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校本課程融於語文課程

校本課程融於語文課程

發布時間: 2021-02-21 10:10:58

Ⅰ 語文校本課程的概念是什麼呢哪位大俠解答下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校本』英文為school-based,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的意思。
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

Ⅱ 語文校本課程,語文校本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

Ⅲ 簡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

2001年7月,國家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老金廠中學的領導、教師認為《綱要》確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對今後較長時間內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全面規劃。我們在2002年伊始就組織學校領導、教師學習《綱要》及有關課改的理論書籍、文章,繼爾就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開發校本課程等課改主題做了實踐探索。現就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研究作階段性總結。

一、 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幾點認識。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校本課程作為課程形態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課程理念和內涵,所以,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必須做好前期的理論准備。校本課程應該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樣,要有自己的課程理念、課程計劃和評價標准,使之成為真正的「有目標有計劃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本義和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開發,就是以校為本,以校長為首的教師群體,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指導思想,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基礎,依託校園周圍的人文地理環境,自主地為本校學生設計開發的,具有獨特性、多樣性、可選擇性和補充性等特徵的特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促進了學校特色的形成與教師專業的發展。

2、並不是本校教師自己編寫的課程資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課程資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師來編寫,開發校本課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編寫成教材。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編寫教材,也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實際需要和特點的課程資源作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確也存在部分學校缺乏規范性、系統性,隨便申報開課,然後將一些活動課、選修課的簡要教案、簡要資料合並起來便稱為校本課程,這是不夠嚴肅的。

3、校本教材並非都要印製成冊,或學生人手一冊,以免增加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又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老金廠中學的做法大體是以下幾種:一是可以讓學生人手一冊,如《我的家鄉—老金廠》等,由學校自籌經費印製,免費發給學生。二是由學校購置一個班級的使用量,上課時發給學生,下課時收回,循環利用,如使用農函大的綠色農業培訓系列教材、計算機技術課程等。三是學校添置部分放在圖書館,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讀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數學》、《農村實用技術》,讓有興趣的學生借閱。四是教師開發生成的教案、講義等資源,用於教師授課用,或只提供給教師滲透課堂教學用,不編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給學生。

4、教育的目標是著眼於人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著眼於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發展。課程的發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發展,沒有教師思想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因而,活動課、選修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常規課程的編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於教師利用專業技能真正成為教材、課程開發的主體和主角,從而更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實踐表明,用活動課、選修課等課程形式,通過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課程教學方式,可以使校本課程得到較好的實施,使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

開發校本課程就是為了補充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學校開發課程不僅可以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國家、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使課程形成一個縱向結構,讓課程內容充滿活力,同時,在開發校本課程中,從教師、學校社區等不同角度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注與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從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和個性特長出發,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情境,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調適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個性化學習能力,促進他們創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實踐常常是憑教育者的良好願望讓學生去知道什麼,應該怎樣做,違背學生的意願和需要,所以,《綱要》強調開發校本課程一要依據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二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編校本教材《我的家鄉——老金廠》。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要與時俱進,呈多樣化,具有選擇性,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滿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十分理性的過程,也是教育創新的過程。

實際上,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已經有了一些校本課程的客觀存在:一種是活動課和選修課,特別是一些興趣小組活動,本身就體現了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課程的原始表現形態;一種是學校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或依據學校特色、當經濟特點而編寫的校「本」教材的實施

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從學生實際需要,對國家、地方課程進行一些適應性的組合與改編的校「本」課程是自編教材為載體開發校本課程。《綱要》中也提到「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所謂「選用」即拿來主義。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應該重視校外的課程資源,如網路資源、鄉土資源、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否直接形成課程這要看具體的情況,但它總可以作為的參照和補充。

二.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老金廠中小學是樺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貫制試點學校,有許多可開發利用的資源,由於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個新事物,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校決定由我先行探索,我畢業吉林農業大學,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自己的看法,在加上這幾年生物教學,二著一結合,形成了以老金廠地區為背景,以學生家鄉為依託,將農業、生物和家鄉有機結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鄉——老金廠》就有了 雛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資料,搜集資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而整理資料又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一開始主要依《老金廠鄉志》為藍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的選擇,現簡單介紹一下:

(一)《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

我校開發的校本課程《我的家鄉——老金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它的綜合性,在主題選擇與實施過程中,始終將人、自然、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學生展現的是一個真實、完整、動態的世界,一個與學生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體育,數學,語文,地理等學科也有教好校本課程開發,是對《我的家鄉——老金廠》的有益補充。

《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根據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我的家鄉——老金廠》主要由概述,美麗的傳說,地名小考,物產資源,歷史戰事五部分主廠主組成。每一個部分可以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其內容。

1、美麗的傳說:主要是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傳說,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兒童的心理對他們起很大的作用,他們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自己講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燈橋的傳說》,《老金廠的傳說》,《老牛溝的傳說》,在老金廠這些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多少都知道一些,會感到很親切,很熟悉。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級學生來自不同的村小,這種融合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同學之間願意了解更多的對方的事情,地名小考這一章主要講的是老金廠的五個行政村,以及相關的自然村,絕大多數學生來自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來歷,可以加深對家鄉的認同感。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增加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3、 物產資源:各種動物和植物是身邊最常見的資源,利用梅花鹿,羊,野豬,狍子,人參,五味子,貝母,黃芪等,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事,與生物建立聯系,讓學習生活化。學生對大自然可觸可摸,一種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利用實踐基地的建設,豐富校園的教育資源,活躍了學校的教育活動,使學生與自然貼得更近,利用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男生對動物感興趣,而女生對花草較親切,教師在為學生准備材料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收獲。

4、歷史戰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利用發生在老金廠的一些歷史戰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以相關的主題活動帶動學生的探究,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來感受當年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5、其他學科也有很好的開發,例如語文在自主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體育教學在依託本校的實際情況開發了「穿越沙塵暴,做環保小衛士」創編體育游戲;生物學科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農業等方面有教好的開發利用。

(二)、老金廠中學的校本課程的實施

1、 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寫的《借燈橋的傳說》教學案例與點評被《中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採用,發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

3、 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

4、 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階段總結

校本課程總是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發策略之間求動態平衡,兩種策略之間應是互補和融合的趨勢,以至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課改剛剛開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剛剛起步,因此,這里的總結從理論上不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談些體會和認識,也可以說是經驗之談。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推動了學校教育的創新,提升了特色辦學的品位,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長點。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實成為課題實施過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說是子課題研究。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築了新的平台,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優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促進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廠中學正是通過這三個「教育」推進了教育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個性特長,無論在藝術、體育,還是在數學,寫作出現「童星」璀燦的好景象。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廣泛影響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學校打造和發展創新型教師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機會,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和貫徹課改《綱要》的實踐中。目前,老金廠中學共有多名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科研興教(校)的氛圍基本形成,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整合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此同時,教師積極投身課改實踐中去。例如,開發校本課程不少教師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師以「美化生活」主題編寫「美化校園—做學校的主人」;體育教師改革傳統間操模式,創造了「音樂無口令間操」。這些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大大促進了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和發展。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堅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發掘社會教育資源,擴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技術性含量。老金廠中學近幾年先後與多個單位建立關系,學校吸納家庭群體中和關系單位中的人才優勢和物質資源,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創設條件,彌補學校條件的不足。

總之,學校要發展,要進步必須努力參加課改實踐,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須做,例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須做好的事。

Ⅳ 初中語文校本課程有哪些好題目

校本課程的四個突出特徵:(1)實踐性:校本課程大多屬於實踐性課程,而不屬於學科類課程。它不以系統知識為基本內容,也不以讀書、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而是圍繞學生需要研討和解決的問題來組織具有多樣性、動態性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調查研究、討論探究等活動中進行生動活潑的學習。校本課程在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充分發展的過程中,把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所以,它強調學生應在活動中學,注重直接體驗和經驗積累,反對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顯然,實踐性是校本課程最本質的特徵。(2)探索性。校本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理念。各門校本課程應是圍繞一系列重要問題或挑戰性任務而編排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活動的,學生便按照一系列課題或主題參加學習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收集書面材料和實際材料,進而通過自 己的思考、操作以及與同伴的討論去解決問題或提交作品。各個課題或主題的答案多為實際答案(即拿出各種作品),也有認識性答案。有些課題或主題有多個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據,就可獲得優良的成績。(3)綜合性。各門校本課程的內容是圍繞一個一個主題或課題而從多種學科和多種現代媒體中收集組織的。這種綜合性內容不受學科知識體系的束縛,因而有助於多種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多種能力的均衡發展。(4)以學生為主體。各門校本課程的構建都把學生的發展置於中心地位。首先,以學生的特別需要為出發點,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學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門校本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學習活動的安排都給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一些空間,創造一些條件,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提出問題、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結論或提交作品

Ⅳ 校本課程開發中,怎樣整合國家和地方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強調社區的需求和學生的需要,要求將國家課程標准與社區課程資源結合與融合。因此,我們要明確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在國家課程計劃框架內,立足於彌補國家課程之缺失的基點上,謀求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協調一致和均衡發展,其內容無論從難度上,還是從選擇與組織上,都應該相互協調、互相平衡,整合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 1、課程內容、方法和學生生活經驗整合。國家課程關注學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作為彌補國家課程缺陷的校本課程,應著力於區域性和個性的基本要求,把課程與學生身處的環境和個人經驗聯系起來。如寶應水泅中學語文老師對第七冊「荷」單元進行環境分析時,改變常規的課程組織方式,讓學生走進社區,深入荷園去體驗,泡進圖書室去感悟,尋閱名家「荷」題詩文,結合自身經驗與課文作者去交流,在碰撞中深刻領悟荷之美、荷之善、荷之情、荷之神。這樣的校本課程將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能力整合在一起,使所學的課程內容融入到學生的身心結構中,成為他自身的一部分,同時又使國家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 2、學科之間的整合。課程整合強調的是課程的橫向聯系,其目的是讓特定的課程內容與其他課程內容相聯系,使學生能夠把 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以提高綜合知識的能力,獲得綜合經驗。為此,校本課程的編制應致力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與綜合運用,提倡按需要把跨學科的內容組織成教學主題。如蒲松齡在寶應做了一年的幕僚,而且創作《聊齋志異》。由此我們結合語文學科開設了「蒲氏文化」的校本課程,要研究蒲氏文化,就必須要了解蒲氏的生活朝代及社會現狀、創作素材及情感狀態等,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這其中就包含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民俗學、地理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可以開發出這些相關的學科內容,還可以開發出與此內容有關的網路資源、社區資源,同時也可以開發利用圖書館、博物館和展覽館等課程資源來加強學生對「蒲氏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獲得全面的認識。

Ⅵ 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

Ⅶ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校本課程開發可以根據學校的文化、教師的素質及能力、周邊的環境、學生的需求等等來考慮。
比如:有的學校地處茶城,就開發茶藝課。這就是很好的利用。

Ⅷ 五年級上冊語文校本課程(一)的最後一道閱讀題鄉愁作者餘光中答案

鄉愁
①人們總是把鄉愁簡單地理解為對家的依戀或對故地的追憶,其實這樣的理解未免太偏狹具體了,我此刻體會出了那種滋味,並非那麼簡單。鄉愁不是空間的,而是時間的,它的方向是遙遠的過去;鄉愁不是戀物,而是自戀,它所牽掛的不是那片事實上常常顯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與韶光。古往今來的那麼多思鄉的詩篇,細細想來,原都是對自我的悲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嘆的是歲月的逝水對自己無情的拋擲。海得格爾說,「故鄉處於大地的中央」,看起來這是一個空間的理念,但細想這故鄉仍不過是指人「長大的地方」,因為那裡印下了稚兒的足跡,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拋灑在了那裡。生命的家宅,記憶的歸宿,稚兒離開那裡,是因為童年那美好的時光已揮手遠去,他已踏上被命運拋離的註定遠游他鄉的不歸途!這真真正正永世的分離,便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情景,一旦你回來追尋,也早已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傷心之地。所以,鄉愁是一種真正的絕望,一種生命里同來俱在的愁思。
②我便想像那位初唐的詩人陳子昂,在登上幽州古台時的悲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原曾覺得他的悲號未免有些誇張,但今想來,那命運對每個生為凡胎的肉身不過就是這樣的設定,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憑你把酒問天,悲呼浩嘆,天道總不會屈就人道,肯給你些許絲毫的通融憐憫。因了這個宿命,中國的詩人騷客們,自漢以後便都變成了唯美的感傷主義者,他們是文人,同時又是哲人,我想中國的文學中之所以有一個很特殊很強烈的鄉愁的傳統,恐怕與這種生命本體論的哲學,和他們悲劇論的人生觀念不無關系。他們像戴望舒筆下的那隻樂園鳥,帶著對往事和故園的永恆的相思,顧念而行,劃成一道血痕斑斑的生命的彩虹。
③一個人在冰雨中獨立前行。便是把你想像成那行列中的來者,你終究也只是你自己。來者和去者,在那永恆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釋然。感傷主義並不見得就是只懂得頹傷,如果是導向對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認識的話,感傷當然也包含了真正的感悟和堅強。因為一切並未緣此而中輟,生生不息,代代相接,因了那永遠的鄉愁,他們去那不斷的遠游。因為真正的家鄉是沒有人能夠回去的,你看見了蒼茫的來路,但循著那布滿荊棘的路途回去時,看到的無非是一個愁字,就像魯迅在他的小說里描繪的一樣,你看到的是變了的一切,而別人看到的則是變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變成了永久追憶,童年時的夥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識,這就是故鄉——魯迅小說中的詩。沒有人像他那樣明白,即便是置身於故地和親人中間,也仍有一種命定的深深的孤獨。更不用說在脈脈溫情之外,還布滿著溫柔的陷阱,在那繾綣的話語中間,也還響著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然而這也終究改不了那份執著的強烈的嚮往與追懷。你知道,那些憂憤與不平,實際上早已經與那份情感的執拗斷關系,你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可救葯者,縱然那故地已是泥濘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④永世的來路,無悔的方向,暮雨中思鄉的旅人,故鄉正離你越來越遠,也離你越來越近。
1.請指出第①段「鄉愁不是戀物,而是自戀」一句中「戀物」「自戀」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2.第②段中引用陳子昂《登幽州台》一詩有什麼作用?
3.第③段中作者說「真正是家鄉是沒有人能夠返回去的」,為什麼?
4.有人認為作者表達的情感是消沉的,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戀物:對祖居之地的牽掛(或對故地、對家的依戀) fcooCO.net.cn組卷&
。自戀:對自己生命與韶光的悲悼(或對歲月逝去的哀嘆、對自我的悲憐)。
2.作者對陳子昂的詩句從「鄉愁」的角度來理解,豐富了文章的內涵;表達了鄉愁是一種真正的絕望,一種與生命同來俱在的愁思。
3.①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或生命的家宅)無法返回;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即便置身於家鄉,也仍有一種深深的孤獨。
4.不同意。作者認為鄉愁是對自己的生命與大好年華逝去的悲悼,生命的家宅盡管永遠無法返回,但是旅人永遠改不了那份對故鄉的執著而又強烈的嚮往與追懷。作者表達的感情雖略顯傷感而不消沉。同意。圍繞「鄉愁是一種真正的絕望」「真正的家鄉是沒有人能夠返回去的」等角度談,自圓其說即可。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