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課程國內外研究現狀
A. 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就是描述下即可
案例:國內外研究現狀
城鎮化,也稱城市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版由西班牙的工程師權A.Serda於1867年在其著作《城鎮化的基本理論》中提出的,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比較早開始了城鎮化道路,在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有明顯區別和差距,一些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城鎮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進程,甚至出現了城鎮人口向城郊迴流,所以國外對城鎮化的研究時間比我們要早,研究范圍比我們要廣研究的程度要深.在我國,城市化是近現代的產物,在建國後的前三十年時間里城市化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從1992年以後我國城市化才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所以我國對於城市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是不夠成熟,在理論研究和定性分析上做得較好,對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就明顯做得不足.
B. 課程改革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課程研究:課程實施的核心是主體參與
〔 作者:王 升 來源:人教網 點擊數:784 文章錄入:arbor 〕
一、主體參與是現代課程場的關鍵因素
現代課程不再是靜態的內容,而是實現學生發展的動態場。傳統課程論一般都是從靜態的角度對課程進行分析研究的,這嚴重影響了課程實踐的豐富性、生動性。課程一旦發生,就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生動活潑的課程形態是由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這四個活性因素構成的。它們既是形成課程機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課程形態的基本內容,同時,它們也是對現代課程的一個總體描述。
(1)理解。課程的運行是建立在對意義符號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理解貫穿於課程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課程的一切形態。意義不通過個體的心理實現個體的內化,就不能達到課程主體對它的理解,課程的指令、反饋、調控、評價等也將無從發生。理解發生在課程主體的自身內部,它是單個主體在課程運行中的心理行為,是課程實施的心理學前提。
(2)溝通。只有個體的內顯的理解行為,課程還是不能發生的。主體際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溝通是課程的發生學前提。這是因為沒有溝通,主體際的理解就無法實現相互傳達,課程也就不可能發生。溝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理解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它實現了課程內容的主體際交流。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理解課程,課程就是意義在師生、生生中創造與分享的一個過程。
(3)主體參與。課程作為一種發展性活動,必須人人主體參與才能順利完成。參與是課程實施的起源性機制,個體如果不參與課程,課程就不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課程運行中的主體參與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凸顯學生個體在課程運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課程變得更具人文關懷,更具有效性。
(4)互動。互動指主體行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課程就是主體間多元互動的結果。師生、生生互動會形成一個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場。現代課程強調每個課程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任何一個學生的游離都不利於互動的形成。
只有學生主體參與於課程系統中,才會有他們對課程內容、對活動等的理解;溝通是個體以主體參與為基礎,在活動中的一種交流;互動首先需要個體學生的主體參與。因此,在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這四個因素當中,主體參與居於核心地位,它是課程場產生的根本。
二、主體參與創造現代課程的理想境界
課程在運行時,由於參與程度與參與性質的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境界。以知識為本位的課程,學生與課程內容一樣處於缺乏主體參與的客體地位,這樣的課程是一種較低境界的課程。以活動為本位的課程,由於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往往會表現出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形式主義弊端,也不是理想的課程境界。以主體參與為本位的課程,由於學生身體—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他們會有一種生命的體驗,這才是現代課程觀所認為的理想課程境界。
以主體參與為本位的課程可以表示為:「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生命體驗」。主體參與過程中的課程內容不單是教師與學生關系之介體,而是作為社會類主體的代表與課程主體的生命和情感溝通。師生在主體參與活動中與教學材料相遇,必然融為一體,產生積極的相互作用。教師與學生不是簡單對立的主客體關系,而是具有鮮明的主體間性。在這個系統中,學生通過對課程運行中一系列活動的參與體驗著一種生命的意義,或者說他們是用這種活動詮釋著生命的價值,表達著生命的激情。因此,主體參與過程就是學生生命體驗的過程,這種體驗使學生在課程運行中不斷獲得發展自己的動力。主體對生命的體驗有感性與理性兩個層次,如果學生可以從這兩個層次體驗課程的生命樂趣,他們就會成熟得較快。只有體驗才能使課程運行中知識經驗的掌握具有很強的生命性特點,而且體驗本身還具有激活知識結構的功能。在體驗中,現代課程強調主客二體的自然融合,物我兩忘代替了主客分離。
三、主體參與蘊涵現代課程的重要理念
首先,主體參與蘊涵著現代課程的基石——活動。主體參與與活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活動是它的目的、對象與內容,離開了活動就談不上主體參與,它昭示著人在活動中的能動性、自為性。活動不會自動地產生在主體面前,正是人的主體參與才使活動成為活動,成為展示人、發展人的重要途徑。主體參與強調學生對活動的親自性、捲入性,它表徵著學生個體對課程實踐的一種態度與方式。主體參與是對活動的創造、運演,它決定著活動的方向、性質以及結果,使活動具有較強的建構性。參與是前提,決定著活動的始發;參與是過程,決定著活動的質量。現代課程所提倡的就是主體參與基礎上的活動,活動基礎上的發展。
其次,主體參與蘊涵著現代課程的重要保證——民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狀態基本上有兩種:一是間離的,一是和諧的。間離的關系,即師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心理距離,有一定的心理對立、對抗。主要表現為:態度分歧,即態度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興趣背離,教者與學者有著完全不同的興奮點。師生關系民主是師生關系和諧的重要保證,要使學生在課程運行中主體參與,師生關系必須是民主性的,否則,學生的參與就不是主體性參與,而是被動、消極的參與。在課程進行中,教師應當放棄外在性權威,努力形成以知識素養與人格魅力為內容,以與人為善、和藹可親為外部特徵的內在性權威,與學生平等相待,這樣才能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人際關系氛圍。
再次,主體參與蘊涵著現代課程的重要策略——自由。在課程實踐中,我們感到,那些讓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師,必然能夠給學生一定的自由。課程參與中的自由是指學生自主而非強制地學習的一種狀態,它可以分為內在自由與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課程運行中教師允許學生隨意走動,相互交談,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想做的事,能夠按照他們的意願參與課程實踐;內在自由指學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課程實踐就必須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內在自由。自由意味著權力與責任,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課程主體,他們應該有自主性參與課程的權力。學生的責任感往往是在他們自主性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同時,學生在課程運行中要主體參與就必須有一定的自主權,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沒有自主權,就不會產生主體參與;沒有責任,主體參與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於自流,不是沒有任務,沒有目的,不受教師的指導等。學生的自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現代課程觀認為,學生的權力表現在他們可以選擇課題、選擇研究方法、選擇合作對象等方面。
C.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研究進展
層序地層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是由Exxon生產研究公司的地質學家們(Van Wagoner等,1988;Posamentier等,1988;Van Wagoner等,1990;Sangree等,1991;Scholz等,1991)提出的。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歷了50年代的沉積相模式,60年代的沉積體系分析和70年代的地震地層學等發展階段(Vail等,1977;Mitchum等,1977),至80年代提出層序地層學的概念與方法體系,經歷了地質學家和勘探工作者近半個世紀的努力。隨著高精度地震資料的應用,結合詳細的露頭資料和鑽孔岩芯及測井資料,Van Wag-oner等(1990)和Sangree等(1991)對層序概念及層序構成作了更精闢分析,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體系和系統的研究方法。層序地層學是根據地震、鑽孔和露頭資料對地層型式作出綜合解釋。層序地層學成為一種劃分、對比和分析沉積岩系的新方法,其研究實質就是建立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李思田等,1992)。
1.層序地層分析進展
層序地層學研究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其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理論和方法體繫上得到了完善和補充,其突出進展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強制性海退概念的提出,海進和海退分別代表岸線朝陸地和朝海洋移動的方向。岸線移動方向是沉積物注入量與陸架上沉積物所能充填空間(可容納空間)相平衡的函數。當相對海平面上升時,在沉積物注入量較低的地區表現為海進,在沉積物注入量較高的地區仍可以表現為海退。因此,相對海平面上升與海進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但是,當相對海平面下降時,海岸線只能發生海退,並不受沉積物注入量變化的影響。相對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海退響應又被稱為強制性海退(Posamentier等,1992)。Posa-mentier等(1999)對經典層序地層劃分進行了修正,將具有強制性海退的沉積層序劃分為四個體系域,即早期低位體系域、晚期低位體系域、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其中早期低位體系域由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組成,有些學者將其稱為強制海退楔狀體(forced re-gressive wedge)、強制海退楔形體系域(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s tract,FRWST)。與高位正常海退進積體系相比,強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體系域有著其特有的一些特徵:①形成相對較粗的楔狀體,出現向海的一側,與上一個層序的高位體系域之間被一個過水區分隔;②早期低位海岸沉積以近源陡、遠源坡度逐漸變緩的濱面沉積為特徵;③低位進積楔的頂面由許多小的階梯狀遞降序列形成,表現為一個向海傾斜的斜坡;高位正常海退的進積單元頂面或者與下伏地層平行,或者只有一個較平緩的坡度。有了強制海退的概念,一些以前認為是古陸架砂體的沉積現在則可能被重新解釋為早期低位海岸沉積。尤其是在緩斜坡地貌背景下,強制海退形成的早期低位三角洲、低位楔狀體粒度粗,可作為有利的儲集體;垂向上存在相的突變,海侵時期細粒泥岩直接覆蓋其上,如果存在好的油源,該體系域則是很好的岩性油氣藏類型。
其二是高精度層序地層學(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的概念和理論可有效地應用於地下地質的研究,為精細的地層對比、沉積相和儲層特徵等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預測工具。Cross T.A.(1994)倡導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代表著該領域的新進展。Cross領導的成因地層組建立了一種重要的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分析方法———基準面進退旋迴分析。即:層序的發育是受全球海平面變化、構造沉降、沉積物供應量及沉積地形、氣候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制約的基準面(Base Level)的變化控制的。基準面是一個相對於地球表面波狀起伏的、連續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傾的抽象面(非物理面),它不一定等於海平面、海平面向陸延伸的水平面或河流平衡剖面等,其位置、運動方向及升降幅度不斷隨時間而變化。基準面在變化中總是向其幅度最大值或最小值單方向移動,構成一個完整的上升與下降旋迴。基準面的一個上升與下降旋迴稱為一個基準面旋迴。一個基準面旋迴是等時的,在一個基準面旋迴變化過程中(時間域)保存下來的岩石為一個成因地層單元,即成因層序,它以時間為界面,因而是一個時間地層單元。基準面的旋迴性變化,改變了沉積的可容納空間,導致沉積與侵蝕的發生。當基準面高於地表時,有可容納空間,以沉積作用為主,侵蝕作用成為局部和暫時的;當基準面低於地表時無可容納空間,侵蝕作用占優勢,沉積作用成為局部且暫時的;當基準面與地表一致時,既無沉積又不侵蝕,只有沉積物路過。在基準面隨時間的變化過程中,地表不同地理位置上有四種地質作用狀態:沉積、侵蝕、沉積物路過(無沉積)及飢餓沉積(密集段)。
其三是不同構造背景條件下所形成盆地的層序地層格架和層序樣式,特別是構造活動型盆地。構造活動性盆地包括箕狀斷陷盆地(又稱半地塹式盆地)、雙斷型斷陷盆地、下斷上坳型盆地、前陸盆地、克拉通盆地等,這些盆地的共同特點是構造活動作用於盆地形成和充填發育的全過程。目前,對這類盆地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Shanley和McCabe(1994)通過對阿根廷白堊紀地層的研究,建立了半地塹盆地的層序地層樣式:Use strecher的河流-湖泊環境構造地層層序。近十年來,我國在陸相伸展盆地、前陸盆地的層序地層研究中也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
在碳酸鹽岩中,小尺度沉積旋迴長期以來被解釋為米蘭柯維奇(Milankovitch)氣候旋迴引起的全球海平面高頻變化的結果。而在硅質碎屑岩地層中,過去人們傾向於用自旋迴,如三角洲廢棄和河流改道,來解釋小型的沉積旋迴,因此,類似碳酸鹽岩中的Mi-lankovitch氣候旋迴形成的硅質碎屑岩中的高頻旋迴未被重視和識別。層序地層學概念提出以後,Van Wagoner(1990)和Mitchum等(1991)認為在硅質碎屑岩地層中同樣可以識別出代表全球海平面高頻變化的小型尺度的沉積旋迴,並提出了高頻層序地層學的概念。他們在Exxon全球海平面旋迴圖的基礎上,建立了硅質碎屑岩地層中能夠識別出來的全球海平面旋迴變化的譜系,其二級到五級的頻率變化范圍在9~10Ma,1~2Ma,0.1~0.2Ma和0.01~0.02Ma,其中9~10Ma和1~2Ma為Exxon全球海平面旋迴圖上的二級和三級旋迴,由層序組和三級層序所代表。而高頻旋迴0.1~0.2Ma和0.01~0.02Ma可以在測井、岩心和露頭上,或者是一些地區的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上被識別出來,這些高頻旋迴處於Milankovitch氣候旋迴的范圍內,是由於地球軌道的周期性變化產生的。在過去2Ma年中,這種氣候旋迴與高頻海平面變化的關系已經被深海鑽孔氧同位素研究所證實。
三級全球性海平面變化疊加上四級(120k.y.)和五級(50k.y.)海平面旋迴產生復合的海平面旋迴。這種復合的海平面旋迴再疊加上構造沉降就成為一個地區的相對海平面變化。Van Wagoner等(1990)定義了兩種類型的四級旋迴(圖1-1),分別被命名為「A」和「B」。「A」型四級旋迴被定義為從海平面下降到海平面下降。如果有充足的物源供給,這種四級旋迴產生四級層序,其邊界為陸上不整合。疊加在四級旋迴上的五級旋迴產生准層序,其邊界為海泛面。「B」型四級旋迴被定義為從海平面快速上升到海平面快速上升。這種四級旋迴只產生不完整層序,其邊界為海泛面。在Van Wagoner等(1990)所用的例子中,當構造沉降量較大(15cm/k.y.以上),那麼只有三級海平面旋迴形成層序,而四級旋迴形成准層序。當構造沉降量小於15cm/k.y.時,四級旋迴可以形成層序,五級旋迴形成准層序。由此可見形成四級層序的條件是:穩定的大地構造背景、盆地構造沉降極低和較高的沉積物供給速率。
圖1-1 不同級別的海平面變化旋迴的疊加和高頻層序的發育
Mitchum等(1991)進一步明確了四級層序的概念及其構成樣式(圖1-2),在Exxon層序體系中,三級層序是由沉積體系域構成,而沉積體系域由准層序組構成,Mitchum等(1991)將這種層序稱之為基本層序(fundamental sequence)(圖1-2A)。如果體系域是由四級層序組、而不是由准層序組構成,這種層序被稱之為復合層序(Com-posite Sequence)(圖1-2B)。與四級層序類似,三級復合層序代表了全球海平面變化的一個旋迴期間的沉積。在南非海域的盆地,三級層序的時限范圍是1~3Ma,平均1.3Ma,而四級層序的時限范圍在0.1~0.5Ma之間。所以四級層序與基本層序類似,也是由體系域組成,但是時限更短,有時在精度高的地震剖面上可以識別出來。這種層序也被Vail等(1991)稱之為簡單層序(Simple Sequence),形成於可容納空間增加的速率太低,不能夠抵消高頻的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時,高頻海平面變化旋迴就可以導致四級層序的發育。
圖1-2 復合層序與基本層序構成模式
綜上所述,四級層序具有三級層序的基本特徵,但是時限更短,屬於高頻層序的范疇。四級層序概念的提出雖然有很長時間,但是其應用涉及地震解析度。隨著地震數據採集與處理技術的提高,國際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和產業部門開始要求在油氣勘探生產中要力求分出四級層序以便更精確地進行儲層預測。
高頻四級層序最早發現於北美大陸晚賓夕法尼亞世碳酸鹽岩地層中,其中共劃分出了至少55個旋迴。隨後,Browm等(1995)在南非Pletomos、Breadasdorp和Orange盆地白堊紀三角洲地層中識別出了時間在0.2~0.5Ma的四級層序,其體系域構成類似於三級層序。Henriksen等(1996)在挪威大陸架下漸新統海岸三角洲中劃分出了38個發育良好的四級層序。
3.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樣式
相對於穩定被動大陸邊緣,許多盆地不僅在形成時期受構造活動的控制,而且在發育過程中,構造仍然表現為強烈的活動性,如控盆或控窪斷裂的強烈活動(活動的結果可以形成盆地復雜的古地貌形態),以及盆地充填過程中的基底快速沉降等等都可以是構造活動型盆地的特徵,此類型盆地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為前陸盆地,也可以表現為伸展斷陷盆地;同時也可能是多種構造活動疊加而成的盆地類型,如鶯歌海盆地,在其演化過程中經歷了多期構造性質不同的構造活動的疊加。
國內外許多學者已經對盆地內構造活動影響和控制著盆地的沉積體系發育以及沉積地層樣式進行了研究,並提出相應的理論模型。Dawers和Underhill(2000)認為北海Statif-jord地區晚侏羅世斷層活動以及斷層與斷層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同斷陷期的層序地層發育,沉積和沉降中心均隨斷層活動中心變動而遷移。李思田等(1998)研究結果也表明受走滑伸展構造運動的影響,鶯歌海盆地的沉積、沉降中心依次向東南方向遷移。Gupta和Cowie(2000)提出,在伸展斷陷盆地內,一方面斷層活動(包括其形成、生長、消亡等)影響沉積體系的發育,另一方面沉積地層響應記錄了不同階段的構造活動特徵。Gawthoper和Leeder(2000)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總結,並分別研究了海相和陸相斷陷盆地內構造活動的沉積響應特徵以及三維演化模式。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構造活動對層序的影響,尤其是層序內部構成、垂向疊加樣式、沉積體系分布等發育的控製作用。如Lin等(2001)對二連盆地的層序構成、沉積體系綜合研究後,認為不同的構造階段發育了截然不同的沉積體系,同時對應於不同類型的層序,不同級別的層序地層界面受控於不同級別的構造活動。Ravnas和Steel(1998)通過斷陷盆地沉降速率與沉積特徵之間的關系,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代表構造活動的強與弱)控制了體系域類型的發育以及體系域的內部構成樣式。Corfield等(2000)則認為在同一盆地內同一時期不同的構造部位(即構造活動強度不同的地區)沉積地層樣式、沉積構成也是不同的,如斷層活動性強的部位(分段活動斷層之中心),在斷層上盤,地層表現為楔形,沉積、沉降中心位於斷層面附近,而斷層活動弱的部位(分段活動斷層的末端),地層呈向斜形態,沉積、沉降中心明顯向盆地方向遷移;並且強調這種差異特徵不僅在露頭上可以識別,在高解析度地震剖面上同樣可以識別。Young等(2000)則針對Suez裂谷中發育的構造轉換帶的沉積特徵以及層序地層進行了精細研究,認為構造活動不僅控制了盆地的可容納空間,而且沉積物供給速率也受其影響(或控制);高沉降速率、低沉積物供給,形成以退積和加積特徵為主的准層序樣式;低沉降速率、高沉積物供給,會形成粗粒的進積型准層序疊加樣式。
對於一個應用於構造活動盆地邊緣背景的總的層序模式而言,所有的控制層序發育的3個因素(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和物源供給)必須看作為獨立的變數。海底的構造運動與全球性海平面變化共同確定了相對海平面的變化,進而,相對海平面的變化又確定了沉積物聚集的可容納空間的大小。Yoon等(2003)將全球性海平面變化、構造運動和物源供給作為獨立的變數考慮,提出了9種可能的層序發育情形(圖1-3),均是可容納空間變化和物源供給變化的函數。一些重復的情形被去除以後,以准層序的疊積樣式為依據,可以確定出6種層序的類型。
圖1-3 構造活動型盆地層序疊置樣式
A型:A型層序由一個單獨的SPG准層序組構成,與穩定正常的海退有關,是相對海平面穩定上升和沉積物高速供給並超過了新的可容空間的增加(S'>A'max)的結果(圖1-3a)。Emery(1996)先前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層序,由一個單一的體系域構成,命名為「海退體系域」。A型層序可以發育在正斷層的上盤,形成於伸展斷層的初始發育階段,並伴有迅速的沉降和斷層下盤的快速的沉積物堆積。
B型:B型層序可以形成於相對海平面穩定上升並疊加在中等物源供給的部位。物源的供給速率處於最大和最小可容納空間之間(A'min<S'>A'max,圖1-3b)。該層序與Exxon研究組提出的Ⅱ型層序基本類似,其中有2個SPG准層序組被解釋為陸架邊緣和高位體系域,夾在中間的RG准層序組被解釋為海進體系域。B型層序可以發育在迅速沉降且具有中等物源供給的伸展盆地中。
C型層序:C型層序完全由RG疊置樣式組成,與相對海平面的持續上升相伴,物源供給低(S'<A'min,圖1-3c),這種情形發生在海岸平原,以一系列階梯退縮為特徵,沉積物聚集不足以填充逐漸增加的可容納空間。
D型層序:由單一的楔形准層序組構成,具有OPG疊置樣式,發育在強制性海平面穩定下降的部位(A'<0),是由於海底的迅速上隆超過了海平面的上升(圖1-3d-f)。OPG准層序組與Hunt等(1992)的強制性海退體系域相對應。Emery(1996)也介紹了這種類型的層序,該層序由一個單一的中位體系域(midstand)組成,在這種體系域中任何時刻的沉降都不會高過沉積物的供給,從而產生海退。Hunt等(1992)認為強制性海退OPG准層序組由丘形盆底扇/裙組成,但是不一定同時發育在一個單一的海退期間。D型層序發育在低構造沉降或上隆、高沉積物供給的盆地中,活動斷層的下盤或者低坡度的前積和陸架邊緣發育最好。
E型層序:該類層序由兩個交替的准層序組組成,具有SPG或OPG疊置樣式,且與波動的相對海平面變化相伴生,海平面變化具有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而且,沉積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速率(S'>A'max)(圖1-3g)。E型層序邊界與Ⅰ型層序邊界極其類似,因為相對海平面旋迴被相對海平面下降階段所強化。然而,存在的爭議是層序邊界是放在強制性海退體系域之下,還是之上。在本文的模式中,邊界被置於OPG准層序組(強制性海退體系域)之上,因為這是在深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識別和容易制圖的界面。
F型層序:該層序由下到上可以劃分出4個准層序組:SPG,RG,SPG,OPG。相對海平面變化具有上升和下降階段,中等到低的物源供給,並小於最大的可容空間產生的速率(S'<A'max)(圖1-3h和i)。這基本上是Exxon研究小組定義的Ⅰ型層序。相對海平面上升的早期階段,最下部的SPG樣式的准層序組對應於Exxon研究組的低位域(低位楔),或者是Hunt(1992)的低位進積楔狀體。在相對海平面迅速上升時期,沉積體系滿足條件S'<A',這是由於相對海平面上升加速的緣故,由此產生了RG准層序組與海進體系域相對應。在這一海侵單元之上,另一個SPG准層序組發育,這是由於可容空間產生較慢並相對地被物源供給超越。這是在強制性海平面上升的晚期形成的高位體系域,最上部的OPG樣式的准層序組是相對海平面下降時期的低位域(盆底扇)上半部分的沉積。
對於應用於構造活動型盆地邊緣的層序模式,構造活動和沉積物的輸入量是除了全球性海平面變化之外的主要因素,這個模式提出了6種層序類型,顯示了一種准層序組在數量上和疊置樣式上的變化。這些准層序組反映了可容納空間的變化(A')和沉積物(S')供給速率的復合效應(圖1-3)。由單一的SPG准層序組構成的A型層序與可容納空間的穩定產生和沉積物的高速供給(S'>A')相關。B型層序(SPG-RG-SPG)本質上與Exxon研究組的Ⅱ-型層序類似,形成於可容納空間穩定產生疊置在中等物源供給速率的條件下(A'max>S'>A'min);C型層序(RG)與可容納空間的穩定產生和低沉積物供給有關(A'max>S');D型層序由具有OPG疊置樣式的准層序組構成,由於海底的迅速上隆超過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可容納空間負增長(A'<0);E型層序由SPG和上覆OPG准層序組構成,它形成於具有形成和消失階段的、波動的可容納空間的變化與沉積速率大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最大速率的部位(S'>A'max);F型層序與Exxon研究組的Ⅰ-型層序相對應,從下到上被劃分為4個准層序組SPG、RG、SPG和OPG,其與可容納空間產生、消失的波動變化和中低物源供給小於可容納空間產生的最高速率的部位相關(S'<A'max)。
位於弧後的Ulleung盆地西南邊緣層序研究表明,盆地層序的發育與盆地邊緣的構造演化密切相關(Young等,2000)。在弧後盆地擴張晚期階段(中新世早—中期)迅速的沉降導致了可容納空間的持續產生和構造控制的盆地邊緣的高速和最後的中等速率的物源供給,導致了A、B型層序的發育;在弧後閉合的初期階段伴有區域性收縮變形(中到晚中新世),較慢沉降速率和來自上隆沖斷帶沉積物的輸入的增加導致了E型層序的發育。在晚中新世,Ulleung盆地的收縮調整是平靜的或不活動的,邊緣沉降加速,因此上升為主的相對海平面變化與中-低沉積物供給相配合產生了F型層序,反映了全球性海平面變化的主體控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