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部對學生的成績評定
❶ 試述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內容、評定標准、實施方法
內容有:身高、體重,身體機能類中的肺活量等;標准為: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實施方法為:每個學生每學年評定一次。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適用於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將學生按照年級劃分為不同組別,身體形態類中的身高、體重,身體機能類中的肺活量,以及身體素質類中的50米跑、坐位體前屈為各年級學生共性指標。
標准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准。
每個學生每學年評定一次,記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登記卡》(附表1~6)。特殊學制的學校,在填寫登記卡時可以按規定和需求相應地增減欄目。學生畢業時的成績和等級,按畢業當年學年總分的50%與其他學年總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進行評定。
(1)我國教育部對學生的成績評定擴展閱讀: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所選用的指標可以反映與身體健康關系密切的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等要素的基本狀況。
規定了各校應將每年測試的數據按時上報至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數據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按各種要求進行統計、分析、檢索的功能,並定期向社會公告。
該系統為學生及其家長提供了在線查詢和在線評估服務,向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身體健康診斷,使學生能夠在准確地了解自己體質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進行鍛煉。
❷ 新課標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定形式有哪三種
自我評定、相互評定、教師評定
❸ 如何使用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學習質量
某次考抄試得成績只能體現學生近階段的學習的情況和知識的掌握的情況,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得衡量學生的所有的表現,當然學生考試的成績不理想,通過一次考試也能表現出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情況,可以供老師和學生本人思考尋找得失的原因,起到檢查的目的,而不能把學生考得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的標准。評定學生的學習質量要從多方面去評定。要看平時學習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知識應用上等 ,不能僅憑一份試卷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好壞。其原因有兩方面。(1)試卷的難易程度是否合適。(2)學生的考試是的精神狀態。這兩方面都可以影響考試得成績。
❹ 如何做好學生的成績評定工作
教學的傳統復評價方式是以成績論制英雄,不論是學校、老師、家長、社會還是學生自己,都是以成績來評價學業的。
只要分數高,那就是學習好。
但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開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觀念都得到了很大的轉變。
那麼,對於學生的評價,是否也應該「與時俱進」,有所改變。
答案是肯定的。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傳統的評價方式在新時代的教育理論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和無力。
傳統的評價方式在新的教育形勢和環境下,已經無法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業了。
那麼,怎樣才能相對客觀和全面的評價學生。
觀點是,評價學生的學業要做到三個「多樣」,即評價內容多樣、評價方式多樣、評價主體多樣。
一、評價內容多樣:對學生學業的評價不要只看重分數,這對學生是不客觀不公正的。
學生不是生產線上的一個個標准模件,制定一個統一的標准來看看誰合格誰不合格。
學生是有生命、有思想、不斷發展的個體。
常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所以,認為,從評價的內容上,不要只注重一個用分數來衡量的結果,而更要重視學生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了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課堂表現、作業質量、行為習慣、課時修習等。
❺ 用學習成績評定一個學生的學習好壞,對不對為什麼
當然不對啊~~不說偶像劇的好學生有些心機,就是現實生活中,也不是所有內的成績好的就一定是好學生的容,成績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過程,如果認真努力,一心一意學習的人,也一定能取得好成績。成績好,只能說明他努力過,拼搏過。成績不好的人,也許只是對學習不上心罷了,也不能說明他人品有問題啊~~而且如果有人因為你成績不好而懷疑你的品格,那更是大錯特錯,膚淺麻木,你也更應該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你是好樣的
因為我一直相信只要真心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的~~
送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吧:發光不是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
❻ 教師如何對學生數學成績的評價
1、掌握學習內容的能力
A等:能輕松、迅速地從教材中找出重點和關鍵,簡明扼要地講述中心內容。
B等:基本上能夠從教材中區分出重點,但講述不清楚。
C等:通常不能區分教材中的重點,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次要特徵、屬性上。
2、完成基本技能的速度
A等:完成基本學習技能(計算、繪圖、操作、實驗)的速度和正確率高於班中多數學生。
B等:完成基本學習技能的速度和正確率等同於班中多數學生。
C等:完成基本學習技能的速度和正確率低於班中多數學生
3.學習態度和毅力
A等:在整堂課上保持旺盛的精力,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不怕困難。
B等:在整堂課上保持正常精力,有時不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怕困難。
C等:學習精力較差,注意力下降,不主動參與學習,作業常出錯。
4、思維的獨立性
A等:能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常提建議,善於補充同學的發言;能尋求創造性的解題方法。
B等:在旁人啟發下能獨立思考;能獨立完成習題,遇到困難仍然能進行嘗試。
C等:不善於獨立思考,一遇困難就求助他人,經常需要監督性的幫助。
5、學習中的自我檢查
A等:有自我檢查的習慣;能主動運用逆運算檢查解題的正確性;會判定自己解題的合理性。
B等:能按教師或教材的要求,進行自我檢查訂正。
C等:不願意自我檢查,或者草率地檢查,錯誤仍然存在。
❼ 新高考改革對學生成績有哪些新要求
對於高校來說,錄取學生的成績標准,從以往的單純看一次高考成績,變成了依據三門學科高考成績、依據三門自選學科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即「3+3」),此外,還要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即「兩依據一參考」。對此,三好網教育專家介紹,「傳統的高考如桌餐,現在的方式有點像自助餐,選擇自己喜歡的菜,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權利。」除此之外,外語考試也由一年一次變為一年兩次,可選擇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❽ 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學生學業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作為學生學業評價,無論在功能和價值上,還是在學科內容、呈現方式以及對考試結果的處理上,都要力爭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適合學校實際的學習評價內容、形式、手段,以利於新課程的深入實施。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貫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 二、評價目的 1、全面考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充分享受學習、享受知識的樂趣,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享受教育幸福,收獲生命質量的場所。 2、改變教師唯分數傳統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促進教師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過程管理和細節管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原則 1、全面性原則。要瞄準學生自身的縱向發展,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2、發展性原則。用發展的觀點,以激勵學生健康、主動、全面發展為目標,肯定學生的進步,暗示學生的不足,為學生發揚成績彌補不足、健康快樂地成長起良好的導向作用。 3、客觀性原則。淡化分數,關注平時,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具體,實事求是。 四、評價內容和標准 根據學生學習活動的特點,學業評價的內容分為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檢測評價和綜合評價四各方面。 1、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即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進行即時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能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2)積極動腦思考。思維靈活,想像豐富,富有創造性。 (3)大膽發言,勇於質疑。(4)善於合作交流。(5)良好的課堂紀律。 課堂評價採用定性評價方法(等第制),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 任課老師要加強平時的課堂觀察,及時做好評價記錄。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評價,每生每學期不少於5次。對每次的評價結果及時向學生反饋,鼓勵進步,督促改進。學期末進行課堂評價綜合評定,確定等次。 2、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即對學生的作業情況的評價,主要從學生的作業態度、作業質量上評價。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按時獨立完成。(2)書寫認真。(3)格式規范。(4)版面整潔。(5)作業准確率。 作業評價採用定性評價方法(等第制),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 任課老師要認真研讀小學各科作業常規,對學生作業提出明確、嚴格的要求。對學生的作業評定每學期2次(期中、期末各1次)。要經常性地把優秀作業進行展示,讓學生自找差距,對作業評定較差的學生要及時給與教育與指導,鼓勵其進步。學期末進行作業評價綜合評定,確定等次。 3、檢測評價 對學生的檢測評價包括單元檢測和專項檢測兩個方面。 單元檢測應放在每個學習內容(單元)的結束之後。單元檢測要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緊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考察學生對本單元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有一定的綜合,主要是單元內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可以兼有少量跨單元知識的綜合。教師必須對檢測結果做好定性與定量分析,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調整和彌補。對單元檢測的結果做好記錄,期末加以匯總,折算出綜合評定得分。 專項檢測即圍繞學科教學的某一方面(單項)進行檢測。如數學可從口算、計算、實踐操作、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檢測;語文可從朗讀、閱讀分析、口語交際、作文(寫話)等方面檢測;英語可從朗讀或背誦、英語會話、中英互譯、閱讀理解等方面檢測。形式可以是書面的,口頭的,或是過關、比賽性質的。 專項檢測由教導處具體實施,每學期選擇其中的一個單項作為檢測內容。檢測時間一般放在學期中段或期末考試之前,各學科檢測時間相應岔開。應根據年級特點確定檢測內容,由教導處相關負責人或委託教研組長,做好命題工作,命題必須由教導處嚴格審核把關,緊緊圍繞學生本學期所學內容,難易適度,兼顧全面,體現檢測的導向功能。檢測結束後,教導處要組織專項研討,分析教學中存在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或建議。專項檢測的結果納入單元檢測評價之中。 4、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可以與每學期的期末考試相結合,該項目採用定量評價方式。考核內容應體現基礎性和綜合性,是對學生一學期來所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綜合評價的試卷由教導處嚴格把關,命題時要深入研究課程標准要求和教材內容體系,注意知識覆蓋面,以基礎性知識為主,控制題量和難易度,不出偏題、怪題、超范圍題。 任課教師在期末考試前適當組織好學生的系統復習工作,梳理知識體系,鞏固基本知識技能,精心設計復習練習題,杜絕機械的重復的題海戰術,確保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任課老師必須對期末綜合考核情況進行詳細的質量分析,教研組內進行集體研討,交流教學經驗,查找問題,反思教學得失,促進共同提高。 五、結果呈現 評價結果的呈現採用「1234」制,即課堂評價佔10%,作業評價佔20%,檢測評價佔30%,綜合評價佔40%。 具體計算方法: 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按評定等次分別權重為:優秀(1)、良好(0.8)、合格(0.6)、不合格(0.4)計算出該項目得分。(如某學生課堂評價中「認真傾聽」項目評定為良好,則折算得分為:2×0.8=1.6分,與其他四項累計即為課堂評價得分) 檢測評價和綜合評價按綜合評定成績和所佔比例計算出該項目得分。(如某學生檢測評價為85分,則折算得分為:85×30%=25.5分)如五、六年級為120分制,則計算時再乘5/6,折算成百分制。 學生學期綜合評定得分為:課堂評價得分+作業評價得分+檢測評價得分+綜合評價得分。然後按照優秀(90分以上)、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未合格(60分以下)給出該學生學期綜合等第。 六、幾點說明 1、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實施學業評價的內容和標准,並適時向學生反饋各項評價結果,對學生反饋的各項結果應嚴格採用等第制。(採用分值制計算是為教師便於匯總各項考核結果,使綜合考量更有依據,更科學。) 2、教師對學生作出評價時必須嚴肅認真,客觀公正,切忌憑印象,憑感覺,甚至憑個人感情,杜絕馬虎、應付。要以激勵學生信心,促進學生發展的宗旨做好各項評價工作。 3、及時做好過程性資料的記錄,具體見附表,其中一些數據可藉助Excle等工具做好統計匯總。 4、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❾ 大學教育部對學校的教學評估沒過的話,對學生有什麼影響,畢業證和學位證還有嗎
暫時來說對學生個人影響不大,畢業證和學位證照舊,除非是有211或985需要重新評專定,或者是國家級、省部級重屬點學科的評定才有影響,當然這個評定結果也直接關繫到學生以後拿到手的證書的含金量及社會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