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2011年歷史課程標準的特點

2011年歷史課程標準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26 00:14:30

A. 2011年版歷史課程標准對教學有哪些具體要求

你好,樓主:

對2011年版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認識

中國通史的知識結構特點分析
新課標的中國通史淡化主題統攝、以點帶面的特點,強調時序觀念,突出以點匯線、以線貫通的特點。
上一輪歷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初中階段歷史教學要以文明史觀為指導,突出主題教學這一特點。原課程標准把教學內容劃分為6大板塊,中國通史教學內容有三大板塊,分別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三大板塊下共細分為23個主題,其中中國古代史中確定了9個主題,在中國近代史中確定了7個主題,在中國現代史中確定了7個主題。這23個主題是經過課標的制訂者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煉而成的,語言高度簡潔概括,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原課程標准精選了各階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點的史實作為教學內容,突出以點帶面的特點。這樣的設計有非常突出的優點,它把歷史的時序和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有機結合起來,細心分析中國通史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清晰感覺到一條「氣韻相連」、「精神貫通」的時間主軸和主題線索。授課教師或者學習者從中既可以輕便地把握到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這一基本線索,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它遵循了一般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有利於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原課標有優點,但也有其明顯的不足之處。主題彰顯,但時序弱化,這導致了學習者學習後時序混亂、顛倒,甚至連中國古代的朝代更替順序都弄不清楚。此外,基於主題的需要,原課標刪減了某些朝代,例如「兩晉」與「南北朝」的歷史隱而不書,「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的歷史略而不書,太平天國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也出於淡化「斗爭」和「革命」色彩,突出「文明史」主題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刪減。歷史教學內容的不完整必然會導致學生歷史知識結構的斷層或殘缺。
新課標著眼於歷史內容的完整性,強化滲透歷史的時序觀念。盡管新課標仍按照舊課標的六大板塊組織教學內容,但每個板塊下的教學內容的編排已經不再根據主題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內容嚴格以時序為線索,較為詳盡地列舉出各階段的歷史知識,力圖選擇出反映不同側面的歷史內容。中國古代史按照時間順序劃簡單劃分為不同時期: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七個階段;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不作時段的劃分。對課標內容以平實敘述為主,不作性質上的劃分和歸類,這可能為教材編寫者編寫教材,各地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教師自身的特點整合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教學,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針對原課標存在由於歷史線索的不連續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的殘缺,新課標對重要的時間點、重要的歷史知識點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如增加了對文景之治、三國兩晉南北朝、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宣政院、李自成起義、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政府統治、榮氏家族與中國民族資產主義的興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建國後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共十六大、北京奧運會、科學發展觀等知識點。補充的這些知識點填補了原課標中歷史線索中缺失的節骨點,既尊重了客觀的歷史,也使教師、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捋出一條貫穿古今的、完整的、暢順的歷史線索,更能從這條歷史線索中把握歷史演進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便於教師、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趨勢。新課標在克服原課標的缺點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缺陷。如新課標的教學內容缺乏主題統攝,把同一時期不同側面的內容不加分類地羅列在一起,內容龐雜,點點俱到,繁瑣而不成系統,零散而缺乏邏輯,這不利於授課者和學習者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內容。新課標在增加了一些重要內容的同時,也刪減了一些重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使歷史線索出現斷續的現象。如刪減了堯舜禹的內容會導致「傳說時代」的歷史內容欠完整;刪減「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內容不利於理解傳說時代是過渡到文明時代的過程;刪減了張騫這個西漢時期的重要的歷史人物不利於了解絲綢之路的開辟過程;刪減了武則天這個唐朝承前啟後的歷史人物不利於把握唐朝盛世景象出現的過程。此外,新課標還刪減了左宗棠、鄧世昌、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嚴復、黃繼光、邱少雲等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重要影響的標志性人物,這不利於學習者完整把握歷史。
課程標准加強了對「過程與方法」的闡釋,強調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重視史學原則、方法的滲透,體現了回歸歷史學科本色的要求。
課程改革前,歷史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往往忽視了史學研究的原則、方法的的滲透,正如聶幼犁所說的「魚」多而「漁」少,導致了歷史學科被嚴重異化,使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成了一門片面強調知識,只重視死記硬背而忽視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科。
原課標著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在課程目標中就史學原則和方法方面也只作了抽象的要求,在活動建議中只作案例式的建議,對如何進行史學原則、方法的教學缺乏有效的指引,導致了在教學實踐中某些教師出現了偏差。例如在舊課標的「過程與方法」這一內容提出要注重在學生中要開展「探究式」教學,但對何為「探究式」教學卻沒有進行闡釋?這導致個別老師認為,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就是完全撇開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完全率性而學,他們認為歷史教學要完全放棄傳統的灌輸式、講授式進行教學,取而代之的是活動式。一節課的活動越多越好,課堂越熱鬧越成功。例如,某教師在設計《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一課的時候,提出以探究活動激活歷史課堂。一節課的活動包括:春秋戰國成語問答比賽、講東周列國故事比賽、歷史話劇表演《卧薪嘗膽》、模仿辯論:蘇秦和張儀的舌戰等等。的確整個課堂很活躍、很熱鬧,學生玩鍀很開心。但課堂好像變成了游樂場,學生鬧哄哄一片,一節課下來沒有什麼收獲。問問上課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他也含糊其辭,說不清楚。問他為什麼設計這么多活動,他說主要是為了活躍課堂。在本案例中,課堂教學幾乎都被大量的活動所佔據,但這樣一節課完全扭曲了探究教學的本質含義,使歷史教學完全失去了歷史學科的本真。
新課標對「過程與方法」這一方面作了比較詳盡的規定和闡釋,闡釋沿著「感知歷史現象—形成歷史概念—理解和判斷歷史事實—探究、分析、評價歷史—交流歷史研究的心得」的思路進行,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原則,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的發展過程。 就「過程與方法」提出具體的目標:「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證據意識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方法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新課標增加了這些方面的內容:如史前時期的內容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的要求。「證據」和「依據」頻繁出現在新課標中,在新一輪的課改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強化「史由證來」、「論從史出」這一史學原則的滲透。「過程與方法」還對學習歷史的具體方法提出了具體目標,如「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計算歷史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年代的方法、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基於這樣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改革的新階段要繼續深化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革,使歷史教學能回復到歷史學科的本真。
世界通史的知識結構特點分析
新課標的世界通史內容以人類文明的產生為起點,表述精簡,與原課標比較,刪減了大量的內容,也增加了部分內容。
與原課標相比,新課標的世界通史內容的表述形式更為精簡,更多地以以點帶面為主,更多地以「通過……了解……」為呈現形式,如「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以建築藝術、公歷等為例,初步認識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 通過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不拘泥於零碎的知識點,表述精簡,以點帶面——這些特點與原課標的中國通史部分的特點相似。這些特點增加了授課教師的難度,授課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標和教學內容,准確把握基本史實背後蘊涵的意義,才能把課上好。同時,也為授課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標和教學內容的研究,進行富有個性的「二次創作」,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基於同一課標內容,一千個教師可以創造出一千種課堂。
與原課標相比,新課標刪減了大量的內容。新課標中世界通史的內容以人類成型的文明為起點,如一開篇就闡述古代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而原始人類和氏族社會這些沒有確切定論的內容略而不談。人類的起源、原始人類生產生活狀況、原始社會的演變,我們至今可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認知,但對這些內容的研究可以說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早期人類基本狀況的認識,對於促使學生構築完整世界歷史知識結構,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我們從哪裡來」的慾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課標對這些內容略而不談的確是一種遺憾。那麼,授課教師是否因課標略而不談的緣故就忽略對這些內容的介紹呢?我們認為在授課教師應該根據需要把有關內容補充介紹。
新課標刪減了一些世界歷史重要的、核心的知識點,給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如刪減了「查理·馬特改革」等內容,不利於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確立和發展過程。刪減了「丕平獻土」的內容,不利於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紀的西歐產生的影響。刪去「希波戰爭」、「馬可·波羅來華」、「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和傳播」等內容,取而代之的是「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僅僅通過亞歷山大東征的事件了闡釋古代社會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情況,是不全面的,學習後學生可能無法全面准確把握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況,所以授課老師很有必要適當補充部分內容。刪減愛因斯坦、伏爾泰、托爾斯泰世界近現代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任務有點欠妥當,愛因斯坦作為20世紀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對人類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介紹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就較難讓學生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產生有清晰的認識。伏爾泰作為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如果不介紹他以及他們所掀起的啟蒙運動,學生可能難以正確把握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以及這場革命為什麼能成為歐洲近現代歷史上最為徹底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刪減了「琅城起義」,學生可能難以把握中世紀西歐城市爭取自治權的斗爭過程。這些缺失的內容,授課教師都應該給予補充。
新課標也增加了部分內容,如增加了「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的內容,有利於理解中世紀時期興起的大學對於促進西歐思想文化發展的意義;增加了「從租地農場、手工業工場等生產組織的確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經濟社會的重要變化」的內容有利於理解經濟因素對西歐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意義;增加了「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有利於全面了解20世紀初的民族解放運動運動的情況;增加了「德國分裂」有利益理解二戰後兩極對峙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新課標還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原課標把一戰的內容納入世界近代史的范疇,新課標把一戰內容納入世界現代史的范疇,20世紀初爆發的一戰成了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的分水嶺。這樣的調整使世界現代史的內容更為完整,有利於系統理解一戰對現代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課標的世界通史內容淡化主題統攝的特點,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內容,但時間的分界線模糊,時間線索不明晰。
原課標共分三大板塊,分別是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原課標共設有16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各大時段的主要特徵或者主要內容。在主題統攝下,各個時段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體現了主題性和時序性相結合的特點。學習者通過學習世界通史的內容,既可以梳理出一條明晰的時間線索,也可以把握各時段的基本特徵。原課標對世界通史內容的設計和編排是精當合理的。
新課標取消綱領性的主題,課標內容只根據大時段進行粗線條的劃分。課標內容簡單地「堆放」在某個大的時段框架內,沒有標識更明細的時間分界。所以,課標出現了時序模糊,線索不明晰的缺點。如世界古代史的內容,缺乏必要的時間分段,內容雜亂組合,這會令初次接觸世界歷史的學習者很容易混淆各大文明產生的時間順序。又如屬於18世紀的彼得大帝改革被挪到與19世紀中期的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一起介紹,容易導致學生在時序上出現混亂。因此,授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借鑒原課標的一些做法,運用主題統攝的方法,給世界通史以恰當的時間劃分。如對世界古代史我們可以這樣劃分:5000—6000年前—公元1世紀,上古人類文明;公元1世紀—公元14世紀,中古亞歐文明。對世界近代史可以這樣劃分時段和設立主題:14世紀—19世紀中葉,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鞏固;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一戰和一戰後的世界格局;20世紀30年代—20世紀40、50年代,二戰和二戰後兩極格局的形成;20世紀50年代—20世紀90年代,冷戰時代;20世紀90年代至今,冷戰後時代和世界多極化發展。授課教師可以在主題統攝下,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編排,使之形成邏輯性較強、為學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識結構。

B.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教師使用課程標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教學理念」方面的內容。
學習領會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並把它貫徹到實踐中去,有利於創新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還高中歷史教學本來的面目。
第四,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觀念新。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據本人所掌握的資料,這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資源」這一概念的內涵完整而准確地概括。它擴展了師生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視野,啟迪了思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資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它又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歷史教學內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復,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學。
《新課標》採用「模塊」加「專題史」的形式,把中外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共25個專題,定為必修課。學生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能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為其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規定的歷史選修課程共有6個學習模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C. 初中歷史課標2011版中的「了解」和「知道」有什麼區別

了解是知道清楚,要求掌握,考試的頻率會高點,知道相反程度沒有要達到了解的層次!

D.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E.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

教師版的比學生的全、而且有過去歷史的真實性、

F. 2011版本中學歷史課程標准具有什麼特徵

和2008年一樣

G. 比較1956年版歷史教學大綱和2011年版歷史課程標準的編寫,指出其中一處不同,並分析出現這種不同

母雞

H. 21世紀我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歸納21世紀我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1.充分體現了義務教內育的特點
2.體現了時代精神
3.構建了容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
4.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減輕了學習負擔,降低了課程難度5.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
6.倡導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7.為課程實施留有較大的空間
8.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評價目標和建議,具有可操作性
總之,初中歷史課程要在原有課程建設基礎上,通過標準的研製和實施,革除現行教學中存在的弊端,真正落實義務教育的目標。

I. 2011年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達到什麼標准

三、簡答題(每題 15 分,共 45 分) 1 、如何處理教科書與《初中歷史課程標准》的關系? 2 、對學生歷史學習業績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3 、歷史學科有哪些豐富的課程資源? 宣城市梅林實驗學校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測試卷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 、...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