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課題
A. 如何開展校本課程與課題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基於個性化和體現個性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型課程,也是一門服務於其他學科的工具型課程。
對於學生來講,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能夠滿足資質不一的學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的認知程度有差異,校本課程的難易程度也要做相應的變化,以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都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對於教師來講,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與專業自主權力為前提條件,這其實就是教師的專業個性化的反映。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其知識與技術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必須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發揮創新能力,使校本課程開發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對於學校來講,學生與教師個性化的形成會導致學校個性化的形成,會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課程開發立足於學校的實際,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宗旨均是校本課程開發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因。學校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和校園網的建設,這就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學主體的角色還給學生,找回他們在大一統的課程體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沒有條框的束縛,擺脫常規教材的影子,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以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為基礎,既為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規范了整個開發活動,減少開發中的隨意性,增加其科學性。
學生、教師、學校三者相結合,「個性化」與「創新」相聯系,成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方向。
B. 誰知道如何利用當地教學資源開發美術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亦稱「學校本位課程」或「學校自編課程」。具體地說,校本課程就是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標,在分析本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一種課程。
實踐證明,國家課程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推廣國家課程的過程中,國家課程普遍暴露出諸多脫節現象。第一,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之間的脫節。國家課程是面向全國各個地區的,但是,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不同,教育需求各異,國家課程很難全面顧及每一個不同地區的教育需求。第二,國家課程與辦學條件之間的脫節。國家課程是面向所有基層學校的,由於全國各地基層學校的辦學條件差別很大,有些學校難以全面達到國家課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國家課程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脫節。國家課程是面向全體學校教師的,而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和學科之間的師資質量參差不齊。第四,國家課程與學科發展之間的脫節。由於國家課程的編制周期和修訂周期間隔較長,教材老化和知識陳舊成了某些學科的通病。
相對國家課程來說,校本課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獨特的地方環境和教育需求,更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因為老師最了解學生需求、能力、興趣和特點,所以他們能夠開發出學生滿意的校本課程,並且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經常修改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能提高教師對課程的興趣和滿意程度。校本課程的開發減少了外界對課程的控制,擴大了教師的自主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校本課程鼓勵和吸收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在提高課程質量的同時,也有利於不斷提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滿意度。
雖然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是兩種不同的課程形式,但是他們之間呈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在推行國家課程的同時,應該允許開發一定比例的校本課程。而推行校本課程的學校,也不應該貶低或排斥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學校和學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必須進行學校外部環境分析和學校內部環境分析。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環境,才能開發適合本校環境的課程。而學校環境分析要素就包括了當地的教學資源。
美術課程的資源開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學校內的美術教學資源:圖書館資料資源、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美術教學設施與設備等。校外美術教學資源:公共文化設施、當地文物資源以及自然環境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信息化資源:信息獲取、信息交流等。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教育發展的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也不相同,每一地區、每所學校、每一位美術教師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符合當地的教學資源以及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還要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留有空間,美術教師可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課程,設計融和各學科領域為一體的美術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例如:我校處於風景甲天下的桂林城區,在風景優美的木龍湖畔。看著美麗的木龍湖,有誰會相信,以前的木龍湖只是一個叫鐵佛塘的臭水塘,現在的木龍湖是近兩年經舊城改造工程修建而成的兩江四湖工程的一部分。在我校讀書的小孩,年齡大一點的也許親眼目睹了木龍湖煥然一新的過程,年齡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還有一個叫鐵佛塘的池塘。針對我校的人文地理環境,我校開展了校本課程的研究,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先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形式可以用書寫、也可以用口頭回答等形式。內容就是有關木龍湖的過去與現在。經過老師、學生共同收集整理,我們得到了許多圖片和文字資料。而我作為一個美術老師,也適當地組織開展了一個「新舊木龍湖」的全校性繪畫活動。又如:廣西出版的美術課本中有一課內容《家鄉風光》,為了突出該教材的民族特色,面向全廣西的學生,課本內容選了幾幅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光圖片,以龍勝梯田為主。我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了解到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對於龍勝梯田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只有一小部分同學,跟家長去過那裡旅遊。你叫他們做作業,他們怎麼可能會提起興趣,有感情地畫和去創作呢?而我們學校的周圍全是美麗的風光,一出校門,桂林的山山水水盡在眼前,留著這么好的教學資源不利用,真是可惜。作為美術老師,於是我直接把學生帶出校外,讓他們坐在美麗的木龍湖畔寫生、創作,結果教學效果比呆在教室對著書本臨摹好多了。
從目前我國中小學的一般情況來看,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課程資源的狀況比西部地區優越,城市比農村有優勢。廣大貧困地區和基礎薄弱的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落後,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顯然沒有優勢,但從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方面看,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挖掘自身潛力,努力開發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