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新課程標准指出課堂教學原則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指出課堂教學原則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6 13:34:38

A.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方面的轉變

教學方式復的轉變
1.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制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經常使用「你有不同意見,請講」這類語言,教師正在逐步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探索——自主建構」、「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學生探究出教師意想不到的結果。

2.師生、生生交流發生了明顯變化
師生關系的明顯改善及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顯著增加,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師則突出培養學生溝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3.教師更傾向於自主選擇教學方法
新課程強調,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取知識,而不是直接地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中教師安排小組討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

ps:以上內容是我從資料書上找出的標准答案,是一個個字打上來,不是粘貼復制別人的內容,希望是你需要的。

B. 新課標指導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本文是從分析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徵及其弊端人手,闡述了新課標下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現代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1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特徵及其弊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導性教學模式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它是對建國後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的改革.它雖然超越了「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其弊端已逐漸「顯山露水」,「請你跟我走,保證沒錯」的主導式教育教學思想,使得學生思維難以多方面展開,只是為知識而教,不是為多元化人格的發展而教.從宏觀上來審視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通常存在以下特徵及弊端:(1)以教師的教為本位.教師講,學生練,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失去了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2)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學生死記數學定理、公式,機械地模仿教科書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有的合作學習與情感交流,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性和發展性.(3)以靜態教案為本位.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識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適應,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2 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現代學習化社會要培養適應具有國際性競爭力的新型人才,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的培養模式,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使現代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既要為學生今天的學習服務,又要為學生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奠基.「以學生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應把學生學習的起點作為教師教學的起點,要把傳授書本知識服務於學生有個性、可持續、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2.1 課堂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觀念的轉變包括教師的角色轉變和學生地位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教師主導下的教學,而新課標提倡的教學觀念是教師指導下的教學,教師角色的轉變應從原來以自己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學生地位的轉變是將學生由原來單純聽課、被動接收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探究發現的主體地位.兩方面轉變所引起的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體現了「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教學新理念.2.2 課堂教學內涵認識的更新傳統的教學內涵對學生而言只是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模仿的對象;對教師而言只是一種預計的、最為理想化的學習結果.教師是將其中一個個精確的概念,一個個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難題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證明一絲不差的傳授給學生,使本來充滿生機的數學變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學生望而生畏.而新課標所持有的數學教學理念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方面達到不同的發展而不是人人成為數學家.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應認識到教學應為學生的數學活動提供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應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盡量來源於實際生活,源於自然、社會和科學中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的現象和問題.例如:「圖的認識」可以借用學生喜歡的綵球、彩棒、動物模型;對「圓的認識」可以從「車輪為什麼都是圓的」做為教學的起點.2.3 課堂教學策略的改變適應於新課程標准的教學策略是:著力引導一主動參與一有效建構.柏拉圖曾說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靈達到完善的境地.這就是說真正的教育應當是用知識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來「照亮人的心靈」.由此可見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准確表徵,而只是一種解釋和假設,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方式建構知識的理解,學習活動也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同時把社會性的互動作用看作促進學習的源泉.因此,教師的著力引導,是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形成有效的建構性學習.2.4 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復舊、講新、練習、作業」是傳統的教學結構模式,形式單一,只重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忽視了知、情、意、行的相互關聯和相互滲透.這種只強調「感知一理解一固一應用」的單一模式,只能使學生處於機械訓練,被動參與之中.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應由傳統的教授學生記誦什麼,思考什麼,轉變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發現,變「信息源泉」和「知識傳播者」為一個合作者和一個咨詢者,讓學生以生活中「找」數學,使數學生活化;從實踐中「做」數學,使數學活動化;在游戲中「玩」數學,使數學趣味化;在情境中「問」數學,使數學問題化.例:有一對統計圖的認識的教學案例:「在《中國日報》1999年10月1日的國慶刊上,刊登了有關中國城市在建國50年的發展情況,下面是一則中國城市數量統計圖.你從這個統計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並和同學交流」.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搜集有關的報紙、電視等媒體中有關中國社會發展的報道.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報道中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在搜集有關的數據或統計圖表時,會親自感受統計數據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切實了解統計表的真實意義.同時學生搜集數據或圖表的過程,也是一種經驗和體驗.以這樣的事例為背景組織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什麼是統計圖,了解統計圖表,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從圖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通過比較分析,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5 課堂教學過程的轉變傳統的教學過程是邏輯分析一講解說明式的進程,它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導致課堂氣氛窒息,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活動的空間,喪失了自己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新課標提倡的教學過程是在建構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即利用教學資源,建立教學情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理解知識,發現知識,並通過有意義建構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獲得新知.新課標下的現代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自主性學習:讓學生明確知識源於實踐,反過來指導實踐,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自動地思考、概括、提煉、消化知識,體驗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2)合作性學習:子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和學生不應是被動的服從關系,應是和諧、互助的合作關系,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達到互教互學、教學相長之目的.(3)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首先要轉變教師觀念,由「傳道、授業、解惑、」向迷惑、激勵、求知轉換」.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為學生「解惑」,有時甚至需要「迷惑」學生,把學生引入「歧途」,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現行教材,著眼於創新素質的培養,把陳述性知識轉變為探究性素材.第三要更新習題配置觀念,根據「躍而可獲」的原則,配置具有梯度性的習題,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變「知識鞏固」為「知識發現」.(4)趣味性學習:數學家王元曾說「興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玩」是青少年兒童的天性,教師應抓住這個特性,讓他們在「玩」中學到知識,如把做智力游戲、小發明、小製作、社會實踐活動等融入第二課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2.6 課堂教學手段的轉移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利用和操作教學媒體(教具、學具、現代化教學媒體)向學生呈現和講述知識,而新課標下應把教學媒體,從教師手中轉移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親自操作,使媒體由作為教師的講解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2.7 課堂教學評價的改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側重於終結性評價,以學生是否能正確回答課堂教學提問;是否解決書本上的練習題;是否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為測量指標,目的是選拔和管理.而新課標下的教學評價更側重於形成性評價,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課堂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總之,我們要准確把握數學新課標的本質和內涵,堅持貫徹「以學生為本」和「實踐第一」的原則,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中心,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通過反復歷煉,循序漸進,

C.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數學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

一、 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所謂「全」的問題,就是要全面落實各類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結合國家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自身學科特點,確立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四維目標。但是這一四維目標,屬於引導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總體目標,而並非是引導每一節課設計的具體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該參照上述目標,進一步把它們進行分解、細化,從而生成具有更強教學導向作用的微觀目標。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歷經40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得到普遍公認的學習分類方法,即學習結果可以分為言語信息、智力技能(又細分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由低到高的四類)、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五類。根據這一分類標准,結合我國《數學課程標准》中的目標分類,我們就可以把初中數學中具體的教學目標劃分為如下幾類:(1)知識。如數學標識符號、有關數學的故事、趣聞等;(2)智力技能。包括辨別能力、概念、一般規則、高級規則等;(3)動作技能。包括各種動手操作能力;(4)思維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學習方法,又包括具體的解題方法;(5)情感與態度。包括興趣、好奇心、自信息、自豪感等各種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了這樣一個參照框架,教師在實際設計每一堂課時,就可以作為對照,一一澄清究竟有多少類教學目標需要落實,自己忽視乃至遺漏了哪一方面的目標。例如,參考這一框架,就可以避免數學教學中容易忽視的動作技能的培養問題。同時,在全面落實課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某些類型目標的隱含性實質。例如,從可預見性角度劃分,情感與態度目標可分為預設性目標和非預設性目標兩類。所謂預設性目標,是指在備課時預先列出的目標。例如,講授圓周率時,教師要考慮介紹中國古代的數學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要介紹圓周率的用途,培養學生的數學價值意識。所謂非預設性目標,是指在教學准備階段不能確切設定,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出現時機就應該加以落實的目標。譬如,在教學過程中,某位學生提出了新穎的問題,這就出現了引發學生求知慾的時機;某位學生出色地回答了問題,這時就出現了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的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每一堂課上不一定都有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但是必然有非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因為每一堂課上都有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師生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與態度教育的時機。非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通常是隱含性的,需要隨時注意。類似地,思維方法通常也不是獨立的,它需要以具體的數學內容為載體,與具體的內容學習結合在一起來訓練。拆數的方法,需要與某個數相結合;面積的巧算,需要以某道具體的面積計算題為依託。教師只有從整體把握住具體教學目標究竟有幾類,而且對於一些隱含性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在設計自己的教學時才不至於遺漏目標。二、確保學生的學習到位 所謂「深」的問題,就是要考慮數學內容的學習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到位。前面提到,數學學習有不同的類型,有知識學習,有概念學習,有規則學習,也有問題解決,但每一類學習都有其理想的終點。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數學知識學習的理想終點是在需要時能夠回憶起來,概念、規則、問題解決等數學技能的學習一般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數學問題為終點,而思維方法的學習以能夠自覺、熟練地運用乃至創造為終點。數學學習不能達到其理想終點,就意味著學習不到位,沒有完成課程或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有理數、無理數」概念的教學 中,如果學生僅僅能夠辨別哪些數是有理數、哪些數是無理數,這並不代表學 習任務已經完成,而如果能夠舉出無理數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實 例、設計運用這兩個概念的情境,則 標志著學習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教師要想准確地判斷自己的教 學、學生的學習是否到位,更為有效 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必須澄清每類學習從淺入深的層次問題,學會數學學習的層級分析。近期,美國學者完成了對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的修訂,把認知領域的學習從認知過程維度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由低到高的六介層次,為數學教師判定教學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評價標准。 三、科學運用教學方法 要求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學習和教學心理學的基礎上,以最少「付出」達到既定目標。本質上,數學教學包括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兩個方面。在這其中,「學」為根本,「教」為手段。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和身心發展,因此它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基礎。從這一意義上講,良好的教學設計必須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例如,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既有具體概念,又有定義性概念。現代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前一類概念適合採用概念形成(發現式)的學習方式,後一種概念適合採用概念同化(講授式)的學習方式。教師如果明確了這一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和程序,就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否則,就可能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數學教學設計還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注重使用直觀教具,而不能僅憑抽象的數學符號、數量關系的描述和推理來進行教學。而在九年級數學教學中,採用適合於低年級學生的簡單、有趣的教學情境,則可能讓他們感覺「搞笑」。 當前,國際數學教育領域普遍強調在數學教學中做好教學分析這一環節。這里的教學分析,包含學生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情境分析。分析學生的目的就是澄清他們的學習需求、認知特點、知識水平、學習起點,為教學內容、策略的選擇提供依據;分析學習任務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學習的層級和條件,為教學步驟的展開和推進奠定基礎;分析學習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澄清影響學習的情境因素,為教學環境的布置、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參照。所有這些做法,都值得小學數學教師學習、借鑒,並藉此來提升自身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四、強化新素材、新方法的運用 所謂「新」的問題,就是要求教學設計時考慮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運用,使教學不斷推陳出新。新穎、新奇的素材的運用,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所產生的積極推動作用。教師習慣於運用互聯網,可以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採取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呈現方式,既可以節省課上用於板演的時間,又可以充分利用聲、光、電、動畫等直觀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內容中。在教學設計中求新,還意味教學方式的不斷變化。例如,以「活動式」開頭是一種能夠較好引導學生學習的設計,但是如果教師頻繁使用,也會導致學生逐漸對這種開頭失去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輪換使用「直接導入法」「趣事導入法」「問題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多種導入方式,課堂教學就會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加濃厚。五、關注真實的生活問題 在教學設計時要盡量考慮選取一些來自於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情境、素材,盡量避免採用一些抽象的、虛擬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數學課程標准》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里的「有價值」,不僅具有「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有用」的涵義,更為重要的是強調「對學生從事任何事都有用」。突出數學與現實生活問題的關聯,是數學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畢竟,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還要回到生活,服務於生活。而且,與真實生活問題相關聯的數學,也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關注真實生活的問題。採用這些教學設計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而且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本領在增強,享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

D. 新課標歷史教學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是什麼(12分)

1、啟發性原則。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意識,將啟發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重視教方法、導思路、激興趣、誘思考,重視直觀教學對學生的啟發作用,鼓勵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及時反饋矯正,及時總結。
2、主體性原則。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已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學會學習」作為扎實執教的最主要任務之一,並要求教師在備課和執教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3、民主性原則。要求教師面向每一位學生,建立起師與生、生與師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學任務。
4、發展性原則。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學生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5、實效性原則。教師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緊緊抓住課程標准,以教材為載體,寫出最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6、系統性原則。歷史知識的錯綜復雜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困難之一。但是,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必然性又決定了歷史知識的系統性。歷史教學應該使學生了解歷史的發展線索,認識現象的因果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有序的、系統的掌握歷史知識
7、史論統一原則。歷史科學是材料和觀點的統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育價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學中,不但講清史實,還要講明觀點和道理;不但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教會學生處世做人。要重視和堅持論從史出的認識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唯物史觀和科學品格
8、古為今用原則。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學習歷史,是為了繼承人類的寶貴遺產,建設和創造美好的未來。歷史教師應善於將歷史和現實、未來相聯系,引導學生面向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E.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有哪六個方面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

2、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

5、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6、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關系:「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

拓展資料:

一、課程標準的內涵: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准化規定,包括課程的性質(定 位)、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框架和實施建議等內容。它是政府或學校對課程的基本規 范和質量要求,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核的依據,以及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二、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1.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的、教 學內容的確定、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 度、詳細的教學順序、各部分內容的課時、 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要求。

2.出發點是直接指導教學工作,從教師 教學的角度出發,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 邏輯關系的嚴密性,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學, 關注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3.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為首要目 功能 標,將發展思維能力作為能力培養的核心。

4.強調「學科知識體系」 ,即重視知識 的傳承,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 而使教師較為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扎實的基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也沒有強調通過課程 教學使學生「能做什麼」

5.教師是「教教科書」,教師是教材的 執行者。 「筆試考核」。 規范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信行為 主體 息單向傳遞、教師單向控制,教學活動以教 師為中心、主體。

參考資料:中國教育信息網

F. 新課程標准下評價教師的原則有哪些

教學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原則,運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給與價值上的判斷,以提供信息改進教學和對被評價對象做出某種資格證明。要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功能,就需要遵循以下教學評價原則。
1.客觀性原則。這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嚴格執行評價標准,堅持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主觀臆斷,或摻雜個人情緒。
2.科學性與可行性統一原則。科學性是指教學評價應按照教學評價活動本身的客觀規律辦事,以科學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為尺度,以評價信息為依據,採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技術,對評價對象進行實事求是的價值判斷。可行性是指評價的指標體系以及方法技術要盡可能簡便易行,教學評價程序要便於實施和操作。
3.主體性原則。進行教學評價時,承認評價對象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自覺積極地參與評價活動。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評價對象既是評價的客體,又是評價的主體,他們既要被他人評價,同時又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價值判斷。
4.一致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的制定,以及評價方法與評價程序的選取,都應考慮這種差異,要靈活對待。在教學評價中,既要貫徹一致性原則,又要貫徹靈活性原則,將兩者統一起來。
5.定期性評價與經常性評價相結合原則。定期性評價是指定期進行的教學評價,如期末評價,年終評價。經常性評價是指不間斷地進行的教學評價,如每天進行的教學檢查和評定。為了確保教學評價的功能得以實現,切忌突擊性檢查。
6.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只有定性評價而沒有充分的定量工作做基礎,定性評價會給人過多的模糊感覺。所以,需要有定量評價作為補充,即應該有盡可能詳盡的原始數據以及對數據的統計處理。同時,因為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因素是無法用數字表達的,所以也要注意用定性評價彌補定量評價的不足。

G. 新課程標准對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

:(1)創設良好氛圍,激勵學生學習。 (2)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3)突出思維訓練,培養思維能力。 (4)著眼學生發展,組織學生活動。
(5)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用恰當教學媒體。 (6)重視教師的人格力量,規范教師的課堂行為。

H. 新課程標准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1.評價目標多元化。

新課程提出多元化的評價目標,評價的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以往的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就,關注學生的表現,忽視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利於教師發展的。通過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狀況的考查,不只是看學生的表現,還促使教師認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方式,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評價其目標也應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幾個方面的功能:

反映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

? ?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 ?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方法或學習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

?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 ?以往的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特別是以知識技能評價為主要內容、以書面評價為主要方式的評價。評價吏多地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忽視其他方面的功能。這種評價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限制了教師在課程開發和促進學生發展上的能動性。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數學課程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只是將評價的目標限定在學生對概念、運算和解題技巧的考核上,就會使教師和學生只關注這些目標,忽視其他方面的目標,特別是那些不能簡單地用一張考卷和一個分數來確定的目標。比如學生情感和態度方面的目標,學生學習過程的目標,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等。在多數傳統的數學試卷中,考查的內容基本是計算技能和解決固定模式問題的能力,應用題也局限在一些標準的類型題中。像以下這樣的問題是司空見慣的。

I.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提出哪些教學建議

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提升人自身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時代要求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也在世紀教育的浪潮中醞釀出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在長期的提煉和創新修改中,一步步地在向新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靠近,而這也將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接下來,我將結合這次國培學習的收獲和在新的課改要求下,談談小學數學在教學實施方面的幾點粗淺的看法。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育需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些與時俱進的課標要求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時刻關注的工作準則。而這些要求要如何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學實施過程的改革就顯得迫在眉睫。
首先,轉變教學策略,優化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的教學過程需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和「學」必須在教學中體現出和諧的關系,打破傳統的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實現「在做中學數學」的主體性地位的轉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變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
(一)、創設貼近生活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而適當地從生活中創設數學情境,不但可以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的數學價值觀,這也是體現數學價值性的有效方式。故事導入、數學游戲、生活案例、直觀演示和模擬表演等都是創設數學情境的有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創設數學情境時應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在學生自身認知基礎上搭建符合教學要求的學習情境。創設出的數學情境的有效性必須體現在能引出新舊知識的碰撞,能喚起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思考,能輔助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要求教學過程應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地位。現今教育者對於新型課堂,特別是合作交流式學習課堂的探索越來越重視。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和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等等,都是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有突出成績的探究和嘗試。例如,我所在地區所試行的「生本課堂」、「有效課堂」、「陽光課堂」等就是小組合作交流式學習的很好探索。它的宗旨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通過設置前置作業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獲取知識,通過課堂展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條理性。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和即將學習的新知所產生的矛盾沖突中激發探究知識的激情,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這樣的一個過程使我們的學習成為一個自主獲取知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體性活動,有助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結合實際,培養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數學教育的導向是讓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應有的發展,體現數學的價值。而要體現學生在數學上獲得的發展就需要通過了解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是否具備創新意識來體現。錢學森曾發出世紀之問:「中國何時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對於創新意識的培養,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可謂是任重道遠。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起點,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大多在一開始就扼殺了孩子的創新意識,因此,站在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不得不反思,如何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數學是一門能很好地訓練孩子思維的學科,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多思考、多應用,多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從實際出發,從小培養孩子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其次,轉變教學評價方式,體現多尺度、全方位的綜合性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善教法學法,提升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不僅要求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學習結果評價重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於查漏補缺,優化學習效果。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等一切與學習有關的活動,進而改善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和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此外,評價方式也要求多樣化,例如,利用評價量表的方式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定性定量評價與常模評價方式相結合等。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應注重公平、公正對待,尊重客觀實際,注意整體性和個體差異性的評價藝術。保證評價的全面性,教學評價不僅僅要求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日常道德行為規范做出評價,這也將從側面給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
最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發展的需要。
鑒於小學這一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步體現出來,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就表現得特別明顯。差異性的體現是教學過程必然會呈現出來的特徵,而合理地處理好學生差異性的發展需求,是滿足不同學生知識需求,實現自身在數學上的適當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是我們長期關注的一個話題「培優補差」,它是彌補現今教育體制的不足、實現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直接體現。補充後進生的學習需求,達到應有的知識水平;擴充知識接納能力強的學生必要的數學知識以提升成長空間,真正實現個體差異性的發展需求。
在不同的形勢下,我們的課改在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著,而相伴課改進行的還有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探索的足印。這一切的嘗試和體驗都有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身影。而這一切的努力和探索都是為了將我們的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一個可以滿足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的新台階。

J.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數學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