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准
Ⅰ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1)義務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Ⅱ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有課程標准嗎
只要是課程,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初中活動課程,都是應該有課程標準的,這是任何課程開設的基礎。當然,實際上在很多學校裡面開展這些活動的時候,是不一定會有課程標準的。
Ⅲ 對小學綜合實踐課,新課標有哪些要求和規定
第一,學生要融入社會,接觸社會,體驗社會。
第二,學生要動手操作例如:六年級課程中的調查活動要讓有興趣的學生去調查,這里有很多的實踐活動要學生親自完成如:擀麵、包餃子、調查同學們心中的偶像等)
第三,教師也要融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參與學生的活動中去,這樣會提高學生的實踐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