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誰將其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稱為整個教學法

誰將其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稱為整個教學法

發布時間: 2021-02-26 20:43:49

『壹』 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組織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據前蘇聯教育學者的研究,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長輩教晚輩,一個傳一個地把知識傳揚開來。所以,最初的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它包括祭司教學生識字以及後來的封建貴族家庭啟用家庭教師進行教學的方式。個別教學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在我國,個別教學出現的時間很早,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延續了數世紀的書塾在教學上就是以個別教學為主要形式的。
個別教學反映出教育規模狹小,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少,而且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相差懸殊,教師根據不同的水平分別教授一個或幾個學生。在古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徵是教學速度慢,效率低,沒有明確或固定的學習年限,學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進行學習。通常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較適合學生人數少的教學要求,明顯帶有師徒相傳的性質。
(二)班組教學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分組教學再度興起的情況
(五)開放教學。也稱為「開放班級」或「開放課堂」 開放教學源於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的主張,50年代以後在英國的初等學校里開始廣泛推行。1967年,英國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兒童和他們的小學」的報告(即普洛登報告),正式肯定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自70年代起,開放教學相繼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流行開來。開放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放棄了班級教學的形式。在開放教學的形式下,教學無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兒童以興趣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進行個別輔導,而不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放教學是一種無組織的或組織結構極為鬆散的教學。 國外的研究和實驗表明,開放教學可以促使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外化,促進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教師和整個學校的正確態度以及與同年齡兒童和教師的合作能力。但總的說來,開放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並不顯著,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保證大多數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二、教師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組織方式是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組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包班制 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師承擔起一個班級全部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的組織方式多見於小學的低年級階段,且多在各國鄉村的學校里實行。隨著師資隊伍人數的擴大和家質的提高,各國學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來越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師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另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其它學科,如體育、美術和音樂的教學。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各個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學習情況。但它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
(二)科任制 科任制可以說是學校教學工作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物。這種組織形式在各國得到廣泛的推行。科任制的做法就是由各個教師分別承擔他們各自學科的教學,一名教師可以專門教授一科,也可以教授兩科。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因為科任制要求教師在一個或幾個科目上專精下去。這樣做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由於學生接觸教師的面較廣,這有益於他們開闊各學科的視野。但較包班制而言,教師接觸學生的機會較少,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
(三)小隊教學(team teaching)也稱協同教學 它於5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國開始流行,是對教師隊伍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的一項嘗試。它「旨在發掘教師個人的特殊才能,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小隊教學的主要倡導者有凱佩爾(F.Keppel)特朗普(J.L.Trump)和安德遜(R.H.Anderson)等人。 小隊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採取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的教師合作施教,並根據小隊成員的能力和特長組成「互補性」的結構,在教學中分別承擔不同的角色和任務,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去完成教學任務。從實踐上看,小隊教學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規模大小也不一,可以是單科制的,也可以是多科制的。
三、空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空間的組織主要是指對教學環境的安排和利用。一般說來,教學在空間上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大類。(一)學校內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有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可以是班級教學,也可以是小組教學,它所取決的是教學空間的特性。早在班級教學出現之前,就有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就一般而言,現代學校以空間組織為形式的課堂教學往往是與以學生組織為形式的班級教學並存。所以許多人往往會將二者等同。學校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是由教學過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的是人類的間接知識,必須藉助於課堂教學的環境,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來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前人的經驗總結,把復雜的社會現象,生產過程等等改造為抽象的知識形態、理論體系。 課外活動是一種輔助的教學組織形式,是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近年來,學校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越和愛好,形成各種能力和技巧,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
(二)學校外部環境的組織主要是指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是一種在空間上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教學組織形式。許多人認為現場教學是1958年我國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為實現走出課堂,面向工廠、農村和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實,從國外的教學實踐來看,現場教學早巳存在。只是我國1958年以後實施的現場教學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作為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現場教學在師資、教學時間、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但最大的持色還是表現在教學的空間上,即教學活動的進行不是在學校,不是在課堂,而是在事物發生發展的現場。 現場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某些不足,使學生得以在現場直接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或技能,有利於理論和實際的密切結合,把教學過程和人類的認識過程統一起來,使學生置身於社會活動、生產過程中,在實踐中進行學習。但必須指出,現場教學的特點決定了它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它不可能取代課堂教學。否則,將會造成惡劣的後果。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深刻的教訓。 四、時間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時間直接反映的是一個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量的一面,它通常可以用這樣的公式表示:教育的量=每年的學日數×每天的教學時間×接受教育的年限。當然,由教育時間的量也可間接反映出教育的質。所以,時間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從教學論研究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為了探討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問題。而從教學時間的維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學年、學日和課時結構三個方面。(一)學年。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學年組織的研究均較少,許多教學論著述幾乎不涉及這一問題。許多人將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學年組織方式看作是當然的,很少考慮到它給學校教學工作所帶來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近年來,國外,主要是英美等國,從時間的維度對教學組織所進行的研究逐步增多,開始把教學時間的組織和安排與學校的教學效率等聯系起來加以看待。如英國的布萊思·耐特(BrianKnight)明確提出了學年設計的標准:
1、學期的長短應有助於防止師生雙方的疲勞,減少疾病和缺課現象,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和學;
2、學期的長短應有利於課程的計劃和組織;
3、學年的設計還要有助於減少電力,供熱和交通等方面的開支,達到學校資源的最有效的利用。 參考資料:各國學年制度情況(二)學日。學日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每周學日數的多少,一是學日本身的結構。 從各國的情況來看,每周的學日數有五天和五天半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實行星期六上午上課的國家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參考資料:各國學日制度情況(三)課時。傳統上看,各國學校課時比較一致,通常是45~60分鍾,但對傳統課時制的改革也在進行。

『貳』 誰有2011年小學數學教師教材教法業務考試試題的答案,2、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什麼,教師是數學學習的什麼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 主人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 組織者 引導者與合作者 )。

『叄』 教育教學常規考試題

我正好今天做這個題了 答案給的是 不平衡性hewenbolong如果我回答的好請給我分謝謝DADA

『肆』 教育心理學題

1、制度化教育階段開始於:近代。
2、各國的學校教育系統基本形成於:19世紀末。
3、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義務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教學法的最早倡導者是:孔子。
5、「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6、建國初期,對我國教育理論體系影響較大的蘇聯教育家是:凱洛夫。
7、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
8、古代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它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9、在古代印度,能夠享受最好教育的是當時的最高種姓:婆羅門。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規教育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形成近代的:學校教育系統。
11、中國的科舉制度開始於:隋唐時期。
12、戰國後期,我國出現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文獻是:《學記》。
13、在古希臘,最早提出發現法的大教育家是:蘇格拉底。
14、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柏拉圖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國》。
15、在人類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學說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
16、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美紐斯的《大教育學論》。
17、強調教育學的心理學和倫理學基礎,奠定了科學教育學基礎的教育家是:赫爾巴特。
18、資產階級傳統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
19、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
20、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的美國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層次結構和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23、職業教育是以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就業)為主要目標的學校教育。
24、英國教育家洛克將那種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階級創業精神和才幹,還有強健的體魄的人稱之為(紳士)。
25、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和現象的根本特徵,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26、規定著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系統,包括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企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制度中(學校教育制度)。
27、西歐中世紀早期的教會學校主要學習神學和七藝,七藝包括(修詞、音樂、算術、幾何、文法、天文、辨證法)
28、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
29、中國近代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於1902年的「壬寅學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學制」)。
30、宋代以後,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依據的是(四書五經)。
31、歐洲中世紀用於對普通貧民子弟傳授宗教及讀寫知識的教會學校中(教區學校)。
32、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記載〈論語〉中。
33、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34、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有義大利的(維多里諾)、法國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張讓兒童順其自然,甚至擺脫社會影響而發展的教育家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
36、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叫定義,第三步是助產術。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徵是「以曾為師」,「以吏為師」。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篤德》。
39、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愛彌兒》一書中。
40、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的學科。
41、杜威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
4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教育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社會生產力。
43、一定社會條件下,決定教育領導權的社會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
44、美國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者舒爾茨認為,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
45、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雙重文化屬性,即傳遞和深化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
46、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稱為:學校文化。
47、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
48、一定社會條件下,制約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會因素是:政治經濟制度。
49、教育的發展受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但教育又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特徵。
50、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的途徑是(學校教育)。
5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發展的(動力作用),而且還能為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預示結果。
52、學校教育進行的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再生產。
53、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環境文化),二是(設施文化)。
54、學校精神文化可分為如下四種基本成分:(一是認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價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
56、美國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認為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是:基因復制。
57、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這是一種:外鑠論觀點。
58、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的:自身的內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這是一種:內發論的觀點。
60、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機制。
61、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質前提。
62、個體發展過程中,在一定年齡階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徵稱為:年齡特徵。
63、個體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稱為:關鍵期。
64、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
65、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面:(一是生理的發展,二是心理的發展。)
66、人的心理發展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包括(認知和意向)兩個方面的發展。
67、關於身心發展的動因問題,主要存在著內發文化、外鑠論、多因素相互作用論等不同的解釋。
68、從活動水平的角度看,個體的實踐活動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不同層次和內容的活動構成。
69、19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說」,強調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
70、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認為,個體認知發展依次經歷了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的發展過程。
71、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研究證明,人的道德認知的發展經歷了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後世俗水平的發展過程。
72、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養目標。
73、教育目的可以發揮下列哪幾種作用?:導向、激勵和評價作用。
74、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75、毛澤東提出新中國第一個教育方針是在:1957年。
76、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是:培養創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層次的任務,在能力方面表現為:創造美。
78、馬克思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79、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人的總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層次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
82、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83、體育是授予學生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認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85、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不包括:無差別原則。
86、學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指的是學生的:人格尊嚴權。
87、一般來說,教師所扮演的職業角色不包括:服務者角色。
88、聯合國大會所通過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兒童僉權益的《兒童權利公約》頒布於:1989年。
89、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於其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90、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91、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他具有個人的愛好、興趣、追求,有個人的(獨立意志)。
92、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是:(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和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
93、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中對中小學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種類中等或初等學校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為權利主體,學生所享有的僉權利主要有人身權和(受教育權)。
95、教師職業從性質上來說屬於(專門)職業。
96、一名教師是否能較好地履行教師角色,根本上還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
97、教師所需具備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學科專業素養和教育專業素養)。
9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對教師概念作了明確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教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99、在教師的聘用上目前我國實行的是(教師資格制度)。
100、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與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101、師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102、課業及進程是指:課程。
103、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104、根據課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105、課程結構的編制是指:課程設計
106、學科標準是指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也稱教學大綱。
107、學科課程標准(教學大綱)的構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說明部分)。
108、新課程改革要改變過去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
109、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的規定性,它們是: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操作性和指導性。
110、課程的組織方式或設計課程的種類被稱為(課程類型)。
111、基礎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的課程。
112、從課程任務的角度,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三種類型。
113、從課程制定者角度,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種類型。
114、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一般稱為(教育目的)。
115、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主要有三方面,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
116、從狹義上理解,制定某個學程的具體過程是(課程設計)。
117、影響學生學習特點的因素是(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四個方面,分別是(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和靈活性)。
119、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學過程思想即學、思、行統一的觀點,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提出教學理論的教育家是:誇美紐斯。
122、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理論」來說明教學過程的是:赫爾巴特。
123、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去認識客觀世界,這反映了下列教學過程特點中的:間接性。
124、形式教育論的倡導者是:洛克。
125、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
126、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節是:領會知識。
127、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要求在教學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
128、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129、《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是要求教學中貫徹:啟發性原則。
130、《學記》中說:「不陵節而施。」下列哪條教學原則與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漸進原則。
131、最早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爾巴特。
132、《學記》中要求「學不躐等」,是說在教學中要貫徹:循序漸進原則。
133、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稱為:談話法。
134、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活動稱為(教學)。
135、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136、孔子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思、行)的統一過程。這是最早的關於教學過程思想。
137、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理論)來說明教學過程。
138、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在(間接性、引導性、簡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
140、實質教育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和斯賓塞)
141、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智力)。
142、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有(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143、根據教學目的和對教學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叫(教學原則)。
144、直觀手段一般可分為(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
145、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講授法)。
146、考試的核心環節是:命題。
147、一個測驗能夠正確地測量出它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稱為測驗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學生在測驗項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學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說明下列哪種質量指標高:區分度。
149、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加以論證的是:誇美紐斯。
150、設計教學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於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的是:班級授課。
152、柏克赫斯特創立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道爾頓制。
153、教學活動中師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稱:教學組織形式。
154、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採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稱為:教學策略。
155、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57、備課的內容包括:(了解學生、鑽研教材和制定教學計劃。)
158、常見的教案有(講義式、提綱式和綜合式)三種。
159、根據教學任務可將課的類型劃分為(單一課、綜合課)兩類。
160、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稱為(課的結構)。
161、綜合課由(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部分組成。
162、考試的方式有(口試和筆試)兩種。
163、考試命題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區分度和難度。
164、學業成績的評定可以彩(記分和評語)兩種形式。
165、常用的記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級制)兩種
166、等級制記分法包括(文字等級記分法和數字等級記分法)。
167、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集體上課。
168、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的是清政府於1862年高於北京的(京師同文館)。
169、外部分組包括(能力分組和興趣分組)兩種。
170、外部分組是指打破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改由按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興趣)來編班。
171、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徵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172、教學策略按構成因素可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性)。
173、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174、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導原則。
176、從德育的角度來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177、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180、「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範法。
181、馬卡連柯提出的「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182、狹義的學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和民族性、繼承性與世界性)等特點。
184、德育內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構成。
185、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化)的統一過程。
186、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88、自我評價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認識基礎)。
189、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190、為達到德育目的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德育方法)。
191、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德育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192、說服法包括運用(語言)進行說服的方式和運用(事實)進行說服的方式。
193、榜樣包括(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和學生中的好榜樣)。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熏陶)等。
195、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表揚獎勵、批評處分和操行評定)等能力構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個德育環節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197、「潤物細無聲」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範法)
199、在德育認知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問題中做(兩難問題)。
200、實際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是對品德發展的(強化)手段。
203、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教育和教學行政組織單位是:班級。
204、正式提出「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紀初期出現「導生制」的國家是:英國。
206、班主任既通過集體的管理去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支影響集體,這樣的管理模式稱為班級: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並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目標融為一體,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式,稱為班級:目標管理。
208、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人。
209、班集體在育人方面突出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集體教育。
210、班主任的領導方式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權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並在其代表作《大教學論》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
213、在19世紀初斯,英國學校出現了(導生制),這對班級組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14、中國採用班級組織形式,最早的雛形始於1862年清政府開辦的(京師同文館)。
215、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是(班級常規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是(班級平行管理)。
217、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是(班級民主管理)。
218、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目標管理方式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
219、在班級管理中,通常我們把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稱為(班主任)。

『伍』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哪些

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陸』 赫爾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寫了著名的教育學著作是什麼

你發個郵箱給我,我傳你幾份資料。答案字數有限制,文件太大了,先給你發一部分吧。別忘了給我加分啊,我這么不容易
選擇題:

「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是古代什麼時期的教育特徵?

A.中國 B.埃及C.希臘 D.羅馬 ( B)

以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達 B.埃及C.希臘 D.雅典 ( D)

以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比較靈活為特徵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D )

以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比較嚴厲為特徵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於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C )

以「教育的終身化」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是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屬於墨家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A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兼愛 B.「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B.兼愛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下述屬於道家的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由《學記》提出的教育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D )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 A )

「學不躐等」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

A.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B.教育與經濟的關系C.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D.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C.亞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圖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反映古希臘網路全書式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B )

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是

A.教育 B.教育學C.教育論 D.德育論 ( B)

1632年,《大教學論》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的獨立,其作者是

A.誇美紐斯 B.赫爾巴特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A )

近代啟蒙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誇美紐斯 B.康德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齊 B.盧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盧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齊 ( A )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於誇美紐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愛彌爾》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教育家是 A.盧梭 B.誇美紐斯C.康德 D.赫爾巴特 ( D )

以下哪一項不是赫爾巴特強調的中心

A.教師中心 B.學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課堂中心 ( B )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關於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的主張,稱為

A.白板說 B.做中學C.兒童中心主義 D.實質教育派 ( C )

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D )

以下哪一種觀點是杜威的主張

A.教師中心 B.兒童中心 C.課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編《教育學》的教育家是

A.凱洛夫 B.贊可夫 C.布魯納 D.維果斯基 ( A )

我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始於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依法治校是指學校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文件規定為依據,完善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和紀律,使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

3.《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 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5.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營業性歌舞廳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應當設置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的標志.

6.《刑法》是規范有關 犯罪 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包括自習),中學不超過 8 小時,小學不超過 6 小時.

8.實施教育行政處罰的機關,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必須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

9.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有作弊行為的,其考試成績作廢, 3 年內不得再次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10.學校對校舍,體育設施,消防設施,各種儀器設備安全狀況,應當每月檢查一次.

11.參加繼續教育是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1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立足於教育和保護,從小抓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

13.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 受教育權 ,不得隨意開除學生.

14.《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

16.《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

17.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 , 懲罰為輔的原則.

18.《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於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20.權利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並加以保障的人們所應當或可以享有的一種利益.

二,選擇題(分單項選擇和多向選擇,共30分 )

(一)單項選擇(共10小題,每小題1分,計10分)

1.有關法律規定:"對使用特殊音響警報和紅色回轉警燈的警車,其它車輛應當避讓."這體現了行政職權的什麼特徵 ( C ) A,優益性 B,單方性 C,強制性 D,執行性

2.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開審理的年齡是( B )

A,14周歲以下 B,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 C,16周歲以上不滿17周歲 D,18周歲以下

3.對民辦學校重大問題擁有決策權的是( D )

A,校長 B,教職工代表大會 C,學校工會 D,學校董事會

4.王某擔任某縣高二英語教師期間通過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學校以王某服務期未滿,學校英語教師不足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職學習.王某欲以剝奪其參加進修權利為由提出申訴,受理申訴的機構應當是( A ) A,當地縣教育局 B,當地縣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廳

5.有的學校在學生手冊中規定:"禁止男女生之間互訪宿舍."此規定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為:"男女生不得無故進入異性宿舍."這一解釋屬於( A )

A,目的解釋 B,文法解釋 C,歷史解釋

6."學校應當於每年的教師節組織教師宣誓活動."這是( D )的規定.

A,《教育法》 B,《山東省實施〈教師法〉辦法》 C,《教師法》 D,《青島市實施〈教師法〉若干規定》

7.依據我國相關法律,下列有可能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長 B,某市市長 C,某市公安局 D,某鄉鎮黨委書記

8.《教育法》規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 B )

A,民事責任 B,刑事責任 C,一般責任 D,行政責任

9.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和發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規 C,教育政府規章 D,教育單行條例

10.某寄宿小學派車接送學生,途中有學生提出要上廁所,司機在路邊停車5分鍾,5分鍾過後,司機沒有清點人數就將車開走.小學生王某從廁所出來發現車已經開走,急忙追趕.在追趕過程中摔倒在地,將門牙跌落三顆.王某的傷害由誰承擔責任 ( B )

A,司機負責 B,某寄宿學校負責 C,司機和某寄宿學校共同負責 D,司機和王某共同負責

二)多項選擇(共10小題,每小題2分,計20分)

1.法律責任的類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責任 B,行政法律責任 C,刑事法律責任 D,違憲責任

2.張某作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權利有( ABCD )

A,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 B,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C,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D,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3.教師可以採用的行政救濟途徑主要有( AD )

A,行政復議 B,民事訴訟 C,仲裁 D,教師申訴

4.教職工代表大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職責是( ABC )

A,聽取校長工作報告,審議學校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B,聽取和反饋教職工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團結教職工支持校長正確行使職權

C,決定有關教職工福利的重要事項,監督校長和學校其他負責人的工作

D,罷免校長

5.學校可以解聘教師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團結同事,其他教師不願與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C,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6.下列屬於體罰學生的情形是( BC )

A,讓1-2年級的小學生一個生字抄寫10遍 B,王某上課講話,老師令其抄課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習課講話,老師令李某等八人到學校運動場跑10圈

D,體育課教師在課堂上為糾正某學生的不規范動作,令其反復練習4次

7.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有( ABCD )

A,權力和自由的廣泛性 B,權利和自由的現實性 C,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D,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8.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設定包括( AB )

A,法定監護 B,指定監護 C,委託監護 D,代理監護

9.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學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

1.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愛彌兒》B.《人的教育》C.《教育漫話》 D.《教育論》

2.「教學與發展」理論的倡導者是(A) A.贊科夫 B.皮亞傑 C.布魯納 D.根舍因

3.「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哪種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B)

A.遺傳 B.環境 C.教育D.社會活動

4.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A)

A.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B.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C.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D.培養腦體結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5.《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並把其責任交給(B A.國家 B.地方 C.學校 D.家長

6.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突發性事件作出迅速、恰當的處理被稱為「教育機智」。這反映了教師勞動的哪一特點?(C) A.復雜性 B.師范性 C.創造性 D.主體性

7.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B) A.備課 B.上課 C.課外輔導D.檢查評定成績

8.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D)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情、行依次進行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

9.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會B.開展了班級工作 C.形成了正確的集體輿論D.確定了班級工作計劃

10.課外校外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實施范圍是(D)

A.在課程計劃(教學計劃)之中B.在學科課程標准(教學大綱)之中

C.在學校之外D.在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准之外

二.境空題

11.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現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12.美國教育家孟祿主張的教育起源論被稱為是心理起源論;而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教育只能起源於勞動。

13.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被稱為壬寅學制;正式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被稱為癸卯學制。

14.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民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

15.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6.直視手段一般可分為三類,一是實物直觀,二是模象直觀,三是語言直觀。

17.我國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說理教育(說服教育),基本途徑是教學。

18.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9.課外校外教育的組織形式有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簡答題

20.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②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④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1.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點是什麼?

①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②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的知識素養?

①比較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②精深的專業知識;③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④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國中小學德育應完成哪幾個方面的任務?

①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③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④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四、論述題

24.在我國建國後的教學實踐中,曾出現過學生走出校門,學工、學農、學軍等作法,認為學生獲得知識主要藉助於他們自身的社會實踐。試從某一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出發,對這一作法進行評述。

①這一作法違背了「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教學過程規律。

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具有特殊性。因為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接受間接經驗來實現的。藉助間接經驗認識世界,是認識上的捷徑。

③強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絕不是說學生不需要直接經驗,直接經驗不僅是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途徑之一,而且在學生獲取間接經驗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經驗是掌握間接經驗的認識基礎。 ④在教學過程中,既不應只強調直接經驗而忽略間接經驗的掌握,也不應只強調間接經驗而忽略直接經驗的掌握,應把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

⑤學工、學農、學軍有利於學生獲得直接經驗,但不能搞形式主義,選擇實踐活動應從教學目標需要出發。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25、如何正確理解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我國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揭示了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普遍規律,即學生所聞的「道」,所授的「業」和所解的「惑」,是通過教師來解決的。教師受社會的委託,代表社會的利益,執行社會對教學的要求;他受過專門訓練,精通所教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懂得如何組織和進行教學。他在教學過程中決定著教什麼和如何教,決定著按什麼方向和目標組織教學,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他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啟發者和指導者,能正確引導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啟發學生不斷進行思索,促使學生由「需要教」向會自學、能自學轉化,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都有賴於教師的引導,依賴於教師的教,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方式、教學質量。對學生而言,只有藉助於教師的教導與幫助,才能以簡潔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迅速提高身心發展水平,使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教學的客體或對象,他們也是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固然重要,但對學生來說畢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施加的思想影響,都要經過學生個人的觀察、思考、領悟、練習和自覺運用,自我修養,才能轉化成為他們自身的本領與品德。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影響著學生的求知慾、自信心,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學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沒有學生的主觀努力,教師教得無論怎樣好,學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終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是相互促進的。從教學目的、方向、內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師永遠起主導作用;但從學生的認識活動看,他們是否具有自覺的學習願望和積極的學習行動,則是一個決定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和學相輔相成,彼此促進。

六、論述
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試論怎樣上好一堂課?

一、教學目的要清晰明確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其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在於堅持清晰明確的教學目的,時刻注意教什麼,怎樣教,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 掌握清晰明確的教學目的,關鍵在於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學大綱和教材本身的內在要求。一堂課所應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多方面的,但在實際教學中,不是一項一項的單獨地去完成,而是綜合地解決傳授知識與技能,發展智能,培養共產主義思想品德以及增強體質等任務。

二、教學內容要正確

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來實現的。目的明確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正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正確地傳授教學內容。為此,要深入鑽研教材,准確理解每一個科學概念、原理、法則、公式和規律;要從教材的部分與整體的內在聯繫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後各部分的因果聯系及其發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深入研究和掌握。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講清科學概念和規律,又能掌握觀點與材料的內在聯系,把重點內容突出出來,使學生准確理解概念和規律,並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

三、教學方法要靈活適當

要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並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必須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比如當學生對這堂課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積極時,就要善於提出有趣味的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要求,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教師在講到全課關鍵性問題時,就通過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學精神集中,全神貫注,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主要問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問題預計到學生不易理解,就要採取一種通俗化的講解法,輔以生動活潑的直觀教學,使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知識。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時就要盡可能通過談話法或討論法,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和互相討論,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獨立自學能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一節課絕不是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實際上經常是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准備好運用哪些教學方法,要根據當時課堂教學進展的情況,機智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使方法能適應當時教學的需要。並且要把幾種教學方法結合好,在不同條件下都能起到各種教學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課堂組織要嚴密緊湊

上課是在特定的時間(上課時間內)、空間(教室或操場等)、人員(教師和學生)及教學設備(課桌椅、黑板、講台、教具)等條件下開展的教學活動。只有教師把這些因素都充分考慮好,使這些條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較少的時間、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是說不但要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要通過對各種條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學效率。作為一名教師,上課絕不是單純講授知識,重要一環要把課堂活動組織好。

干釋棋錢恭綾惟助群第葳薩刊娉港鄣爍單言邊靠

『柒』 簡述「整個教學法」。

整個教學法: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統地教授內兒童。運用的教材容以故事或自然為中心或出發點,組織兒童進行學習的方法。但在教學中所運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來自於兒童的生活,並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整體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整體」為工具,利用其與教學內容間的相似性,控制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

(7)誰將其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稱為整個教學法擴展閱讀: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模型和教師的引導模型有層次變化。學生的思維模型要經過從一般範式到特殊範式的若干層次的過渡,教師引導模型也要經過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依次變換。在學習的過程中,課堂氣氛情境化;學習內容通俗化;感悟方式立體化;認知效果實用化。學習是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

『捌』 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據前蘇聯教育學者的研究,個別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長輩教晚輩,一個傳一個地把知識傳揚開來。所以,最初的教學形式是個別教學,它包括祭司教學生識字以及後來的封建貴族家庭啟用家庭教師進行教學的方式。個別教學一直延續了許多世紀。在我國,個別教學出現的時間很早,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延續了數世紀的書塾在教學上就是以個別教學為主要形式的。
??個別教學反映出教育規模狹小,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少,而且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相差懸殊,教師根據不同的水平分別教授一個或幾個學生。在古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徵是教學速度慢,效率低,沒有明確或固定的學習年限,學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進行學習。通常認為這種教學形式較適合學生人數少的教學要求,明顯帶有師徒相傳的性質。
(二)班組教學 ? ?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玖』 教學方法與手段中的課程內容組織怎麼寫

(參考內容)
一、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教學對象——學生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是人們所熟悉的,也是各種教學理論著作介紹得最多的.這類教學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個別教學 ?這是發端於世界各國古代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歷史最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二)班組教學 ? ? 也有人稱之為「個別-小組教學制」.班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產生於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教學的過渡時期.它既不同於個別教學,也有別於班級教學,但更大程度上類似於後者,因此有人稱之為班級教學的雛形.我國宋代以後的書院和各類官學以及歐洲中世紀學校均採用過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於它是一種過渡,所以,嚴格意義上的班組教學在今天已不復存在.班組教學具備了班級教學的某些特徵.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師(可能不止一名)同時教的是一組學生,班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課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備了集體學習的特點.但通常班組的學生人數並不是固定的.學生入學和退學較為自由,對學生的年齡、文化程度、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也沒有明確的統一要求.班組教學為後來的班級教學形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班級教學,也稱班級教學制或班級授課制 ?班級教學是在班組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出現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及其生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各國擴大教育規模,增加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供了比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更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們認為我國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師在同一時間對不同年級學生採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交替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復式教學是班級教學的變式,它保留了班級教學的基本特徵.
(四)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教學的改革.班級教學針對個別教學和班組教學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班級教學的缺點也在其實施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級教學條件下往往很難做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紀初在西方出現了主張進行分組教學的一些教學改革或實驗,如沃德 (W.A.Wirt)的「分團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個別計劃」(Indivial P1an)、華虛朋(C.W.Wash-burne)的「文納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爾頓制」(Dalton Plan)以及貝里(C.Berry)的「底特律計劃」(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國的分組教學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間,我國的有些學校開始採用分組教學,如根據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班內分組的形式在當時稱為「分團教授法」.後來也有過按學生能力進行分組教學的實驗.西方的分組教學在20年代的蘇聯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但在本世紀上半葉,分組教學在各國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於利,受到眾多人的抨擊.
?分組教學的再度興起是在60年代以後,並相繼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
?參考資料:分組教學再度興起的情況
(五)開放教學.也稱為「開放班級」或「開放課堂」 ?開放教學源於30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的主張,50年代以後在英國的初等學校里開始廣泛推行.1967年,英國中央教育咨詢委員會發表了題為「兒童和他們的小學」的報告(即普洛登報告),正式肯定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自70年代起,開放教學相繼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流行開來.開放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放棄了班級教學的形式.在開放教學的形式下,教學無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教材.兒童以興趣為中心,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情境,進行個別輔導,而不直接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放教學是一種無組織的或組織結構極為鬆散的教學. 國外的研究和實驗表明,開放教學可以促使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外化,促進他們的求知慾,培養他們對教師和整個學校的正確態度以及與同年齡兒童和教師的合作能力.但總的說來,開放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並不顯著,它最大的缺陷是無法保證大多數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范圍是有限的.二、教師的組織為特徵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組織方式是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隊伍的組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包班制 ?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師承擔起一個班級全部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師的組織方式多見於小學的低年級階段,且多在各國鄉村的學校里實行.隨著師資隊伍人數的擴大和家質的提高,各國學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來越少.現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師承擔主要學科的教學,另由各專業教師負責其它學科,如體育、美術和音樂的教學.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各個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學習情況.但它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

『拾』 教育學試題

以下是教育學的試題.其中包含了教育發展階段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學家及論著,,開頭部分...漫漫找,你也可以到這個網站去找相關試題,:http://www.51test.net/jszg/zt/ 希望對你有用.

教育學(復習)3
1.教育學: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學記>>
<<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3.1632-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育論>>-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普及初等教育+班級授課.
4.1806-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5.1861-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社會家-斯賓塞-<<教育論>>-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
6.19世紀末-20初-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
<<民本主義與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社會-從做中學-有有經驗主義色彩.
7.西方教育學-赫爾巴特(傳統教育學)-杜威(現代教育學)
8.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盧姆-<<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
9.1963-美-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教育過程>>-結構主義教育思想.
10.教育起源-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
11.教育的社會職能-降人從一個生物實體的人的轉化為一個社會實體的人
12教育的深化-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它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生長.
13.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它動物界是沒有的.
14教育本質: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15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聯系的,教育者是主導性因素.
16奴隸社會的教育特徵-學在宮府-主要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17唐學制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等級性特徵-六學二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崇文館,弘文館.
18歐洲中世紀教會教育的內容-七藝(文學,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19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20影響人發展的四個因素-遺傳,環境,教育,個體
21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A遺傳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B遺傳因素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C遺傳因素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D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22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23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大會對青年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24)原因:A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們的發展方向B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深刻C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
25 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意義上來講,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6如何使教育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A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發展B――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C――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27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A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B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C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學組織形式的發展和改革。
28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階段B教育是一種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C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29教育的生產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發展科學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30教育優先於經濟發展(正確是相對的,有前提的)
31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發展所以要超前於競技的發展,是因為教育的周期性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未中經濟建設需要人才,必須提前培養;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知識是生產體系的心臟和大腦,沒有科學的知識,就不能從事生產和發展生產,而科學人才的培養,基礎是教育,因而經濟要起飛,教育須先行。
32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b決定著受教育者的權利c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B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偉大影響作用.a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培養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c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3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
34教育獨立性的三種表現形式:A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B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C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35義務教育-即以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36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37教育目的結構,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兩部分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作出規定.其中關於身心素質的規定是教育目的的結構核心部分.
38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的一種傾向.
39個人本位論者主張A提出教育目的應當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而不是從社會出發B教育的目的再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人,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
40社會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要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
41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是對立統一的歷史過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也為這種歷史過程所制約.A從社會歷史的總的進程來看,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是密切聯系的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因此總的來說,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基本是一至的,而不是截然對立。B個人的發展與具體的社會現實之間是有矛盾的,這種矛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還很尖銳。C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與社會才能達到高度統一,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4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培養」勞動者』或」社會建設者」B需要全面發展C具有獨立個性.
43教育的目的是不變的,但其價值取向由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44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不是義務教育)
45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發展他們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德育是引導學生領悟無產階級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組織和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的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46學校教育制度(學制)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47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A首先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B學制的建立又受社會制度的制約,方應一個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要求C學制的建立,還要考慮到人口狀況D學制的建立,還要依據青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徵E學制的建立,還要吸取原有學制中有用的部分,參照外國學制的經驗.
48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趨勢?A加強學前教育及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B提早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著綜合統一的方向發展D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a層次增多b短期大學迅速發展c開放性的招生政策和嚴格的選拔考試相結合,不拘一格培養人才d加強大學與新興工業的聯系和建立起多多種形式的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E終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視.
49終身教育;指人的一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永遠和接受教育聯系在一起.
50 1902年-壬寅學制-未實施
1904年-葵卯學制-中國實行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
1922年-壬戌學制-六三三制
51.中等教育-雙重任務為國家培養勞動後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
52.課程-是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
53狹義的課程=學科.廣義的課程包括學科.
54學科課程論主張-課程要分科設置,分別從有關科學中選取一定的材料,組成不同學科,分科進行教學.
活動課程論-美,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他們反對分科教學,以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強調以游戲,活動作業,手工,烹調,縫紉,表演,實驗為教學內容.
55.學校的任務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正確)
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實用的知識才能.
56我國課程的編訂的原則?A符合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B適合各級各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C適合教學的認識規律D要有統一性,相對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靈活性.
57教育計劃-是指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層次和類型學校的培養目標,由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58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大綱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59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三者是准層襄括又是相互聯系的,三者都是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
60.教科書-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教學用書.
61.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A在內容上要做到科學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統一B在教材的編排上,要做到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一C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利於學生的學習.
62.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各性
63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其中,學既包括學生在教師的直接教授下學習,也包括學生為配合教師上課而進行的預習,復習與獨立作業等自學活動,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自主的學習.
64教學的意義?A教學是嚴密組織起來得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B教學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65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主的原則,教育質量就能提高(正確)
66.教學的任務?A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為文化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B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C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67.德-赫爾巴特-五段教學法-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由教師在課堂內圍繞書本知識而進行.
美-杜威-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兒童在戶外圍繞活動而進行.
68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教學與發展」實驗-」最近發展區」理論-以盡可能的教學效果來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69美-布魯納的教學過程論.(了解)P190
70蘇聯-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P192
71我國當前教學過程性質的認識?A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B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72.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A引起求知慾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鞏固知識E運用知識F檢查知識,技能和技巧
73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組織進行教學過程具有普通的指導意義.A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B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C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4教學過程中的幾種必然聯系?A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a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b學校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c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間接經驗積累的偏向B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a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發展b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c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視能力的發展的發展的片面性C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a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b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c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生知識D智力活動和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a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b按照教學需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E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a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B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c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見.
75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依據-反映學生的認識規律. 基本要求:A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手段B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C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76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反映了學生的認識規律. 基本要求:A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B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C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D發揚教學民主. (辯)引-孔子-<<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條件論原則
77循序漸進-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依據-首先是被科學知識本身的嚴密系統性決定的,其次是由於學生認識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B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C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判)-<<學記>>」學不蹋等」」不陵節兒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78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性中,能根據要求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依據-鞏固掌握知識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順利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熟練地運用知識的條件. 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B重視組織各種復習C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79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份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學生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B考慮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特點.
80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施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各有其特點,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們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擅長,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揚長避短,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上各種有用的和傑出的人才. 要求:A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B採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81.較學方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的.
82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主要依據?A教學目的和任務.B教學過程規律和教學原則.C本學科的具體內容及教學法特點.D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裡和認知感.E教師本身的條件,包括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個性特點.F學校與地方可能提供的條件,包括社會條件,自然環境,物質設備等,G教學的時限,包括規定的課時與可利用的時間.H預計可能取得的真實效果.
83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統一考慮.萬能的方法是沒有的,只依賴於一二種方法進行教學無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法定」,每個教師都應該當恰當地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表現自己的教學藝術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84.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又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反復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或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鞏固知識的方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辯明是非真偽以獲得知識的方法.
研究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獨立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
85.問題-發現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獨立研究來發現、獲取知識的教學。
86 程序教學-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並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
87.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88.班級上課制-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照年齡於知識成度編成固定的班集,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學生集體上課。
89 分組教學-就是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成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
90班級上課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91班級上課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為什麼?A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和達到一定的質量.B以課為單位教學比較科學.C便於系統地傳授各種知識.D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92.課的類型和結構?根據教學任務(傳授新知識課、鞏固知識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檢查知識課)根據主要的教學方法(講授課、演講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新授課的結構:組織教學,檢查或復習,提出新課的目的,內容要點與學習要求,講授新課,小結,布置作業。技能課:組織教學,提出培養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師講解原理,範例或作示範操作,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進行練習,小結,布置作業。復習課:組織教學,提出復習目的與要求,引導學生復習,小結,布置作業。綜合課:組織教學,檢查復習,提出教學目的並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教學的輔助組織形式:作業、參觀、講座、輔導。
93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94 備好課必須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鑽研教材B了解學生C考慮教法.
95.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A明確教學目的B保證教學的科學型和思想性.C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D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E組織好教學活動,F布置好課外作業.
96.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
97.現代教育評價有顯著的特點?它是以促進學生發展和達到教育和教學目標為中心的評價,不僅重視測量學生的知識,而且重視測量學生的智能與品德;不僅重視總結性評價,而且重視形成性評價;不僅由評價者作評價,而且注意自我的評價作用;不僅用於評價學生的學習,而且用於評價課程教師教學和教育的各個方面。
98.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教學開始或一個單元教學開始時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能力的發展。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及時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終結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評,也稱總結性評價。
99想對性評價是是用常模參照性測驗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絕對性評價用目標參照性測驗會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
100.教學評價的原則?A客觀性原則B發展性原則C指導性原則D計劃性原則。
101.教學目標是評價學生學業成績優劣的唯一質量標志。
102.電化教學,就其本質來說,它是屬於現代教學論范疇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
103電化教學-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學信息,以實現教學的優化。
104.電化教學的作用?A提高教學質量B增進教學改革C擴大教學規模D促進教學改革。
105.教育學上的德育,則是相對於智育和美育來劃分的,它的范圍廣,包括培養學生一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
106.德育的功能?A培養學生的品德,制約他們的發展方向。B決定學校教育的性質。C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107.德育的過程?A德育的過程是教師教導下學生的能動性的道德活動過程。B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C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矛盾的積極轉化過程。D德育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能力的過程。
108.毛澤東早年《體育之研究》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109.教師勞動的特點?A強列的示範性B獨特的創造性C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
110.教師價值具有明顯的滯後性和明顯的隱含性。
111.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通過合理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充分發揮學校人、財、物、時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活動。
112.學校管理體制:是指學校內部各種管理關系的體系和制度,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領導的體系和制度,規定學校由誰決策和組織實施;二是學校組織機構的體系和制度,規定學校設置什麼機構各機構的職責、權范圍及相互關系等。
113.古代學校教育與現代學校教育的區別:基本與生產勞動脫離的;學習教育為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所壟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學校成為了統治階級培養統治人才的場所;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教學的組織形式是採用個別教學;學校與社會生活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於狹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學校教育是一種封閉的教育。――現代的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發生著密切聯系,越來越緊密結合;自然科學的教育內容大為增加;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培養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還擔負著培養生產工作者的任務;學校教育不再為少數剝削階級所壟斷,而是逐步走上大眾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漸普及,成人教育日趨發展;班級授課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越來越被廣泛地採用;學校教育不再受圍牆的限制,走向多種形式辦學,並與社會發生密切聯系,逐漸成為一個系統。
114.國外課程改革的趨勢:重視課程內容的理論化、綜合化。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個別差異。
115.智力活動;主要指為認知事物,掌握知識而進行的觀察,思維,記憶和想像等心理因素活動。 非智力活動:主要指認知事物,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動。
116教育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即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漸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