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解讀最新語文課程標准

解讀最新語文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1-02-18 05:16:12

A. 淺談對語文課程標准的理解

對於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段話已明確的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於這一具有權威性的答案,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贊同。這一認同,將語文與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統一性的認識,而並沒有將其分開來理解。

對於這一權威性定論的表述以及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個人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於這一個結論我是認同的,它從很大程度上囊括了「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研究成果,但並沒有完全解決這個爭論。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句話我們可以分出很多種結論:一、工具性與人文性有同等地位;二、工具性與人文性地位不平等(包括:工具性中蘊含人文性或者人文性中蘊含工具性)。下面來分析一下。


工具性的觀點:對語文一詞的界說,人們習慣引用葉聖陶先生的話:「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話叫書面語言,語文一名,始於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彼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為語文。」語文即語言,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推理得出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認為語文科的任務只是培養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這就把語文學習的意義局限在人的「生存性』,方面。

持工具性觀點的人主要是從物質生活的層面認識語文教育,把語文教育看做僅僅是維持物質生活的一種技能。這必然決定了將語文教育的重點放在言語的技能訓練上,只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語文教育,使語文教學較多地停留在繁瑣的語法規則和字、詞、句的規范使用上,使語文課忽略其他應有的屬性。實際上,現代語文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的使用技能、語基知識,以應立身處世之需,而且更應注意到創造性、想像力方面,人格的塑造及綜合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它包含了智力因素開發和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這些恰恰是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

人文性的觀點:對「人文」最早的解釋見《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化,教化,即教育之意。所謂人文性,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自我關懷,以人性、人道為本位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系、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標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持人文性觀點的人,認為工具性太狹隘,忽視了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人。而語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對人的關注,對人精神的培育。語文的形式是語言文字,是表達技巧,而內容則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文和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

從以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有同等地位。」這個觀點較全面的表述《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的語文課程性質

B.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各位老師:你們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師,今天我這個小師見大師,心裡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我們說,暴風雨前總會有雷聲,算起來,這是課程標准學習的第二次雷聲了。雖然我們現在用的還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新課程改革的暴風雨就要來到我們這里了。三年後,卻將舊貌換新顏,大家都用上與現在教材完全兩樣的課本了。今天我准備用短短的幾分鍾的時間,將上次所學的內容簡要報告一下。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
像中國古代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它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課程標準的產生也是一樣,有它的時代背景。
1、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發的經濟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是21世紀的三大特徵。也有人認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之為「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可以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恩惠,一方面進行更加激烈的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清朝時,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情景。敵人一來,老百姓在一些頭領的鼓動下,挺著雪白的肚皮,嘴裡念著所謂的不怕槍炮的咒言咒語,頂著敵人的大炮沖上去。結果當然是血肉橫飛、橫屍遍野。這是什麼呀?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比不過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彈、導彈了,你卻只能小米加步槍的,當然會輸。所以,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沒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知識革命」。上次有個學生家長來到我們學校不知要講什麼道理,一開口就說:我也是高中畢業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農村裡會寫信呀,寫合同呀什麼的,頭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有人說:不學電腦也會成文盲了。大學生找工作也難了,誰還理你高中畢業的呢?算一算,人類吸收信息的量,就發現:近30年人類知識總量翻了一番;未來的30年知識總量將翻三番。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2—5年,網路技術更新周期縮短為8個月。不看別的,光看我們教師,以前我們上課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至多還拿了塊小黑板;後來,我們用上了錄音機、幻燈機,配備了「兩機一幕」;剛剛學會放幻燈機可沒過幾天,這兩機一幕也將扔進垃圾桶,用上電腦了,用課件等更現代的教育媒體上課了。大學中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已經陳舊,跟不上時代了。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科細化、過分系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終身教育與創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另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路化,正在改變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也正在改變著教育。教育突破現有的時空,實現資源的跨時空共享。這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組織等重大變革。這正像我以前說的故事那樣:台灣狂才李敖說他自己吃面條。舊社會的上海,貨幣膨脹。剛進面條店的時候,牌子上寫著面條只有一塊錢的,可算帳時,卻要二塊了,到一走出店門,牌子上已經改成三塊一碗了。
還有,新世紀人類面臨各種困擾自身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貧困,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從教育上說,這些行為的產生與「維持性學習」形成的「撞擊式思維方式」不無關系。為了迎新未來的挑戰,要由「撞擊式」思維方式轉變為「預期性」思維方式,相應地要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大家再不能敵來我擋了,人口爆炸了,好,計劃生育;環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經所說的那樣會算了,「夫廟算多者,得算多也」,還沒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該准備雨傘了;人家還沒有跑,你卻已經沖在前面了。
2、全世界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熱火朝天地搞課程改革。我們不搞,行嗎?又將落後五百年了。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
(2)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生活與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3)課程實施,改變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今天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
(4)課程評價,發揮評價在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個學生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健全的價值觀,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於創新、探索。
(1)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
(2) 綜合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3、落實中央精神。
由於國際形勢和我國目前教育的狀況,中央高度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目前教育的狀況的改革勢在必行,就發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
A、面向全體,人人提高,一個也不能少
B、全面認識語文,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
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後,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人文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打個比方說,像我這種年歲的人,小時候往往都喜歡看打戰的,做游戲也學著埋伏、沖鋒。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奧特曼,喜歡數碼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人生的開始。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是藝術,對藝術的理解可以不一樣。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的通過讀,腦中出現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表象;有的則通過這表象感悟到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而大人們的理解卻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我把它概括成四個字:讀、背、說、寫。當然,這四個字都包含很大的內涵,我們實踐中去細細琢磨好了。
實踐性:
 立足課本,突破課本
 語文綜合實踐(整體性 生活性)
整體性:
如何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
(1) 從鞏固語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媽媽》「尋母啟事」
(2) 從深化思維入手。如《驚弓之鳥》「大雁狀告更羸」請學生做更羸律師,答辨,把課文的邏輯結構表達清楚。
(3) 從發展想像入手。音樂作文
(4) 從學生興趣入手。《荷花》「對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樣表達出來?」畫、寫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學生喜歡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5) 從發展口才入手。於永正老師的交際作文—《一塊麵包》就是針對有小朋友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麵包扔進了垃圾箱而請學生怎樣處理的課。
(6) 從擴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養語感 整體把握
怎樣培養語感?
 熟讀
 想像:想像畫面,體會意義
 多思
整體把握?
《黃繼光》「讀了課文,你被課文中的什麼所感動?」
分層落實:你在閱讀中感悟了什麼?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探呢?是不是上課時,兩個人四個人圍在一起說說就是探究呢?答案顯然是片面的。
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結構
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 自己獨立尋找論據解決問題。
 同學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 形成結論。
《憶鐵人》
在這樣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該做些什麼呢?:
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
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 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合作學習: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形式,不實際)
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對待
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任務
 學生對同伴觀點不認真分析
合作學習的目的:
 懂得合作是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 學會聽、辯,吸取和修正
 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 組織好小組成員
 訓練好組長(有責任心、有威信)
 組織好角色分配
 組織好匯報內容

C. 如何解讀《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

在《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有四條提出了閱讀方法: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五種閱讀方法。
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明確常用的閱讀方法,並能深入了解各種閱讀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靈活的運用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主要作用領會情感,發展語感。
默讀:主要用於思考問題。
瀏覽和略讀:都是大致的讀。但瀏覽主要用於提取信息,略讀主要用於粗知文章大致內容。
誦讀: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於抒情散文、文言文等聲情並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更有助於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各種閱讀方法的不同作用設計相應的讀書的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評價建議中指出:
1、對朗讀、默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2、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3、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4、評價精讀,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5、評價略讀、瀏覽。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D.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2020部編版各學段學習目標解讀

小學語文抄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E. 如何解讀《語文課程標准》寫作教學

來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源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改革的「國家標准」,是廣大教師使用新教材、新教法以及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依據。雖然自從《語文課程標准》頒布以來,各地都開展了各種培訓學習活動,但對於廣大的基層老師來說,系統深入地掌握《語文課程標准》中的全新教育理念,仍然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我刊組織有關專家、教科研人員以及優秀教師,根據老師們的實際需求,從「關鍵詞點擊」「理念解讀」兩個方面對《語文課程標准》進行了解讀。「關鍵詞點擊」是對與課程改革精神息息相關的一些重要語詞的解釋;「理念解讀」是對《語文課程標准》中涉及的有關語文教育教學理念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理念解讀」之後附錄有關教學「案例」,為老師們准確把握課程標准提供感性材料。有的條目因為過於概括籠統,無法提供「案例」,則「案例」從略。

F.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有哪些重要的修訂

一是低年級識字量減少.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會」.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字.附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結構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教學.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明確寫上「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新概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特別是提出了這樣幾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特別注重體驗與感悟,注重語感.對於課外閱讀格外重視.閱讀量也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特別要提到,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小學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學背誦75篇,初中61篇.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小學一二年級就布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