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習思考
①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怎麼樣,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好
高校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初等教育專業(專科)開設有專門研究小學語文教學問題、課程問題的課程,屬於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范疇。准確地講,屬於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范疇。學科教學論研究學科教學情景中教師引起
②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
一、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
1.異中求同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甄別、篩選、提煉,揭開不同閱讀材料的表面現象,找出它們共同特徵的方法。它培養的是學生的求同思維,目的在於找到閱讀材料在內容或形式上的共性,從而認識規律,掌握「定法」。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對比較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探尋其共同點,領悟其規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求同之妙,在於使學生在比較歸納中將新舊知識自然聯系起來,迅速掌握同類知識的規律性,從而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同中求異
同中求異就是通過分析、解剖、探尋同類閱讀材料的相異之處,從而找出閱讀材料個性特徵的方法。它培養的是求異思維,目的在於通過比較,尋求差異,認識文章或人物的個性,以便掌握「變法」。通過求異比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點,使我們更准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個性。
求異之妙,在於使學生更准確、更具體地體會閱讀材料的個性魅力,從而汲眾家之長,補己之短。
比較思維有兩個翅膀:一是求同思維,一是求異思維,兩翼協同扇動,才能飛得高遠。所以,在比較閱讀中求同和求異這兩種思維方法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二、比較閱讀的優勢
客觀地講,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比較閱讀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教學中,不少教師會採用比較詞語或句子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但據我們的了解,小學語文界對比較閱讀還缺少系統、深入的研究與實踐。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認為,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以下優勢:
(一)自身優勢
1.是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強調培養創新人才的今天,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比較閱讀對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流暢性、靈活性和變通性、新穎性和獨創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極具優勢,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比較閱讀不同於一般的接觸性閱讀,它是一種透視現象的思考性閱讀,在比較閱讀活動中,無論是同中求異,還是異中求同,學生對閱讀材料必須經過一個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認識過程,才能達到閱讀的目的。因此,比較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多層次、多側面縱深發展,提升他們思考問題的廣度,激發學生提出富有個性色彩的新穎見解,使學生的思維靈活而具創造性,開闊而具深刻性。比較閱讀的過程,有時就是質疑的過程,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和前人的定論,大膽質疑,並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求證,使學生的思維朝著深刻性和批判性發展,從而激發思維的創造性。由此可見,比較閱讀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省時高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都和自己周圍的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篇課文也是如此。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單篇講讀,僅僅就課文論課文、就句論句、就詞論詞,往往容易一葉障目,使學生難以准確地或者在更深層次上把握住課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難以體會作者用詞遣句的精妙,難以使知識、方法系統化、條理化。但是,如果我們把課文、段落、句子、詞語等,與它們的同類進行比較、歸納、概括,就可使學生高屋建瓴,深入准確地把握住本質特點、個性特徵,加速對知識的消化、遷移、運用,從而由點到線地構建知識體系,提升閱讀水平、思維能力、欣賞評價能力,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效果。
3.體現了「言意兼得」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把字、詞、句,或是題材、寫法、立意等內容,與它們的同類進行比較閱讀的過程,就是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它們表情達意的過程,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過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過程,而「言意兼得」正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
(二)體現了課標、教材的新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在「前言」和「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這些年來,學語言、學表達是語文教學改革深入的關鍵,也成為小語屆的共識。比較閱讀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在發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語言、學習表達方法、培養欣賞評價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顯現出較大優勢。
縱觀我們正在使用的北京版、人教版教材,「比較」的思想也體現得非常明確。
例1第5冊《小喜鵲的兩個家》課後第3題,就是一道句子比較題:讀一讀,比一比,體會它們的不同。
(1)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飛到她們面前。
(2)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飛到她們面前,歡快地跳躍不止。
(3)白天,小喜鵲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會飛到她們面前,歡快地跳躍不止,像一個撒嬌的孩子。
例2第7冊《古詩三首(一)》第3題:想想每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說說這三首詩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有什麼相同之處,有什麼不同之處。
③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作為未來的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具備什麼樣的閱讀教學理念
應該具備以下教學理念:
1、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展開教學。
根據《新課標》中教學目標的要求,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是以漢語拼音、筆畫和藉助工具查閱字詞為主的教學,這些屬於語言的建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這些知識的表層感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體現若干個語文核心素養。
2、圍繞思維發展與提升展開教學。
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師生互動和情景對話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且教會學生如何去閱讀的程序性知識。在教學中,理解關鍵詞句不但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內容和中心。
3、圍繞審美鑒賞與創造展開教學。
審美鑒賞與創造實質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的審美鑒賞和創造則依靠語文教材,陶冶學生情操,《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緒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作為外在的附加任務。
(3)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習思考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採取的教學方法:
1、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同時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可以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
2、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具體做法可以時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上台背誦並和全班同學一起誦讀。
④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簡介
既有必要的理論闡述,又有鮮活的案例展示,凸顯實用性為其鮮明特色,突出實踐性、應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書材料翔實,內容豐富,涉及《語文課程標准》解讀、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技能、漢語拼音教學、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等。而且理念先進,思路清晰,結構新穎,可作為初等教育專業、語文教師教育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小學語文教師培訓使用。
⑤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介紹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張香竹編寫的書籍,本該書根據《全日制義務教內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容稿)》的精神,基於當代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吸收本學科教學(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融於教材教法的基本理論之中,闡述在新課程改革目標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具體實施。
⑥ 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發現了什麼問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課程性質的定位,不僅強調了語文課程工具性這一固有屬性,指明了語文作為表情達意、思維交際的工具,既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人們終身學習的基礎,又是傳承文化、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手段,而且還強調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對學生精神領域具有深廣影響的人文內涵,即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實施是人實現自我成長、激發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體現了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師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蘊涵著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這樣一種理念。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實踐性的特點。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語文這個工具,來進行「聽、說、讀、寫」,來高質量地領會別人的意思和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說,語文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腦思維的工具,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是人類傳承文化、積累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的工具。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具有人為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是依託「文」來體現人的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課程。因此,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的生命力、創造力的過程,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生命運動的過程。
二、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
可見,《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
◆ 語文素養的構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是互相交融、滲透的關系。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1)人文性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像、直覺和創造性。因此,以學生為主體,承認個體差異,重視個體體驗,在探究中學習等備受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2)實踐性
●《課程標准》中關於實踐性的表述:在《課程標准》中沒有給語文實踐下准確定義。它是這樣說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3)生活化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生在進校前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並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4)民族化
民族化即遵循漢字、漢語自身的規律。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字造字的特點:漢字是音形義的綜合體;漢字構字的特點:漢字是平面型方塊體文字,漢字記錄漢語沒有分詞連寫的規則;漢字情感色彩的特點、漢語言文化的優勢等。比如,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指導寫字;再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澱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特徵。
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能夠逐步掌握自學語文的門徑和方法。
自主學習——就是在自我監控下的學習(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的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的主要表現
*學習目標自我確定 *學習方法自我選擇
*學習過程自我調控 *學習結果自我反饋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把桌子或拉開或合攏,幾個人湊成一堆。「合作」學習的范圍也不單是課堂上,它包括學生課內外的一切學習。
「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開就不能談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課堂上「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闡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合作」是給別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從別人那裡獲取經驗,得到啟發,使每個人在「合作」學習的同時,能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這個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交流。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取知識,感悟方法,同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探究」,應是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小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的不僅是思想內容,更有方法、情感、態度,內容是淺層次的,而其他是深層次的,是更有探究價值,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美」,獲取更有價值的東西。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
①課程內容: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鼓勵教師開發、利用語文教學資源。
②課程實施:改進課堂教學;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