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新課程標准理念
『壹』 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理念
一、樹立個性化的數學教學思維
新課程強調為了每位學生的充分發展,這就意味著課程實施在教學層面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那麼,要改變傳統教學只顧及部分學生的情況。高中數學教學必須樹立個性化的思維,使數學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一方面,使絕大多數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另一方面,使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能夠找到滿足其需要和層次的個性化素材;最後,個性化數學教學要求教師教學的個性化,在不斷研究學生的基礎上能夠引導學生進入符合其認識風格的個性化學習方式。
二、堅持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展,開發智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語言掌握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
三、倡導人文化的數學教學思維
數學,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人類文化傳承中的一部分,作為文化,它同樣具有文化所具有的脈絡性、背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在體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研究的定義、性質、法則、概念等有層次地用簡練的數學語言確切地表達出來。這樣,通過語言的錘煉可達到思維的嚴密。新概念的引入是對已有概念的繼承、發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於其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等原因,很難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個層次,逐步加深提高。
例如:三角函數的定義,經歷了以下三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1)用直角三角形邊長的比刻畫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2)用點的坐標表示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3)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數的值在各個象限的符號;②三角函數線;③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系式;④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⑤三解函數的誘導公式等。可見,三角函數的定義在三角函數教學中可謂重中之重,是整個三角部分的基石,它貫穿於與三角有關的各部分內容並起著關鍵作用。「磨刀不誤砍柴工」,重視概念教學,挖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當語言描述准確時,思維也就嚴密了。
實際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誘導、切忌剝奪不完善表達學生發言的權利,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口。實踐證明:堅持要求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利於運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有利於正確理解科學的概念與原理,從而使學生智力得到鍛煉。
總之,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習過程,既當好學導者,又當好導學者,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發展個性品質,增長智慧和才幹。
『貳』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哪些課程理念它對我們理解與把握新課程有什麼啟發
參考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
作者:王尚志
王尚志是《新課程標准》編制的專家之一,這專篇文章對我們的教學屬很有啟發!
http://math.cersp.com/Hotspot/CourseFashion/200703/3976.html
『叄』 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參考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 作者:王尚志 王尚志是《新課程標准》編制的專家之一,這篇文章對我們的教學很有啟發!
『肆』 高中數學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什麼具體分為哪幾個方面
高中數學新課標和大綱的比較
一、課程目標與數學目的的比較
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部分,比以往數學目的內容更豐富,更具體。下面從總目標、基礎知識、能力、數學觀四方面對數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進行比較,從而說明課程目標的發展進步。
1.關於總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總目標指出「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學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其實這是數學教育的首要和基本的目的。對於數學教育只有明確了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我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支持它的具體目標。相比之下,以往數學目的沒有這種總分式的結構,這是課程目標的一個特色。而且總目標中的「滿足個人發展」體現了數學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響應了「大眾」教育的口號,這應當是課程目標的進步之處。
2.關於基礎知識。
數學教育要傳授數學基礎知識,這是有史以來的一個共同目的,也是一個最根本的目的之一。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學目的指出基礎知識是:高中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數學知識精髓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兩年教學目的將其列入基礎知識的范疇,是個好現象。可是近年數學教育偏重於形式化,教學目的沒有強調要揭示數學概念、法則、結論的發展過程和本質,如此「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想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課程目標沒有規定哪些是「基礎知識」,但我們通過研讀可以發現他們蘊涵於「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數學思維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繼學習中的作用」之中,可見課程標准重視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及數學思想和方法,強調其本質、來源和實際背景與大綱相比,這是一大進步。
僅僅知道數學基礎知識的內容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恰當地把握各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1996年和2000的教學大綱在第三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中,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用語來描述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不同層次。而課程標准除了在「內容和要求」中使用上述用語,一開始在課程目標中就提出:「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如此,在課程目標的宏觀指導下,「內容標准」才能對各項基礎知識作定性的規定,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指明方向。這是教學目的與課程目標的區別之處,這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優點。 數學科學是不斷發展前進的,數學基礎知識的范圍還將會有新的變化。課程目標不僅吸收教學目的的優點——將數學思想和方法作為基礎知識,而且更關注基礎知識的本質和來源,同時也指出各項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程度。
3.關於能力。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是現代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1963年教學大綱首次提出三大能力,能力的出現是一個進步,反應了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體現了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可是,自60年代提出三大數學能力,尤其是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把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首要位置。一些學校受升學應試教育的影響,出現了削弱基礎知識教育的趨勢,為培養三大能力搞題海戰術。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學對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6年和2000年教學目的中將「邏輯思維能力」中的「邏輯」去掉了,也就是說,思維能力不再只注重邏輯思維了。但目的仍舊將三大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相比之下,課程目標沒有沿用舊大綱的三大能力的提法,而是提及了多種能力,如「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
1/3
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它們蘊涵著三大能力,同時內容又有所豐富。其中「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出是跟上時代步伐的,因為在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社會里,數據、符號日益成為一種重要信息,為了更好地認識客觀世界,人們必須學會處理各種信息,尤其是數字信息。
對於能力,目的中還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提法無疑是進步的,對於這種能力的實質是什麼,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學目的都作了詳細說明。關於「能力」,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都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數學交流」能力。目的中的「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和目標中的「發展數學應用意識」都體現了數學教育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能力,但前者只是處於「形成」階段,而後者是要「發展」這種能力。此外,2000年的教學目的和課程目標都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際上是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能力要求——創新能力,這貫徹了21世紀創新教育的思想,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上述這些能力都是各國數學教育目的的共同趨勢,反應我國課程改革抓住時代的脈搏。
進一步我們發現課程目標提出「逐步地發展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體現出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對人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在學校不可能學到他們今後一生所需的知識,而且知識是不斷
『伍』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
高中數學課抄程的總目標襲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1. 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續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2. 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3. 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4. 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5. 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6. 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