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考試考了多好的成績
『壹』 為什麼蘇軾的高考成績那麼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環境因素:書香世家
2、本身刻骨學習的精神
3、喜歡更朋友出去踏青吟詩作對(1、踏青:強身健體 增強意、智、力、 2、吟詩作對:不斷地重復學習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力 )
『貳』 科舉考試中本應穩居第一的蘇軾,為何會出人意料,拿了第二名
提到蘇軾,很多人記得《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還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端端的一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你知道么?科舉考試中本應穩居第一的蘇軾,為何會只拿了第二名?
第三個就是當時的考試制度有關。主考官也可以收徒,那麼就要注意避嫌。雖然蘇軾的文章很妙,但是主考官歐陽修就覺得這篇文章是自己弟子寫的,才弄個第二的。這個制度與我們現在的監考制度類似,你要是有孩子或者直系親屬參加考試,你就不能監考,若你是老師的話!這個制度很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嫌疑。但是也是值得商榷的,你是主考官,你還教弟子,萬一心胸像我一樣狹小,那不是壞了嗎?
當然,這就是我自己瞎猜的,一番荒唐言,滿紙不正經,千萬不要相信,要不然,你就上當了,你說是不是?大家就看個樂呵吧!
『叄』 蘇軾在哪些方面有好的成績
生平與思想 蘇軾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既長,「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佑元年(1056) ,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 ,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
元佑元年(1086) ,舊黨執政 。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 。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 ,新黨得勢 ,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屬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卒於常州 。
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蘇軾為人表裡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 。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詩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 。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這類詩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 ,蘇軾還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
詞 在北宋詞壇上 ,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 ,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 ,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 ,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在詞中,他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
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 聽穎師琴詩 》,?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
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 ,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文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 ,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
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
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 ,如《石鍾山記》 、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 ,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
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文與可篔鱓谷偃竹記》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
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
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蘇文、蘇詞等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書畫及學術著作 蘇軾對書畫也很擅長 。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作品版本及注本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 。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 蘇軾詩集 》。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 東坡樂府 》和今人龍榆生的《 東坡樂府箋》。
『肆』 蘇軾在歐陽修做主考官的那次考試中得了第幾
第二名 具體如下
皇帝任命歐陽修為主試官,另外若干飽學宿儒為判官。在讀書人一生這個緊要關頭到來之際,大家心中都是緊張激動,患得患失。過去多年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苦讀力學,都是為了這一時刻。考生必須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來到皇宮之外,身上帶著涼的飯食,因為沒考完是不許出考場的。在考試時,考生要各自關閉在斗室之中,有皇宮的侍衛看守。朝廷有極嚴厲的規定,藉以防止納賄或詢私。考生的試卷在交到考試官之前,先要由書記重抄一遍,以免認出試卷的筆跡。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檔冊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時,考試官則關入宮中閨場,嚴禁與外界有任何接觸,通常是從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試卷閱畢呈送給皇上為止。考生首先考歷史或政論。次考經典古籍,最後,在錄取者的試卷已閱畢,再在皇帝陛下親自監察之下考詩賦,然後再考策論。宋仁宗特別重視為國求才,對這種考試極為關注。他派貼身臣僕把題目送去,甚至有時為避免泄露,他還在最後一剎那改變題目。
作者: 218.5.5.* 2005-3-10 23:22 回復此發言
--------------------------------------------------------------------------------
17 chapter 4
蘇氏兄弟都以優等得中。蘇東坡的文章,後來歐陽修傳給同輩觀看,激賞數日。那篇文章論的是為政的寬與簡,這正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不過,不幸有一個誤會。歐陽修對此文章的內容與風格之美十分激賞,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寫的。為了避免招人批評,他把本來列為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結果蘇東坡那次考試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蘇東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時才二十歲,成為進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項榮譽,於是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於天下。
蘇東坡這個才氣縱橫的青年,這次引用歷史事例,卻失之疏忽,而且在試卷上杜撰了幾句對話。他發揮文意時說,在賞忠之時,寧失之寬厚,在罰罪之時,當惻然有哀憐之心,以免無辜而受戮。他寫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日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這幾句對白讀來滿好,顯示賢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長才之日,這種史實頗可證實明主賢君用人之道。判官梅聖俞閱卷至此,對堯與皋陶有關此事之對白,不敢公然提出查問,因為一經提出,即表示自己對年久湮沒的古籍未曾讀過。蘇東坡因此,才得以混過。考試過去之後,梅聖俞一天問蘇東坡:
「可是,堯和皋陶這段話見於何書?我一時想不起在何處讀過。」
蘇東坡這位年輕學者承認說:「是我所杜撰。」
梅聖俞這位前輩宿儒大驚:「你所杜撰!」
東坡回答說:「帝堯之聖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主考官錄取一學生,即表示自己克盡其職發現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間即形成了「老師」與「門生」終身不渝的關系。考中的門生要去拜謁主考老師致敬。並修函感謝恩德。歐陽修為當時文學權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貶,即足以關乎一學人之榮辱成敗。當年一個作家曾說,當時學者不知刑罰之可畏,不知晉升之可喜,生不足歡,死不足懼,但怕歐陽修的意見。試想一想,歐陽修一天向同僚說的話,那該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這種話由歐陽修口中說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據說歐陽修一天對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他的話果然應驗,因為蘇東坡死後的十年之內,果然無人再談論歐陽修,大家都談論蘇東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閱之時,有人還暗中偷讀呢。
蘇東坡的宦途正要開始,母親病故。根據儒家之禮,這當然是極其重大之事,甚至官為宰相,也須立即退隱,守喪兩年三個月之後,才能返回復職。東坡的姐姐已於數年前去世,因此蘇家全家三個男人晉京應試之後,家中只有母親和兩個兒媳婦。母親死時還沒聽到京都的喜訊。蘇家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到家只見母親已去,家中一團紛亂,籬牆傾倒,屋頂穿漏,形如難民家園。
正式辦完喪禮之後,他們在一山坡之下名為「老翁泉」的地方,挑選一處作為蘇家的寶地。這個泉之所以得名,是因為當地人說月明之夜,可見一白發俊雅老翁倚坐在堤防之上,有人走近時,老翁則消失於水中。後來蘇洵也葬埋於此,因為那片地方的名稱,蘇洵通常亦稱為「蘇老泉」。
蘇洵在祭妻文里說:
我知母心,非官是好,要以文稱。昔余少年,游盪不學;我知子心,憂我泯滅。感嘆折節,以至今日……有錯其丘,惟子之墳。鑿為二室,期與子同。……嗟余老矣,四海一身。自子之逝,內失良朋。我歸舊廬,無有改移。魂兮未混,不日來歸。
居喪守禮之下的一年又三個月的蟄居生活,是蘇東坡青年時期最快樂的日子。兄弟二人和年輕的妻子住在一起。東坡常到青神岳家去,青神位於美麗的山區,有清溪深池,山巔有佛寺,涉足其間,令人有遊仙尋異超然出塵之感。東坡常與岳家叔伯表兄弟等前往廟中游歷,坐在瑞藻橋附近的堤防上,以野外餐飲為樂。在夏季的夜晚,他坐在茅屋之外,吃瓜子和炒蠶豆。岳家為大家庭:有岳父王傑,兩個叔叔及其妻子兒女。在岳家約三十個人之中,有一個小姐,名喚「二十七娘」,是命定與蘇東坡一生不可分的。
這時,老蘇正在等待京中的任命消息。這時他接受官職並無不當,因為妻喪和母喪不同。京師已經有巨官顯宦答應提拔他,但是他已等了一年有餘,尚無消息到來。最後,終於有聖旨下降,要他赴京參加一種特殊考試。這一來,使此翁著了慌。因為這時他已經有了一種懼怕考試的心理。他給皇帝上一奏摺,謝絕前去,以年老多病為辭。但是在給朋友的信里則說:「仆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佳者……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權衡,以自取輕笑哉……向者權書論衡幾策,乃歐陽永叔以為可進而進之。苟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苟不信其平居之所雲,而其一日倉卒之言又何足信耶?」給梅聖俞的信里說:「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自思少年嘗舉茂林,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屆膝就席,俯首據案。其後每思至此,即為寒心……」
第二年,仁宗嘉佑四年(一○五九)六月,他又接到朝廷的聖旨,仍是上一次的內容。並未言及免除任何考試,自然不足展足老泉之望。朝廷主其事者當對他前所呈奏信而不疑才是——相信固好,否則即擱置亦可。他是不肯像學童一樣去接受考問的。所以他又再度辭謝。他的奏摺上說他已年近五十。五十之年又何以能報效國家?身為讀書人之所以願居官從政,欲有以報效國家也,否則為一寒士足矣。倘若他此時再入仕途,既無機會以遂報國之志,又不能享隱逸賢達之清譽。他最後結束說,時已至夏季,下月其子之居喪將滿,他將隨子入都一行。屆時當一謁當道,細敘情由。全信中之語氣顯示他在五十之年,實已無意入朝為官,除非有力人士能使他不再如童子之受考試。
事實上,蘇洵的妻子已死,他已准備遠離家鄉而不復返。非常明顯,他是適於住在京都的。他的兩個兒子既然已中進士,下一步就看朝廷何時有缺可以派兒子去任職,他自己倒也罷了。在居喪滿期之後剛過兩個月,父子三人又再度啟程入京,這一次有兩個兒媳同行,出發之前,已經把亡母之靈樞安派妥當。蘇洵使人請了六尊菩薩像,安放在兩個雕刻好鍍金的佛龕中,供在極樂寺的如來佛殿里。那六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勢至菩薩、天藏王、地藏王、解冤王者、引路三者。出發之前,蘇詢正式把這些佛像供在廟里,並且去向亡妻靈前告別。祭文的結語是:「死者有知,或升於天,或升於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余之游於四方而無系雲爾。」
『伍』 才子蘇軾當年考科舉,原本能拿第一的他為何卻拿了個第二
因為當時的主考官是名聲顯赫的歐陽修,而考生的創作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傳遞給考官審核的,所以當歐陽修讀到蘇軾的文章時,覺得十分驚艷,還誤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的文章,為了避嫌落人口舌,便給了第二名。所以說當年的大才子蘇軾之所以沒能夠得到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處於一場烏龍事件。
正因為盲審制度的存在,在這次科考上面發生了烏龍事件。歐陽修讀到蘇軾的文章時,眼前一亮,覺得寫得十分驚艷,愛不釋手。但是第一直覺覺得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為了避嫌,落人口舌,便將這篇文章分到了第二名。所以說蘇軾的文章原本是可以拿下第一的,但是因為這場烏龍,被迫得到了第二名的成績。
『陸』 蘇軾考試時的禮部考試的前5名分別是誰
是嘉佑二年科考的第一名也就是狀元是章衡,第二名是竇卞,第三名是羅愷
其他的沒有找到記載。。
希望對你有幫助,蘇軾的成績並非很好,沒有進甲等的。。。那些故事是後人杜撰的。
『柒』 蘇軾考試,什麼科第一,什麼科第二
在三關考試復最關鍵的第二關——禮部制考試之中,本來可以穩拿第一名的蘇軾卻出人意料地獲得了第二名。這對蘇軾來說,雖然有些委屈,但對後人來說,卻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古傳頌的佳話。我們不禁要問,蘇軾在這篇頗有點傳奇色彩的文章里頭到底寫了些什麼東西?主考官歐陽修為什麼對它那麼青睞呢?歐陽修與蘇軾這對師生之間又會因為這篇文章而發生什麼特殊的故事呢?
蘇軾用他天才的文思與妙筆,一舉成名天下知。可是,因為母親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蘇軾只得返回家鄉服喪。三年之後,當蘇軾兄弟陪父親再次來到京城的時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制科考試即將舉行。曾經在三年前的考試中小試牛刀、一舉成名的蘇軾兄弟自然不會放過這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們准備向這次制科考試再次發起沖擊。那麼,制科考試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考試制度?而蘇軾兄弟在這場制科考試中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少年成名的蘇軾還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奇嗎?
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