於省內物資裝卸量。199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1673公里,其中復線佔1/4以上。橫穿鄂西北山區的襄渝線中的襄樊-達縣段是中國第3條電氣化鐵路。
公路分布不平衡狀況有了極大改善。「十五」期間,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級公路4609公里,長江、漢江大橋10座,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5000公里,等級公路比重達到91%,實現省會武漢到各市通達高速公路,市州到縣(市)全部通達二級以上公路。公路建設以「六路六橋」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長江大橋6座,同時完成一、二級公路4609公里。
民用航空事業發展迅速。武漢市是中國航空運輸中心之一。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航空港,設計為4E級國家一級民用兼國際備降機場,是全國十大機場之一。空中航線共107條。省內有航線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線通往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
航空:湖北省的武漢、荊州、宜昌、襄樊、恩施、老河口都有民用機場,其中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辟有多條國內和國際航線。
鐵路:湖北境內的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襄渝線、漢丹線、焦枝線、枝柳線及武大線等等,省會武漢有直達省內各地的列車,此外還有直達北京、鄭州、天津、洛陽、重慶、西安、昆明、貴陽、長沙、柳州、廣州、南昌、石家莊等市。
公路:湖北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公路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達,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時也將鐵路和水路運輸連接起來。湖北省內正在建設多條高速公路,目前已經建成通車的有從黃梅縣到黃石的黃黃高速公路和黃石至武漢的武黃高速公路和從武漢經荊州至宜昌的漢宜高速公路。其他還有武漢—襄樊—十堰、武漢—信陽(河南)、荊州—荊門—襄樊、宜昌—利川、武漢—赤壁,武漢一英山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
水運:湖北省境內的長江總長達1000多公里,因而湖北省的長江航運是非常發達的,上至重慶,下至上海都有客輪可達,沿途串起了許多個省市。近年來,由於航空、鐵路和公路客運的發展,水路客運漸漸冷清起來,但春運期節,水運還是一個主要的交通載體。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起,湖北為中國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利用省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建設了武鋼、大冶鐵礦、荊襄磷礦、應城石膏礦等大型礦山基地。19世紀 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鋼鐵、機械、電力、紡織、食品為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生產體系,是全國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
『貳』 2009第8屆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70篇翻譯 (急求~~~)
《曹劌論戰》復習資料
【參考譯文】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大舉攻打我(魯)國。庄公將要派兵迎戰。曹劌(聽到這個消息後)請求拜見(庄公)。他的鄉親們說:「(國家大事,就讓)那些吃肉的大官們去商量吧,(你)為何去參與呢?」曹劌說:「不。那些吃肉的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曹劌)就進宮拜見(庄公)。他問道:「您靠什麼(讓將士們)跟齊國軍隊(拚命)作戰?」庄公說:「(我待人不錯)凡是衣食之類養生的東西,我都不敢獨自享用,一定要分一些給別人(臣下)。」曹劌應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並沒有普及到全體百姓身上,他們不會(因此而)跟從(您去拚命作戰的)。」庄公說:「(我在祭祀鬼神的時候)所用的牲畜、寶玉、絲綢,不敢虛報浮誇,總是按實數(有多少說多少)。」曹劌應答說:「(對鬼神不說謊這種)小信用,還不能得到(鬼神的)信任,鬼神不會(因此)保佑(您打勝仗)。」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來審理)。」曹劌應答說:「(這是)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之類的事。憑這一點,就可以跟敵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齊國)作戰,就請(讓我)跟從(您)。」
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率領魯國軍隊出征)。齊、魯兩國的軍隊在長勺開戰。庄公將要(下令)擊鼓(進攻齊國軍隊)。曹劌(阻止)說:「還不行。」齊國軍隊擊過了三次鼓,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齊國軍隊大敗。庄公准備驅車追擊。曹劌(又阻止)說:「還不行。」他下車察看了齊軍戰車輪子留下的印跡,又登上車前的軾木認真眺望敵情,(然後)說:「行了。」(庄公)就(命令魯軍)大舉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之後,庄公問曹劌那樣(指揮軍隊)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是要憑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的。第一次擊鼓的時候,將士們士氣高漲,第二次擊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衰減了,到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士氣耗盡了。敵人(擊鼓進攻了三次)土氣耗盡,而我軍(才第一次擊鼓)士氣高漲,因此戰勝了他們。齊國這樣的)大國,很難預料,(我)害怕(他們)埋下伏兵(假裝逃跑,因此沒讓您下令追擊)。我仔細察看發現齊軍戰車輪跡混亂,又遠遠望見齊軍戰旗也倒了,(知道他們真的敗了)這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
【知識要點】
1、背景資料
①《曹劌論戰》選自《左傳•庄公十年》。
②關於《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③關於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它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④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2、 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准備。(①寫曹劌與鄉人對話,交待「請見」的原因;②寫曹劌與庄公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
第三段,論魯國取勝的原因。(①抓住有利戰機,後發制人;②判斷敵方真實動態,詳察敵情)
3、主旨:本文以曹劌為主,庄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闡明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應採取的戰略戰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等。
4、用原文回答:
①曹劌請見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②「忠之屬也」指什麼(第一段中含有取信於民思想的句子是什麼)?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全篇的文眼是(全文的關鍵詞語是):遠謀
④曹劌追擊敵人的依據是: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⑤曹劌認為克敵制勝的有利戰績是:彼竭我盈。
⑥曹劌阻止庄公追擊(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的原因是什麼?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5、「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交待了對話的背景。
6、魯庄公提出將要迎戰的條件是什麼?表明了什麼?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其中,前兩者說明魯庄公把勝利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表現魯庄公的「鄙」。而政治上取信於民,才是這次作戰想要取得勝利的保證。
7、曹劌與魯庄公的第一次對話,表現了曹劌怎樣的戰略思想?
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其中體現這個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何以戰」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內容上表現曹劌重遠謀,結構上承上啟下。
9、「既克,公問其故」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內容上寫出了曹劌善於觀察,善於抓住戰機,也表現出庄公的「鄙」;結構上承上啟下。
10、用自己的話概括曹劌論述作戰取勝的兩個因素。
抓住有利戰機,後發制人;判斷敵方真實動態,詳察敵情。
11、寫出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
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時把事情一下做完。)再衰三竭(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經衰減耗竭)轍亂旗靡(形容軍隊潰敗混亂)
1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與上文哪一句相照應?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13、曹劌從哪些方面論戰?
①先決條件;②出擊的時機;③追擊的時機。
14、讀了這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①獲勝的根本原因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
②戰爭應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敵情。
③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群眾的意見。
15、曹劌高超的指揮(軍事)才能表現在哪些方面?
適時出擊與適時追擊。
16、本文第二段運用對比的寫法,用「將鼓」「將馳」表現庄公的急躁冒進,用「未可」「可矣」表現曹劌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而以「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證據證明曹劌指揮的正確。
17、指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文中的作用。
①為下文描寫庄公與曹劌的對話作鋪墊,「遠謀」還是全篇的文眼;
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18、用自己的話說明文中哪些部分表現了庄公的「鄙」?
①沒有準備就急於應戰;②把取勝的希望寄託在近臣和神靈的保佑上;③將鼓」「將馳」表現庄公的急躁冒進;④「既克」而「不知其故」表明庄公完全是軍事上的門外漢。
19、第一段結尾「戰則請從」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為下文寫曹劌親臨戰場指揮作鋪墊。
20、試分析文中曹劌和庄公的人物形象。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從容鎮定的品質;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庄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庄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庄公不是一個昏君。魯庄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庄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庄公戰後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因此,魯庄公並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21、讀完本文,你從曹劌身上學到了什麼品質?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愛國心;②臨戰的從容鎮定;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精神。
22、文章寫鄉人對戰爭的冷漠態度和魯庄公的見識淺陋,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反襯曹劌的愛國精神和深謀遠慮。
23、你怎樣看待曹劌鄉人的想法?
鄉人不關心國家大事,不足取。
24、簡述本文安排材料的特點。
本文緊扣「論戰」,敘述了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材料安排詳略得宜,生動耐讀。第一段略去曹劌去求見的詳細情節,對曹劌和魯庄公的論戰作了詳寫。其中又著重於戰前政治准備的論述,因為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戰爭場面的一般描寫,只概述了作戰的過程。文中只用四個短句直接寫戰斗場面:「戰於長勺」,交代戰斗地點,「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概括了魯軍防禦、反擊、追擊三個階段。寫曹劌指揮作戰,只用兩個「未可」,兩個「可矣」,只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論戰的重點,詳寫曹劌論「何以勝」。「夫戰,勇氣也。」解釋了擊鼓一事,論戰爭中要養精蓄銳,激勵士氣,依靠勇氣去壓倒敵人。「夫大國,難測也。」解釋了追擊一事,表現了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這樣安排詳略是表現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意在說明取勝的道理,表現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當然要詳寫論戰,略寫作戰。
25、再舉出3個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牧野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薩爾滸之戰、遼沈戰役等。
回答者:58.68.138.* 4-29 20:08
1紇干狐尾
並州有個人姓紇干,喜歡開玩笑。當時外面正鬧狐狸精。一天,他得到一條狐狸尾巴,隨即就拴在了衣服後面。來到妻子身旁,他側身而坐,故意將狐狸尾巴露在外邊。妻子見了,暗自懷疑他是狐狸精,於是便悄悄操起斧頭向他砍來。他嚇得連忙磕頭說:「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急忙又跟鄰居們說了,鄰居們又拿起刀棍追逐不已。他嚇得急忙說出實情:「我這是惡作劇,不料想你們竟然一心要殺死我。看來,這狐妖一說也是由人的作用才興盛起來的呵!」
2孫泰
孫泰是山陽人,年輕時師從皇甫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風度。孫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兒。起初是姨母年紀老了,把兩個女兒託付給孫泰,說:「長女一隻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孫泰娶了姨母的長女為妻。有人問他的緣故,孫泰說:「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給我就嫁不出去了。」眾人都佩服孫泰的義氣。孫泰曾經在都市遇見一座鐵燈台,把它買了下來,叫人洗刷,原來是銀製品。孫泰趕忙前往歸還賣主。
3唐太宗吞蝗
貞觀二年,京師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撿了幾枚蝗蟲卵念念有辭道:"糧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古時認為蝗蟲有靈異,修有奶奶廟,因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殺.而在古代一但發生大災都認為是上天降的懲罰)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將要吞下去,邊上的人諫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說道:"我正希望它把給百姓 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又怎麼會因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4陶侃惜谷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5書法家歐陽詢
唐代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6李廙
李廙是尚書左丞相,人品很好很清廉。他的表妹是劉晏的妻子。當時劉晏掌握大權,劉晏曾經到過李廙的房間,看到李廙掛在門上的簾子很破舊了,就讓手下悄悄的測量門的長寬,然後用沒打磨過的竹子編成簾子,不加修飾,然後送給李廙。劉晏去李廙家三次,都沒敢說這個事情然後就回去了。
7少年治縣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8鸚鵡滅火
有一群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這里雖然感到很快樂,但是不能長久居留下去,於是便飛走了。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你雖然很有意氣和氣志,但又有什麼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9農婦與鶩
過去皖南有一個農婦,在河邊拾柴,隱隱約約聽到了鳥的叫聲,好像在哀鳴,仔細一看,是一隻野鴨。農婦走近它,看見它的兩個翅膀上血跡斑斑,懷疑是受傷了。農婦捧著野鴨回家,治療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癒,(野鴨)臨行之時,頻頻點頭,好像是在感謝。過了一個多月,有幾十隻野鴨來到了農婦的園中棲息,並且每天產很多的蛋,農婦不忍心拿去賣,就孵化了他們,孵出的小鴨成群。又過了兩年,農婦家生活小康,就是因為受傷的野鴨報答的結果呀!
10治駝
從前有個醫生,自吹能治駝背。他說:"無論駝得像弓那樣的,像蝦那樣的,還是彎曲像鐵環那樣的,請我去醫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桿一般直了。"有個人信以為真,就請他醫治駝背。
這個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使勁地踩。這么一來,駝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斷了氣。駝背人的兒子要到官府去告他,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只管把駝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1劉氏善舉
劉某某是某一個鄉里的寡婦,生養有一個孩子。她白天在田間耕作,晚上點著燭火在織機上紡織,一年到頭都是這樣。鄰居中有窮困的,她總是能夠拿一升一斗的糧食周濟他們。偶爾有沒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給他們,鄉里的人都說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兒子不理解,心裡很有怨言。母親就告戒他,說:「對別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個人沒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親死後三年,劉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燒毀,鄉鄰們都主動地給予他們衣物,並且為他們砍樹建造房屋,這都是念劉寡婦的情呀。到這時劉寡婦的兒子才明白善舉的作用。
12硯眼
明朝有一位陸公廬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經在市集上遇到一塊上好的硯台,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已經到了官辦的旅館了,差使僕人前往,用一兩銀子買下硯台後回來。僕人拿著硯台回來了,陸廬峰對它不像原來的硯台感到驚訝。僕人說是這個硯台。陸廬峰說:「先前者硯台有八哥眼,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僕人回答說:「我嫌它有一點凸,路上遇見石工,幸虧有剩餘的銀兩,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陸廬峰大為惋惜。
13一篋磨穴硯
古時候有個學習書法的人,自以為學成了,告別師父離去。師父說:「我有一箱東西,不想送給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個人接受了,由於東西封條封得不是很牢,於是就打開來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硯台,幾十枚,才知道是師父從前用過的。頓時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返回繼續學習,直到使那書法精通。
14唐臨為官
唐臨,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是北周內史唐瑾的孫子。他的祖先從北海遷徙到關中。唐臨的伯父唐令則,開皇(隋煬帝)末年擔任左庶子(官職名),因為討好太子楊勇被處死。唐臨少年時和哥哥唐皎都有名聲。……,掉出京城擔任萬泉縣縣丞。縣里有犯輕罪的囚犯十多人,趕上晚春下雨,唐臨請示縣令釋放了他們,縣令沒有準許。唐臨說:"您如果有所擔心,我甘願承擔所有責任。"縣令因此讓囚犯暫時回去,唐臨召集囚犯讓他們回家耕種,並和他們約好期限,到期就回到監獄。囚犯們都被他的恩德感動,到了期限全都回到了監獄,唐臨因此出名。
15二翁登泰山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裡,關系和特別好,甲老翁的妻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巴蜀遠處交遊,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不對吧,以前的愚公,舊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門才六十來歲,哪裡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2天,兩個老人都取樂,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陰.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坐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