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中學地理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中學地理校本課程開設計劃

發布時間: 2021-02-17 08:20:47

A. 如何開發地理校本課程

從這篇文章,結合你校的情況
我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摘要:新課程管理的三級體制,賦予了廣大教師更廣闊的課程開發的天地。學校可以根據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即地理校本課程。本文主要是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開發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准 教學資源 課本資源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根據新課程標准,國家課程分為三個管理體制,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又稱學校本位課程,是基於學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和學生、老師的特點,通過各種方式,如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對國家地理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國家地理課程和地方地理課程校本化、個性化、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特點和需要的地理課程。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完善和補充,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開發相關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基於這樣的條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據國家課程標准以及自身的條件設計了以下的課程:
表一 地理校本課程
地理校本課程 課程名稱 適用年級 總課時 課程類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東莞市工業區位研究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本鎮城鄉規劃 高一級第二學期 8 選修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高二級第一學期 16 選修

二、校本課程設計的思路與建議
(一)制定目標、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的設計不能違背國家課程的要求,同時也不能隨意地開設。因此,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以及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夠讓學生「玩玩」就算。應該明確課程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素質,最後要求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麼成果。
1、制定目標
每個課程的開設都應該有一具體的目標。而地理課程的開設應該滿足四個目標:
第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地理是一門研究人地協調發展的科學,任何有關地理的學習都應該從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讓學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統協調發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持續發展。
第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通常情況下地理課程是每星期兩節課,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的,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操以及作為主人翁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學生對家鄉的情感源於對家鄉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認識,只有認識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責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課程的設計時特別注重賦予校本課程的地方特色,圍繞家鄉的建設,讓學生出謀劃策。
第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動能力。中學生處於一個「能力發育」時期,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卻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麼打擊而不感去實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的行動能力就被扼殺了,總是「敢想不敢做」,從而他們的創新能力也慢慢變弱。通過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通過學習「東莞產業轉型」,讓每個學生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讓大家行動起來,把自己的觀點通過書信的形式告訴市長。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高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東莞人的責任感,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行動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過對有關科學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更多東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而通過觀測星座等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2、明確要求
校本課程是對現有課程的補充,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而作為一門課程,總不能學了就算,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還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課程也是一門課程,是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的課程,因此在設計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要掌握課程的相關知識,掌握與該課程有關的一些原理,即並能口頭闡述相關內容。
其次,明確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即課程評價方式。校本課程跟我們平時的課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過考試來表現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評價學習和表現成果。而只有老師明確了學習成果的表現形式,學生才會有學習目標,才能更有目的地學習相關內容。如學習了東莞市產業轉型後,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並且以小論文的形式表述出來。
(二)善於利用現場課程資源
1、立足課本資源,讓課程更貼近所學內容
目前學生的知識來源離不開書本,但是書本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又是不足夠的,因為課本的知識不可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應用於實踐中。也正因為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於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同時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擴充。
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都是源於課本,而又有別於課本知識的;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城鄉規劃,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是講述了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城市地域類型的分布等。在學生對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深入補充一些城鄉規劃的原則和過程等,讓學生了解到該過程後再開展調查本鎮城鄉規劃的情況,最後讓學生嘗試設計自己心中理想的家鄉規劃。這樣的課程設計,既運用了學生現有的知識,又使學生對此知識點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題材,讓學以至用
任何的知識只有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有用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往往是學了卻不會運用,不會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解析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緩解這個問題的出現。
如:很多同學都只是從書本上了解到工業布局的一般原則,但對於我們身邊的工業分布卻說不出其布局的優劣。因此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的進一步學習,可以了解更工業布局的原理,引導他們思考身邊工業布局的優劣以及改進措施等。
3、藉助各方教學資源,讓課程變得生動有趣
很多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時候都會遇到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探索宇宙的興趣以及對宇宙的好奇心,開設這樣的課程也是順應學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學校卻苦於沒有望遠鏡而認為開設這課程沒有現實意義;大家都認為開設天文課程就必須要有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月球、觀察太陽黑子。也因為這樣,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雲以及千奇百態的恆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實際上在整個課程中真正用到望遠鏡的幾率並不多,使用的次數一般不會超過3次。
無疑,如果有天文望遠鏡的話,對開設這樣的課程來說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疇很廣,不一定非天文望遠鏡不可,我們也可以立足於本校的一些資源,對學生講述一些有關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開設的天文課程主要是介紹一些有關宇宙的知識,比如說太陽系及其行星、美麗的星雲、銀河系、神州系列、中國的探月計劃等等。
當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月球和知道望遠鏡的原理,我們可以藉助某老師自己擁有的望遠鏡或者組織學生到東莞科技館去參觀學習,以此解決望遠鏡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望遠鏡的構造和作用,也能夠了解到望遠鏡使用的知識。
(三)結合時事熱點,開發校本課程
時事問題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時事熱點還是一個高考命題的熱點。因此作為學生群體,對時事的關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學生對時事熱點的了解往往是來自網路、報紙,而對於這些報道的內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礎上,要他們進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見、見解就顯得困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時事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開設與時事有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近幾年來東莞乃至整個珠江三角洲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也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是一個值得所有東莞人思考的問題。通過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東莞的產業發展歷史、知道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以及東莞目前產業的情況、並且引起同學的思考——東莞的出路應該如何?最後,可以通過「給市長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們對東莞產業轉型的建議。這樣既能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能為家鄉出謀劃策的責任感。
(四)重視學生興趣,讓校本課程更具活力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選修該課程學生的多少則從另一方面反映該課程的成功程度。對於學生來說,對課程本身的興趣是決定其選課的重要原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心理學認為只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時候,應該注意學生興趣與知識的結合,務求令到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對於浩瀚宇宙,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我們課本的知識我遠遠不足夠的,因此符合開設地理校本課程的條件。那麼這樣的課程老師應該設計那些內容呢?我們可以先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宇宙的那些部分有興趣,然後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分重點地設計課程的相關內容。

三、地理校本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
(一)現實性問題 我們設計的課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學生動手或者是實踐的。如天文課程,我們希望能夠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實地觀測。但是由於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鎮區,光污染比較嚴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沒有雲的夜晚才能看到幾個比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觀測則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因此是否能實施觀測還需要很多現實的條件配合。
(二)資料收集問題 在地理校本課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資料調查和收集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些資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資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三)時間問題 校本課程跟一般的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不多,而在特定時間里是否能完成教學內容成了一個問題;另外由於有些內容是觀測實踐和資料收集,所以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內容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四、結語
以上是本人對本校地理校本課程的一些見解,而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在課程的內容上還須進一步完善和充實。

附表二:課程綱要
課程名稱 神秘的宇宙 東莞工業區位研究 本鎮城鄉規劃 東莞市產業轉型的思考
適用年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一級 高二級
總課時 16 8 8 16
課程目標 1、讓學生了解有關宇宙的相關信息;
2、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測能力,以及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3、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 1、了解東莞工業的發展歷史、工業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區位選擇的原因等;
2、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操。 1、了解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調本鎮的城鄉規劃現狀;
2、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本鎮城鄉規劃的優劣,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
3、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以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1、讓學生了解產業轉型的原因和規律,並調查東莞目前的產業情況、存在問題等;
2、通過調查資料分析東莞產業轉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措施;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主題或活動安排 1、宇宙中的天體;2、太陽系的成員;3、四季星空和旋轉星圖;4、秋季或冬季星空觀測。5、中國航空航天的歷史(神州系列和中國的探月計劃等)。 1、工業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則;2、工業布局實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為例);3、分析東莞市工業的類型及布局的特點;4、分析形成這種布局的原因,並形成論文。 1、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2、城鄉規劃案例分析;3、參觀鎮的規劃辦並收集相關資料;4、分析整理資料,形成論文。 1、產業轉型的形成的規律及其形成原因;2、產業轉型的發展史以及產業轉型成功的地區介紹;3、東莞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查以及資料收集;4、東莞目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分析;5、討論:東莞市的產業出路;6、形成學習性論文。
評價方式 觀測感想 論文總結 「給規劃辦的建議」 論文「寫給市長的一封信」

參考文獻:
1、鍾啟泉 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吳剛平,《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譚振華,《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年7-8月版;
4、常國維,《校本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學術論壇,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地理360社區網;
6、張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7、東莞市地理教研網;
8、中國期刊網。

B. 地理校本課程題目怎麼定

1、立足鄉土特色,充分展現地方風采

地理校本課程,應具有鄉土性。泰州市位於里下河平原的南緣,是蘇中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人傑地靈,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泰州又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國家的商品糧、優質棉生產基地之一,盛產水稻、棉花、油料、小麥、淡水魚類等。泰州的銀杏栽培歷史悠久,產量全國第一。泰州還是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故鄉。我校所在地沈高鎮河橫村,由於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生態在農業建設成績顯著,1991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光榮稱號。今年3月23日,全國春耕工作現場會在泰州舉行,家鄉河橫千畝雙低油菜示範方引起與會人員的興趣,姜堰市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油菜種植效益雖有所下降,但舉辦「菜花節」等文化活動,進一步調動老百姓種植油菜的熱情,河橫的農業旅遊豐富了農業的內涵,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所有這些給我們的校本課程帶來了十分豐富和寶貴的課程資源。鑒於此,我開設了「走進菜花節」、「濕地資源的優勢」等校本地理課程。

2、注重教育效能,充分張揚地域優勢

地理校本課程應具有教育性。要充分挖掘地方課程資源,突出家鄉生態特色,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認識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並立志建設好自己的家鄉。河橫的綠色產品遠近聞名,「河橫」牌大米今年已獲得地理標志性產品,在市場上價格不菲,供不應求,成為南極科考隊專供大米,「三泰」牌醬菜如今也走俏市場,據統計上海每六人中就有一人選用「三泰」牌醬菜作為佐餐小菜,「如春」牌紅心鹹蛋也批量出口東南亞,成為海外華人青睞綠色食品。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教育更加生動、更加具有感染力。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實踐,得到了最真切的感受,加上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恰當引導,這種教育也更為深刻。

3、緊扣進代脈膊,充分挖掘人文資源

地理校本課程應具有時代性,要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靈活多樣的校本課程契合著時代的發展。泰州正在建設碧水長流、藍天白雲,清新宜人的「綠色泰州」,一個體現以人為本的美麗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新泰州正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校本活動中緊扣時代訊息,設計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如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爺爺奶奶或村中的老幹部,聽他們講講河橫發展的歷史,從而使他們感受到家鄉河橫人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們硬是肩挑背扛,把164個小丘陵平整成三千多畝的良田,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現在他們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身邊社會,更加深了對河橫發展過程中人文歷史內涵的理解,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就更強了。

4、培養探究意識,充分開發創新潛能

地理校本課程應具有探究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鑒於此讓學生通過收集家鄉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料,運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探究和實踐中能進一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而促進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

C. 中學為什麼要開設地理課程!

一、課程理念
(一)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為滿足時代發展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學科基礎,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精選學科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生活的聯系,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公民的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一方面提供現代公民所必備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關注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區域發展問題,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了解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進一步強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為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
按照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普通高中課程的總體要求,建立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了解現代地理科學應用技術與方法等不同需要。在統一要求學生共同學習必修模塊的基礎上,不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標准規定的選修模塊中自主選修,還可以利用研究性學習的學時和學校自主開設課程的學時進行相關地理內容的研究和學習。 (三)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
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必須突出開放性和實踐性。高中地理課程的實施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加強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實踐活動。除了課堂學習以外,高中地理教學必須組織學生開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通過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講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恰當選擇與合理應用,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 (四)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擴展了地理科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技術,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豐富了地理學習的途徑和手段。因此,應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重視開發和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地理課程資源,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五)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
按照普通高中課程要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的總體要求,必須改進高中地理課程的既有評價方式,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綜合評價要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以及反思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的結合。
二、課程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總目標的三個方面囊括了基礎性學習的全部內容,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和做人的必備基礎,是今後適應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為了使總目標更具體,課程標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三個維度構成了高中地理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機整體。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識目標
(1)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
地球作為宇宙中的天體,其運動和變化受到其他天體的影響。地球上發生的許多地理現象與宇宙環境息息相關;同時,人們把宇宙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後備資源和後備空間來源。
(2)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由許多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組成的。這些要素並不是簡單匯集或在空間中的偶然結合,而是通過地殼物質循環、大氣環流、水循環等一系列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之間發生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因此,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物質能量系統。課程目標要求學生「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
人文地理環境是由許多要素如人口、聚落、城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文化、旅遊等組成的。地理課程應當反映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要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課程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4)區域差異的基礎知識
教學要突出區域差異和區際聯系,強調不同尺度區域在各種地理要素綜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區域差異,從中尋找制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因素。因此,課程目標規定學生要「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
(5)地理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
地理信息已成為規劃和管理、宏觀決策、微觀生產、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間支撐信息,特別是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許多領域的技術支撐。地理課程對地理學的這些新發展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強調了地理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學生直觀地、感性地認識「3S」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應用原理。
2.技能目標
(1)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和地理調查的基本技能
地理實踐是學生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與地理規律的主要途徑,也是獲取地理信息、學習地理知識、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和手段。在地理實踐中,聯系生活,可以豐富地理知識內容;接近生活,可以涉及學生本人生活的諸多方面。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
(2)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基本技能
地理圖表既能形象地顯示地理事物的特徵、空間位置和發展過程,又可把數據具體化、形象化、規律化,它不僅是地理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地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及地理數據,可以獲得有關地理事象的空間位置、聯系及動態變化,地理事象演變,地理原理等信息。
課程標准採用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將地理知識與地理技能有機結合。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強調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倡導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判斷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從而體驗學習的過程和學會學習的方法。
1.獲取、整理、分析、運用地理信息的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例如: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綜合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討論城市的變化,交流感想;用電子地圖(網路或光碟形式)查詢城鎮、交通、旅遊等信息;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關於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影響的小論文等。
2.發現、探究、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例如:連續五天以上觀測學校操場正午旗桿的影子變化,記錄並總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分析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原因;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模擬「選房購房」活動,通過上網瀏覽、收集廣告資料、實地調查考察等多種途徑,對幾處商品房的區位、布局、設施、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3.表達、交流探究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例如:觀看介紹海洋的影像資料或參觀海洋科普場館,以「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會;聯系本地實際,撰寫一篇有關環境問題的地理小論文,並參與宣傳環境保護的活動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包括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1.培養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例如:模擬設計某地區交通運輸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方案,簡述設計理由;收看相關電視節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結合自己的旅遊經歷,交流欣賞旅遊景觀的親身體驗;選擇一種形式(如寫一篇小短文、繪制一幅圖,或者製作一段動畫等),向家人或同學講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2.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引導學生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例如: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討論城市化過程對於區域發展的推動力,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收集世界和中國旅遊景區的各種資料,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3.樹立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區域聯系與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突出。培養具有世界觀念和責任感的公民,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育新理念。在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教學應使學生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
例如:舉例說出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舉例說明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4.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不斷增強學生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參觀自然保護區、生態農業園區、清潔生產的工廠、污水處理廠等,寫一篇觀後感;舉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制定本班愛護環境的守則;針對本地區某一突出的環境問題,開展調查,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D. 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包含哪些內容

課程是指學來校學生所應學習的自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是對教育的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

E. 中學為什麼開設地理課程!!!

古人為什麼說天圓地方,因為不了解地理環境,地球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理是一個人的基本常識,地形、氣候等知識是人類必備的,若只知道城市裡有幾條街道,家裡有幾件屋,那是無知

F.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是什麼

新課程計劃與過抄去的課程計劃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管理由原來的國家統一管理變為國家、地區、學校三級管理;課程設置以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其鮮明標志,而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在過去已經開設的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新設並強調了「研究性學習」課程。姑妄言之,如何在學生中有效開設好研究性學習課程,如何成功地開發好校本課程,成為學校能否落實好2000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面對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兩個嶄新而艱巨的任務作深度思考,結合近三年多學校在這兩方面所作的種種努力和實踐探索,不難發現,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兩者之間本身就有著相互關聯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和目的,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的表述是: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