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方案
① 小學科教版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教育領域,建立在師生平等基礎上的「有效課堂對話」,已成為近幾年教育教學改革的焦點,它所反映的是一種新的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價值取向。然而,對「有效課堂對話」的探究大多集中在語文、英語這類語言類的教學中,在小學科學課中的探究甚少,在農村小學科學中幾乎沒有探究的平台。因此,在農村小學科學中開展「有效課堂對話」的實踐探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一、農村小學科學「課堂對話」存在問題剖析——教學理念滯後,「課堂對話」失衡
新課程改革已經推進多年了,但傳統的教學思想至今仍在一部分教師心裡根深蒂固,仍存在只重視現象與結論的死記硬背,為結論而教,為結論而學,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過程性、創造性。不少人重視教師的講解分析,忽略學生的感情體會;重視智能的提升,忽略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培養。從而導致「課堂對話」關系失衡,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課堂對話」思維僵化
創設一個學生認可、接納,且能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氛圍,是師生「課堂對話」之源。但在農村小學科學課上,往往出現教師沒有真正把握「有效課堂對話」內涵,只停留在淺層認識的操作上,師生「課堂對話」交流呆板且程序化。這就使得學生在對話時思路不清,思維僵化,甚至是呆滯,直接影響課堂對話的有效。
2.「課堂對話」內涵淺薄
教育哲學家金生弘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你——我」對話與理解式師生關系模式。他認為在教學中都應把對方看作與自己「平等對話溝通」的主體,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深度討論」,而不是看似流暢,卻始終停留在同一層面,並未在內涵上有所深入的淺薄「課堂對話」。
3.「課堂對話」形式單一
課堂對話的形式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言語層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思維層面的對話,而思維層面的對話更多地是體現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的過程之中,不是忽視了「課堂對話」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實證意識淡薄單一的「課堂對話」。
二、促進農村小學科學課「有效課堂對話」的方法與策略
在農村小學科學課堂中,像上面幾種「課堂對話「那樣,教師把「課堂對話」理解或演成為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師問生答。在這種問答式的「課堂對話」中,學生常常被一個接一個的連環問牽著鼻子走,教師依然保持著話語權,對話者的主題性被削弱,廣泛性被制約,積極性被挫傷。這樣的「課堂對話」形式,獲得的結果便是無法提高「課堂對話」的有效。
那麼,如何提高「課堂對話」的有效呢?
1.平等對話,營造生成空間
要促成「有效課堂對話教學」的動態生成,努力做到:
1.創造民主和諧的「有效課堂對話」教學氛圍
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系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系。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台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
2.教師引領,深入對話內涵
在農村,小學科學「課堂對話」要鼓勵學生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有效課堂對話」過程中,該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豐富對話內涵呢?筆者認為,只有教師的引領,才有助於幫助促進師生對話的深入。
在農村小學科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在課堂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關鍵問題的引導上,在對話中,教師的語言對於學生的思維的啟發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不斷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以用幾句甚至一句話,引發全班學生進入更深層的探索;當然,也可能因為一句不恰當的語言,把全班學生的思維停留在泛泛的層面上,使課堂教學流於表面。因此,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如果能靈活地運用好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就能幫助學生建構並明晰相關概念。
3.自我暗示,加強對話規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師生的對話建立了一定的規則,並且幫助學生理解並認同這些規則,教師才能在課堂中按照一定的規則開展秩序井然的交流研討,幫助學生學會對話,從而獲得更「有效的課堂對話」。具體方法可包括:
——明確規則,鼓勵自我調整。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必須遵循一些規則。例如,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時,教師播放輕音樂,當音樂一停,就要求學生馬上停止對話,停止小組探究討論活動;在活動前聽清楚活動的目的和要求;在各組匯報和對話時認真傾聽,並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補充。
——適時調整,培養對話膽量。高效的科學探究活動,需要教師清楚每一項探究活動的目標。當學生在觀察時,發現觀察目標不明確、或對話碰到問題時,教師需要適時調控教學預案的程序,而針對學習主體在探究活動中遇到的障礙,進行有針對性的對話指導,這樣不僅能使探究活動沿著正方向的發展,而且使課堂對話活動取得較高的效率。
當然,在農村小學,要提高科學「課堂對話」的效果,除了上述策略外,還受教師本身的科學素養、教學機智等因素的影響。它需要一個長久探索積累的過程,並不是短期就能改變的。
②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③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但科學課程的開放也會出現教學時間不夠及組織教學比常規教學難掌握的矛盾。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探索及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認識新鮮事物、了解新鮮事物的矛盾,所以開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更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在課前更加充分地備好課,准備好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到生活中去認識現象、去搜集數據,或引導學生課前、課後去圖書館、博物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擴大視野,這樣開放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體現開放性,也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教具、實驗材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認識事物。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范圍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專業化,避免科普化傾向,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認識新鮮事物的目的。四.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他們親自去做,去觀察、去探究,才能使他們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才能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例如製作指南針一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顯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的結構是什麼?」「指南針的作用是什麼?」「怎樣製作?」我及時引導孩子們想研究問題的好奇心,確定製作的方法、順序,設計製作的方案,自主進行研究,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首先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景和氛圍。應該明確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答不上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冷靜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應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動腦「想一想」、多動眼「看一看」、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操作等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事實上結論有時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當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時,這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和否定,應該進行有理有節的引導。因為科學課學習主要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過程的學習,而不是結論的學習。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較順利地去完成一個課題。他們怎樣去研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但是他們在做的過程中,腦子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在進行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收獲,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現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中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學課中有大量的觀察實驗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很多課題依靠個人是不能進行操作的,這樣就提供了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的活動一定要依靠團隊合作來進行。在課堂實驗中,我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分工明確,通過大家的集體合作,最後一起討論結果,這樣充分利用每個孩子的潛能,使實驗的成功取得了保證。在合作探究中,孩子們不僅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多麼強大,而且學會了分工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小組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思維敏捷;有的同學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所以在實驗中就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充分利用組內同學的長處來完成研究課題,從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共同獲得成功。六.適時激勵評價課堂中對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適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操作正確、有好的想法或講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個操作步驟正確,我們也應該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有一個學生平時不怎麼愛科學課,還經常搞小動作,這次他聽得特別認真,我表揚了他。他很高興,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把馬鈴薯放入糖水中一定會浮。我又表揚了他,說他想得好。當堂通過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同學們給他熱烈的掌聲,此後每上科學課他都非常認真,還積極發言。以上是我對科學課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一些粗淺做法及認識。 新課改精神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標准,要求我們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何讓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