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式是什麼
『壹』 學生學業成績評定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都要對學生進行學業考核,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二、每門課程學生學業成績,分為期中考試、期末考...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了解學業情況,評定成績。 3、平時測驗。一學期若干次或按教學單元進行。
『貳』 學生學業評價中有哪幾種參照方式
1、目標參照評價,又稱絕對評價,它是指以預先設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標為評價基準,來衡量評價對象到達完滿程度的一種評價。有人也稱它為標准參照評價。在學校以學生為教育對象的測定中,關心的是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也叫做到達度評價,學校中教學評價多屬於此類。
2、常模參照標准評價,又稱相對評價,它是指在某一個集團中(班級、學校、地區、國家),以這個集團的平均狀況為基準,評價每個被評對象在這個集團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的一種教育評價。
它的客觀性很強,並已經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有一套測量和統計方法,它適用於選拔性考試。它是以正態分布的理論為基礎,所表示的是學生之間的比較,而與教育目標無很大直接的關系。一般大型的標准化考試、升學考試、心理測試,以及各種競賽性考試等屬於此類評價。
(2)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評價功能:
1、導向、監督功能
教育評價意義之一就是通過評價手段得出實證性發現和診斷性意見,能夠為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政策、改進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和科學參考及有效監督。
2、鑒定、管理功能
鑒定是教育評價最根本最主要的功能,鑒定的目的在於檢驗教育工作和教學成果,從而為提高教育質量、完善教育管理系統、規范教學秩序、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培訓等提供依據。
3、診斷、激勵功能
對學生在學業、綜合素質、發展潛能等方面的現狀、矛盾和問題進行診斷,分析原因,「對症下葯」。
『叄』 科學學科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辦法
1
、建立學生課堂表現觀察制度
課堂表現記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
科學思考、
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
通過課堂表現記錄,
對學
生學習的評價,
關注的就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
而且更關注了學生整個
科學探究中對知識技能、
掌握的過程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
採用教師定期量評價
的方式,劃分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並記錄下學生的課堂精彩表現,最後綜
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發展。
2
、建立小組合作評價制度
合作評價是指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組評。
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不同
的表現。例如有誰的解決問題思路廣泛,誰的方法最精妙,誰在本次合作中的進
步最大,誰的貢獻最多等等。
3
、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評價,
包括學業成績、
學習態
度、
學習方法、
探究與實踐能力、
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主要目標是
給學生的學業和其他發展評定成績,提供及時的建設性的成績反饋。
4
、具體幾個方面評價:
1>
、平時表現(由教師評)
50%
A
、課堂表現
(
20%
)
B
、書面作業
(
20%
)
C
、其它學習態度
10%
)
2>
、期末考查
30%
實踐操作(實驗操作)(
30%
)
3>
、自評、互評
20%
A
、自評(
10%
)
B
、互評(
10%
)
4>
、具體評價要求
:
①平時表現(由教師評)
50%
A
、課堂表現(
20%
)
操作辦法:
教師每班准備一份名單。
在每次上課時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
主要看學生回答問題,
實驗分析,
實驗操作中的表現等,
有好的表現就打五角星。
不認真行為,
就記三角形。
期末根據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
確定在課堂表現方面
的分數。
B
、書面作業(
20%
)
操作辦法:
根據平時作業的批閱情況記載確定該學生
獲得的分數。
作業一
般是打等級制的,可分派任務給課代表或小組長列表記載。
C
、其它學習態度(
10%
)
操作辦法:
主要包括教師布置的實驗材料的准備情況
,
科學課上的積極性
,
作業的訂正情況等。根據記載情
況給予一定的分數。
②、期末考查
30%
實踐操作(實驗操作)(
30%
):由教師出題由學生單獨以實踐操作完成
一定的實驗答題,
也可採用抽題方式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和實驗,
實驗中的現象分
析等情況可以讓學生記錄在紙上,實際是一種實踐和書面相結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評、互評
20%
A
、自評(
10%
):
可以編制問卷讓學生自評,看結果確定學生的分值。主要是列舉本學期學生
應做到的一些具體事例,
讓學生對照自己做到了哪幾條,
再加上最後幾個開放性
的問題讓學生答。
B
、互評(
10%
):
通過小組討論對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價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體操作辦法:自評中的問卷由小組中的成員共同討論,給本小組中的成
員進行評定。
④、最終結果的呈現
把學生三個方面所得的百分數按以下標准轉換成等級。
如:
90-100
為
「優」
,
80-89
為「良」,
60-79
為「及格」,
59
及以下為「不及格」。
『肆』 學業成績測驗是一種什麼樣的評價方式
量化評價
『伍』 新課標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定形式有哪三種
自我評定、相互評定、教師評定
『陸』 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學生學業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作為學生學業評價,無論在功能和價值上,還是在學科內容、呈現方式以及對考試結果的處理上,都要力爭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和工作思路,形成適合學校實際的學習評價內容、形式、手段,以利於新課程的深入實施。 一、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貫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 二、評價目的 1、全面考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充分享受學習、享受知識的樂趣,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享受教育幸福,收獲生命質量的場所。 2、改變教師唯分數傳統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促進教師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過程管理和細節管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原則 1、全面性原則。要瞄準學生自身的縱向發展,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2、發展性原則。用發展的觀點,以激勵學生健康、主動、全面發展為目標,肯定學生的進步,暗示學生的不足,為學生發揚成績彌補不足、健康快樂地成長起良好的導向作用。 3、客觀性原則。淡化分數,關注平時,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具體,實事求是。 四、評價內容和標准 根據學生學習活動的特點,學業評價的內容分為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檢測評價和綜合評價四各方面。 1、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即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進行即時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能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2)積極動腦思考。思維靈活,想像豐富,富有創造性。 (3)大膽發言,勇於質疑。(4)善於合作交流。(5)良好的課堂紀律。 課堂評價採用定性評價方法(等第制),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 任課老師要加強平時的課堂觀察,及時做好評價記錄。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評價,每生每學期不少於5次。對每次的評價結果及時向學生反饋,鼓勵進步,督促改進。學期末進行課堂評價綜合評定,確定等次。 2、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即對學生的作業情況的評價,主要從學生的作業態度、作業質量上評價。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按時獨立完成。(2)書寫認真。(3)格式規范。(4)版面整潔。(5)作業准確率。 作業評價採用定性評價方法(等第制),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 任課老師要認真研讀小學各科作業常規,對學生作業提出明確、嚴格的要求。對學生的作業評定每學期2次(期中、期末各1次)。要經常性地把優秀作業進行展示,讓學生自找差距,對作業評定較差的學生要及時給與教育與指導,鼓勵其進步。學期末進行作業評價綜合評定,確定等次。 3、檢測評價 對學生的檢測評價包括單元檢測和專項檢測兩個方面。 單元檢測應放在每個學習內容(單元)的結束之後。單元檢測要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緊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考察學生對本單元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有一定的綜合,主要是單元內知識的綜合運用,也可以兼有少量跨單元知識的綜合。教師必須對檢測結果做好定性與定量分析,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調整和彌補。對單元檢測的結果做好記錄,期末加以匯總,折算出綜合評定得分。 專項檢測即圍繞學科教學的某一方面(單項)進行檢測。如數學可從口算、計算、實踐操作、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檢測;語文可從朗讀、閱讀分析、口語交際、作文(寫話)等方面檢測;英語可從朗讀或背誦、英語會話、中英互譯、閱讀理解等方面檢測。形式可以是書面的,口頭的,或是過關、比賽性質的。 專項檢測由教導處具體實施,每學期選擇其中的一個單項作為檢測內容。檢測時間一般放在學期中段或期末考試之前,各學科檢測時間相應岔開。應根據年級特點確定檢測內容,由教導處相關負責人或委託教研組長,做好命題工作,命題必須由教導處嚴格審核把關,緊緊圍繞學生本學期所學內容,難易適度,兼顧全面,體現檢測的導向功能。檢測結束後,教導處要組織專項研討,分析教學中存在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或建議。專項檢測的結果納入單元檢測評價之中。 4、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可以與每學期的期末考試相結合,該項目採用定量評價方式。考核內容應體現基礎性和綜合性,是對學生一學期來所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綜合評價的試卷由教導處嚴格把關,命題時要深入研究課程標准要求和教材內容體系,注意知識覆蓋面,以基礎性知識為主,控制題量和難易度,不出偏題、怪題、超范圍題。 任課教師在期末考試前適當組織好學生的系統復習工作,梳理知識體系,鞏固基本知識技能,精心設計復習練習題,杜絕機械的重復的題海戰術,確保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任課老師必須對期末綜合考核情況進行詳細的質量分析,教研組內進行集體研討,交流教學經驗,查找問題,反思教學得失,促進共同提高。 五、結果呈現 評價結果的呈現採用「1234」制,即課堂評價佔10%,作業評價佔20%,檢測評價佔30%,綜合評價佔40%。 具體計算方法: 課堂評價和作業評價按評定等次分別權重為:優秀(1)、良好(0.8)、合格(0.6)、不合格(0.4)計算出該項目得分。(如某學生課堂評價中「認真傾聽」項目評定為良好,則折算得分為:2×0.8=1.6分,與其他四項累計即為課堂評價得分) 檢測評價和綜合評價按綜合評定成績和所佔比例計算出該項目得分。(如某學生檢測評價為85分,則折算得分為:85×30%=25.5分)如五、六年級為120分制,則計算時再乘5/6,折算成百分制。 學生學期綜合評定得分為:課堂評價得分+作業評價得分+檢測評價得分+綜合評價得分。然後按照優秀(90分以上)、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未合格(60分以下)給出該學生學期綜合等第。 六、幾點說明 1、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實施學業評價的內容和標准,並適時向學生反饋各項評價結果,對學生反饋的各項結果應嚴格採用等第制。(採用分值制計算是為教師便於匯總各項考核結果,使綜合考量更有依據,更科學。) 2、教師對學生作出評價時必須嚴肅認真,客觀公正,切忌憑印象,憑感覺,甚至憑個人感情,杜絕馬虎、應付。要以激勵學生信心,促進學生發展的宗旨做好各項評價工作。 3、及時做好過程性資料的記錄,具體見附表,其中一些數據可藉助Excle等工具做好統計匯總。 4、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提出寶貴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