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方課程家鄉教學總結
A. 如何上好地方課程教學反思
地方課教學反思
反思一:首先就應該想到採取什麼樣的授課方式才能起回學生的學習興趣答。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反思二:充分開發和利用書本以外的教學資源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首先,充分開發和利用網路資源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地方課的教學實踐中,我經常要用到多媒體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網路可以給我們提供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恰到好處地利用這些資源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B. 急需吉林省地方課程教材三年家鄉上冊教案
品德與社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①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專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屬源.
②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傳統的詩歌、散文、小說,並初步了解家鄉古代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
2.開展考察活動
①考察家鄉的著名建築及其特點與由來。
②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
③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
④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
⑤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
3.組織
C. 吉林省地方課程教材家鄉二年上冊教學反思家鄉民族知多少
2個:漢族、非漢族。
D. 如何在地方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學生可在任課老師或班主任的指導下,游覽風景名勝、參觀工廠和社區版;采訪社會名人、調查市民權生活和城市環境;參加植樹造林、做一天小交警、慰問敬老院,等等。通過學習地方課程《我們的固原我的家》,學生在了解家鄉、豐富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家鄉的美好,增強自豪感,培養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思想情感。
E. 吉林省地方課程教案《家鄉》五年上冊教案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其中包括:英國政府O.B.E 勛銜(1981年,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說寫作的貢獻)金庸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銜; 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 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 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香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蘇州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 1986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1988年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名譽教授;1992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octor of Letters;1996年劍橋大學榮譽院士等。1998年,獲香港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頒授「當代文豪金龍獎」,同獲此獎的還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 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台發現的編號10930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2003年3月,位於澳門新馬路的文化會館開設金庸圖書館,金庸親臨開幕並任榮譽顧問,館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說。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金庸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2006年,於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製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2008年,9月應劉中樹教授邀請,受聘成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
F. 吉林省地方課程 家鄉教案
去吉林市圖書館查..那裡有.
G. 開展美麗家鄉的活動總結
活動抄總結報告:
1、活動如何發起的?(為什麼組織這次活動和活動前如何制定活動方案的)
2、活動過程如何組織的?採取了哪些措施,得到了什麼結果,存在哪些問題?
3、對活動的總體評價如何?反思如何?今後的打算如何?等
H. 小學五年級吉林省地方課程教案
小學美術《紙拎袋》說課稿一、說教材。1、說教材的編寫意圖及地位。本課為浙人版美術第二冊第十二課,課型為[設計·應用]。根據《新課程標准》一年級對這一學習領域的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對比與和諧,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紙拎袋》這一課就把這一要求融入了本課的教學中,以全新的面貌呈現於課堂。由於本教材的編排體系呈螺旋形上升,學生在前幾課的教學中以初步掌握了有關設計的知識,所以本課在學生掌握設計技能的基礎上,緊密融合生活,大膽設計製作各種各樣的紙拎袋。拎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拎袋的品種和式樣也越來越多。《紙拎袋》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的拎袋不僅僅是為實用而設計,對其外形、色彩、材質、圖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利用一年級小朋友好學、好問,有強烈表現慾望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融入生活體驗美,運用各種材質用撕、剪、折、捲曲、插接、粘連等基本技法,進行立體和半立體紙工製作,參與看一看、議一議、做一做、評一評等活動來體驗造型設計活動的樂趣。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拎袋的設計製作方法,運用各種美術元素,設計製作出富有個性與創意的拎袋。2、說教學目標。根據教材提示,在本課中我將實現以下三個領域的教學目的。認知目標:認識和了解各種式樣和材質的拎袋,以審美的眼光發現拎袋的美。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拎袋的製作方法,運用畫畫、剪剪、撕撕等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各種彩紙、廢舊材料進行拎袋的設計製作。情感目標:領悟生活中的美,體驗創作的快樂,培養學生觀察表現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觀察、分析、表現拎袋的造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難點: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創造能力,設計製作新穎有趣的拎袋。二、說學法。一年級學生好問、好學、好奇心強,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慾望,有極其豐富的想像力,他們追求有趣味的課堂形式,嚮往嘗試各種能表達自己情感的表現方法,所以,本課著重於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感悟、創造,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引導學生各種體驗活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從而獲得知識,發展創新能力。三、說教學原理及方法。1、本課的設計我以皮亞傑、布魯納的「構建」「發現」理論來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通過看看、拆拆、議議等活動自主探究拎袋的構造和製作方法。以體驗性學習貫穿始終,在教學中充滿對生活的體驗、審美體驗、創作體驗、挫折體驗和成功體驗等,各種體驗學習既獨立又相互聯系,在體驗性學習中滲透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2、杜威的「從做中學」的主張,在沒有教師示範的情況下,學生觀察拎袋作品、嘗試製作拎袋,在探索製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著名教育家李吉林開創的情境教學法。語言情境:用語言激發學生的嘗試與探索慾望。生活情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為生活服務,本課教學緊緊圍繞生活這一主題,創設生活情境,以旅行這一導線,從准備旅行——欣賞拎袋——設計製作拎袋——推銷介紹拎袋——游戲模擬旅行這一系列和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四、說教學過程。1、情境創設,對話激趣。教師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國慶長假馬上到來了,同學們有什麼打算嗎?很多同學會說打算全家外出旅遊。師:旅遊要作哪些准備呢?生:准備食物、日常用品、相機等,准備拎袋……從而揭示課題:讓我們走進《紙拎袋》吧!2、欣賞感知,審美體驗。圖片展示各種款式、各種材質的拎袋,有雲南白族的綉花拎袋、藍印花布拎袋、旅行拎袋等,初步認識拎袋的外形、色彩、材質、圖案及用途,感受拎袋文化的深厚,感受生活的美好。3、初步了解,嘗試製作。發給各組一隻簡易的拎袋紙模型,各組所發到的拎袋為不同的造型,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以拆一拆,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了解拎袋的簡易的製作方法,各組派代表上台示範製作方法,各小組互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怎樣使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樣粘連會更牢固?……讓學生帶著問題嘗試製作一隻拎袋。4、拓展思路,感悟設計。出示幾只新奇的拎袋:像房子造型的拎袋、蜘蛛造型的拎袋等,引導學生感受創造性設計的魅力,並在拎袋的形狀、色彩、圖案基礎上進行想像,以解決本課教學難點。再讓學生欣賞綜合使用卡紙
I. 吉林省小學三年級:地方課程家鄉的教案
在網路文庫里搜「家鄉三年下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