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的
㈠ 校本課程的綜合區別
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像語文、數學一樣以系統知識為主,以長周期、回教師講解為主。而目前大答部分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為主,在性質和形式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課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校本課程的印象。
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區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根據國情來設計的,校本課程是學校層面根據學校辦學理念與學校實際開發與設計的。
在實施上,綜合實踐活動課依賴於學校開發,也依賴於地方管理。
㈡ 什麼叫校本課都學什麼
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專家為指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象該校請外籍教師開設的口語課等其實都是校本課程。可以說,學校里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活動方式來看,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
(2)校本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擴展閱讀
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像語文、數學一樣以系統知識為主,以長周期、教師講解為主。而目前大部分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為主,在性質和形式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課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校本課程的印象。
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
1、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
2、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㈢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嗎
按照現代課程分類理論來考察,校本課程並不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是屬於課程管理方面的版一個范權疇,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即中小學新課程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的校本課程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這一界定試圖反映校本課程的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㈣ 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有什麼區別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校本課程越發得到基層學校的歡迎與喜愛,但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許多學校都習慣地把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混為一談,背離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造成了實踐中的混亂。為進一步發揮校本課程的實踐功效,實現校本課程的育人目標,本文結合有關研究成果,談一談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主要區別。
區別之一: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內涵有本質的不同
校本課程的內涵一般是指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它的本質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課程的權力方面,學校擁有課程自主權;二是在課程開發的主體方面,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三是在課程開發的場所方面,具體學校是課程開發的場所。校本教材的內涵一般是指以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體,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並共同開發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這些素材構成了校本教材。可見,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內涵上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課程,後者是課程實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區別之二: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圍等方面有明顯不同
校本課程是基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教育環境等存在很大差異,而我國這種統一管理又往往不能關照各地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礎上作出的一項課程政策。校本課程要求每所學校都必須做到,但校本教材則不同,它是校本課程開發後,有些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由校長和教師編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學校都必須具備。換言之,校本課程是落實新課改要求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標准,是所有學校的必 l須,校本教材則不一定是所有學校的必備,即便是有些學校編寫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為校本課程的時效性、變化性等特點,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圍、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況考慮到教師的時間、學校和學生的經濟負擔以及課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課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圍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區別之三: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課程早在 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2001年6 月8日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更明確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兩個文件中有關課程方面的規定,無疑為這種新生的順應了國際課程改革和課程決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課程提供了課程政策上的合法性。但與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則不然,盡管目前我國教材本身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概念,特別是按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要求的「編寫教材事先須經教材審定結構審定後才能在中小學使用」,「教材的編寫、審定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行政部門兩級管理」。但目前學校編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備上述的審定條件,因為校本教材的出現,主要依附於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而校本課程自身的時效性、變化性和動態生成等特點,使校本教材的編寫必要、使用范圍、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極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現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經過行政部門的審批。從這個意義上講,校本教材是不具備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您所編謝的當屬課本教材。
——對不起,這是我的錯誤,應該是校本教材!
㈤ 興趣小組的課和校本課程有什麼區別
活動課與興趣小組——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
從理論的層面上來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學校為發展基地的,學校享有課程開發、實施、管理與評價的絕對權利。這也就是說對於校本課程的開發,學校和教師有了充分自主權,而這一權利的「下放」在以前是我們難以設想的。在傳統的課程體系中,國家課程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甚至是全部地位。課程的設置一向是由國家說了算、定了干,而我們的學校和教師是在絕對的指令下進行課程的實施、管理與評價。從表面看來,我們的學校和教師是非常主動的,我們可以決定一節課怎麼上、上完了後怎樣考核(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有了對「課程」的擁有感。然而這些我們可以「掌握」的內容只是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課程是一個系統,不僅僅表現為一節課、一次測試,在傳統的課程體系面前,學校和教師只有服從。在以前,我們沒有哪個學校和教師可以決定開哪一門課,並將其納入與其它課程並駕齊驅的運行軌道中;我們也不能改變哪一門課應該怎麼上,哪一個知識點是多上還是少上,學校的辦學特色與育人導向在國家課程中,始終只是「滲透」。因為有太多的諸如教參之類的「規章制度」給我們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界線。於是,一些帶有學校辦學特色與育人導向的教育,就在活動課與興趣小組中表現了出來,並逐漸成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些興趣小組活動中,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小記者班,鍛煉學生思維的思維訓練班,拓寬視野的科技活動小組,培養現代化高科技人才的電腦活動小組,還有美術小組、書法小組------這些興趣活動充分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色與育人導向。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在這些興趣小組活動課中,有著較大的「校本開發」的成份。首先,興趣小組活動課是學校充分利用自身與周邊資源開設的課程。是學校主動參與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行為(當然在此之前,我們或許並不以為這是一種參與課程的行為),在這里學校的辦學特色與育人導向不再是「滲透」,而是淋漓盡致的「體現」,正因為需要這種體現,學校才有這種主動的行為。其次,在興趣小組活動課中,學校是基地,是享有絕對主動權的,學校可以決定哪一個活動小組可以開設,哪一個不具備開設條件而不開設,哪些活動小組開設多長的時間(也就是課時),這些安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程的管理。最後,在這些興趣小組活動課中,教師也是同樣享有充分的主動權的。他們可以決定哪一次活動上什麼內容,哪一些內容上或是不上,一個階段的學生學習採用怎樣的方式來考核。這時候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擁有「課程」,他們義不容辭的擔當起這一興趣活動小組的管理職責。
從這一方面來看,原有的活動課開設與現在所探討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有著相同意義的,他們都以學校為基地,倡導學校與教師的主動參與,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體現學校意志與教育取向。應該說,興趣小組活動課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
㈥ 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