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語文課程標准
①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有什麼調整
調整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②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概述 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低年級語文的教學重點在於:
1、識字、識詞量
2、對句、段、文的初步理解能力培養
3、有一定的動手寫作能力。
③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內容
字數來太源多,給你個地址:
http://www.hwxx.net/UpLoadFiles/teacher/2008-6/2008060917190635221.doc
④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語文二年級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4)低年級語文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新課程標准目的:
1、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參考資料
語文課程標准-網路
⑤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字數太多,給你個地專址:屬
http://www.hwxx.net/UpLoadFiles/teacher/2008-6/2008060917190635221.doc
⑥ 如何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改進低年級課堂教學
一、從「課程性質」與「課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語文教學
1. 深刻理解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
2011課標在「前言」部分,對「課程性質」做出了新的闡述。第2頁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同時,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一句放在這段話的末尾。中間一句話,則是對「基本特點」的具體解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種改動,把2001年實驗稿中含糊其辭的地方明確化、清晰化了。2001實驗稿說的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的問題,一是把「語文」與「語文課程」混淆在一起論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習慣性的標簽來給語文課程定性,卻又不好明說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性質(因為這種說法在學術界早就遭到了質疑)。而2011課標的處理,明確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綜合性、實踐性」;今後討論語文課程與教學問題時,要告別「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套路,要從「綜合性、實踐性」的角度來認識和分析語文課程教學的得失。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論爭中擺脫出來,廣大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內涵;語言文字的運用過程,就時刻體現著人文精神。要大力糾正課改實踐中,脫離語言文字、僅僅靠思想內容談論人文性、在語言文字之外尋找和培養人文精神的積弊!
那麼,所謂「綜合性、實踐性」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
在第3頁最後一段,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接著說:「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從這段話的前一句,可以歸納出語文學習綜合性的三個方面:能力訓練點的綜合、語文與生活的綜合、三維目標的綜合。再看課標20頁(「教學建議」部分)的論述:
(二)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以上兩段話中的第一段,再次闡發了「綜合性」的三個具體表現或要求;第二段話,則是更具體地提出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其中引人關注的,是提出了「專題學習」的學習方式。
在「評價建議」部分,課標再次強調(27頁):
(四)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應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交融、整合,避免只從知識、技能方面進行評價。
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把握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進行閱讀教學,而是要注意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等其他教學內容的聯系;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閱讀與生活的聯系;減少瑣碎分析和過多的講解,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2.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2011課標對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闡述,繼承了2001實驗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細節上又有補充。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課程的根本目標
「語文素養」是2001課標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傳統語文教學強調的「語文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和新課改強調的「人文修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地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兩方面的內涵。這里不再贅述。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里提出了語文教育的三條原則
我們用三個關鍵詞,幫助老師們簡要把握這三條原則:
(1)人文內涵。重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及其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強調主流的「價值取向」(「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也提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2)實踐取向。「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值得注意:此處刪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句話。這並不是說今後的教學就要返歸傳統的知識教學,而是避免過去十年對語文知識的片面理解、過度輕視和錯誤處理。
(3漢語特點。「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強調語感,提出「整體把握」,是2001年課標思想的延續。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談基本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狀態,不等於具體的學習方法。2011課標,在保留實驗稿的「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同時,新增內容:「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並把實驗稿中「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中的主動意識改為「問題意識」——它值得老師們在教學中努力踐行。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是指課程格局,也涉及教學理念
在這個條目下,2011課標提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是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雙重規定。傳統語文的學習方式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如網路)都應成為閱讀教學的注意事項。
⑦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什麼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