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環節優化課程作業數學
⑴ 如何提高自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
1。更新觀念,提高教師對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信息技術正在構造一個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一座新的、無限開放的平台將在這個環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資源將得到溝通,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將要在這個平台上產生並得以運行。在信息技術環境中,人們不僅需要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觀念和理論去重新審視和指導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觀念層面的現代化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和內核,如果不更新觀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不會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而且還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2。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家常說,「要給學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卻應該是「要給學生一勺鮮活水,自身需要長流水」。信息技術培訓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培訓,更注重於實際操作。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建設高質量的教育,必須有高質量的教師。」教師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掀起了學電腦用電腦、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的熱潮。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挖掘潛力按需施教的原則,操作為主講授為輔、集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形式,使教師學以致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優化教學過程,並努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在一起。
3。強化實踐,促進信息技術與園本研究的整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新人才)的目的。隨著教師駕馭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最終受益的是受教育者。教師應積極運用多媒體組合手段開展教學。
⑵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導入講授和評價環節
信息技術支持的導入環節優化(一)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本課的名稱:《古詩兩首》(《牧童》、《舟過安仁》)
本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 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童真童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請說明導入環節在這堂課中的意義,以及信息技術如何起到優化作用。(300字左右)
一:課前交流:
課件出示一首描寫童年的小詩,請學生用心地讀一讀,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你眼中的童年是什麼……
二: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是一曲曲歡樂的歌,童年還是一首詩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乘著古詩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古代,去感受一下古代兒童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1課:古詩二首 (師板書課題)
在本課課前交流中,我將利用PPT出示一首描寫童年的歌謠,讓學生們通過朗誦這首歌謠,喚起自己對童年的回憶,從而引起下一個話題,讓孩子談一談自己眼中的話題,然後,順其自然,進入本節課的學習。這樣能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引起他們交流的慾望。利用PPT加入童年歌謠,讓話題更具體、生動,能更好的提高本節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第二步:技術支持的導入設計
導入語
時間
信息技術支持
一:課前交流:
課件出示一首描寫童年的小詩,請學生用心地讀一讀,聯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你眼中的童年是什麼……
二: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是一曲曲歡樂的歌,童年還是一首詩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乘著古詩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古代,去感受一下古代兒童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來學習21課:古詩二首 (師板書課題)
5分鍾
1、請大家用心讀一讀這首描寫童年的小詩
2、在你眼裡,童年是什麼?
信息技術支持的講授環節優化(二)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本課的名稱: 《古詩兩首》
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1. 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童真童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請簡述講授環節的目的和內容,並說明在講授環節中,你是怎樣應用信息技術的,以及信息技術是怎樣起到優化作用的(300字左右)。
詩歌是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小學生從詩歌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也是培養其創新精神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主張讓孩子死記硬背詩歌和詩意,而應重點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然而古文古詩畢竟難懂,這就要藉助信息技術的支持,有了信息技術,我們可以把古詩變成一幅畫,變成一個動畫故事,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游戲和欣賞中就能輕松的感悟詩情,接受熏陶。《牧童》描述了一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小牧童,《舟過安仁》則向我們介紹了兩個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小舟童。本課教學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到古詩中孩子們活潑的童真和他們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體會詩對童年生活的嚮往。因此在這首詩的講授中,我將多方面藉助信息技術,如藉助優美的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和詩意,感受作者的心情,藉助音樂進行配樂朗讀來升華學生的情感等等,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⑶ 如何優化英語教學中的導入環節
一、靈活處理教材,充分備課,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課書」的過程。教材只是一種教學工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教材,束縛在教材所規定的內容里,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特別是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從而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另外,教師還應該將教材與社會熱點、日常生活有機地結合,恰當進行教學情景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環境中吸收知識、活化知識,並形成學習技能,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課標」,活化教材,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充分備課,注意細節,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合理使用教學方法,不要盲目從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許多新的教學方法也隨之產生。有些教師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改變以往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設計的課堂活動練習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一會兒小組活動,一會兒雙方辯論,一會兒模擬采訪,一會兒劇情表演,學生情緒高漲,參與積極,課堂表象熱烈,但是究其課堂教學實質,結果卻不是那麼盡如人意。如果熱烈的表象下是空洞的課堂教學,那麼這些熱烈的話題和放任自流的活動對學生學習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教師沒有關注課堂教學的細節問題,最終就會導致無效或低效的教學行為。
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能一味追求教學方式的新穎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多媒體確實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是促進有效教學的有利手段,但教師要認識到多媒體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為學生創建更真實的語言環境和直觀的語言呈現,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注意「度」,不能過猶不及、盲目從新。
三、優化課堂教學語言
優化課堂教學語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通過教學語言來實現,它是傳授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教學語言也就無所謂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改變傳統的「一言堂」,也要提高話語的質量。教師課堂話語的對象是學生,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聽懂也要讓學生聽了有所得、有所悟、有所獲,更要留給學生充足反饋的時間和空間。要做到這些,教師需要認真設計自己的課堂話語,簡明扼要,放棄話語霸權,要富有幽默感,聲音要洪亮,音調要抑揚頓挫,與學生形成交際的輪回。同時也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學內容、分析學生需要,使得自己的話語(包括提問)有的放矢,保證學生想聽、能聽、該聽,這樣學生才能夠與教師產生共鳴,與教師形成互動。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2)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意學。學生願意學,就能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樂於思考,獨立自學。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自主地參與學習,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總之,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改變由教師滿堂灌、壟斷課堂的局面,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策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並成為一個「會學習」的學生。
⑷ 怎樣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英語寫作能力:讓學生的寫作
寫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每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貴在堅持,作為教師,必須長期堅持不懈對學生的寫進行訓練,使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在有條理、有秩序的學習過程中得以發展,逐步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
隨著新課標對寫作能力要求的提高,高考寫作在高考試卷中所佔分值也在逐步增加。許多高中英語教師也意識到了高中英語寫作的重要性,並且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做了一些嘗試,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還相對滯後,對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效果甚微。學生習作中存在著眾多問題,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1)句子中的謂語動詞把握不好,忽視動詞形式變化及動詞在中英文意義上的差別;(2)內容表達中式化,結構混亂,語意含糊;(3)內容空洞,語篇不連貫。如果我們認真反思平時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對於學生語言表達基本功的訓練不夠,寫作起點過高;不注重培養英語思維習慣;而且忽視對寫作立意,思想內容表達方面的指導。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英語寫作基本功訓練,力求能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2 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過程
2.1 立足文本,遣詞造句,培養英語思維習慣
在上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採用一些blank- filling 等形式考查學生對於新詞彙或文章內容的掌握情況,卻很少使用從詞到句方式復習課文,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從詞到句的復習方法有助於增進學生對語句構成過程的認識,強化他們對英語語言結構的感知,培養英語思維習慣。下面以m3 u4 howlife began on earth 閱讀課為例,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教師給出課文出現的一些關鍵詞動詞作為提示,讓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一些簡單句,對所寫的句子再進行改進,聯句到文。具體如下:
根據所學的課文內容,和已給的動詞的提示,分別在這詞的左右兩邊空格處填寫適當的內容,使語意完整。下面是一些學生寫的例句。
proce: the explosion of the earth proced water vapour.turn into:water vapour turned into water when the earth cooleddown.
allow:water allowed the earth to dissolve harmful gases into theoceans and seas.
develop:life began to develop on earth.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語言知識的教授,而淡化了英語思維的培養。很多學生平時所吸收的知識量大都是零散的單詞、片語,而對於英語句型結構知之甚少,讀文寫作時沒有養成用英語語言思維的習慣。下筆寫作時,母語思維自然就占上風,中文式句型頻頻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2.2 漢英翻譯,巧設空格,規范英語句型表達
漢英翻譯是多數老師採用的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弊端,特別是對於英語水平中等及偏下的學生來說,還需要改進。因為翻譯練習的考查是以結果為中心,而沒有以過程為中心,即在翻譯過程中,練習本身沒有體現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引導,規范學生英語句型表達。當教師用紅筆更正學生習作中多處錯誤後,學生雖知錯誤的地方和原因,但他們可能下次還會犯同意的毛病,因為那些錯誤是老師更正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在設計漢英翻譯時,增設一些規定數量的空格,目的是為了引導他們能用英語正確思維,規范句型表達。如:根據所給的關鍵詞和原句已給的提示語,翻譯中文,補全英文句子,每空一詞。
(1)這張照片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時代。(remind)the photo reminds me ofmy childhood.(鞏固重點詞彙remind..of 的用法)
(2)自從他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從事農業工作。(work on)he has been working on the land since he graated fromcollege.(現在完成進行時的鞏固)
(3)由於她沉迷於小說,她沒有意識到外面下雨了。(be lost in)lost in the novel , she didn』t realize that it was raining outside.(非謂語用法的鞏固)
練習過程中,由於關鍵詞的提示及空格的引導,學生會感到目標更明確,避免不知所措,無從下手。而且為了按要求完成句型,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會進行積極思考,嘗試不同的詞彙、時態、結構等,思維就會更嚴密,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增強。同時老師的批改和分析也會變得簡單,清晰多了,學生也更容易更正自己的錯誤。教師也可以避免面對學生翻譯的錯誤百出的句型而無從下手批改的局面。
3 結語
寫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首先,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不斷嘗試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英語句型基本結構,強抓語言表達基本功,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教師還應不斷給學生展示結構豐富、詞彙優美的佳句美文,並且逐步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句型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英語語言的魅力。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講評也是很重要的教學環節。我們知道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詞彙、語法、內容的完美結合。點評學生文章時不僅要考慮到文章的詞彙、句型、結構,還要顧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語言內容等方面是否明確、充實。總而言之,每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貴在堅持,作為教師,必須長期堅持不懈對學生的寫進行訓練,使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在有條理、有秩序的學習過程中得以發展,逐步提高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
⑸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願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⑹ 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環節優化,講授內容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信息技術,一門講授信息是什麼狗屁東西的學科。在高中,信息學的奧賽——信息奧賽又名死宅奧賽,是一門專門為國家輸送技術宅人才的奧賽。但大多數地區高考都不考這玩意,從而導致信息奧賽因不受人待見而被有意無意地記錯名字,又被稱作計算機奧賽,電腦奧賽,某些奧賽。
死宅奧賽講授的基礎內容主要包括
while(1)
putchar('\a');
以及
while(~scanf("%d",&n))
while(n--)
putchar('\a');
和諸如此類的各種代碼,主要用途是炸壞電腦主板。
死宅奧賽的同學據說在家裡休假時會進行課外的奧賽培訓,主要課程是看動漫,玩滾5,打Dota 和打飛機。看動漫的內容主要包括「我的王之力!!」和「嘟~嘟嚕」;玩滾5 的主要課程為殺羊和盜墓;而打Dota 和打飛機的主要內容相互雜糅,不分你我,一般是蹲在電腦面前大吼大叫。
死宅奧賽的獎項主要有全省第一、全國第一和全球第一。因為好像其他的獲獎者的名字並不太受除了信息奧賽生以外的人待見。
正如它的名字,死宅奧賽的女生十分稀少,以至於有時候整個省隊找不到一個女生。於是後來推出了省內聯賽中女生第一名可以直接進入省隊,連省選都不用去,但是仍然有人擔心會出現整個省內聯賽都看不見女生的狀況。
⑺ 如何優化備課環節
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將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能力的內化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探索、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可見,優化課堂教學,對於提高教學效率是何等的重要。而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在優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結構和優化教學過程、方法上下功夫。在從事計算機教學這幾年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成敗的關鍵是如何整體優化課堂教學。要使課堂教學整體優化,其中優化備課環節則是關鍵之所在。 1、 注重分析教材、處理教材,優化教學教程內容 由於我國對職業學校各種專業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我校微機應用專業的教材歷年均以不同大學、不同出版社會的教材為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分析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人宏觀上要體現以實踐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觀和新時期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從微觀上,注重基礎知識和通用能力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的深造和發展;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如在我擔任高三年級的QBASIC課程,學校所選的教材均為大學教材,對我們職業中專的學生及不實用。為此,我在教材處理上下了些功夫。採取了「淺」、「用」、「新」方法。即淺是指通俗、內容淺顯,適合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用是指符合實際知識夠用,能滿足社會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需要和技能素質要求;新是指跟蹤發展,技術較新,可為學生再學習和再提高打下基礎。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結連接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知識與方法、能力與發展的紐帶。教材是一節一節編定的,課是一堂一堂上的。因此,在教材分析上,忽視對知識整體的把握,會看不到知識背景的發展變化,以及各部分知識的聯系的結果。必須從目標決定結構,結構決定功能,而功能又影響目標這一系統理論出發,並從知識結構的相對穩定性中,把握好知識的層次分析,為整體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節課,設計一個彼此相互呼應的教學實施整體方案。 教師不通用將教材內容原封不動地硬「塞」給學生,而是要具備現代教材觀,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調動自己知識的積累,帶著自己的文化積淀,結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教材,使用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內涵,使教材中蘊含著豐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學等都得以充分表現,以此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智慧。故注重分析教材、處理教材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最要一環。 2、 了解學生、設計教法,優化教學程序和方法 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運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通過啟發誘導,促進學生頭腦中的同化、順應過程,也是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可見從備課五一節的具體內容來看,研究學生實際,分析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現狀,知識目的、態度、習慣、方法以及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是十分必要。 素質教育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探索學生的學習心理,善於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講究學習方法,重視教學反饋,立足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批判性與創造性,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訓練科學思維和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 由於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參差不齊,他們喜愛應用性的課程、對程序設計語言課程的學習比較被動。並且程序設計課程中,由於相關知識較多,要求學生自身的能力也較高些,諸多的因素往往會使一部分基礎差的同學形成一種定式的心理障礙,不願意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畏難情緒膨脹。為此在教授QBASIC中,我首先是注重了教法的改進,採取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演示結論這一循環過程,並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從具體的例子出發,將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溶於接近生活實際中,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性,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刺激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在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信息交流、反饋,實現教學雙方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幫助教師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採取上述稈環方式,進行推進式教學使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如:對像,方法,事件及控制項的相關屬性得以理解,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地、消極地接受知識者,逐步轉化為主動地接受驗證知識,從而使他們心理上有一個暗示,能夠逐步消出畏難情緒,主動地、愉快地學習。值得一提的是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引入更能較好地、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幫助教師以優化為目的進行教學。 實踐證明,使學生「想學」(激發動機興趣)、「學會」(掌握知識規律)、「會學」(掌握規律方法)、「會用」(動手試驗、參與實踐)、「創造」(持疑發現)的教學途徑,可以達到新的學習境界,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教師在了解學生、設計教法一定要花時間、花精力,才能給優化課堂教學提供保證。 3、 設計、編寫教案,實施優化教學 首先明確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學什麼」和「如何學」要心中有數,對駕雙教材,和調動學生等各個教學環節做到胸有成。把教材的思路和學生的思路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教學構想。再就是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又要掌握好靈活性。要做到手中有法(教法),胸中有書(教材),目中有人(學生)這樣才能使教學要求具體,措施落實。 其次是編寫教案。教案是上課的主要依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去編寫,可詳可略,可詳可略,形式多樣,便於加強課堂的目的性、計劃性。在編寫教案時還要精心設置疑問,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施教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評議表達能力,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來設置,要掌握好提問時機,且要難易適度,要具有啟發性,並注意如何及時評價學生的問答,以便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教案中要設計好練習,如在教授OFFICE辦公自動化應用軟體, WORD、EXCEL中就要針對它的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能力就離不了練習,為此設計練習時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課本上已有的教材重點、難點的練習作調整和補充,為此在WORD練習中就加大了各種版式的排版、製表練習。在學習中鼓勵自編各種小報,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又鞏固了舊知識,使教學的重點落實到了實處。從而,使整個課堂結構優化。使整個學習有的放矢,學生肯學、樂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備課環節的優化,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那麼就要座研究備課的方法。只有根據教學內容、教育對象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段,才能講出有特色、有個性、有成效的課來;只有遵循教學大綱,從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准確地把握和處理好教材,將教學要求具體化驗室,盡可能做到適度、具體、操作性強;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中能有機處理,使課堂教學結構優化,注重體現訓練過程。教師的講課和訓練要做到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既系統全面又環環相扣、步步落實,才能達成優化備課這一環節。 總之,備課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在抓備課環節這一關時,目的要明確,要求要具體,措施要落實。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練習的多樣性,明確教師「教」的任務,學生「學」的方向。力爭在備課環節的優化中做到教與學的結合,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課堂教學效果就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⑻ 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
江蘇省盱眙縣舊鋪中學陳可琴隨著時代步伐的加快,近些年來,教育已經由知識的滿堂灌轉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師上課的時間縮短了,學生自主利用的時間多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在不斷減少,但我們依然要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如何利用比原來少的時間完成原來的教學任務,要想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好每一門課程,確實給我們這些老師以極大的挑戰.那麼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一、提高了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例題的選擇,應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習題.應能突出重點,反映大綱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和要求.對例題進行分析和解答,發揮例題以點帶面的作用,有意識有目的地在例題的基礎上作系列的變化,達到能挖掘問題的內涵和外延、在變化中鞏固知識、在運動中尋找規律的目的,實現知識從量到質的轉變.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的內容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題:二次函數的圖象經過點(0,0)與(-1,-1),開口向上,且在x軸上截得的線段長為2.求它的解析式.因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是軸對稱圖形,由題意畫圖後,不難看出(-1,-1)是頂點,所以可用二次函數的頂點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數學中我對例題作了變化,把題例中的條件「拋物線在x軸上截得的線段2改成4」,變化後,由題意畫圖可知(-1,-1)不再是拋物線的頂點,但從圖中看出,圖像除了經過已知條件的兩個點外,還經過一點(-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對例題進行變化,把題目中的「開口向上」這一條件去掉,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了在變化中鞏固知識,在運動中尋找規律的目的.從而在知識的縱橫聯系中,提高了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是為了學,如果教學方法不夠恰當,就不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了.每一堂課都有相應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取其他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發展其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一般說,只有當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盡可能多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效率才算是有效的.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互相交流,確保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只有採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訓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課堂訓練應注意以下問題:1.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為此,可結合教學內容分階段進行,隨著學生對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逐步提高對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2.訓練的時間多長,數量多少,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盡可能好的效果.3.習題的編排要體現出教育性原則,應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大容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內、外兩方面強化學生的求知慾.4.針對習題,精選習題.例如:為引入新課,選編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從而實現訓練目標.四、關注每一位學生有句話說得好:「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地方.」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再好,教師講得再精彩,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的參與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課堂.一些示範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課堂上老師關注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課堂上老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不迴避任何一位學生提出的問題;課堂上老師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給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回顧我們的課堂,回答問題的是中上層學生,所以中上層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師的關注,而後進生就變得無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師如果不推他也就不走了.課後,教師還得花的時間來輔導後進生.教師越逼得緊,學生越不想學,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更高效,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承認其基礎的差異,讓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肯定中學習,在教師的鼓勵聲中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踏實努力,精選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方式,創造寬松學習環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內在的、直接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自覺、主動地學習知識,讓學生愛學、樂學,產生學習數學的巨大動力,就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也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2]楊昌華.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2期.[3]施春燕.關注課堂提問建立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年24期.
⑼ > 如何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_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課的總結,都避免不了書本的束縛。使得學生一節課下來,收獲甚少,而且顯得非常版疲倦,總覺得數學是權極其深奧的東西,是枯燥的學問,是高深的科學。學習起數學來是單調的,是被動的,是沒有任何興趣與激情的。長此以往,學生會變得厭倦數學,如何改變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得愛好數學呢?學生是生活在實際生活中的群體,周圍的環境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學生,學生對生活最親近 ,實際的生活對學生最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