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崗實習課程標准
『壹』 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需求對接
一、構建面向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面向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高職院校應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當地經濟發展為契機,加強特色專業群建設;以社會需求為依據,准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以強化實踐能力、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核心,確定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培養能力和技能為主線,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崗位課程體系;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訓基地。這樣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社會輸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1.加強社會調研,了解社會需求。對當地行業、企業進行調研,了解當地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了解市場需求變化和對人才規格的具體要求,進行職業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確認具體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要,針對企業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把專業培養目標調整到企業需求上來,才能保證職業教育適應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行業、企業培養大量的合格人才。
2.確定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 。職業教育必須確立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的,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要加強社會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使畢業生具備勝任崗位資格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和職業崗位能力。綜合能力如價值取向、職業精神、職業信念、職業道德、團隊協作、交流溝通、學會學習等,崗位能力目標包括職業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課程職業能力目標必須根據對應的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求來確定。具體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需求有其內在的層級層次,課程職業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也必須有對應的層級層次。課程教學內容便能根據這種「層級層次」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塊。
二、專業課程內容與崗位技能標准有效對接
1.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准。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人才規格的要求,應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優化專業結構,使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要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准,改革課程體系和課程標准,將企業職業標准融入課程標准中,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准,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2.教材內容與崗位技能標準的有效對接。要加強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達到教材內容與崗位技能標準的有效對接,提升綜合實訓能力的培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設計課程建設思路,設計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和任務驅動教學,實現工作過程向教學過程轉化。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要根據本課程崗位需求確定學生該「用什麼」、教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使教、學、做、用相統一。2009年以來,我院編寫了《汽車發動機電控技術實訓教程》、《汽車電器實訓教程》、《汽車構造與拆裝實訓教程》、《機械制圖》、《汽車維修綜合基礎》、《汽車電子與電氣系統》、《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技術》、《汽車自動變速器》、《汽車底盤電控技術實訓教程》等多部實用教材,教材內容與崗位技能標准有效對接,學生畢業時既能獲得畢業證書,又能考取職業技能證書,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有效對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育高素質、技能型緊缺人才,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而學生的職業能力需要通過具有先進技術的實訓中心來加強。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依託,是專業課程內容與崗位技能標准有效對接的重要保證,是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重要載體。功能完善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能給學生構建真實的職業環境和訓練情境,只有依託實訓基地,才能深入進行課程開發和教學模式改革, 為課程改革的深入創造前提。廣泛採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才能按實際的崗位工作要求進行專業教學。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對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校企合作協議,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採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形式進行教學,主要是崗位技能的培養,要求企業實行准員工管理,學生在技能訓練中得到一定的工作報酬,校企共同評價學生頂崗實習的成績。學校要多渠道拓展頂崗實習崗位,主動了解企業技術及專業需求,拓寬實習崗位渠道,通過與各類學會協會簽訂頂崗實習協議,開發頂崗實習崗位群,把頂崗實習與學生畢業設計密切結合。與此同時,要加強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通過構築規范的頂崗實習管理體系,加強頂崗實習的組織與管理;完善校企雙方共同參與頂崗實習的考核評價體系。我校現在已與上海通用東岳汽車有限公司、斗山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大宇造船公司、山東上汽變速器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東岳動力總成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成了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學生至少有半年時間要在企業里進行頂崗實習。而學生畢業後就可以到所實習的企業直接就業,實現了畢業生零距離就業。
四、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作為高等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要重視知識要點的掌握,而且更要突出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評價;從單純檢驗知識的掌握轉向更多地關注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檢驗與培育,使考試成為繼續學習的過程。摒棄課程考核等同於考試的觀念,將教學的全過程納入考核范疇,使課程考核過程化、經常化,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且能起到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作用。課程教學的質量應主要體現在學生職業能力方面,因此,建立和實施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評價標准,發揮其導向和指導作用,是實施新教學模式的關鍵;建立相應的評價標准,才能指導教材的編寫和選用,指導教學過程的有效進行。評價體系包括教材評價、課程教學評價、課程教學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評價、課程教學效率效果評價,具體體現在:1.能否按「六位一體」模式進行教學設計;2.教學設計與「六位一體」要求的符合度;3.按教學設計實施教學過程;4.教師的實際操作和學生操作能力的高低;5.學生完成職業能力訓練項目、實現課程能力目標的實際狀況。
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任重而道遠的,只有把職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一一解決了,其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其培養的人才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才能真正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銜接。
參考文獻
[1]林少群 關於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教書育人》,2010,(12)。
[2]唐永澤 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1]。
『貳』 頂崗實習怎樣體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思想之我見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初鈞亮(煙台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煙台265500)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其教學活動與實踐相結合的豐富內涵,極大地推動了專業調整、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煙台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圍繞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積極推進核心課程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職業崗位(群)職業能力需要的基礎上,學院重新修訂編制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規范了各專業人才培養標准和教學實施過程,構建並實施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
一、「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採用了「大班制」授課的教學方式,班級人數普遍偏多,「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施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這種現狀是沿用了普通高校傳統的教學方式,降低了教學實際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質操作水平,加大了實習教學的力度,同時也給實習教學組織工作帶來了壓力。由於受實際條件的影響,仍分理論部分、實習實訓、綜合訓練等教學環節,嚴重地遏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分析其原因如下:
1.實訓基地條件較為薄弱,達不到實訓要求。
2.實訓教材落後,實訓內容脫離現實。
3.實訓教學教法呆板。
4.實訓教學組織落後。
5.實訓教師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低下。
6.實訓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
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實踐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是在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指導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切入點,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崗位工作任務為起點,以工作工程為基礎,通過「教——學——做——思——練——評」六個環節,有效地組織教學過程,把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學中做、做中學,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掌握專業知識、獲得職業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達到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1.加大投入,創建適合一體化教學的實訓基地
首先,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必要前提,這需要在學校建設中統一規劃;同時,實訓基地要採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作為實訓教學必備的硬體支撐。再加上實訓原材料的消耗,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學院應適度增加實驗、實訓條件的投入,形成具有既能滿足理論教學,又能滿足實踐教學的「教學做」一體化場所,按照企業的生產車間布置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校內培養和企業需求零距離對接。要利用真實的職業環境實現實踐教學,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做到邊教、邊學、邊做,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在同一時間地點完成教學的多種任務。
2.更新教師觀念,掌握現代職業教育理念
「教學做」一體化這一全新教學模式的實施,教師是關鍵。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教師作為這一全新教學模式的實施者,其觀念、能力、素質是否達到要求,是成功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高職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積極學習、掌握先進的高職教育理念,在形式和內容上逐步擺脫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思想行動上真正轉變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上來。只有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水平達到甚至高於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畢業生,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3.制定新的課程標准,加強教材建設
課程標準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化,新的課程標准強調其可操作性,突顯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適應性,在對知識目標提出規范的同時,要重視對能力測評標準的規范,兼顧對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進行相應的考核內容、考核方法.評分標准三方面的規范,以便教師對學生應學會什麼、會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要求做出客觀評價時,能做到有據可依。同時要加大教材的建設力度,打破傳統的教材重視理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的體系,創建以能力為中心、以實踐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標準的校本教材。教材應根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需求和專業的培養目標,並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降低專業理論的重心,突出與實踐技能相關的必需的專業知識,對教材內客進行必要的取捨與組合,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增加典型崗位的職業規范、安全操作規程等。教材還要充分體現「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培養目標的整體要求。
4.加強師資培訓,建設——體化「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學做」——體化教學實施的關鍵是師資隊伍,作為高職院校,要有計劃地組織安排專業教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和進行專業培訓,應該讓專業課教師深入企業鍛煉與培訓學習,實行專業教師下企業制度,要求每名專業教師每年下企業鍛煉不少於8個周,使專業教師在學歷學位提升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每年寒暑假可組織年青教師進行專業培訓,鼓勵和支持專業教師通過培訓獲得相關專業技師或高級技師資格證書。可在現有教師中選拔專業帶頭人作為培養對象進行重點培養,選派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將其培養成具有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
5.實施與「教學做」一體化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職業院校傳統的教學評價採用的是終結性評價,即期中、期末考試加實習實訓成績,這種評價方式導致學生容易忽視學習,教學效果不理想。採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評價進行改革。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評價體系,是關繫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取得成效的關鍵。可採取發展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通過課堂的表現、實訓情況、操作技能的表現給予學生一個階段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重視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反饋,定期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及時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達到了教學效果、教學方法是否適用、教學手段的使用是否正確,來改進教學,實現知識傳遞方式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學生學習興趣的轉變、教學組織形式的轉變。要實施與「教學做」一體化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採用反映技能優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增加口試,強化實踐技能考核,考核標准按生產一線技術要求制定,真正做到通過考試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束語
由於職業院校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並無很多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高職教師應積極學習關於高職教育的新理念,時刻關注最新的教學改革成果和經驗,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力爭使「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模式並能廣泛實施。
參考文獻
[1]杜馨 學科系統化與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實踐的比較[J].科技創新導報,2010,(02)。
[2]徐衛東 等 行動導向視野下理實一體教學環境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3] 耿健 「做中學,學中做」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2,(14)。
『叄』 什麼是教育實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確定的新課程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改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全人」的發展。美國聖母大學校長赫斯伯主張,完整的教育應同時包括:「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兩大部分,他認為「學會做事」必須接受科學教育,養成科學精神;「學會做人」必須接受人文教育,養成人文精神。以人為本,弘揚人的主體精神正是21世紀的教育主調。
一、 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著重想像性和多樣化的生活。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滲透和體現。當代人文主義教育從傳統人文主義教育的立足個人,逐漸轉變為既關心個人,又關心他人、集體乃至整個人類。它所強調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人的尊嚴、理解與寬容、自由與責任、對人類和自然都懷有關懷、慈愛之心。為此,當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加強文學、哲學、藝術、倫理、社會、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的教學;把價值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要地位;將個性教育貫穿於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
二、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緩
1. 中學體育的現狀呼喚人文教育
首先,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由於刻意地去追求技術動作、達標成績,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遠度、時間等統一的指標去實施教育過程和評價教育效果。體育本來是一門活潑、有趣,讓學生天性得以自由張揚的科目,卻變成了單調而枯燥的訓練,其結果是學生的興趣地不到關注,特長得不到發揮,身體也未必健康.
其次,現代環境下的獨生子女,由於自身條件的優越性,往往在體育活動中惟我獨尊,不願與同伴合作,缺乏協作精神;在體育比賽中輸給對手,則會怨天尤人,推卸責任,缺乏理解、寬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願意幫助他人;學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體現人文教育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突出強調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程有利於學生的運動興趣,並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的學校體育應是「一種強調體育本質、文化價值、主觀意識、行為能力等的教育過程,其建設不僅有美化身體的文化,以及身體語言表述的文化,有相應的體育法規、條例、制度。此外,還應系統的講授中西體育的文化、文明成就、發展規律和當代主題等內容。」
三、 實施策略
1.教師觀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條件
作為對學生直接實施人文教育的傳播者,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等級觀念:教師在上,學生在下,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只有師生建立了平等的關系,師生之間互尊、互重、互愛,平等交流,這樣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學生接受。如果體育失去了對人的關懷,只是嚴肅枯燥的訓練學生,將無益於學生的健康和成長。
其次,體育教師也必須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識傳授,不能採取灌輸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個漸進性的啟迪、感悟過程,需要長期的耳儒目染。在這里,教師的師德人品、言談舉止、儀表氣質、治學精神、教學態度等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於跟學生面對面交往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人的心靈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
2.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合理把握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人文價值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意的將人文教育滲透其中,並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來體現體育學科的人文價值。如在上室內課《奧運會知識》一課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應明確:本節課要通過學生對奧運會知識的了解,知道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懂得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歷史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通過提問、觀看錄像、網頁搜索、集體討論等方式,既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二)抓住適宜的時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思想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各種適宜的時機,將人文化的思想滲透在對學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國女足取得世界盃亞軍後,教師可以在贊揚中國女足取得成績的同時,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明白,在這些成績的背後,中國女足的姑娘們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傷病的代價。中國女足姑娘的這種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同時也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尊敬。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三)通過把握教學過程的細微環節,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現人文關懷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摯的情感抒發,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動人而獲得廣泛的社會化的情感共鳴。 「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奮?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於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願望?你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你能否覺察出學生細微的進步和變化?你能否讓學生自己明白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讓學生覺得你的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把握學生情感的細微變化,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和理解學生,對學生實施人文化的關懷。融情感、激情、意志、關愛於教育過程,這是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層面。
(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展示人文精神
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是「討論」、「對話」、「實踐」和「反省」。在討論中,討論各方的立場得以展現,在對話中對話雙方的觀點受到質疑,在實踐中實踐者感受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價值,在反省中個體發現內心的矛盾與沖突。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運用這些方法,尊重學生的觀點,促使學生進行交流,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啟發學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培養學生求知創新、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3.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思想認為,學生要發展和提高,必須把知識經驗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素質,這個內化需要有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和獨立深刻的思考。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也應為人文素質培養創造良好的氛圍。
(一)創設人文化的體育文化環境
如在校園里豎立體育名人塑像,懸掛體現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過黑板報、櫥窗向學生宣傳體育文化知識,舉辦人文主題講座等等,這樣既可以美化校園環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學生從中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二)體育項目和活動要注重人文性
學校體育活動和競賽應盡量淡化競技,而多重視學生的參與面和選擇面。例如舉辦一些趣味性的集體項目,鼓勵人人參與。項目的設置要考慮因人而異,例如對胖一點的同學可以舉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賽;對於瘦小的同學可以舉行鑽圈或跳繩等比賽。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去。
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在當今時代,人們除了對科學、經濟、物質的追求外,更注重對精神和價值的追求,這對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是至關重要的。在中學教育階段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精神,這不僅是科學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社會的需要。
『肆』 室內裝潢設計頂崗實習的序言
「卓越系列·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建設專業教材(計算機類)」(以下簡稱「卓越系列教材」)是為適應我國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形勢,配合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國家首批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天津職業大學為載體而開發的一批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捆綁、體現工學結合思想的教材。
為更好地做好「卓越系列教材」的策劃、編寫等工作,由天津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丁桂芝教授牽頭,專門成立了由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和企業、研究院所、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的專家共同組成的教材編審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的核心組成員為丁桂芝、邱欽倫、楊歡、徐孝凱、安志遠、高文勝、李韻琴。核心組成員經過反復學習、深刻領會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及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就「卓越系列教材」的編寫目的、編寫思想、編寫風格、體系構建方式等方面達成了如下共識。
1.核心組成員發揮各自優勢,物色、推薦「卓越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成員和教材主編,組成工學結合作者團隊。作者團隊首先要學習、領會教高[2006]16號文件和教高[2006]14號文件精神,轉變教育觀念,樹立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走工學結合之路的思想。校企合作,共同開發適合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教學資源。
2.「卓越系列教材」與國家示範校專業建設方案捆綁,力爭成為專業教學標准體系和課程標准體系的載體。
3.教材風格按照課程性質分為理論+實驗課程教材、職業訓練課程教材、頂崗實習課程教材、有技術標准課程教材和課證融合課程教材等類型,不同類型教材反映了對學生不同的培養要求。
4.教材內容融入成熟的技術標准,既兼顧學生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又體現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伍』 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徵求意見稿)》主要涉及哪些內容
教育部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
發布日期:2014-12-05
(徵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准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進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堅持系統培養、多樣成才。以專業課程銜接為核心,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關鍵,全面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銜接,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二、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進內涵式發展
(三)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要把提高質量作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切實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強化保障,推進內涵式發展。要正確處理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關系、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的關系、學生就業需求和可持續發展需求的關系。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推動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變革,防止灌輸式教學,提倡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要結合區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生源對象,在規范教學基本要求和保證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深化專業內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持續釋放技術技能人才紅利,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要總結和推廣國家示範(骨幹)性高等職業院校成果和經驗,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技術創新服務能力,完善和鞏固自身辦學特色,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要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和骨幹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
(五)提升系統化培養水平。要完善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的制度體系,明確中高職各自辦學定位,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發展、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要適應行業產業特徵和人才需求,圍繞技術要求高、就業方向明確、就業崗位穩定的職業,科學確定適合中高職銜接培養的專業,重點設置技術技能培養要求年齡小、培養周期長、復合性教學內容多的專業。要研究確定開展中高職銜接培養的學校資質、專業標准和學生入學要求,當前開展中高職銜接培養試點的學校以國家級重點、國家示範(骨幹)中職、高職院校為主。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貫徹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夢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德育課堂的教學主渠道作用,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建設一批學生真心喜愛和終身受益的德育課程。要以法治基礎知識和法治意識教育、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教育、校紀校規教育為主要內容,加強法治教育,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統籌推進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廣泛開展「文明風采」競賽、「勞模進職校」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主題教育活動,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
(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拓寬課程覆蓋面。有條件的職業院校要開設經典誦讀、中華禮儀、傳統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
(八)強化職業精神培養。要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重點培養敬業守信、精益求精、勤勉盡責等職業精神。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育載體,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要抓好實習實訓環節,利用學生與社會、崗位實踐密切接觸的機會,引導學生踐行交往禮儀、職業禮儀,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紀律意識。深入挖掘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立足崗位、增強本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增強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增強職業榮譽感,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
四、改善專業結構和布局,提高人才培養吻合度
(九)調整專業結構。要引導和支持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科學准確定位,緊貼產業、緊貼企業、緊貼職業崗位設置專業,參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要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實際,既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又要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要注重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改革和建設,服務傳統產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
(十)優化專業布局。要建立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管理本地區專業設置,圍繞區域產業布局和發展趨勢,宏觀調控區域內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努力形成與區域產業分布形態相一致的專業布局。要緊密對接各類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要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機制,形成東、中、西部專業發展良性互動格局。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民族特色專業。
(十一)推進示範專業建設。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圍繞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技術、裝備製造、生物技術、高速鐵路、旅遊、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專業建設。要深化相關專業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突出專業特色,重點打造一批能夠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的國家級、省級示範專業點,帶動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五、健全課程銜接體系,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十二)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要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要按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課程標准)規定,開足、開齊、開好德育、語文、數學、英語、歷史、體育與健康、藝術、計算機應用基礎以及專業基礎理論等基礎課程。要加強文化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要針對職業院校學生認知特點,改革學科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公共基礎課教學,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1/3,高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不少於總學時的1/4。
(十三)推進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准對接。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完善專業教學標准和職業標准聯動開發機制。要對接最新職業標准、行業標准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深化多種模式的課程改革。職業院校要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要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並進行,使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直接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十四)促進中職與高職課程相銜接。要統籌安排開展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頂崗實習。在明確各階段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課程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推進課程的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突出相同或相近專業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工學比例、課程內容、教學資源配置上的銜接貫通。統籌開發中高職銜接教材。
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
(十五)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充分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與方式,促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校企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切實增強職業院校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技能積累能力。發揮職業教育集團的辦學優勢,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崗位人才需求標准相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
(十六)廣泛開展實踐性教學。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增強教學、學習、實習實訓等教育教學活動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德育課、文化課中強化實踐性教學,各級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原則上要達到總學時的60%。要促進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加強兼具生產、教學和研發功能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推行校內實習、創崗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形式,並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推進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制度建設。要嚴格執行《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切實規范並加強實習管理和服務,保證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與其所學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基本一致。頂崗實習累計時間原則上以半年為主,可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
(十七)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要根據不同專業教學要求和課程特點,創設多元化教學方式,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借鑒職業技能競賽成功經驗,促進職業學校技能競賽活動與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良性互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七、強化教學治理能力,推進人才培養規范化
(十八)完善教學標准體系。要促進職業教育教學科學化、標准化、規范化,加快職業教育教學標准體系建設。教育部組織制定公共基礎課程必修課和部分選修課的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標准、國家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標准、頂崗實習標准、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等。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頒布的相關標准,組織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准。積極開發與國際先進標准對接的專業教學標准和課程標准。鼓勵職業院校借鑒、引入企業崗位規范,開發人才培養方案。
(十九)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嚴格執行國家制定頒布的教學文件,適應生源變化、學制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新情況,不斷完善教學管理機制。要加強教學組織建設,健全教學管理機構,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教學指導機構。職業院校的院校長是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定期主持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學校教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要堅持和完善巡課和聽課制度,嚴格教學紀律和課堂紀律管理。要加強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教學管理人員的培養培訓,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十)加強質量監測與評價。要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要定期開展職業院校教學工作和專業教學情況評價,把學生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作為考核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積極推行技能抽查、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等。職業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內部質量監測和分專業的評價制度,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時向社會發布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積極支持各類行業協會、專業組織等第三方機構開展教學質量評價。
八、完善教學保障機制,優化人才培養環境
(二十一)加強教師培養培訓。要以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重點,強化教師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培訓工作,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導作用。要注重培養專業(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和骨幹教師,形成合理的教師梯隊。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創建優秀教學團隊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優秀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加強公共課教師、實驗、實習實訓和職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工作。
(二十二)健全教材開發和質量監管制度。進一步健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管理體制,加快完善教材開發、遴選、更新和評價機制,加強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審定和出版隊伍建設。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指導和管理,健全區域特色教材開發和選用制度。要把教材選用納入重點專業建設、教學質量評估等考核指標體系。各地要完整轉發教育部公布的《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不得刪減或增加。各職業院校應嚴格在《書目》中選用公共基礎課教材,優先選用專業課教材。
(二十三)加強教科研及服務體系建設。省、市兩級要盡快建立健全獨立設置的職業教育教科研機構,國家示範(骨幹)職業院校要建立專門的教研機構,完善和發揮教科研對教學改革的指導與服務功能。要針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的熱點、難點問題,設立一批專項教研教改課題,鼓勵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應用技術研究。要積極組織地方教學科研人員開展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組織開展職業院校教師教學競賽及研討活動。定期開展教研教改成果遴選表彰活動,建立完善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推廣應用機制。
九、加強組織領導
(二十四)健全工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職業院校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上來。各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要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指導、評價和服務,選擇有特點有代表性的學校或專業點,建立聯系點機制,跟蹤專業教學改革情況。
(二十五)加強督查落實。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本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對落實本意見和本地實施方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對典型做法和有效經驗,要及時總結,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