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課程標准與教材分析
A. 中學地理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這本書,徐寶芳版本和段玉山版本內容差異大嗎
適合他的教育來,才是最好的教自育。最好的教育是寓教於樂的,是我們自身需要的,有利於眼前更有助於長遠發展,能發現他的潛力與天賦,並且把特長充分發揮,同時能發現不足,並及時補救。最好的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主體的,而不是老師更不是書本。能充分的調動學習者得主動性與積極性。
B. 《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與《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的差異與聯系
我這只有學校發的高中標准,其實課標平時都沒有用,寫的特別簡單!如果你是老師,就看上一年的考綱;如果是學生那就更加沒有什麼必要了解了,還不如多看看課外書,上課認真聽講就行了,地理很好學的
C. 初中、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2年版)word):http://wenku..com/view/e9d6da5777232f60ddcca1c3.html
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年版)http://wenku..com/view/7e147d2d915f804d2b16c1d9.html
D. 高中地理教學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的關系
1. 加強理論學習, 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 教師和學生都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 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 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課程內容與目標等 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 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 新課程注重 「師 生互動」 、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 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 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 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 " 按照課標 的目的要求、 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 " 。 根據教 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 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 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 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 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 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 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 進行集體備課, 發揮集體的力量。 加強信息收集, 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 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 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E. 高中地理新課標教材與舊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分析差異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高中地理用書有四個版本,即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和中圖版。同一省份也可以採用不同的版本,主要使用新人教版的省有:安徽、吉林、海南、福建、廣東、遼寧、河南等。
F.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G. 如何寫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呢
高中地理選修模塊
(人教版)地理選修 整體教材分析
(一)課本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二)課本對課內標要求的體現和對課標內
容的覆蓋情況
(三)教學目標分析(容細化、拓展)
(四)編寫特點分析
(五)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建議
一)本單元教材在整體中的地位、承前啟後的關系和前後聯系。
討論:以人教社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第四章居民與聚落及亞洲、日本等為例分析。
(二)本單元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 通讀本單元課本,明確本單元體系結構,繪出本單元知識結構圖。
二)本單元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分析
三)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課標確定本單元的基本教學目標和拓展性教學目標。(見後頁)
課堂討論: 「黃河」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顯然彈性空間很大!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