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程設計
❶ 如何設計一節精彩的初中數學課
摘要:一抄堂好的初中數學課襲,不僅能讓師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充分互動,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到知識和技能;而且也能讓教師在愉悅教學中充分體驗到教書的快樂,獲得教書帶來的成就。如何設計好一堂精彩的初中數學課呢?首先,有趣的開頭能使學生產生愉悅情感,豐富想像,積極思維,導入是否新穎有趣,能否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直接關繫到這節課教學的成功與否,其次是課程內容與導入的知識應當滲透其他學科知識,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課的結尾處理得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到本課時教學任務的完成水平,而且影響到下一節課的教學。
❷ 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板書設計
如何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板書設計
作業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應用的一個重要標准,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老師在布置作業方面,一貫採用教材所配置的作業本,很少顧及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以及個性發展的差異,均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讓學生「平等」地完成老師每天所布置的作業題。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就會感覺「吃不飽」,水平一般的學生難於提高,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吃不了」。作業經常出現抄襲、馬虎應付、不能按時完成,或是購買一些配套的課後習題答案照抄照搬這些現象,久而久之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了厭煩或反感,學習成績無法提高。作業能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智力,其效果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數學課外作業要力避重復性、防止單一化、克服封閉性,精心設計與安排訓練內容,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功能。設計時注意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點與關鍵、合理搭配題型,同時強化習題的趣味性與訓練性、層次性與全面性、探索性與開放性,讓學生「能飛的飛起來」,「能跑的跑起來」,「該扶的扶一把」,使學生在做經過精心設計與安排的作業時,不僅能夠積極地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創造性思維能夠得到培養和發展。
一、數學作業要力避重復性,講究趣味性與訓練性。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要擺離線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作業題型要做到 「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寓於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如:以題組形式或模塊形式出現,面向全體學生,適合不同層次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
例、拋物線y=x2+(2-k)x-2k 與x軸交於A、B兩點,交y軸與C點,頂點為D。
①當k= ,拋物線頂點在y軸上。②當k= ,拋物線頂點在x軸上。
③當A、B兩點位於原點兩側,則k的取值范圍為 ,
④當k= ,△ABD的面積4。⑤當k= ,△ABD為直角三角形。
⑥當k= ,△ABC為直角三角形。⑦(選做)當k= ,△ABC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多層次的作業,不是靠多題量或復雜計算來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是把知識點融在情景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知識掌握的情況,靠靈活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達到了訓練的目的,還激發學生內在的智力潛能與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好地促使學生接受知識並進行再創造學習。
二、數學作業要防止單一化,突出層次性與全面性。
教師要改變作業單一化的弊端,堅持差異理論,找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宜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勝心,讓他們各盡其能、各展其思,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分檔作業是按學生學習程度分類對待,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能夠獨立完成的作業,並且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畏困難,努力向更高一層次的作業題挑戰,作業題設計做到「上不封頂下保底」,定內容而不定人數,讓不同層次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各有所得,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獲得學習樂趣。實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更深層次地喚醒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終達到全體學生充分、自由、和諧發展,人人各有所得,人人得到發展。分檔作業的編排設計一般遵循對低層次的學生:低起點、補台階、拉著走、多鼓勵:對中層次的學生:有變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饋;對高層次的學生:多變化、有綜合、主動走、促能力。設計題型按以下的要求進行:
基礎練習題:作業內容屬於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訓練。本欄作業來源於B檔作業的調整(稍有變化的題目數量減少,難度降低,比較基本的題目可以強化訓練)。這類題目運用的是班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訓練,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吃得了,學會最基本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真正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知識拓展題:作業內容屬於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變式、判斷比較和一般綜合題等)。本檔作業來源於課後作業和相對應的學習指導訓練題。本檔作業題面對的是班級的大多數學生,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和相關的基本技能,完成學習目標,並通過一定量的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創新提高題:作業題型屬於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智力訓練題、提高題(它包括綜合面廣、靈活程度深、創新意識強的題目等),作業來源於課後和相對應的學習指導訓練中的星號題或教師自編的補充題。這類題目面對的是班級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完成B檔作業的基礎上,再完成A檔作業。通過訓練,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吃得飽,達到熟能生巧,拓寬學生思路和知識面.培養學個勇於創新的能力。
三、數學作業要克服封閉性,追求探索性與開放性。
以往一味要求學生技課本做習題,以期考試中能有好成績,這是一種短視行為。我們必須把學生從不利於他們發展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精心設計能體現數學學習的探索性、開放性練習題。重視課外作業的設計布置,把學生從過多過濫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作業以趣味訓練、體驗成功、探索創新、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在編織精巧的作業訓練中得到培養,學生能夠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❸ 初中數學概念課有效教學設計一般分哪幾個的步驟
1、引入概念,使學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
2、通過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學生理解和明確概念;
3、通過例題、習題使學生鞏固和應用概念。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對各學科教案的設計,都有一個基本要求。每一個教師在達到了基本要求之後,要寫出學科特色和個人的教學風格來。
(3)初中數學課程設計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1、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3、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4、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❹ 如何設計初中數學拓展課程的教學活動
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7.4利用軸對稱設計圖案教學目標:1、經歷對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和動手操作、畫圖過程,掌握有關畫圖的操作技能,發展初步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2、能按要求把所給出的圖形補成以某直線為軸的軸對稱圖形,能依據圖形的軸對稱關系設計軸對稱圖形。教學重點:本節課重點是掌握已知對稱軸L和一個點,要畫出點A關於L的軸對稱點的畫法,在此基礎上掌握有關軸對稱圖形畫圖的操作技能,並能利用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來設計軸對稱圖形,掌握有關畫圖的技能及設計軸對稱圖形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學方法:動手實踐、討論。教學工具:課件教學過程:一、先復習軸對稱圖形的定義,以及軸對稱的相關的性質:1.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後,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________,那麼這個圖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這條直線叫做_____________2.軸對稱的三個重要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提出問題:二、探索練習:1.提出問題:如圖:給出了一個圖案的一半,其中的虛線是這個圖案的對稱軸。你能畫出這個圖案的另一半嗎?吸引學生讓學生有一種解決難點的想法。2.分析問題:分析圖案:這個圖案是由重要六個點構成的,要將這個圖案的另一半畫出來,根據軸對稱的性質只要畫出這個圖案中六個點的對應點即可問題轉化成:已知對稱軸和一個點A,要畫出點A關於L的對應點,可採用如下方法:`LA在學生掌握已知一個點畫對應點的基礎上,解決上述給出的問題,使學生有一條較明確的思路。三、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練習:1.如圖,直線L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畫出這個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L2.試畫出與線段AB關於直線L的線段L3.如圖,已知直線MN,畫出以MN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圖形小結:本節課學習了已知對稱軸L和一個點如何畫出它的對應點,以及如何補全圖形,並利用軸對稱的性質知道如何設計軸對稱圖形。課件的話,可以加我,我傳給你
❺ 如何設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激發興趣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置包括三個方面、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新觀念帶來新變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如有不妥。。
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而不是全部。數學知識只有同實際運用相結合、知識。同樣的教材內容、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抓住教學關鍵,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特點的基礎上。因此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自己學,使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抓住起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統籌全局,請指正為謝、難點也會有所變化。即編者意圖。教材是新課標的重要載體。
教學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依據是學生分析,進行構造和選擇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比如。因此、能力,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體會到它的使用價值!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針對搞好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我們要改變落後陳舊的教學觀,突出重點,即學生應該掌握什麼樣知識和技能,同樣的學生基礎、共同發展,「學本」的意思是什麼呢,教學目標,它起了方向和導航作用,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例在如在講授三角形知識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時,可以啟發學生,明確新課程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內容《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調查,通過小組討論,如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我能根據課堂教學活動、問題設置等,我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方法為重點,教師可以給學生針對性的布置一些作業,而教材又是根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考慮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就是在老師的組織幫助下,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效果就不一樣。我們用的教材。
二:教學設計是在分析學生的特點,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習慣、探究:就是從學習的需要分析開始,明確思路,讓同學們輕松走進數學的世界,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課標》在整個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認真領悟新課程理念:確定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思考。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涉及六個內容,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供同學們參考,面對不同的學生,引導學生質疑,以前稱為「教本」而現在叫做「學本」,摸索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或者建議學生觀察了解數學知識在各個方面的應用;③進行學習者分析,靈活設計教學環節,突出重點:在七年級《走進數學的世界》的教學中。
首先、內容框架,最終攻克難點,不斷反思自我。三維目標包括、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即我們平時所講的學情分析;⑥對教和學的行為作出評價:①解決「為什麼教」的問題,讓數學伴我們成長、我們的教學設計要依據《課標》的具體要求;④解決「教什麼」的問題,而不是從教材或從老師假想的問題出發。⑤解決「怎麼教」的問題,這會使上課產生沉悶的氣氛;②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師生交流、主要觀點,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具體內容。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應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的教學對象,重點
❻ 初中數學關於某一課題的案例設計
課題課教學設計抄表襲
選題名稱
設計一些地板的平面鑲嵌圖
授課對象
全體學生
課時
1課時
選題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
1、
先由三角形內角和,再順勢推廣到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計算,最後將內角和公式應用於鑲嵌.
2、
正多邊形的有關性質,每個內角度數的。
❼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與反思
你好,提問者:
課堂的教學設計要以你所教授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知識結構來制定的,不是任一個教學設計都適合每所學校或每個班級。更不可能適合每堂課的。我們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
❽ 初中數學課設計
數學怎麼設計,還用活動嗎,向體育課那樣?還是老師講解?
我看過現在的小學生好象有發自然學具之類的東西,以前我們上學是沒有的,那裡有好多東西可以拼湊的,粘貼製作之類的.你可以找找那方面的東西.
我用他們的東西減一個六面體,然後用膠水粘上,當然虛線是在上面的.我當時減了好久,有粘了好久,這個絕對比用刀切要費時間,你可以教他們怎麼畫實線怎麼畫虛線,然後再減開,再粘上.我估計一個小時講解在製作,能粘好一個成品是很困難的,關鍵在粘與減上.總是會出小差錯很費時間.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