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課程評價標准和課程標准

課程評價標准和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1-02-22 02:01:38

1. 課程目標和課程標准是同一概念嗎

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它體現國家隊不同回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答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我國的課程標準的框架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術語解釋等.
課程目標
1.廣義的課程目標
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2.狹義的課程目標
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我也是個教書匠,就我個人的理解,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就是宏觀和微觀的區別,前一個是個大方向,後一個是具體操作流程制定.不好說,也說不好.能力有限,只能回答成這樣了

2. 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何區別

2.在對教學目標的確立方面,教學大綱關注的是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的課程標准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3.在對教學管理方面:課程標准關心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而教學大綱規定了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4.在對教材的編寫要求方面:課程標准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調教科書與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而教學大綱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 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准部分,按照學習領域或主題組織學習內容,突破學科中心,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努力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的現狀,密切教科書與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打破單純地強調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盡可能地體現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課程應首先服務於學生發展的功能。 5.在對教學方式的要求方面:課程標准強調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而教學大綱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習的結果 6.在對教學的評價方面:課程標准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強調過程評價和評價的教育發展功能;而教學大綱關注的是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視終結性評價和評價的篩選評判功能。 7. 在對教學的影響方面:教學大綱對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學業評價的影響是直接的、嚴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課程標准對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學業評價的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的、彈性的。[好研網]

3.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與以往有何不同

教學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專業領域,「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應該是該領域的四大核心問題。然而,人們一直以來對「教什麼」和 「怎麼教」關注較多,而對「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探討得較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沒有把教學置於「課程」的視域下來思考,沒有整體地、一致地關注著同樣重要的上述四個問題。

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規定: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也就是說,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等問題的「國家課程標准」應該成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即教學應該是基於課程標準的。但是,走進中小學的課堂卻發現,這一意圖至今並未很好地得到實現。盡管在教師的日常話語中,課程標准已經代替了教學大綱,但課程標准似乎並沒有給教學實踐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新課程到底倡導什麼樣的「新」教學,教師應該根據什麼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是根據上級或專家規定的「好課」的標准上課,還是按照課程標准所倡導的理念與目標來開展教學;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還是基於課程標准自主處理教材(即『明教材教」);是模仿別人的「優質課」,還是基於課程標准創造自己的優質課。這些問題還依然存在。更進一步地,關於作為學生應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課程標准如何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討論,就更是鮮見了。

因此,本文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的課程實施取向,指出當前我們應當基於課程標准來實施課程,進而探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的基本特徵以及如何設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以期為我國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個參考框架。

4. 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哪些主要區別

  • 課程教學大綱即為課程大綱,課程大綱為課程的教學大綱,裡面標明課程各個模專塊的理論學屬時和實操學時,考試大綱為考核內容及其相應比例分配與課程大綱不一樣,另外還有個教學計劃又與教學大綱由區別。

  • 從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的框架結構看,兩者的條目並不完全對應。課程標准有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和附錄5個大條目組成;教學大綱有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要求、教學建議、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課時安排、考核與評價6個大條目組成。

  • 課程標准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參考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但是和「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關聯的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都與現行的教學大綱有較大的區別。

    拓展資料: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

5. 教學大綱與課程標准有何區別

首先得確定兩個概念的定義:
1、教學大綱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2、課程標准現在也叫新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簡言之:教學大綱是以前的叫法,新課程標準是教學改革後的叫法。沒有本質區別。

6. 論述課程標准對課程評價提出的具體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一、新課程評價改革的重點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 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 潛能,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新課程的評價強調: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 評價內容從過分注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多方面發展的潛能;評價技術從過分強 調量化轉向更加重視質的分析;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的角度從終結 性轉向過程性、發展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評價方式更多地採用諸如 觀察、面談、調查、作品展示、項目活動報告等開放、多樣的方式,而不僅僅 依靠筆試的結果;更加關注學生的現狀、潛力和發展趨勢;新的評價方式強調 可操作性,力求評價指標簡明、方法易行,使第一線教師容易使用。 (一)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原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 基礎教育課程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轉而注重培養學生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創 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 展奠定基礎。配合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生著根本性轉變,不只關 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以及與 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評價不再只是為了選拔和甄別,「選拔適 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反饋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 狀況,並通過分析指導,提出改進計劃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評價是幫助「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換言之,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 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評價功能的這一轉變同時影響著教師評價工 作的發展。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承擔著促進學生發展的任務,教師的素質及 其發展同樣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話題。以往的教師評價主要是關注教師已有的 工作業績是否達標,同樣體現出重檢查、甄別、選拔、評優的功能,而在如何 2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卻有限。因此,時代的發展向課程評價的功能提 出挑戰,評價不只是進行甄別、選拔,更重要的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 (二)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即從過分關注學生學業成就逐步轉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學生學業成 就曾經是考查學生發展、教師業績和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但隨著社會的 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信息時代的來臨,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 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於是全球都在進行關於「教育與人」的大討論, 學業成就作為單一的評價指標的局限性也突顯出來。在關注學業成就的同時, 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 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生學到了什麼,到對學 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考查和綜合評價。多 元智力理論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在評價中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的價 值,於是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提出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 化的需求。 (三)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即從過分強調量化逐步轉向關注質的分析與把握。長期以來,人們盲目地 認為量化就是客觀、科學、嚴謹的代名詞,於是追求客觀化、量化曾經是各國 課程評價的發展趨勢。然而,隨著評價內容的綜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評 定一個人的發展狀況則表現出簡單化和表面化的特點,學生發展的生動活潑和 豐富性、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都被泯滅在一組組抽象的數據中。 而且,對於教育而言,量化的評價要麼是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單化了,要麼是 只評價了簡單的教育現象,而丟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 質性評價的方法則以其全面、深入、真實地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 勢這一優點受到歡迎,成為近30 年來世界各國課程改革倡導的評價方法。例如, 在《美國國家科學課程標准》中提供的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測試以外,還包括平 時的課堂行為記錄、項目調查、書面報告、作業等開放性的方法。英國則強調 3 以激勵性的評語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在教師評價中注意運用面談、行為觀察和 行為記錄的方法。需要強調的是,質性評價從本質上並不排斥量化的評價,它 常常與量化的評價結果整合應用。因此,將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應用多種 評價方法,將有利於更清晰、更准確地描述學生、教師的發展狀況。 (四)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即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一改以往以管理者為 主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象,評價主體逐步成為由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 甚至包括專業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交互過程,這也是教育過程逐步民主化、人 性化發展進程的體現。這樣,傳統的被評價者成為了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在評 價主體擴展的同時,重視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在平等、民主的互動 中關注被評價者發展的需要,共同承擔促進其發展的職責。在以往被動地接受 評價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評價 者對於評價結果大多處於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對於評價本身更是拒絕大於 歡迎,或者處於「例行公事」的被動狀態。與此相比,被評價者成為評價主體 中的一員,並加強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既提高了被評價者的主體地 位,將評價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也在相 互溝通協商中,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和理解,易於形成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 的評價關系,這將有助於評價者在評價進程中有效地對被評價者的發展過程進 行監控和指導,幫助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促進其不斷改進,獲得發 展。 (五)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即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 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 價。傳統的評價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於學生如何獲得這些答 案卻漠不關心。這樣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與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 據等,都被摒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缺少對思維過程的評價,就會導致學生只 4 重結論,忽視過程,就不可能促使學生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科學探究的 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與精神,反而易於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和習慣,不 利於其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限制其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因此近年來,評價重心逐漸轉向更多地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 和努力的過程,關注學生、教師和學校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只有關注過程, 評價才可能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及時了解學生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做出 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這樣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地指 導,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與此同時,也只有在關注過程中, 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學生在 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質性評價方法的發展為這種過程式的 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注重過程,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二、新課程評價改革面臨的問題 新課程評價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師的不斷提高,促進課 程的不斷發展,這就對評價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可行的指標評價學 生、教師與課程是此次評價改革推行必將面臨的核心問題。下面將對此進行一 些討論。 (一)如何注重對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的評價 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給予評價和反饋能有效地改變評價過分偏向終結 性的現象,也有助於實現評價的個體化,是實現評價發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徑。 如果能夠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將有助於改變以往只重視學生學習結果 的不利局面。 第一,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發展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反饋。如青島市北區推行的口頭評 價,根據「短、小、勤、快」的原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利用口頭評價 5 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有效地促使學 生朝向既定的學習目標。此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評語的及時性優勢和激勵性作 用,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從而改進 自己的學習。 第二,利用成長記錄的方法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 收集學生多方面的資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師、同學和自我的評價、作業和 競賽成績,自己滿意的作品等等。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 現自己的不足,並通過成長記錄培養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能力。 第三,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期末成績中 日常表現和作業、單元測驗以及期末考試各佔一定的比例。這樣做的導向作用 是使學生和家長不再只關注期末考試,體現了形成性評價的精神並將評價融入 日常教學中,做到教、評相長。如在學科期末成績評定中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分 別報告,並根據內容的不同對平時和期末成績設定不同的權重。 第四,許多學校重視學科學習和評價的特點,採取分項考試、分散考試的 方法。如將語文的評價、考試分為語言表達、詞彙掌握、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等方面,採用寫字卡、朗讀卡、積累卡、閱讀卡、表達卡等考察方式,與期末 考試相結合;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考試採取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方式。 (二)學生、家長如何共同參與教師評價 建立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是新課程教師評價的 重要內容,旨在幫助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學生、家 長是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兩大群體,他們參與教師評價,也增強了對教師教 育教學活動的監控,有助於促進教師反思習慣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在推行學生和家長參與教師評價時,建議注意以下一些原則:學習信任學 生和家長;學習分析看待評價結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機會;校方應綜合分析多 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結論;學生、家長參與教師評價時需要引導。 下面是一則學校通過調查問卷引導家長如何參與「家長開放日」評課活動 6 的實例。 親愛的家長,歡迎您參加我校「家長開放日」的評課活動,相信這將是 一次我們彼此之間加強溝通、增強了解的機會。希望藉此機會,對我們的教 育教學提出您寶貴的意見,同時架起我們協同教育的橋梁,共同為孩子創造 出健康成長的家校環境。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