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校本課程建設
㈠ 如何設計校本課程
目前,校本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教改的核心領域之一。然而,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缺乏理性的思考與設計,顯得有些盲目又混亂。為了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性,我們基於研究和實踐,梳理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新思路。
以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為基點
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不同,校本課程建設特別要注重如下三點:
其一,以學生的基本素質發展和綜合素質發展為重心,適當注重特殊素質的發展。
課程設計的基本宗旨應在於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從素質的性質來看,學生的素質可以大致劃分為四個層面:一是基本素質,這是指在各個領域都發揮重要作用並對其他各層面素質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素質,如性格、價值觀、智力、身體素質等;二是學科素質,又稱為學科素養,這是專門學科領域范圍內的素質,如語文素質、數學素質、外語素質等;三是綜合素質,這是對基本素質和學科素質加以綜合而成的素質,如學習力、創造力、實踐力等;四是特殊素質,這是適用於特殊領域或特殊情境的素質,如書法特長、領導力、野外逃生能力等。對人生的成功與幸福來說,起特別重大作用的素質是基本素質和綜合素質,而且這些素質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受關注較少,而學科素質則在國家課程中受關注較多,因此,校本課程建設應該特別注重基本素質和綜合素質的發展,並圍繞這些來建設校本課程,如性格發展指導課程、創造力課程等。
其二,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願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願景應該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一個基點。
尤其是當前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之下,每個學校都應該明確地樹立自己的改革與發展的願景,其中包括學校的總體發展水平、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並圍繞這些進行校本課程建設。
其三,以學習為中心。
目前我國的一些學校逐漸走向以教為中心,這實際上是步入了嚴重的誤區。當前,學校教育又重新倡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這種轉向在當前的西方國家已經比較普遍和深入,在中國也在逐漸走向普遍化和深入化。我國的國家課程,由於變革的周期較長,有些滯後,沒有及時體現學校教育以學習為中心的轉向;而校本課程,則由於變革周期較短,可以及時跟上教育變革的步伐,因此可以及時而充分地體現學校教育以學習為中心的轉向。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一定要基於學習規律,體現學習的思路,從而便於學生高質量地開展自主學習。
課程要素體現「以學習為中心」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環節是校本課程設計。校本課程設計要體現所謂的課程要素。目前關於課程要素國內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將其劃分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部分。在我看來,這種劃分是嚴重缺乏邏輯的,也不利於開發出高質量的課程,因為它至少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課程實施並不是課程設計本身應包含的一個要素,而是在課程建設完成之後進入的一個環節,即課程實施環節,這個環節的基本途徑是教學,不屬於課程設計范疇;第二,課程評價也不屬於課程設計本身,它是在課程設計之外對課程進行評價,包括對課程規劃、課程標准和教材(學材)的評價等,它不屬於課程設計的范疇。上面談及的一些范疇或者環節互有關聯,但我們也應注意它們的差異,比如,學習評價是在課程范疇之內對學習的評價,是課程的一個要素,但我們不宜將課程評價與學習評價相混淆。
通過分析和整合歷史上關於課程要素的各種觀點以及課程建設的實際,可以找出課程的如下四個要素,這也是校本課程設計的四個要素:一是學習目標,即學習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關繫到通過學習而要發展的學生的素質;二是學習內容,即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而掌握的內容;三是學習方式,即為達到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而採用的學習活動類型和操作樣式;四是學習評價,即對學習活動的評判,包括學習起點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等。
校本課程建設的這四個要素,都是基於學習的。校本課程的文本,都要體現這些課程要素,宏觀、中觀、微觀層次的校本課程文本,分別要在宏觀、中觀、微觀層次上體現這些課程要素。
三個層面讓校本課程設計理念落地
課程建設不同於教學。我們大致可以把教育實踐劃分為三個基本環節:一是教育構建環節,包括課程構建、師資構建、教育制度構建、教育環境構建等;二是教育展開環節,包括教學、課外活動、團隊活動、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等;三是教育評價環節,包括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課程評價、教育管理評價等。無疑,這種劃分是相對的。課程屬於教育構建環節,而教學屬於教育展開環節,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環節。這為我們理解和建設課程提供了一個總體性的視野。校本課程是一種構建和預設,確切地講,是對學習的系統化預設,這種構建和預設工作的重點,是形成一系列的課程文本。校本課程文本主要包括如下三種,每一種文本都有一定的結構要求:
其一是校本課程規劃,這是關於校本課程的全面的、較長久的計劃,屬於宏觀層次上的校本課程文本,也可以稱為校本課程方案。
一個校本課程規劃起作用的時間,一般為三至五年不等。校本課程規劃文本應該遵循怎樣的結構呢?首先,它要從宏觀上體現校本課程設計的上述四個要素,即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這四個課程要素在宏觀層次上分別可以表述為:學校培養目標、校本課程設置、學習方式要領、學習評價要領。其次,校本課程規劃文本還要附帶性地闡述指導思想和校本課程管理等內容。
其二是校本課程綱要,它應闡明一門特定校本課程的基本要求,它在職能上相當於課程標准,但比課程標准要簡單,一般篇幅為4000至8000字即可。
因為校本課程使用范圍較小,不必以較多的投入去研製一個課程標准,而以較小的投入來研製一個課程綱要即可。那麼,校本課程綱要應該遵循怎樣的結構呢?課程要素在中觀層次可以分別表述為:課程目標(即一門具體課程的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即一門具體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要領、學習評價要領。其次,校本課程綱要還要闡述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理念,這是一門具體課程的理念;二是校本學材(教材)的編寫要求,這有助於指導校本學材(教材)的編寫。
其三是校本學材(或稱校本教材),即一門具體的校本課程的學習材料。
這是校本課程文本的微觀層次。廣義上的學材,既包括基本的學材,也包括輔助的學材等。這些材料,本質上講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應該按照學習的規律和思路來編寫,從而便於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自主且個性化的學習。「校本學材」不僅是一個術語的改變,而且是編寫理念和思路的革新。那麼,校本學材應該遵循怎樣的結構呢?它應該在微觀層次上體現校本課程設計的上述四個要素,即: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應該將這四個課程要素加以提煉和整合,納入到供學生學習的材料之中,進行精心的組織,並以有效形式加以呈現。這樣設計的校本學材,便於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高質量地學習,因此教學質量更有保障。
㈡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在教材編寫嗎
答: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不是在教材編寫
節日快樂
合家歡樂
㈢ 校本課程開發有哪些
校本課程開發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選擇: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
2、課程改編: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
3、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
4、課程補充: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6、課程新編: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校基於本校實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值得鼓勵,但要科學地完善課程結構,規范有序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㈣ 中學課程文化特色建設是什麼意思
「課程」是一個具有多層面、多重含義的復雜概念。我們對課程的基本定義是指以給學生獲得體驗為預期的有計劃的顯形或隱形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及學科。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都可視為課程形態。課程是學校常態工作的中心,學校有責任按國家規定保證開足課程與課時;學校有義務保證提供優質的課程服務。課程是學校的特色標志,辦學思想、校訓口號,終歸要落實到課程設置上獲得支撐。課程方面顯現出來的異同,是學校間的本質差別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校本課程,是提升學校核心發展力的必經之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持續六年的課程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歷程。
一、課程文化建設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學高標准通過上海市教委專家組對我校創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的中期檢查。在此基礎上,建平中學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適時制定了未來五年(2002年——2007年)發展規劃。
建平中學的未來發展基點是建立在現代社會整個大的背景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中國入世帶來的教育市場的開放,一方面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我們將遇到更多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對手,迫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優化資源,使我們的辦學達到最大效益,以應對新的形勢對我們的挑戰。
建平中學未來發展基點也是建立在大力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的,新的課程改革要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內容的改革、課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我們要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構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學習,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我們提出了構建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質的建平學校文化這一「五年規劃」期間的核心任務,這是一個以開放、民主、和諧、進取為精神內核的學校文化,這是一個包括組織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在內的學校文化系統,今後五年以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為主題,繼續加大改革實驗力度,深入發展建平中學的辦學特色,把建平中學建設成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質的、在國內基礎教育界有較大影響的、國家級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實現「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領袖氣質」的育人目標,以我們卓越的努力,在微觀領域,實踐並推進中國基礎教育的深入發展。
為此,我們把「課程重構與課程文化建設」作為規劃重點,力圖通過學校課程建設這一抓手,綱舉目張地推進學校的課程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和環境文化的全面發展,從而構建起具有現代學校文化特徵的建平文化。
二、對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認識
我們認識到,課程與課程文化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學校文化的真正成果應該是培養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學子,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課程必將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將課程問題從基礎層面提升到文化層面來考慮,就是力圖在課程建設、體系確立、評價模型建立等方面能夠體現出建平中學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努力。同時作為課程文化建設的支撐,校本培訓與學校組織文化的建設(軟體支撐)以及學校環境文化的構建(硬體支撐)也應該在課程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展開。最後作為所有課題建設的紐帶,我們將在未來的五年中對建平中學的管理文化做一個更深層面上的再建構。
為了順利開展這項系統工程,我們經過各個層面反復討論,全體教工統一思想,明確了以下幾個認識:
1、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
「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課程」。因此,我們開展課程建設的目的,就是統整德育與教學活動,重構建平學校課程,即將學校的德育活動、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社區活動、體育鍛煉等一系列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統一納入課程管理范疇,構建以課程為中心,以教師、學生為課程主體,以活動為載體,以學分制評價為紐帶,以「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為課程文化內涵,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系統。
2、宗旨: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確立課程的服務意識,學校教育的產品是服務,學校應該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而不是去「創造」適應「課程」的學生。學校課程必須主動服務於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必須主動服務於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才能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
3、課程觀念:課程不能僅僅視為學科,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課程本質上是一種教育進程,是一種實踐狀態的教育。課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他們是課程的開發者、知識的建構者,在師生平等對話、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有效地指導,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地探究,自主地建構。
4、課程文化特性:基礎性、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
所謂基礎性,指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均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准為依據,體現社會化要求,落實合格層面的基本要求,並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打好基礎。
所謂開放性是指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開放。凡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財富都可以選擇作為課程內容,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凡有利於建構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習手段都可以選擇為我所用,無論接受式的,還是探究式的,無論是文本的,還是網路的;承認個體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評價學生的標准也是多元的,否棄劃一、僵化的評價標准,強調評價標準的多元性,倡導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統一,否棄「選拔為本」的評價體系,力主「發展為本」,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所謂選擇性是基於開放性形成的,除了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有課程進程中的選擇,教材的選擇,教師的選擇,基礎型必修課不同層次的選擇,拓展型選修課科目、模塊的選擇,研究型課程課題的選擇,活動課程社團的選擇,是否參與某次考試的選擇,考試層次的選擇,考試科目的選擇。給學生自己以充分選擇的自由,就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給學生發展特長的自由。
所謂綜合性是基於未來需要全面發展的復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所以課程的每個模塊都是德育與教學的綜合,課程的每一次活動都是德智體美諸因素的綜合。綜合的另一個含義是改變學科門戶獨立毫不相乾的現狀,學科之間加強溝通,建立學科聯系,組織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5、課程結構:建立以「領域、科目、模塊」為系列的三級課程結構系統。
學習領域:指根據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全面發展需要而劃分的學習范圍,它包括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每一個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
科目:指學習領域下相應課程的學科門類,主要有語文、外語,數學,政治、歷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美術、音樂、藝術,社團活動、社區活動、社會活動等。這些科目分為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
模塊:指根據學科素養要求,按照學科知識能力的系列和序列而劃分的若干相互聯系的課程體系板塊,這些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每一個模塊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個模塊都是德育與教學的綜合體,也都有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與建議,既給教師提示了教學目的定位,也方便學生拓展自學。因此,每個模塊都是靈活的、動態的、個性化的學習實踐活動。
我們給教研組以模塊設計的自主權,但必須遵循 「基礎性、拓展性、綜合性、體驗性、選擇性」等五個基本原則,並要求逐步實現「大綱、教材、教法、評價」的完整配套。
顯然,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而選修課程則全部是校本課程,通過這樣的校本化課程建設,有助於推進現代學校文化建設,有利於落實學校個性化辦學思想,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利於促進學生高中階段的全面發展。
6、課程建構的幾項重要原則:
(1)、德育滲透原則:統整德育與教學活動,強調全員德育,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應該讓每一個教師都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教學步驟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資源,必須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體現教學的德育性。
(2)、自主探究原則:與建平學校文化主體相契合,我們提倡課程建設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學生在課程建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課程建設應該為學生的研究探索留下足夠的空間。
(3)、合作協同原則:學校課程應該體現出學校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在課程開發上要堅持合作協同的學習原則,提倡課程對於學生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的指導與影響。
(4)、師生互動原則:課程設置應該體現出師生互動的特點,課程不應該是一個單向的灌輸的過程,而應該體現出師生之間,知識與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組織者之間的民主關系。
(5)、前瞻開放原則:知識永遠應該是向未來開放的,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圓融自足的自閉系統,而應該是一個向未來開放的知識生成結構,因此課程的設置也應該體現這樣的特點。
7、課程管理與評價:
在課程實施中關注過程,在過程中關注評價,在評價中關注價值。
成立學校課程規劃小組,負責學校課程設置整體規劃的設計。指導學校課程設置與開發,指導教師編制學科教學綱要。對課程影響績效做出評價、提出改進意見。並將這一管理流程納入ISO9001品質保證體系的管理范疇。
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管理,通過師生共同研討,設立學分標准。完善學分認定機制,繼續研發學校學分制管理的網路數據平台。
引進「課程合同」管理機制。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形成課程合同,每個學生建立一個學習計劃,使學生明確自己參與的各種活動、學習目標、要領、評價方式。
進一步完善導師制,使學生能夠得到符合其個性發展需求的個別化指導,同時,也在指導的過程中,使教師自身的人格與個性得以完善與發展。
增強診斷性評價、加強激勵性評價。以金蘋果獎、獎勵學分以及課程學習診斷及建議書等為載體構建學校尊重差異、張揚個性、發揮強勢、體驗成功的課程評價體系。
三、課程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
我們統整了原有課程,把原有課程形態分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國際課程,分別探索不同類型課程的課堂教學形態。
附:建平中學課程規劃表
課程歸類
國家課程 (地方課程)
學校課程
(校本課程)
國際課程
課程形態
必修課程
基礎型課程
選修課程 拓展類課程
活動課程
研究性課程
多樣開放
課程目標
滿足合格要求
落實辦學特色
追求特長發展
與國際教育對話、接軌
1、分步開展模塊課程建設
2003年,我們申報的《以模塊課程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研究》獲得市級科研課題立項,開始著手實施模塊課程建設。整個工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04—2005):探路。首先在高一上學期語文學科試行;在高一下學期數學、英語學科同時開展。2005年召開全市語文學科模塊教學研討會,總結論證語文模塊教學成果經驗。
第二階段(2005—2006):鋪開。繼語數英學科之後,綜合文科、信息學科、藝體學科、綜合理科等全面開展模塊課程實驗,並在2006年召開全市數學模塊教學研討會,總結論證數學模塊教學的成果經驗。
第三階段(2007—2008):深化。模塊課程形成校本化,有完整規范的教學大綱、合乎教學實際的校本教材、行之有效的特有課堂形態與教學方法、建立與模塊課程教學相適應的評價方式。2007年12月召開全市英語模塊教學研討會,2008年5月召開全市綜合文科模塊教學研討會,2008年12月召開全市綜合理科模塊教學研討會, 分別總結論證這些學科模塊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
至此,經過四輪探索,模塊課程建設已經在所有學科全面展開, 2008年11月,《以模塊課程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研究》順利通過市級科研課題結題驗收。
2、建構校本課程體系——領域、學科、模塊
n 按八個基本學習領域開發校本課程,讓校本課程全面服務
於學校培養目標:
心理健康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側重於自立精神的培養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側重於自立精神的培養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側重於共生意識的培養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側重於科學態度的培養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側重於人文情懷的培養(民族
精神)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側重於人文情懷的培養(世界
眼光)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側重於領袖氣質的培養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側重於興趣特長的培養
n 學習領域與科目、模塊
學生心理和主體發展學習領域——心理、校班會——主題活動、
學習心理、人格心理……
藝術審美和休閑健身學習領域——音體美——雙周音樂會、國慶
通宵、健美操、電腦繪畫……
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學習領域——理化生、政史地——環境保護、社區活動、南京行、長江行……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學習領域——數理化生、信息科技、勞技(網
絡技術、電腦組裝、機器人)……
中華文化和民族思想學習領域——語文、政史地——諸子百家選
讀、史記選讀、西部行……
西方文化和國際交流學習領域——外語、政史地——莎士比亞選
讀、歐洲行、美國行、澳洲行……
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習領域——各學科——學農、學軍、航模
社團、跆拳道社團……
活動評比和學科競賽學習領域——各學科——作文比賽、英特兒
創新大賽、數學競賽、化學競賽……
3、學校課程舉例:德育課程
建平德育課程規劃
學期
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1
選修課程2
社會實踐
綜合性實踐課程
校班會
健康與活動
自主管理
心理健康
學生社團
青年黨校
人文素養
課題研討
高一(上)
社區服務
學軍
升旗儀式專題報告校會班會
廣播操 眼保健操
規范與管理
適應心理
04論壇
黨的基礎知識學習
各科開設人文講座
以
國慶系列活動
護旗隊
課
高一(下)
社區服務
南京行
規范與管理
個性心理
"建平之星"網站
題
五四系列活動
"我們"網站
為
高二(上)
社會義工
國慶系列活動
服務與管理
學業心理(1)
"陽光新聞"采編社
主
先鋒論壇
的
高二(下)
社會義工
學農
服務與管理
交往心理
"紅帆"編輯部
黨的理論學習
研
五四系列活動
"新生代"編輯部
究
高三(上)
幹部實習
國慶系列活動
責任與管理
學業心理(2)
"金蘋果"電視台
專題研究
性
"金蘋果"電台
學
高三(下)
18歲成人儀式
責任與管理
職業心理
心理成長社 其他社團
習
德育課程堅持活動德育模式,在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在活動中健全人格修養的自我塑造。
顯然,我們的課程建設,實質上是一種「課程校本化」建設工程: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實際上是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而選修課程則全部是校本課程;引進國際課程也是最終達到校本化。
四、課程文化建設的推進情況
學校繼續不斷推進學校課程文化建設,主要從四方面著手開展:(一)學科模塊課程建設——國家課程的校本化
我們的模塊課程建設,是在總結反思中不斷推進、深化、提升。
1、總結推進
第一階段展開前,學校在暑假期間,連續召開了三次不同層面的課程研討會(骨幹教師與相關責任部門幹部會、所有教研組長以及全體中層以上幹部會、學校課程改革動員與全員培訓)。經過一系列會議,統一思想,確定方向,為下一階段的學校課程建設做好思想、計劃與方案的准備。
以後每一年,我們都會圍繞前一階段學校模塊課程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研討: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通過教育沙龍以及學科專家咨詢會等形式,對學校已經開設模塊課程的教研組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研究。特別是2008年,所有學科都開展了幾輪模塊課程實踐後,我們組織各學科課改骨幹,分批分學科集中專題研討梳理本學科模塊課程體系,重新審視模塊課程,統一了認識,明確了深化模塊課程的具體任務。
2、實踐完善
經過一系列的研討,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思路更清晰,意見更統一,操作更踏實。無論是模塊課程推進的廣度還是推進的深度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長足的提升。2007年,100%的教研組開始實施模塊課程。到2009年6月,語文、英語以及數學已經連續進行四輪模塊課程的實驗,綜合文科組已經進行了兩輪。綜合理科組也在2006年啟動了模塊課程改革。可以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的課程改革終於呈現出我們所期望的整體態勢,在模塊課程建設方面,我們所期望的建平共同價值觀已經形成。
課程建設不僅在廣度上得到發展,在改革深度上也不斷推進。
在這一方面,語文組連續兩年,從不同角度進行實驗,第一年確定了豐富課程資源,新增課程內容的模塊課程構建思路,另一方面,又從第二年開始在模塊課的學習組織形式上進行嘗試,逐步形成以專題語文活動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模塊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第三年,語文組則開始將語文課程中的必修、選修、模塊課程全部打通,並出版教本,徹底實現校本化、模塊化,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建平自己的語文課程。如今,第四輪語文模塊教材更進一步深化,把教學大綱要求、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評價等要素都編入教材,使教材既是語文讀本,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記錄。
數學組,第一年在模塊設置上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的不同發展方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的模塊大受歡迎,有些模塊授課情況不盡如人意,所以在第二年的課程設置上,更多考慮到挖掘數學與人文、與社會實踐、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用「源頭活水」使數學的「半畝方塘」呈現出獨特的「天光雲影」。第四輪出版了模塊教材《圖形計算器的運用與探索》。
綜合文科組發揮「綜合」的特點,在模塊設計上,追求「哲學的深度」、「歷史的『長度』」、「地理的廣度」,圍繞社會、資源與發展的主題,分別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指導學生研究。
綜合理科組第一輪課改從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技術以及科學的前沿發展四個主題來建設課程模塊,第二輪梳理出四大系列:科學概念系列(構建各學科核心概念,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加深對科學的理解,感悟「科學是美麗的」)、科學實驗系列(掌握綜合理科基本實驗的技能與方法,理解「科學是嚴謹的」)、科學人文系列(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與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關系,理解科學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作用,認識到「科學是有用的」)、自主發展系列(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發現和培養對科學有濃厚興趣與發展潛能的學生,感受「科學是有趣的」)。
在課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是將學科知識、生活體驗與學校的育人目標有機的結合到了一起。從教師的角度上說,一方面教育理念通過實踐有了極大的轉變,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也獲得了一個最佳的提昇平台。
3、階段成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模塊課程建設實現預定目標,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形成了各學科的課程模塊綱要。語文、數學、英語、綜合文科、綜合理科分別成功舉辦了面向全市開放的學科模塊課程研討會;語文實現了高一高二教材校本化;數學組出版了《情景數學》、模塊教材《圖形計算器的運用與探索》;英語組編寫了《英語經典文化讀本》。高二學生自編了以「人格修養」、「自然情懷」等為主題的個性化文本教材,同時也編出了以「科技與文化」為主題的電子教材。《中國青年報》、《文匯報》、《解放日報》和《新聞晚報》等報刊,《上海教育科研》、《語文學習》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現代教學》、《新教育探索》等專業雜志,都對我校的模塊課程建設進行了介紹與評價。從教學實效看,學生們在模塊課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而建平的育人目標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切實的載體。
(二)校本選修課程建設
校本選修課程由特色文化課程與特色德育課程兩大部分構成。
1、綜合性特色文化課程建設。幾年來,我們統整各類特色活動,按照「課程大綱、教材、教法、評價」四項課程要求來規范管理,沉澱了科技節、英語周、學科類校本選修課程和競賽課程,並開發了「4S課程」(即科技人文講座、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項目設計等四項合稱)。每學期常態下的校本選修課程都在一百門左右,其中「智能機器人」特色課程在歷屆國際、國內大賽中屢獲金獎。每周三下午有兩節課時用於「4S」課程(即「項目設計、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科技人文講座」的合稱)。
2、綜合性特色德育課程。活動德育是建平的教育特色,積累了豐
富的課程資源。如,一年一度的「與奉節建平希望小學師生手拉手夏令營」活動、社團文化節、國慶「嘉年華」通宵晚會、國際文化節、南京社會考察、學農、軍訓、青年黨校、高三畢業典禮暨成人儀式等傳統活動,都是我們的特色活動課程。我們在新課程建設中,更注重活動德育課程的內涵發展,不斷探尋新形式,挖掘新內涵。2006年起,我們開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動建平」十大校園人物評選活動,把它作為學校精神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新形式。我們注重它的過程教育功能,從11月份啟動,從班級推薦申報、事跡材料網上公布、全校投票評選,到新年1月隆重頒獎典禮,前後持續3個月。周期長、范圍廣,影響大,使這些好人好事成為極好的教育資源,深入到每個師生的靈魂深處。我們還在學生自主管理的傳統德育形式基礎上,創造出「主題值周活動」形式,成為一門開發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德育新課程。我們把學生值周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值周班學生每周自主確定一個管理主題,通過調查研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㈤ 校本課程開發對我國新世紀課程體系的意義
1)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我國中學課程長期以來是在國家課程的框架和體系下進行,沒有什麼變更或創新,這就造成國家課程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不適合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注重實際情況和需要,彌補了國家課程在從高級層次推行到低級層次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國家課程的要求。
(2)減輕學生的壓力。目前學生從進入中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為升學而競爭,每天都沉浸於各學科的習題之中,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們學習課程的范圍,學習的課程都是圍繞著國家考試科目而設,而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幾乎沒有。校本課程強調以人為本、趣味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夠參與進去,這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能力,而且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減輕壓力,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得到放鬆。
(3)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的需求。國家課程強調統一性和普適性,很難考慮到個別學校、學生的差異,難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而校本課程就要求開發者注意學校實際,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發揮,個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實現。
(4)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教師能夠根據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因此,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自主意識和能力。
二、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1、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和作法。學習外地經驗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提示,別校現有的資源如果我們也有,哪又何嘗不能試一試呢?比如某校校園旁邊有一座山,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山訓練,而我校旁邊沒有山,但是有壩堤,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壩堤比賽,類似爬山,登壩堤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舉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多媒體教材。這是從促進學生獲取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角度開發的校本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體育多媒體課件正在體育課中逐步推廣,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製作的多媒體體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校本教材的種類,從長遠來看是應該加強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