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成績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❶ 影響成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很多家長都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到底和什麼有關,基因聰明、後天努力,還是學校教育。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在決定著孩子的成績:媽媽的心態好,孩子的成績會更好;經常走路上學的孩子,學習成績可能更好;體育鍛煉也有助於提高成績。
研究成果五:學校上課晚一點,孩子學習成績好一點
研究表明:結果上課時間較晚的學校,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較高。
生物學研究顯示,人在幼童時期傾向於早睡早起;而當人步入青少年時期後,晝夜節律會發生改變,導致青少年睡得更晚,起得也更晚。
這種改變是由大腦內褪黑素的變化引起的,這一過程大約開始於13歲,在15到16歲明顯增強,而在17歲到19歲時達到高峰。
那麼這個現象會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嗎?根據明尼蘇達大學應用研究與教育改進中心主任凱拉·瓦爾斯特隆(Kyla Wahlstrom)今年2月發表的論文,答案是肯定的。
她跟蹤調查了在明尼蘇達州、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8所公立中學里就讀的9000多名學生。
結果發現,如果上課時間調整到早上8:35或者更晚,一個學期之後,學生們的數學、英語、科學和社會學成績普遍提高了1/4個等級,例如從B提高到了B與B+的中間位置。
另有兩篇由瓦爾斯特隆評議但還未發表的研究論文也獲得了相似的結論。
在美國空軍學院進行的一項對照實驗也驗證了這一結論,因為在大學一年級時不同組的學員開始上課的時間不同。
此外,2012年一項研究顯示,由於交通問題導致北卡羅來納州不同地區的學校上課時間不同,結果上課時間較晚的學校,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較高。
還有其它研究表明,推遲上課時間可以提高出勤率,以及減少青少年抑鬱和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這些都因為晚點上課可以讓青少年獲得更充足的睡眠。
多項研究表明,與把上課時間從早上7:15調到7:45的學校相比,上課時間從7:30改為8:00的學校里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來自巴西、義大利和以色列的研究也獲得了相似的結論。之所以上課時間推遲會獲得這些好處,其關鍵是青少年保證了至少8個小時的充足睡眠,而如果能達到9小時就更好了。
相比之下,在歐洲,很少有中學會在上午9點以前開始上課。
不支持推遲上課時間的人們曾擔心這樣會影響學生的正常作息。
不過結果表明,學生們在進行課余活動或是兼職工作時,並沒有受到上課時間改變的影響。
瓦爾斯特隆表示:「一旦學校推遲到了上課時間,學生們就再也不想早起了。」
研究結果甚至對校車接送問題也提供了更好的解決辦法。許多學校都是先接中學生上學,然後再接小學生,而將這一順序調換可以讓高中生們的上學時間推遲。
這樣做除了可以讓他們受益之外,對他們的弟弟妹妹們也有好處——有研究表明幼兒在早晨更清醒,更願意學習。
文章來源:藍橡樹/新新家長
微信公眾號 【娟子媽媽講故事】
❷ 影響大學生成績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成績的因素比較的多,最常見就是因為自己課堂不認真聽講,不認真學習,貪玩造成的,同時也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經常去做兼職或者參加過多的社團活動,導致自己的學習時間不夠。
❸ 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很多,但就學生本身來說,對學習成績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智能水平、學習方法和學習時間等四個方面的因素。本書根據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和中學生的學習特點,以方法為線索,從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著手,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智能發展、改進學習方法和科學安排時間。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事例生動,適合中學各年級學生學習,宜作學習方法選修課教材,也可供中學教師,家長及研究學習科學的人員參考。第一章 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
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很多,老師的業務水平、學校的教學設備、學生本人的家庭條件、人際關系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對學習成績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就學生本身來說,對學習成績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學生的心理狀態、智能水平、學習方法和學習時間等四個方面的因素。學校、家庭、社會等外界條件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也是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因素而起作用。因此,本書將圍繞這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告訴同學們怎樣發揮這些因素的作用,提高學習成績,實現全面發展。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證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同學們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願望不強烈、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過程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生活中經常感到煩惱,那學習效率一定不高,學習成績一定不好。本章的編寫目的,就是要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問題,掌握有關方法,提高心理素質。
第一節 培養學習動機的方法
一、培養學習動機的意義
學習動機是人們對學習所產生的一種心理需要,它反映了人們的學習願望(即想不想學習)和學習目的(即為什麼要學習)。
不同的同學,學習動機可能差別很大。比如,剛進入高中學習,有的同學就暗暗下了決心:「奮斗三年,考上重點大學」。而有的同學卻這樣想:「才上高中,高考時間還遠,先輕松一陣再說吧」。
學習動機強弱決定了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學習動機強的同學,上課能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認真做筆記,課後會努力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甚至在假期,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也在鑽研學習問題。在學習過程,他們能以極大的熱情和頑強的意志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學習動機弱的同學,上課心不在焉,課後作業馬虎應付,對學習上的問題不動腦筋,有的還以各種借口不來上課、不做作業,考試作弊。
有一個學生,剛上高中時學習很不認真,經常遲到、曠課。教師問他,為什麼不想學習?他說:「學習有什麼用呢?到社會上大家不都是一樣生活,一樣賺錢。大學生賺的錢並不比別人多。」他父親知道了他這種思想,狠狠地給他一頓批評。他不服氣,就離家出走。他想出去闖一闖,賺一筆錢再回來。於是,他從一個小城鎮跑到了廈門,以為特區的錢容易賺。他先到一個建築工地打短工,只幹了幾天,就受不了。他去一個酒家,想當一名招待。老闆問了他幾個問題,對他進行了簡單的面試後,說他談吐不好,氣質差,不能錄用。他又到一家家用電器廠,想當工人。人事科科長看他高中還沒有畢業,就拒絕了。就這樣,他到處碰壁。不過,這一段時間他接觸了很多人,從那些人身上,他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在廈門特區,不論是廠長、經理、科長、施工員,甚至是工地上的包工頭,凡是身居要職的人都有豐富的知識,大部分大學畢業,有的甚至是研究生。終於,他認識到,要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要想干一番事業,知識是不可缺少的。於是,他從廈門回到家裡,第二天就到學校上課。從這時起,他學習可用功了。不僅上課專心,作業認真,星期天還跑到老師家裡補課。結果,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
可見,動機對學習的影響有多大!
國外有句諺語:「你能把馬牽到河邊,卻不可能強迫它喝水」。同樣,學校可以把全體學生集中到教室上課,但沒有辦法強制每一個學生都認真聽課。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即使硬著頭皮坐在教室里,知識也學不進去。
學習動機是我們進行學習和克服學習上困難的精神力量與支柱,是學習的動力。因此,每一個同學都應該考慮怎樣樹立起崇高的學習動機。
二、培養學習動機的方法
1.深刻認識學習的意義
對學習意義的理解越深刻,學習的動機就越明確、越穩定、越牢固。
認真學習,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不是別人的需要,也不僅僅是父母、老師、社會的要求,而是自己今後發展的需要。今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知識。一個人掌握的知識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決定了他的作為大小。此外,知識還可以陶冶情操,充實精神生活。每一個人的知識修養都會滲入到他的言談舉止和風度之中。前面介紹的那位同學,就從自己在廈門經濟特區到處碰壁、從所接觸到特區人的身上認識了這一點。但是,他得到這一點認識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希望同學們能引以為鑒。
2.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
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追求的目標聯系在一起。正確的學習目的和遠大的奮斗目標,能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
凡是學習成績優異、能為人類事業上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都是從小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樹立了明確的奮斗目標。
我國傑出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在學生時代,樹立了「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民族爭光」的讀書觀,使自己的求索進入了卓越的境界。他在比利時研究實驗胚胎學時,同宿舍住著一個研究經濟學的俄國人,他對中國人很瞧不起。一天,那個俄國人嘲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童第周憤怒地對他說:「不許你侮辱我的祖國!這樣好不好,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從明天起,我不去實驗室,和你一起研究經濟學,看誰先取得學位。」那個俄國人嚇得張口結舌,無地自容,趕緊溜掉。經過四年的發憤學習,童第周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博士學位。他尤其擅長於在顯微鏡下,做當時外國人還不能做的精細手術,得到歐洲生物界的贊揚,受到世界許多專家的矚目。
❹ 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是什麼
當然,思維是學習的首要條件,學而不思則罔,但思而不學則殆!並不版一定靠思維可權以學好所有的科目,也許你的思考方法在這個科目上不行,但在其他科目上卻遙遙領先。思維靠培養,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思維培養的過程。二相得益彰哦!
❺ 大學生成績不好的客觀原因有哪些
一.學校方面a.學校的來教學源設備不是很完善。b.許多老師不是專業的課程老師,如我們老師學法律的教我們<形式邏輯》,學新聞的教我們《經濟法》等情況比比皆是。c.合班課太多.(人多的課堂紀律相對而言較差)d.開設的課程未根據同學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時間實際情況開設(過於難或過於簡單)二.班級方面班風,學風欠佳,如逃課,曠課,早退,上課喧嘩,不交作業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想必進取心大減。三.寢室方面舉實例吧!我們班的前10名大部分是來自2個寢室的。這2個寢室的大部分同學都很愛學習,寢室的人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經常互相討論!另外有個寢室空閑時間就是聚在一起打牌,看電影,他們宿舍的同學大部分同學成績排名靠後!寢風的影響不可小視! 二.班級方面
❻ 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
很多。 其實 用沒用心是最重要的。
就算是平常老是玩,該學的時候學了的話,專成績還是會很棒的嘍。
不知道屬你的補充是不是對我說的,哈,就算是的吧。
依我之見就是,不一定是假期玩,平時照樣可以玩,
放得開,收得回。就可以了。
這就是有的人,表面上沒怎麼學習成績照樣好的嘍。
該學的時候,超有效率。
成績就總會好的。
❼ 影響成績的因素有哪些
1、穩定而健康的心理狀態最重要。我們試想,一個患得患失的人,一個遇到困難忐忑不安的人,一個不敢面對變化的人,他們能夠在漫長而繁復的學習過程中保持堅定的方向和不屈不折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嗎?
2、健康的身體狀況。一般來說,不良的嗜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比如經常暴食暴飲,不能基本的定時定量飲食均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更為嚴重,但是極其隱性的一種影響身體狀況的現狀是,父母對孩子高標准嚴要求,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僅讓孩子心理狀態極其糟糕,還會帶來身體上的各種不適,且無法從病理學上找到原因。
還有一種隱性的健康殺手是,父母對孩子正常的生活環境缺乏安全感,過度焦慮。比如害怕感冒逼迫孩子喝水,害怕營養不良逼迫孩子吃飯,害怕生病逼迫孩子多穿衣服,害怕孩子小病好不了,動不動就送醫院,這些源自父母的心理問題,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健康的人,不正常的人,從而變得真正的不健康。
3、父母關系水平。父母之間關系好,互相懂得愛,能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彼此能夠妥協謙讓,則會讓孩子感覺非常安全可靠,並能從中習得良好的溝通和交際能力。而那些不能通情達理,總是把問題推卸到他人身上,遇到問題不能正常交流和解決的父母關系,則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緊張,擔心家庭會崩潰。同時也從來不知正確而良好的溝通是什麼,如何去表達愛。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家裡受折磨,在社會上也會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從而人生走向悲慘的苦境。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怎麼可能有心思把學習搞好?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萬般的不如意,未來根本就沒有什麼意思,活著就是一種痛苦。
4、老師的影響力。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某些學科上找不到感覺,甚至厭惡學習,都與老師的影響有關。如果師生關系不好,如果老師經常在精神上忽略孩子,在尊嚴上打擊孩子,在行為上孤立孩子,那麼孩子必然會厭惡老師,看到老師就緊張,就害怕,肯定學不好這個學科。但是,大多數情況並不是那麼極端,多數情況都是因為老師沒有處理好一件事情,沒有完全考慮到孩子的感受,說話方式不是很到位,讓孩子厭惡老師從而厭學。不解決這種問題,你給孩子多報幾個課外班也是於事無補,畢竟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時間更多一些。
由此可見,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學習搞不好,有厭學的情況,並不是討厭學習本身,而是他們自身心態不佳,健康情況不妙,討厭父母的關系,討厭父母的教養方式,討厭老師的不公平或者錯誤的看法和行為。他們往往會用放棄學習的方式來懲罰父母,懲罰老師,其實最後真正受到傷害的是自己。這就是:拿著自己的前程來懲罰別人,實在是不高明啊。
如何幫助孩子呢?
1、因為厭惡老師而厭學。作為學生,需要善於發現老師的優點和可愛之處,同時要明白每一個人都不會完美,要學會接納老師的不完美。作為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改變對老師的看法,同時也要向老師傳遞孩子的善意和努力。
2、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不好而厭學。作為孩子首先要學會和父母關系劃清界限,父母的問題是他們的問題。然後要善於明確的向父母表達你的意願,確保他們明確你的想法和感受。同時,仍然需要理解和接納父母的不完美。作為家長,首先需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以及愛的表達。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努力幫助他們發展核心能力。
調整好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孩子的心理狀態就能越來越健康,他們的精力就會逐漸用在自身的發展上,那麼作為學生,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學習搞好,而不是放在各種糾纏不清的事情上情緒上。
❽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的學習抄情緒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如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感到煩惱和憂慮;在考試時感到焦慮和緊張等。學習情緒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學習情緒主要有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深刻理解學習的重要意義、自覺地發奮學習等表現。消極的學習情緒有如厭學情緒的產生,不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那麼學生為什麼會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呢?據了解有些學生家長本身沒有求知求學的願望,也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對子女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另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要求過高,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這兩種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當然,也有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差是因為個別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恰當,諷刺挖苦甚至訓斥、處罰學生,使學生產生自卑和緊張的心理,缺乏成功和愉快學習的體驗,更有甚者的是有些學校由於片面追求升學率,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抓尖子而放棄對個別學生的教育。
❾ 哪些因素對學習成績有影響
•如果周圍的同學都很努力學習的話,自己也會受到他們的帶動。試想,如果周圍版的人都在很努力的學權習,那麼自己就算不想學習的話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從而或多或少都會看進去一點書的,那麼成績也會上升。
•如果自己好學的話,那麼不用說,自然會熟練掌握知識,成績自然就好了。
•如果老師講課比較吸引人或者比較喜歡這個任課老師的話,對他所講的課堂內容就能夠都聽進去,並且熟練掌握,而考試又都是考老師講過的內容,所以自然不用擔心考不出。
•如果能比較快速的接受知識,那麼學習自然就好。
•有好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再良性循環,能用更少的時間掌握更多的內容,那麼就可以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去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績就能上去了啊。
❿ 學生成績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為人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績,只要能和孩子成績掛鉤的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每每聽到別人對孩子的評價:「你家孩子學習成績真好」「你家孩子又得第一了」......心裡多少都是自豪的,究竟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
一、智力因素
從鄉村中學到北京的人大附中,什麼樣的學生都教過的王金戰老師憑他30年的教育經驗,得出一個結論,智力因素占成功的比重不到10%。難道王老師是說,智力因素對於學習成績來說並不重要嗎?
當然很重要。但是王老師認為,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差距不大,而真正的成功,並不主要因智力水平的差異決定。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
智力水平較高的學生,他們可能學起來要容易一些,快一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不能調整好師生關系,無法堅持,也會遇到很難化解的矛盾。所以,在任重而道遠的學習問題上,真正的差別並不是體現在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其它方面。比如心態、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等。
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優勢:
1、求知慾較強,喜歡閱讀和思考
2、專注力較好,較能堅持做好一件事情
3、記憶力強,學習東西很快
4、喜歡有智力挑戰的事情,比如玩高深的游戲,捉弄別人..
我們可以發現,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具有學習上的先天優勢,這些優勢只有在如下條件具備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出來:
1、求知慾和探索精神得到保護,允許他們去深度了解一個某個領域的各個方面,比如自然的探索,宇宙的探索;
2、有好的成長環境去滿足他們專注的閱讀和工作的機會,比如父母關系和諧,家庭條件優越,他們不被經常性的打擾;
3、他們被允許去學習他們喜歡的事情。不會因為父母在學習方面的過高要求,而拒絕他們的主動學習的需要,比如編程、創新設計等等。
4、能夠提供足夠的智力挑戰的游戲或活動。比如圍棋、橋牌、填字游戲等。
5、有足夠的愛的感受,被尊重的感受,以及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
現實情況是,有很多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因為教師的錯誤教育方式,讓他們失去了這些好的成長前提,他們的能力被限制,他們的思維被限制,他們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被限制,他們的心靈被挫敗,最後一樣會遭遇失敗。
大多數家長和教師,高舉應試教育的指揮棒,簡單粗暴的向孩子索取成績,索取好的行為習慣,用學習成績來綁架成長的正當需求,大量佔用孩子的業余時間,用痛苦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學習,這樣不僅敗壞了孩子的心態,對孩子的智力有極大的損傷,最後孩子在痛苦的過程中,慢慢的失去了他們應有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最後泯然眾人,甚至徹底變成廢人。
由此可見,現實生活中,智力因素占成功比重不到10%,因為大多數家庭都不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也不懂正確的教養方式。出於對孩子天生使命的尊重,父母真的應該盡快加入到家庭教育的學習中來。
二、非智力因素
30年專注幫助差生成功的經驗,讓王金戰老師深深地認知到,非智力因素對於孩子整體的學習狀態影響更為深遠,占成功比重的90%。
這里,非智力因素,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來說,就是情商。但是情商這個概念遠不能代表這其中的內涵。
那麼非智力因素的哪些方面會影響到學習結果呢?
1、穩定而健康的心理狀態最重要。我們試想,一個患得患失的人,一個遇到困難忐忑不安的人,一個不敢面對變化的人,他們能夠在漫長而繁復的學習過程中保持堅定的方向和不屈不折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嗎?
2、健康的身體狀況。一般來說,不良的嗜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比如經常暴食暴飲,不能基本的定時定量飲食均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更為嚴重,但是極其隱性的一種影響身體狀況的現狀是,父母對孩子高標准嚴要求,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僅讓孩子心理狀態極其糟糕,還會帶來身體上的各種不適,且無法從病理學上找到原因。
還有一種隱性的健康殺手是,父母對孩子正常的生活環境缺乏安全感,過度焦慮。比如害怕感冒逼迫孩子喝水,害怕營養不良逼迫孩子吃飯,害怕生病逼迫孩子多穿衣服,害怕孩子小病好不了,動不動就送醫院,這些源自父母的心理問題,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健康的人,不正常的人,從而變得真正的不健康。
3、父母關系水平。父母之間關系好,互相懂得愛,能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彼此能夠妥協謙讓,則會讓孩子感覺非常安全可靠,並能從中習得良好的溝通和交際能力。而那些不能通情達理,總是把問題推卸到他人身上,遇到問題不能正常交流和解決的父母關系,則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緊張,擔心家庭會崩潰。同時也從來不知正確而良好的溝通是什麼,如何去表達愛。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家裡受折磨,在社會上也會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從而人生走向悲慘的苦境。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怎麼可能有心思把學習搞好?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萬般的不如意,未來根本就沒有什麼意思,活著就是一種痛苦。
4、老師的影響力。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某些學科上找不到感覺,甚至厭惡學習,都與老師的影響有關。如果師生關系不好,如果老師經常在精神上忽略孩子,在尊嚴上打擊孩子,在行為上孤立孩子,那麼孩子必然會厭惡老師,看到老師就緊張,就害怕,肯定學不好這個學科。但是,大多數情況並不是那麼極端,多數情況都是因為老師沒有處理好一件事情,沒有完全考慮到孩子的感受,說話方式不是很到位,讓孩子厭惡老師從而厭學。不解決這種問題,你給孩子多報幾個課外班也是於事無補,畢竟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時間更多一些。
由此可見,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學習搞不好,有厭學的情況,並不是討厭學習本身,而是他們自身心態不佳,健康情況不妙,討厭父母的關系,討厭父母的教養方式,討厭老師的不公平或者錯誤的看法和行為。他們往往會用放棄學習的方式來懲罰父母,懲罰老師,其實最後真正受到傷害的是自己。這就是:拿著自己的前程來懲罰別人,實在是不高明啊。
三、如何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幫助孩子呢?
1、因為厭惡老師而厭學。作為學生,需要善於發現老師的優點和可愛之處,同時要明白每一個人都不會完美,要學會接納老師的不完美。作為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改變對老師的看法,同時也要向老師傳遞孩子的善意和努力。
2、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不好而厭學。作為孩子首先要學會和父母關系劃清界限,父母的問題是他們的問題。然後要善於明確的向父母表達你的意願,確保他們明確你的想法和感受。同時,仍然需要理解和接納父母的不完美。作為家長,首先需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以及愛的表達。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努力幫助他們發展核心能力。
調整好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孩子的心理狀態就能越來越健康,他們的精力就會逐漸用在自身的發展上,那麼作為學生,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學習搞好,而不是放在各種糾纏不清的事情上情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