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標准

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1-02-17 15:28:23

『壹』 植物生產的光環境調控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植物生產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產的特點。
◆理解:環境條件對植物生產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植物生產在我國農業及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產的特點。
教學時數:2學時
教學方法:理論講授
教學過程:
一、由學生討論對農業的認識導入新課
二、新授
Ⅰ、植物生產在我國農業及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
人們生活消耗的糧食、水果、蔬菜幾乎全部來自於植物生產;服裝原料80%來自於植物生產。
(二)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
植物生產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我國40%的工業原料、70%的輕工業原料來源於植物生產。
(三)農業的基礎產業
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植物生產。
(四)農業現代化的組成部門
植物生產是農業的基礎,沒有現代化的植物生產,就沒有現代化的農業。
Ⅱ、植物生產的特點
植物生產是以植物為對象,以自然環境條件為基礎,以人工調控為手段,以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社會性產業。與其他社會物質生產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系統的復雜性
植物生產是一個有序列、有結構的系統,受自然和人為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它是由各個生產環節所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技術的實用性
植物生產是把生命科學、農業科學的基礎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主要研究解決植物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其技術必須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力爭做到簡便易行,省時省工,經濟安全。
(三)生產的連續性
植物生產的每個周期內,各個環節之間相互聯系,互不分離;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周年性產業。
(四)植物生長的個體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形成了顯著的季節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顯的季節性
植物生產依賴於大自然的周期變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節的強烈影響。
(六)嚴格的地域性
地區不同,其緯度、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條件不同,其社會經濟、生產條件、技術水平等也有差異,從而構成了植物生產的地域性。

『貳』 《生物學課程標准》中五十個核心概念是指哪些

一.科學探究(5個)
01、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02、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
03、科學探究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設置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數,增加重復次數等是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徑。
04、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和實驗,又需要對證據、數據等進行分析和判斷。
05、科學探究需要多種方式呈現證據、數據,如採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表述結果,需要與他人交流和合作。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6個)
06、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07、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以進行生命活動。
08、相比於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的細胞結構,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
09、細胞能進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種類的細胞用於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
10、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構成。
11、多細胞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生物個體。
三.生物與環境(5個)
12、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13、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的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
14、依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15、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後通過食物鏈(網)傳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5個)
17、植物的生存需要陽光、水、空氣和無機鹽等條件。
18、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
19、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
20、在生物體內,細胞能通過分解糖類等獲得能量,同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1、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製造有機物和氧氣;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保持水土;為人類提供許多可利用的資源。
五.生物圈中的人(8個)
22、人體的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正常工作為細胞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條件,包括營養、氧氣等以及排除廢物。
23、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和肛門,其主要功能是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以備運輸到身體的所有細胞中。
24、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25、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廢物和激素等物質。
26、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廢物和多餘的水。
27、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人體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及生長、發育、生殖等生命活動。
28、人體各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以完成生命活動。
29、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
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3個)
30、動物因逃避敵害、爭奪食物和棲息地、完成繁殖所進行的運動,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
31、動物的行為使其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機會。
32、動物的行為由先天遺傳或後天學習而獲得。
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5個)
33、人體的生殖系統可以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通過受精作用產生新的個體;其分泌的性激素對第二性徵的發育和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34、不同動物發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相似,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差別很大。
35、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一些進行無性生殖,後代的遺傳信息來自同一親本;一些進行有性生殖,後代的遺傳信息可來自不同親本。
36、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它們位於細胞的染色體上。
37、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
八.生物的多樣性(5個)
38、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可以根據特徵將生物進行分類。
39、為了科學地將生物進行分類,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等不同等級。
「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40、不同類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徵,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極為重要。
41、地質學、化石記錄、解剖學等從不同方面為進化理論提供證據。
42、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
九.生物技術(3個)
43、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類群。
44、發酵技術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過一定的操作過程生產相應的產品。
45、現代生物技術(克隆、轉基因技術等)已被用於生產實踐,並對個人、社會和環境具有影響。
十.健康地生活(5個)
46、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均出現一系列變化,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狀態影響青少年的成長。
47、按照是否有傳染性,可將疾病分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
48、免疫系統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異己物質等。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物質。
49、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行為選擇能對一生的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
50、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能減少傷害或挽救生命。

『叄』 植物生產與環境怎麼復習好求方法園林專業

同學科目不同抄,學習方法是一樣的。首先要是為了考試,考試大綱就是你的向導,遵照考綱的線索和重要程度,梳理相關的書本,認真做筆記。識記和學習過程中結合反復的復習和習題的訓練有助於記憶。等全部整理完了就可以做綜合的練習,同時開始做真題。但是注意練習過程中的錯誤,這也是有力的向導,知道你知道自己的薄弱環節。最後,這些事都要自己做,,沒有現成的哦。資料,書籍什麼的應該好找,不要買太多,有一套就行,充分利用好就行。

『肆』 植物生產與環境第二版哪裡有賣

三大電商上面應該都有,

你搜索一下。
比如JD、AMAZON都有的。

『伍』 植物生產與環境多選題有哪些

三年級科學上科教版教學要點:
水和空氣
1、水的性質:無色、無味、無毒、專透明的液體,屬占據空間,有質量,會流動,有毛細現象、張力、壓力、浮力,能溶解,無固定形狀,不易壓縮,生物、生產、生活離不開。
2、空氣的性質:無色、無味、無毒、透明的氣體,占據空間,有質量,會流動,能壓縮,壓縮後有彈性,無固定形狀,有反沖力,生物、生產、生活離不開。
3、天平的使用:
1、放平天平,游碼到左零;
2、調節螺母,指針正中;
3、左物右碼,用鑷子加砝碼;(從大到小)
4、調節游碼,使其平衡,物體的質量為砝碼加游碼刻度。
(有題目自然有答案。)

『陸』 植物生產與環境第三版第四單元測試答案

三年級科學上科教版教學要點:
水和空氣
1、水的性質:無色、無味、無毒、透明的液內體,容占據空間,有質量,會流動,有毛細現象、張力、壓力、浮力,能溶解,無固定形狀,不易壓縮,生物、生產、生活離不開。
2、空氣的性質:無色、無味、無毒、透明的氣體,占據空間,有質量,會流動,能壓縮,壓縮後有彈性,無固定形狀,有反沖力,生物、生產、生活離不開。
3、天平的使用:
1、放平天平,游碼到左零;
2、調節螺母,指針正中;
3、左物右碼,用鑷子加砝碼;(從大到小)
4、調節游碼,使其平衡,物體的質量為砝碼加游碼刻度。
(有題目自然有答案。)

『柒』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言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生物科學研究在20世紀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等,這標志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物科學也向著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隨著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地位。同時,生物科學在解決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新研製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註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並增加實踐環節。《標准》期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使他們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和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課程性質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生物科學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過程,並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
二、課程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標准》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標准》提出了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本《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該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倡導探究性學習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設計思路《標准》的設計遵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體現國家對學生在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
綜合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和生物科學發展三個方面,《標准》選取了10個主題:科學探究,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與環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健康地生活。
考慮到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內容標准突出了人與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兩類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將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為一個主題。動物和細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慮到各門類動物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比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識和人體生理知識有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將"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單列為一個主題外,其他知識主要分散在相關主題中。
考慮到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已經顯現出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並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每個普通公民的生活和發展,因而安排"生物技術"主題。
考慮到使每個學生學會健康生活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之一,也是生物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因而單列"健康地生活"主題。
《標准》規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和能力的目標,需要通過學生主動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才能逐步達到,因此,課程內容標准還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建議和案例。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課程總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課程具體目標
知識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以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基礎知識。
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以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能力
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第三部分內容標准
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標准》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10個一級主題:
1.科學探究
2.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3.生物與環境
4.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7.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8.生物的多樣性
9.生物技術
10.健康地生活
每個一級主題一般由若干二級主題及具體內容標准和活動建議組成。具體內容標准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所要達到的基本的學習目標。活動建議列舉了有利於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調查、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討論、實驗、實踐等活動建議。
一、科學探究
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准,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
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是在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這就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本《標准》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准之中。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標准盡可能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注意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幹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1、理解科學探究
(1)體驗到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
(2)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基礎,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
(3)意識到科學探究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
(4)意識到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實驗、調查,又需要進行推理和判斷。
(5)體會到科學探究需要正確地表達、需要與人交流和合作。
2、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過程 基 本 要 求
提出問題 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
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制定計劃 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數。設計對照實驗。
實施計劃 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收集數據。評價數據的可靠性。
得出結論 描述現象。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 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
案例: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 各種變式
課時:1課時。
目的:探究哪些環境因素影響鼠婦的分布。
材料器具:培養皿,吸水紙,紙板等。
方法步驟:
(1)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在課前觀察鼠婦的生活環境,捕捉鼠婦若干個(注意:不能破壞學校或社區的草坪或花壇等)。針對鼠婦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提出問題)
(2)通過交流自己是在什麼地方捕捉到鼠婦的,對影響鼠婦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作出假設 。 (作出假設)
(3)利用教師提供的器具和實驗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用以驗證自己的 假設。(制定計劃)
(4)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鼠婦在一定時間內的活動變化。 (實施計劃)
(5)各組交流實驗數據。分析小組和全班的數據,討論實驗數據是否支持假設。 (得出結論)
(6)討論"環境中的陽光、溫度、水分等因素對於鼠婦的分布有什麼影響"問題後, 交流與撰寫探究報告。 (表達、交流)
活動完成後將鼠婦放回大自然中。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生物體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理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由功能不同的組織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細胞生物體依靠細胞、組織、器官之間的協調活動,表現出生物體的生命現象。
理解有關細胞的知識是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教師應提供機會,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顯微觀察的方法和技能,激發探究的興趣。
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具體內容標准 活 動 建 議
說明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使用顯微鏡和模仿製作臨時裝片。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功能單位。
用顯微鏡觀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給學生提供多種動植物材料,通過模仿製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描述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觀察某種原生動物(例如草履蟲)的取食、運動、趨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指導學生從網路中查找有關方面的資料。

『捌』 誰有植物生產與環境的說課稿

澱粉是主要儲能物質是針對植物細胞而言的;糖元是主要儲能物質是針對動物細胞而言的;前兩者對象都是細胞,而脂肪是儲能物質的對象是動物體;而ATP是細胞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