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參考文獻
『壹』 體育課程論的參考文獻
網路學術可以找到參考文獻,輸入關鍵詞,在輸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對應的參考文獻。如果不知道參考文獻格式要求,可以網路搜,參考文獻自動生成器。直接按著填就出來了。
網路搜索參考文獻自動生成器,按著裡面填,點生成參考文獻就出來了。
作者.題名[D].所在城市:保存單位,發布年份.
李琳.住院燒傷患者綜合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09.
其他的:
作者.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沈平,彭湘粵,黎曉靜,等.臨床路徑應用於嬰幼兒呼吸道異物手術後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930-932.
作者.書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胡雁.護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數字革命與國際競爭[N].中國青年報,2000-11-20(15).
作者.題名[EB/OL].網址,發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患者安全的10個事實 [EB/OL].
其他: [R]、[P]、[A]、[C]、[Z]等。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論點;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貳』 急需 關於 《體育心理》和《體育健康》 方面的參考文獻!
告訴你一個資料庫
http://search.cnki.net/Default.aspx?aspxerrorpath=/SearchResult.aspx
直接在上面搜素版有全文權
『叄』 如何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教學目標與教學
如何正確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關系
滕子敬(100088)中央教科所院內學校體育研究會
《中國學校體育》2004年第五期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標准》以目標的達成來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正確理解這條建議的精神,在我與第一線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對這個問題感到有許多困惑。如,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是什麼?內容標準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內容標准只提供一個內容框架,而不提出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統領內容應該統領到什麼層次?是水平計劃的層次,還是單元計劃的層次,或是課時計劃的層次……等。我想結合自己學習課程標準的體會談談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一、關於課程的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準的關系問題
《標准》改變了以往首先確定體育教學任務,然後再按學習內容的分類體系,劃分教學時數分配比例的辦法,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自身的特點以及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在確定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五個方面來表述具體目標。並根據具體目標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標准,從而構建了總目標、具體目標與內容標准三個層次的目標體系,使總目標通過具體目標逐步細化為內容標准,以體現目標統領內容、根據目標選擇內容的思想。
二、關於「內容標准」的內涵問題
「內容標准」是《標准》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目前,在有關文件中也還沒有關於這個概念的界定。但顧名思義,我認為「內容標准」應該是目標和內容的整合,即他既是內容,又是目標,是內容要達成的目標,總稱為「內容標准」。如,水平四,「發展運動技戰術能力」的「內容標准」是「基本掌握一兩項球類運動中的技戰術;完成一兩套武術套路或對練;完成一兩套技巧項目動作或器械體操動作;完成一兩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幾項主要的田徑運動技能;基本掌握一兩種地域性運動項目的技術」。其中的「球類」、「武術」、「技巧或器械體操」、「舞蹈或健美操」、「田徑」、「地域性運動項目」等都是教學內容,或者說是教學內容的指向和框架,而不是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基本掌握一兩項」、「完成一兩套」、「基本掌握幾項」、「基本掌握一兩種」等則是這項內容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標准》與教學大綱不同的是:大綱在首先確定教學任務後,同時規定了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時分配比例。因此,在教學大綱中根據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內容是一步到位的,這種辦法的優點是教學內容明確、具體、便於操作;缺點是統得較死,缺乏靈活性,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適應較差,教師缺少自主創造的空間。
而《標准》以目標統領內容是採取分步到位的辦法實施的:第一步是國家制訂課程標准,確定「內容標准」的內容框架;第二步根據《標准》建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標准》,並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制訂出地方課程實施方案,報教育部備案並在本地范圍內組織實施;第三步根據《標准》建議「各校根據地方課程實施方案,結合當地課程資源、本校特點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真編制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方案並組織實施」。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校的教學方案,結合各班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計劃並組織實施教學工作。這種分步到位的辦法改變了教師只是消積、被動地執行大綱的狀況,使教師成為教學計劃的設計者,有利於調動廣大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關於「內容標准」與「教學內容」的問題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解讀》中明確提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很大,因此,體育課程在學習內容的確定方面應具有充分的變通性,以利於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使課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體育課程標准實際上只是確立了一個內容結構框架,確定了不同學習領域、不同層次的基本目標,至於具體採用什麼內容、什麼方式和步驟去實現這些目標,各地、各校都有充分的開發空間。由於《標准》只提出了一個內容框架,沒有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僅靠這個內容標準是無法上課的,還必須通過一定的程序,使「內容標准」具體化。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由幾家出版社編寫出版的《體育與健康》教科書,把「內容標准」具體化為體育教材,為體育教師貫徹實施課程標准做了有益的工作。但當前經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材為數較少,還難以完全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需求,有待地方和學校進一步開發和完善。按照《標准》的要求國家制訂課程標准以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訂地方的課程實施方案,但開始著手制訂的還很少。這種情況不利於在教學內容上反映地方特色,不利於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引導。
四、關於目標統領內容的問題
目標統領內容明確了目標和內容的關系,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改變了以往根據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教材來確定體育課的教學任務(目標)的做法,而是要首先確定目標,再根據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有些體育教師在制訂水平教學計劃時,以內容標准中所列出的五個學習領域目標及水平目標為依據,逐一對應選擇教學內容,為落實目標統領內容做了有益的嘗試。目標統領內容應主要體現在宏觀層面上,具體表現在根據課程總目標,確定課程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領域目標);再根據具體目標,確定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然後再根據內容標準的五個方面制訂水平教學計劃,以便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目標的全面達成。但是,目標統領內容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每一種計劃,特別是課時計劃都必須是先制訂目標,再選擇內容。課時計劃是根據單元計劃來安排課的內容的,因此在制訂課時計劃時,就應根據教材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來確定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其中不僅有技能目標、體能目標,還可設計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目標等。這樣不僅具有可操作性,也不違背目標統領內容的要求。因為課時計劃的內容是根據單元計劃的目標制訂的。這樣從目標到內容,即目標統領內容,再從內容到目標,即通過內容折射目標。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有序地進行。
最近,南京師大的顧淵彥教授寫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一書指出:20世紀以來,課程研製的主要範式有兩類,即目標模式和過程摸式。目標模式也稱「泰勒模式」,「是以目標為統領的,課程的其它環節均應以此為依據」。「目標模式有其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人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目的具體、明確,易於把握與操作;缺點是過於理性化,甚至顯得機械、死板。此外,這種模式還有使內容服務於既定目標的『工具化』傾向,這是為了滿足目標而使用的損害內容的方法。這既會造成被選擇內容的價值不能完全挖掘出來,也會造成具有很好教育價值的課程內容的流失」。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存在這種現象。如有的教師在制訂課時計劃時,確定了增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目標,據此選擇了障礙跑的教材內容,但對障礙跑的健身功能、跨越障礙的技能價值卻沒有在目標中提出,這就可能使障礙跑的健身和技能價值被削弱或流失。
1975年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出版了《課程研究與開發導論》一書,對泰勒的目標模式進行了分析與批判,指出其貢獻與缺陷,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過程模式的理論框架。認為活動內容的選擇標准就是活動內容本身是否「含有內在價值」,也就是說確定內容的依據是活動內容的價值,而不是預先設定的目標。
了解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理論及其爭論的問題,對我們全面認識目標和內容的關系是有益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外國的東西不能搞絕對化,既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一說就是外國的好,外國怎麼做的,我們也應該怎麼做。當然我們也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要立足自身,在認真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把國外好的東西「本土化」,構建自己新的課程開發模式。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首先,要認真研究和理解《標准》的三級目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從課程要素的內在價值出發,選擇具有豐富價值的內容作為教材,使目標統領內容,內容翻過來折射目標,使目標與內容能夠更好地整合起來,以利於不斷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質量和教學效果。
『肆』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
比較實際點的方法:負重換腿跳,負重大步走,負重跑,負重跳台階,跑台階,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擺動腿積極下壓和小腿由前向後積極著地),蛙跳,單足跳等練習,提高跑時的後蹬能力。最好多練習下坡跑,可以有效提高頻率.發展力量耐力時,可採用負重連續跳、較長距離的跨步跳、單足跳、高抬腿跑等練習方法。
堅持就是勝利!加油啊!
短跑50米跑步訓練方法:
(1)20—40米行進間快跑練習。(2)4*25—50米接力跑,加速跑,追趕跑練習。(3)下坡跑練習。(4)順風跑練習。(5)各種短段落的變速跑練習
(1)行時間跑30—60米,3—4次X2—3組。
(2)短距離接力跑2人X50米或4人X50米,3—4次X2—3組。
(3)讓距離追趕跑60—100米,3—5次X3組。
(4)短距離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X2—3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X2—3組。
(5)順風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X2—3組。
(6)短距離變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次X2—3組。
(7)膠帶牽引跑(30—60米,4—5次X2—3組。
(8)反復跑30—60米,4—5次X2—3組。
發展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的訓練方法
1
『伍』 如何貫徹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1-12'GYM'1.2.1)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並行推進的課程結構,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於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實處,使學生健康成長。
(二)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1-12'GYM'1.2.2)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應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1-12'GYM'1.2.3) 體育與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成長。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始終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發揮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1-12'GYM'1.2.4) 體育與健康課程充分注意到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根據這種差異性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