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
Ⅰ 校本課程有哪些開發類型
我們的教師已經具備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能力了嗎?校本課程不就是興趣小組或活動課嗎,還需要什麼開發?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什麼是校本課程,還涉及到校本課程到底有哪些開發類型。 如何劃分校本課程的開發類型 校本課程開發的分類有許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有開發主體、開發范圍與開發程序這三個維度。 如果按開發主體來劃分,則有教師個人、教師小組、教師全體以及與校外機構或個人合作等四種類型,現階段我們主要倡導教師小組、與校外合作這兩種。 如果按開發范圍來劃分,則有單門課程、一類課程和所有課程的開發,現在我們主要倡導一類課程的開發。 如果按開發程序來劃分,則因程度不同又可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在這幾種方式中,課程開發主體的參與程度由低到高,開發的范圍從小到大,開發的程度也由易到難。課程選擇是參與程度最低的校本課程開發類型,只是行使了課程選擇權,是從幾種備擇的課程中選擇一種。課程改編、整合是在備擇的課程中通過增減和重組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加工。課程補充、拓展是對原有課程進行補充性、拓展性的加工。課程新編是參與程度最高的校本課程開發類型,意味著按照一定的規范或技術創生一門嶄新的課程。 校本課程有哪些具體的開發形式 綜上所述,開發程序是決定校本課程開發質量的重要維度,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種具體形式。 課程選擇。主要是指在備擇的幾種課程中選出一種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課程作為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開發剛起步時或課程開發能力比較缺乏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經常採用這種適宜的方式。如當學校確定要開一門書法課,在既沒有經驗又沒有合適的教師的情況下,看看別的學校有沒有可借鑒的或類似的課程,如有,就可以移植或選用,以後再逐步建設。當然,課程選擇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教師要有選擇的權力,同時還要有可供選擇的課程。 課程改編。主要是指學校和教師對已有的課程(或自己的、或別人的)進行修改,以形成一門適合自己實際需要的課程。它也包括某些學校引進國外的課程進行翻譯和本土化改造。課程改編一般涉及五個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修訂,即目標、內容選擇與組織、實施方式、評價方式與課程資源的修訂。 課程整合。主要是指按照某個重要的主題將兩門及以上學科知識體系的知識或技能組織成一門新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可以彌補以分科為主開發的國家課程的不足,同時也可以使校本課程引進最新的主題元素,如可以以災後心理輔導、汶水新城規劃、奧運志願者、太湖水污染治理等這樣的主題開發跨學科或超學科的校本課程。 課程補充。主要是指對原有課程的不足而進行有針對性地補充,以形成一門新的校本課程。課程補充可以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如英語會話、作文寫作指導等,也可以是對校本課程的補充;可以是矯正性的,也可以是補救性的。 課程拓展。主要是指對原有課程的優勢而進行拓展,以形成一門新的校本課程。課程拓展可以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如數學思想、唐詩欣賞等,也可以是對校本課程的拓展,如國際象棋Ⅰ、國際象棋Ⅱ等;可以是內容的廣度拓寬,也可以是內容的深度加深。 課程新編。主要是指按照學生課程需求的評估以及可得到資源的分析,在學校教育哲學的觀照下確定開發一門全新的校本課程。所謂新編,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只是相對個性化而言,越個性化的課程,就越能體現新編。許多學校的「特色課程」以及最具時代性的課程就屬於此類,如校史教育、「我與上海世博會」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校本課程的開發形式的分類本身只是為了學理上的清晰,而且局限於某一門課程的開發,而不是指校本課程整體方案的開發。事實上,學校和教師在具體的課程開發活動時無需對號入座,還是要以課程產品的品質為導向,因地制宜地選擇一種或多種開發形式。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對校本課程進行整體規劃,然後對參與的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讓教師有機會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
Ⅱ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哪四個階段
1、組建校本課程開發隊伍
校本課程開發隊伍應包括學校內部人員與學校外部人員。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對各種校內外的情境和需要進行科學、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開發出適合本學校的課程。
3、擬定目標
應先明確學校的教育目標,這樣才能為校本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據。
4、設計方案
目標制定好後,就要進行課程編制。
5、討論與實施
實施過程中應作好充分准備,各方面協調溝通,也需要足夠的物質支持。
6、評價與修訂
評價是課程建設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可以真實反映課程現狀與目標的差距、現存問題以及需修訂的方面,能及時反饋,使課程不斷完善。
(2)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擴展閱讀
意義
1、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
2、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升學習者的主體性,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已成為新世紀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向。
3、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程意識,對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也有促進作用。
4、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在確保國家教育整體質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於開發更多有特色的課程,滿足學校「個性化」發展需求,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Ⅲ 校本課程開發有哪些
校本課程開發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選擇: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
2、課程改編: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
3、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
4、課程補充: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6、課程新編: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校基於本校實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值得鼓勵,但要科學地完善課程結構,規范有序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Ⅳ 如何編寫校本教材(編寫的具體流程)
1、網查閱有關資抄料,翻閱校本行動研襲究和校本課程開發有關專著,了解有關編寫校本教材的先例;2、向學生了解他們對課程題材方面的需求。3、著手寫作時,沒有前人成功的範例可供借鑒,可以選擇有關課程行動研究和校本行動研究的有關理論為指導有用的想法:(1)我遇到一個問題,我發現我的教育價值在我的實踐中遭到否定;(2)我設想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3)我按照方案行動;(4)我評價我的行動效果;(5)我根據我的評價調整我的問題、設想以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