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小學課程標准周課時

小學課程標准周課時

發布時間: 2020-11-28 13:11:46

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基本課時多少節

各省課時設置不一樣,江蘇一、二、五、六年級每周5節課,三、四年級每周4節課。

㈡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規定高三一周地理課時是多少

4課時

㈢ 清朝廢除科舉制後如何選官

清末廢除科舉之後,新的學部成立,對教育宗旨作了重新的界定,這個新的教育宗旨分為兩類五條,第一類是「忠君」、「尊孔」;第二類是「尚公」、「尚武」和「尚實」。而從《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折》中對於這些條文的解釋中,可以看出明顯的時代特徵和中體西用的色彩。如對於「忠君」就是要「使全國學生每飯不忘忠義,仰先烈而思天地高厚之恩,睹時局而滌風雨飄搖之懼。」這樣就會使在當時已經不可收拾的「一切犯名干義之邪說皆無自而萌。」所謂「尊孔」則是要讓學生在儒學的熏陶之中,「以使國教愈崇,斯民心愈固。」[7]但是從尚公和尚武等條文雖然其解釋的依據依然是從儒家的經典出發,但已經明顯與傳統的儒家教育觀有一定的距離,而是更有著時代性,並帶有明顯的西方教育觀的影子。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儒家已經不再作為統治合法性的依據,隨之,教育的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連帶著教育的制度和課程的設置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1911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就明顯是針對1906年的教育宗旨而發的。他說:「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1912年7月召開的臨時教育會議通過了新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很顯然,新教育觀體現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改稱學堂為學校,令上海各書局將舊存教科圖書暫行修改應用,並令廢止讀經,並禁各校用《大清會典律例》等。當年五月,又由教育部宣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條文很多,對於學校和教科書特別提出:「(一)各項學堂改稱學校;(二)各種教科書務合共和民國宗旨。前清學部宣布所頒及民間通行教科書中有崇清及舊時官制避諱抬頭字樣,應逐一更改。教員遇有書中有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隨時刪改,並指報教育司,或教育會,通知書局更正。(三)師范中小(學)一律廢止讀經。」[8]

1912年9月頒布的《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在第一章《總綱》的第一條中指出:「小學校教育以留意兒童身心之發育,培養國民道德之基礎,並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識技能為宗旨。」在11月頒布的《教育部訂定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中,與儒家有關聯的是修身、國文和歷史。在《教則》中對這幾門課的教育目的作了說明。

「第二條:修身要旨在涵養兒童之德性,導以實踐。初等小學校,宜就孝悌、親愛、信實、義勇、恭敬、勤儉、清潔諸得,擇其切近易行者授之;漸及於對社會對國家之責任,以激發進取之志氣,養成愛群之精神。

高等小學校宜就前項擴充之。

對於女生尤須注意於貞淑之德,並使知自立之道。

教授修身,宜以嘉言懿行及諺辭等指導兒童,使知戒勉,兼演習禮儀;又宜授以民國法制大意,俾具有國家觀念。」

1915年起,啟蒙教育又分為國民學校和高等小學校。但在教育宗旨和課程設置上並無大的變化,國民學校和高等小學校的修身課的內容與1912年的基本一致。唯一值得指出的是在1915年的課程設置中,均加上了「讀經」課。如1916年1月頒布的《國民學校令實施細則》中指出:國民學校學生的「讀經要旨,在遵照教育綱要,使兒童熏陶於聖賢之正理,兼以振發人民愛國之精神。宜按照學年程度講授孟子大義,務期平正明顯,切於實用,勿令兒童苦其繁難。」同時頒布的《高等小學校令實施細則》,指出「讀經宜照教育綱要講授《論語》」。而在同年10月頒布的修正稿中,均刪除了有關讀經的條目。

1912年9月,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公布了中學校令,明確指出:「中學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國民為宗旨」。而在同年12月公布的實施細則中,對於傳統意義上與儒家有關的課程「修身」課作了如下規定:「修身要旨在養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並勉以躬行實踐,完具國民之品格。修身宜授以道德要領,漸及對國家社會家族之責務,兼授倫理學大要,尤宜注意本國道德之特色。」其課時均為每周1小時,在1913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學校課程標准中,對四年中的修身課內容作了更具體的說明。第一學年,講授:「持躬處世,待人之道」。第二學年「對國家之責務,對社會之責任。」第三學年:「對家族及自己之責務,對人類及萬有之責務。」第四學年:「倫理學大要,本國道德之特色。」雖然很多內容與儒家思想關系密切,但是可以明確看出,在避免使用儒家的標識。但對於外國課則是一如既往的重視,中學四年,外語課則是每周6小時。雖然當時另公布了針對女生的時刻表,但只是有一些小的差別,並不影響本文所要推導的結論。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學令,指出:「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1913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規程。規定大學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醫科、農科、工科。原有的經學科沒有了。有關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我們可以在哲學門中的中國哲學類、國文類和中國史類中找到。當時列入課程表的儒家經典有:列入中國哲學類中的《周易》《毛詩》《儀禮》《春秋·公、谷傳》《論語》《孟子》。列入國文類有爾雅學等。列入中國史類的有:《尚書》《春秋左傳》等。原來將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的機構稱為「通儒院」,這時也已經改為「大學院」。學生從高等學校畢業授予相應的學位。

從上述教育宗旨和課時變化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廢除科舉之後,儒家的價值觀和儒家經典在現代教育體系中越來越找不著自己的位置,最終隨著民國建立——儒家制度的合法性的消失而失去了其存在的空間,大學以下的各級學校取消讀經課,即使是大學里的有關儒家經典的內容,也已經是作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學的文獻,已經完全「非經學化」了,只是作為眾多知識中的一部分,只是眾多課程中的一門。由此,運行了一千多年以察舉、科舉等選舉制度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儒家傳播體系,也終於因選官制度的廢除和新式教育的建立而宣告中斷。

雖然《劍橋中國晚清史》對於廢除科舉之後的教育內容是否有實際的變化持懷疑態度。[9]他所依據的理由主要是(1)由於難以找到合格的老師,如1909年,在教初等小學的教師中,有84%的人有傳統功名,他們難免會按傳統的舊課程上課。(2)幾乎所有私立學校均由紳士開辦。(3)制度中保留了盡量多的舊東西。如學堂畢業授予相應的功名和對於留學生的獎勵辦法都能明顯看待這種連續性。

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理由的重要性,例如前面所列舉的新學堂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由於教師和資金的問題在具體的操作中可能出現的變樣。同樣,我們也必須正視習慣的力量,因為很多人依然是以科舉的心態來對待新教育的。這可以從眾多的學生鍾情於法政科中可以得到證明。而且學校的課程設置也並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以致於社會上更歡迎那些學徒而非學生。但我們不能否認廢除科舉和建立新學堂所造就的是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

隨著模仿西方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從西方傳入的科學知識逐漸變成教育的核性內容,並形成了對中國近代思想影響巨大的「惟科學主義」,這使得以儒家為核心的人文知識被日益擠到邊緣性的位置。其實,當西學被冠之以「新學」的時候,我們已經隱約能感覺到在新式知識分子那裡,儒學已經被視為「舊學」,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難以承擔保國保種的任務。而作為新學之代表的科學,幾乎成了新的迷信。

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之下,新學堂所採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外國教才的翻譯和改編,[10]而當時的教員也請的外國人,主要是日本人。西方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便是隨著這些新的教科書的使用而流傳,當然西方的地理概念、男女平等思想、進化論觀念、民主觀念也隨之而深入到新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中國本土的知識似乎是無關緊要的。[11]如胡適回憶他小時候的學習生活時說:「二十五六年前,當我在上海做中學生的時代,中學堂的博物,用器畫,三角,解析幾何,高等代數,往往都是請日本教員來教的。北京,天津,南京,蘇州,上海,武昌,成都,廣州,各地的官立中學師范的理科工課,甚至於圖畫手工,都是請日本人教的。外國文與外國地理歷史也都是請青年會或聖約翰出身的教員來教的。我記得我們學堂里的西洋歷史課本是美國十九世紀前期一個託名『Peter Parley』的《世界通史》,開卷就說上帝七日創造世界,接著就說『洪水』,卷末有兩頁說中國,插了半頁的圖,刻著孔夫子戴著紅纓大帽,拖著一條辮子!這是二十五年前的中國學堂的現狀。」[12]

即使在農村和集鎮的初級學校,教師的狀況一方面由於不斷的新學生的畢業而有所改變,同時舊紳士也經過適當的培訓逐漸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或者說他們也開始接受新的觀念。 楊懋春的回憶可以作為佐證。他說「當時(1915年)縣政府在其轄境內每一較重要或中級以上的集鎮上設一公立模範小學。校舍多是鎮上的廟宇、祠堂,或其他不被使用的公私宅院。管理員(或校長)是由地方人士公推的紳董。教員是縣政府聘請或委派者。教員的資格多數是由省立師范學校畢業,年齡在廿五到卅五歲之間。也有不少是清末科舉制度下的秀才,後在縣立或省立師范講習所進修兩年者。這類教員的年齡多在五十歲左右。模範小學的課程都是新的,包括國文、算術、博物(或常識?)、修身、勞作、音樂及體操。國文與算術兩科份量最重,教學時數也最多。其次是修身。年輕的老師也會注重音樂。愛國情操濃的老師也多用體操課培養學生的尚武精神,要學生練習軍操,一備長大後,從軍保衛國家。因為那時候以日本為首的列強正想瓜分中國。」[13]

而在公費教育力所不及的地方,教會學校開始發揮他們的作用,在近代的教育體系中,教會學校所起的作用是值得我們充分加以關注的。

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新教育培養的就是舊制度的敵人和舊傳統的解構者,就在科舉廢除後的五年,清政府便崩潰了。十年後,以徹底清除中國人觀念中的儒家遺存而為西方的觀念騰出空間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爆發,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我雖然不能將儒家傳播體系的崩潰和中國的發展加以簡單地聯系,但是儒家逐漸失去了它所固有的依存物,而變成無根基的狀態,則是其「花果飄零」、「收拾不住」的主要原因。

㈣ 中小學新課標規定各科周課時數是多少

體育應該是三節

㈤ 教師招聘面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包括試講、說課和答辯。

試講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教學場合中,依據教學大綱、新課程標准與具體的教材內容,模擬真實的課堂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完成已定的教學任務,時間一般為15—20分鍾。

說課是教師依據教育理論、教學大綱等,具體分析教學任務,陳述教學目標,闡講說教學過程以及所運用的教法和學法,然後與聽課者共同討論。

答辯是講師評委與准教師考生的直面交流過程,考生要在短時間內接受評委就教學進行的提問,並給出具體的回答。

(5)小學課程標准周課時擴展閱讀:

教師招聘面試流程:

1、確定面試對象:按照筆試總成績從高分至低分,一般以擬招聘數1:3或1:5的比例確定面試人選。

2.面試報到及抽題

3.候考和備課

考生報到完畢後進入候考區准備考試,需攜帶的證件有準考證和身份證。到指定地點做說課或試講考核前的准備。

4.進入考室

5.作答(說課/試講)

6.評定成績

7.成績查詢和公布成績

㈥ 初中教師國家規定每周上課的課時是幾節

由於各地教學條件不同,國家並沒有做定額的統一規定,具體要求要查詢當地教育局公布的信息。

一般初中教師每周工作量12—16節。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2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每周14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學科每周16節。

國家關於教師工作量制度相關規定:

1、全校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一般應佔全校教師工作量的約 2/3。試行辦法及暫行規定對各級職務教師擔任各種教學工作,進行教材和教學法資料編寫工作,專職和主要從事科學研究、生產、實驗室工作,兼任黨政工作等的工作量計算方法均有詳細規定。

2、1985 年教育部《關於當前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意見》提出:改革上述試行辦法,由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辦法自行決定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及其定額,教育部不作統一規定。

(6)小學課程標准周課時擴展閱讀:

教師工作量是教師應承擔工作的數量。1914年,中國教育部《直轄專門以上學校職員薪俸暫行章程》規定,大學校專任教員每周授課10小時以上;大學預科專任教員每周12小時;高等師范學校專任教員每周12小時以上;專門學校專任教員每周12小時以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部於 1962年擬訂《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草案)》,曾在幾所全國重點學校試點。

1981年發出《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內容包括教學工作量(含教學法研究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實驗室建設工作量等。一個教師的全年工作量,應為1680小時。各類學校均按以上原則及本校具體情況制訂工作量。

㈦ 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音樂課每周多少課時

請問小學音樂到底一周多少學時?

㈧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8)小學課程標准周課時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㈨ 中國義務教育開始於哪一年

中國義務教育開始於1945年。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但中央領導一步到位把義務教育年限達到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體現了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堅定信念。

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小學17.8萬所、初中5.2萬所,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初中在校生4329.4萬人,2018年12月2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讓3700萬名農村學生受益,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9)小學課程標准周課時擴展閱讀

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軍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予以保障。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