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開發
『壹』 中國現當代中學數學課程標准的研製體現課程開發與發展的哪些特點
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時代要求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也在世紀教育的浪潮中醞釀出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在長期的提煉和創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靠近,而這也將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接下來,我將結合這次國培學習的收獲和在新的課改要求下,談談小學數學在教學實施方面的幾點粗淺的看法。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育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些與時俱進的課標要求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時刻關注的工作準則。而這些要求要如何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學實施過程的改革就顯得迫在眉睫。首先,轉變教學策略,優化教法學法。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的教學過程需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和「學」必須在教學中體現出和諧的關系,打破傳統的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實現「在做中學數學」的主體性地位的轉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變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一)、創設貼近生活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而適當地從生活中創設數學情境,不但可以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的數學價值觀,這也是體現數學價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導入、數學游戲、生活案例、直觀演示和模擬表演等都是創設數學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創設數學情境時應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在學生自身認知基礎上搭建符合教學要求的學習情境。創設出的數學情境的有效性必須體現在能引出新舊知識的碰撞,能喚起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思考,能輔助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新的數學課程標准要求教學過程應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地位。現今教育者對於新型課堂,特別是合作交流式學習課堂的探索越來越重視。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和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等等,都是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績的探究和嘗試。例如,我所在地區所試行的「生本課堂」、「有效課堂」、「陽光課堂」等就是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通過設置前置作業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通過課堂展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條理性。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和即將學習的新知所產生的矛盾沖突中激發探究知識的激情,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這樣的一個過程使我們的學習成為一個自主獲取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體性活動,有助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三)、結合實際,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數學教育的導向是讓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應有的發展,體現數學的價值。而要體現學生在數學上獲得的發展就需要通過了解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是否具備創新意識來體現。錢學森曾發出世紀之問:「中國何時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對於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可謂是任重道遠。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起點,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開始就扼殺了孩子的創新意識,因此,站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數學是一門能很好地訓練孩子思維的學科,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多思考、多應用,多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實際出發,從小培養孩子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其次,轉變教學評價方式,體現多尺度、全方位的綜合性評價模式。教學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善教法學法,提升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不僅要求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學習結果評價重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於查漏補缺,優化學習效果。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等一切與學習有關的活動,進而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和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此外,評價方式也要求多樣化,例如,利用評價量表的方式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定性定量評價與常模評價方式相結合等。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注重公平、公正對待,尊重客觀實際,注意整體性和個體差異性的評價藝術。保證評價的全面性,教學評價不僅僅要求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日常道德行為規范做出評價,這也將從側面給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最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發展的需要。鑒於小學這一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步體現出來,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就表現得特別明顯。差異性的體現是教學過程必然會呈現出來的特徵,而合理地處理好學生差異性的發展需求,是滿足不同學生知識需求,實現自身在數學上的適當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是我們長期關注的一個話題「培優補差」,它是彌補現今教育體制的不足、實現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直接體現。補充後進生的學習需求,達到應有的知識水平;擴充知識接納能力強的學生必要的數學知識以提升成長空間,真正實現個體差異性的發展需求。在不同的形勢下,我們的課改在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著,而相伴課改進行的還有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探索的足印。這一切的嘗試和體驗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為了將我們的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一個可以滿足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的新台階。
『貳』 對比新舊課標,談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有效開發
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
『叄』 《授課呈現與課程開發設計》
課程這一章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也是做題的時候容易出現錯誤的章節。因為課程這一章會出現很多的專有名詞,例如:課程類型、課程設計、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課程結構、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評價等等。很多同學對於這些概念區分不開,做題就無從下手。接下來主要對於其中的重要考點課程內容,進行細致地介紹。
考點:課程內容
首先,課程內容還有兩個別稱是需要知道的:課程內容又叫做課程設計的三個層次,又叫做課程的文本表現形式。從宏觀到微觀涉及到三個方面: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材。
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課程計劃其實就是一個指導性文件,這個指導性文件當中規定了一些具體內容,包括: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其中,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這部分的知識點要作為重要的單選題來進行備考。
除此之外,還要知道課程計劃的作用:是指導和規定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
我國義務教育的課程計劃應當具備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的特徵。這個知識點要注意和義務教育的特點: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進行區分。
課程標准: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也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其中包括以下內容: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附錄。這個知識點要作為多選題備考。課程標準的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這里要進行單選題備考。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這里經常會考查多選題,教材包括哪些。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簡稱為教材。
教材編排的兩種模式: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的組織結構一般採用螺旋式上升與直線式編寫兩種基本方式。
(1)直線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指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或其中一個課題的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來展開呈現在教科書中,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把同一課題內容按深度、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重復出現,使得每一次重復都將原有的知識、方法、經驗進一步加深拓廣,逐級深化。
關於教材編排的兩種形式要把握其中的關鍵詞,其中直線式的特點是內容不重復,螺旋式是內容重復出現。
『肆』 課程內容與課程資源開發,教師綜合素質,課程標准,教材的關系分別是什麼嗎
這個東西都是老師們,需要去努力奮斗的一個職責了。然後只有把這些關系處理好,才可以成為優秀教師。
『伍』 根據教學新課程標准綜合與實踐課程內容有何教育價值觀
一、課題的提出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時期。全國各地以更新教育觀念為前提,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重心,圍繞課程改革目標與要求、行動與策略、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學習方式的改革與創新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與實踐,給我國的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教育面貌煥然一新,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個特殊的教育改革時期,我校順應改革潮流,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我們集中全校教師的智慧,認真分析新課程的形勢和任務,深入研究我校推進新課改的行動策略。在深入調查、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我校確立了《小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並向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申請立項,省規劃辦於2006年12月下達了立項通知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確立這一研究課題,對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課程教學設計研究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學過程的展開,展開教學過程的前提條件是教學設計。因此,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揭示新課程實施中所涉及的教學過程的本質特點與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而且以此為基礎,深入學習研究新課程理論、觀念和方法,明確新課程的目標、內容與要求,全面認識新課程的發展性、校本性、相宜性、綜合性和創造性特徵,牢固確立「以生為本」、「豐富學生生活」、「改變學習方式」等教學理念。從教學設計入手,能夠「牽一發動全身」,把課改引向深入,實現新課改目標的達成。
2、新課程教學設計研究是培養教師現代課程意識的立足點。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成為課程實踐者,而且要成為課程設計者。新課程教學設計要求教師認真研究教學過程的本質內涵,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徵,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內容活化的創造性設計,進行情景再創的體驗性設計,進行師生互動的發展性設計,使教學設計成為教師對課程的「二次開發」,使教學設計的內容成為知情合一的統一體,使教學設計的成果成為一個指導性的動態方案。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中,既研究了教學設計理論,又研究了教學設計方法,同時自始至終與新課改緊密地聯系起來,能夠有效地培養教師現代課程意識,引領老師在課改的環境中提升素質,實現專業發展。
3、新課程教學設計研究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點。
促進學生發展的主陣地在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新課程教學設計要體現「四個注重」: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注重學生探索思考、合作交往、體驗感悟的過程;注重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方法;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因此,新課程教學設計更加體現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基礎條件、情境、資源等,站在學生學習、發展的高度來研究教學內容、過程、方法,引導學生在質疑、探究中學習;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4、新課程教學設計研究是學校特色建設的生長點。
我校確立了「科研興校」、「科研強師」的辦學思想,經過「九五」、「十五」的實踐,增強了教師的科研意識,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氛圍,但是與科研型學校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如何深入持久地推動教育科研,使之真正形成科研特色,這是我校「十一五」辦學的目標與方向。我校抓住了課程改革這一契機,以課改定課題,以課題促科研,我們把課程改革、課題實驗、科研特色三者統籌思考,選定《新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具有鮮明的課改特徵的課題,把它作為課改的切入點,作為辦學特色的生長點,以此提升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與方法
(一)課題研究目標
《小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致力於小學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的探索,構建符合新課程理念,能夠促進師生發展的教學設計目標體系、方法體系和評價體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的教學設計新模式。具體目標是:
1、教師發展目標:①樹立教師現代課程意識,豐富教師的課程理論及教學設計理論;②提高教師新課程教學設計能力;③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培養科研型教師。
2、學生發展目標:①通過課題研究,改變學生學習狀態,形成在做中學、在嘗試中學、在合作中學的良好的學習品質。②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同步發展,學生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3、學校發展目標:①推進課程改革,建立和完善課改運作機制和評價機制;②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品位。
(二)課題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新課程教學設計理論研究。
《小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課題涉及的內容比較廣,但主要內容是教學過程、教學設計以及二者之間的統一,那些教學理念設計、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方法設計等都是圍繞主要內容展開的。因此,我們要深入學習新課程理論,了解教學過程的本質特點,把握新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在實踐中加深對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認識。如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是課題研究的切入點。
2、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設計理念差異研究。新課程強調「以生為本」、課堂教學要「以學為中心」,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這與傳統的教學觀念有著質的區別。如何按新的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這是課題研究的基本點。
3、新課程教學設計本質特徵研究
課程內容是學生求得快速發展的「信息源」,對課程內容進行適合於學生學習的任務分析成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
由於不同的學生在認知、心理、情感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新課程的內容不是對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普適性」。為了適應學生的發展,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必須對教學背景進行分析,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不能簡單地「復制」教科書上的內容。如何進行「二次開發」,這是課題研究的著力點。
4、新課程教學設計內容研究。
傳統的教學設計過分注重學生的智力因素,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學生發展所必需的非智力因素。教師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分析往往只注重知識與能力等智力因素,而對教學過程的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考慮較少或者沒有考慮。如何使教學設計成為「知情合一」的統一體,這是課題研究的關鍵點。
5、新課程教學設計呈現方式研究
傳統教學設計呈現方式是靜態的計劃性的教案,新課程教學設計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彈性的教學方案。這樣的方案在設計上有哪些要求,有什麼特徵,又如何呈現出來?這是課題研究的落腳點。
『陸』 美術課程標准值得我們堅持的東西,「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涵義,如何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
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從三個維度表述課程目標。精選課程內容。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強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 三個維度解析知識與技能(基本屬於學科)知識——紅黃藍兩兩相互調配變成橙綠紫;技能——用紅黃藍兩兩調出橙綠紫;過程與方法(既有學科性也有普遍性)1.教師直接說明——學生認知與記憶2.教師直觀演示——學生觀察與認知3.教師讓學生嘗試與操作——學生自己體驗與歸納4.教師讓學生相互討論,合作試驗——學生相互啟發與認知、歸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有學科的也有普遍的)熱愛多彩的自然和生活,內心光明,願意用適合的色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裝飾自己的生活目標達成 學生知道三原色調配的原理,能調出橙綠紫,並能用此知識與技能於繪畫、設計、工藝以及日常生活中。同時,學生知道了如何獲取這種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如怎樣把握教師直接講述的要點,知道如何查閱書籍,知道如何探索和歸納,能夠熱愛多彩的自然和生活,願意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思考技巧反思性思維技巧學生將:?通過復習、改變思路,或重新考慮目標、方法和藝術創作的效果,發展個人的理解力。通過思考一個人的工作與其他人的關系,形成逐漸增強的社會洞察力。批判性思維技巧學生將:?在他們正在研究的基本問題中提升觀念和目標。在對最初的觀察進行詳細說明的基礎上拓展觀念。用事實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與觀點不同的人就議題進行一次理性的討論。根據一幅體系表格,研究一件或數件美術作品。創造性思維技巧學生將?針對一個給定的藝術問題,形成一個開闊而中肯的觀點。將一個形象或概念轉化在一種媒體上,傳達一種特殊的藝術信息或觀念。發展認識、重新定義和解決藝術問題的策略。 學習心理與能力好奇心、求知慾;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分析與歸納能力;模式分析能力;敘述能力;論證能力;信息獲取能力;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 專題二:美術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美術課程的性質是什麼?這些定性有什麼意味?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課程凸現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描述了美術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對美術課程性質的進一步解釋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突出了美術學科的特徵和美術課程的基本指向。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強調了美術課程不是一種以理論思維為特徵的課程,而是一種需要動手實踐的課程。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突出了美術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應該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強調學習活動的感性和愉悅,讓學生真正發揮個性、大膽想像,自由表達。 美術課程有哪些基本理念?一、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由義務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面向全體學生是建立在一個基本信仰之上的,即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因為是面向全體學生,所以需要依據這一理念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此外沒有更多的外在誘因和壓力可以導致學生學習美術。美術學習活動的過程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美術學習的結果能夠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功感,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喜歡這項活動。三、關注文化與生活強調文化是美術教育的國際趨勢美術課程與文化的關系體現為通過整體文化特徵了解不同群體的美術和通過不同群體的文化了解整體文化的特徵。文化意識與文化自覺:文化意識——對文化認識的認識。從生活現象中看到後面的文化內涵,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現象。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文化、他人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即就是要弄清「我的」、「他的」和「我們的」。「我的」即我們傳統文化。「他的」即外來的文化。「我們的」即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四、注重創新精神創新是時代的主題 美術課程修訂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依據對美術學科發展的科學認識和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現實狀態的准確把握。努力使《標准》更科學、更完善、更可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適應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實際。追求國際水平與體現中國特色相結合。力爭美術本體與教育功能相平衡。以科學理性的態度進行文本表述。追求文本的精緻,突出可理解性。 美術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是什麼?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學段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 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比較教學大綱目標:從廣州到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方法:只能乘坐火車課程標准目標:從廣州到北京,可以是天安門廣場,可以是中關村,也可以是密雲、延慶等北京境內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乘火車,也可以是乘汽車、飛機、輪船,甚至可以走路、騎自行車 專題三:美術課程目標與內容呈現總目標美術課程總目標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激發創意,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表達情感與思想,改善環境與生活;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美術課程的目標體系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從三個維度表述課程目標,也即知識與技能(基本上局限於美術學科)、過程與方法(既包括美術,也涉及一般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包括對美術的,也包括對社會的)。 應該如何理解美術課程的總目標?要理解美術課程的總目標需要從三個維度來加以認識。這種以一段話陳述目標的方式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有機整體性強,缺點是層次感較弱。因此,特意對三個維度做了強調。知識與技能: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過程與方法: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激發創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美術課程標準是如何呈現課程內容的?由分類和分級的方式,將美術知識與技能分成不同的便於學習的「小塊」。每個「小塊」以「目標」、「學習活動建議」和「評價要點」的方式加以呈現。 專題四:美術課程的實施教學建議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營造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學習氛圍多給學生感悟美術作品的機會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心態和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 涉及教學實施的問題,有幾個相關的概念需要教師理解,能否辨析一下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幾個概念?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的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綜合。具體而多變是其基本特徵,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提問法等是我們所熟悉的常用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是不同的教學方法組合形成之後產生的基本取向,常常與教育思想和觀念相聯系。一般分為接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模式:是教學中相對固定結構、程序和方法。教學模式具有兩面性。研究教學模式可以使得我們的思維超越現象模仿,而進入到模式借鑒、改造和建構的層面。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活動的謀劃和統籌,是教育智慧的高度體現,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靈活性的特徵。以下中國象棋作為比喻一個一個的棋子是教學方法;一般的下法或者翻棋下法是教學方式;一開局就當頭炮,或者上象,或者進馬,或者出卒……就是教學模式;而通盤運籌、左顧右盼、深思熟慮、一步想三的下棋者就是教學策略。 評價為什麼重要?其依據是什麼?評價與目標、行為構成了一次活動的完整過程,沒有評價的過程是不完整的。評價幫助我們看到成功以便堅持和發揚,幫助看到問題以便克服和改進,從而不斷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批評能力,對自己的評價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從而不斷完善自身。在美術課程中評價的依據是美術課程標准。其中提到的總目標、階段目標、目標和評價要點可以構成美術教學活動中評價的基本依據。 評價建議的內容有哪些?依據美術課程標准進行評價注重美術學習表現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 教材在美術課程中有什麼意義?什麼是好的美術教材?完善美術教學的基本材料和設置豐富美術教學的圖書和影像資源拓展校外美術教學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網路美術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
『柒』 教師怎樣使用課程標准指導教學實施
一、指導確立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確定教學內容與策略、選擇教學類型與組織形式、進行教學評價與實施的依據,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操作、調控、中介和刻度的功能。
1.目標體系是:
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學科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設計目標)
2.目標表述方式
結果性目標方式:表述的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採用的行為動詞要求明確,可以進行測量和評價,主要應用於「知識技能」目標。
體驗性目標方式:描述學生的內心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 表現機會,所採用的行為動詞是體驗性、過程性,是難以結果化或不需要結果化的目標,主要應用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目標。
3.表述目標注意事項
抓住四個基本要素,即:主體——是誰——學生
行為動詞:
——表現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可操作、可測量。
行為進行條件:
——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圍。
行為達到程度:
——除用行為動詞外,用其他方式表達程度。
例:在自主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
進行條件 主體 行為動詞 達到程度
二、指導教師鑽研課程內容——創造性使用與開發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准編寫的,立足課程標准去鑽研教材才能達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
鑽研數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折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三個層這。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全面把握課程的設計
教師要把本節內容放在本學科的整體中進行系統考察。教一門課,首先要深入了解本門課程縱向的課程發展要求,深入了解明確課程是怎樣發展的,具體到每一個學段、年級的具體要求都要瞭然於心。其次要把握學科內容的橫向結構「三維目標」領域的分層具體要求。還要掌握教材編寫是如何在教材中體現課程標準的,即「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2.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加工和轉化
教師備課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綜合素質轉化為現實教學能力的過程。
(1)把教師個人的經驗、學生的經驗與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加工,轉變成一種新經驗。
(2)把教學目標轉化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活動的共同心理追求。
(3)把教材特點、學生學習的准備程度和教師教學的設計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預設的,可行的教學方案。
對教學內容的創造性加工和轉化包括對教學內容的經驗化加工,教學內容的價值追求加工,教學內容的教學法加工。
3.支持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
新課程標准積極支持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的開發。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有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課程標准提供的條件和空間,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改編、增刪、創新性處理,使其符合學生的教學實際,二是開發校本課程,追求學校間的多樣性、靈活性和特色性建設。
三、了解學生實際是教學的前提
教育心理學用一句話來概括:「了解學生已知道什麼,並據此進行教學」。新課程標准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為學生在一定階段的學習發展確定了一個「最低標准」,有利於在此基礎上讓不同的學生提高與發展,為此需要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以確定更好的教學。
1.充分了解學生准備度
學生良好的學習准備狀態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在了解學生群體水平的基礎上,盡量地了解個別學生的差異性,以便掌握其個性、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2.把教學定位在「最近發展區」
學生應該達到的「預定目標」與學生現實的「現有狀態」之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要把教學定位在這個「區域」,支持學生目標的達成。
3.「架橋」、「鋪路」促進學生達成目標
這是一種從「目標」開始,運用分析法,尋找達成這個「目標」需要什麼支持和鋪墊,一步一步推向「已知」,尋找到完成學習任務的智慧支持系統,構築一條從現有發展區逐步逼近「最近發展區」的「走廊」。
四、精心運籌課程實施
依據課程標准進行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課程標准對教學全過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都作了原則性、指導性的建議。
1.充分「預設」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在了解學生、鑽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運用系統的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做出整體構想。對學什麼、教什麼、怎樣學、怎樣指導學、怎樣評價、這樣評價會產生什麼效果等方面作出詳盡的「預設」。教學設計要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首先要努力實現教學方式、教材呈現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發展設計教學」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基點。
2.智慧的「生成」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中心,任何教育改革,不「進入」到課堂就沒有實現實質性的突破。
「預設」畢竟只是一種教學構想,而課堂要比預設豐富得多。課堂教學中的變化是難以預料的,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要善於發現課堂中的「不同聲音」,及時調整「預設」,在師生交往互動中不斷生成新問題,新認識。
思想觀念性的轉變只有達到變革,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實踐的層次才有價值。隨著新課程的深層推進,由理念的轉變逐漸深化到課堂操作實踐層面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然。
3.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以評價促發展
各科課程標准在「評價建議」中都強調重視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作用,使評價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需要,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鼓勵學生創新和舒展張揚個性等方面發揮作用。
積極倡導評價標准多元,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元的評價體系。把目標參照評價、常模參照評價和發展中個體差異評價結合起來,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把量化性評價和質性、描述性評價結合起來,建立評價促發展的新體系。
『捌』 英語新課程標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有哪些
t last, given in to what he so much desired. He aske
『玖』 新課程標准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出哪些些建議
以語文為例
我認為在新的課程標准之下,開發「課程資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改變單純的教材學習,把教材作為學習的藍本。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對教材的處理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二、改變封閉的教學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具有廣闊的延伸、創造空間,在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思想指引下,要引導學生針對課文特點,採取不同方式(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等),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這些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可以是課文的有關內容,可以是學生的個體經驗,也可以是學生的豐富想像等等。三、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
『拾』 我國在編寫課程標准和各種教材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通過知識的建構,達成三維目標的形成,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