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與疏導課程標准
Ⅰ 江蘇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標准是什麼教案如何設計呢
1.案例是一個復實際情境的制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Ⅱ 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影響要素有哪些
面向全體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國家建設者,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做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關心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熱情,更需要相應的能力。學校的全體教師是否可以並有能力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充分利用每一堂課中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決定學校有效工作成敗的關鍵。
每堂課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教學是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對學生來說,能活動的時間大部分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又是在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度過的,每堂教學中所產生的一切都會引起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性格等心理品質積極或消極的變化,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學科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必須重視而且值得研究的問題,但學科教學的目的不是系統地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強調的是滲透。學科教學的滲透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有機地運用心理的原理、方法及心理輔導技術,在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爭取各種積極措施以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康的人格。
一、教學態度中的滲透教育
態度是個人對他人、對事物的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互相制約又協調一致,共同形成對態度對象的評價。教學態度是教師對教學工作和學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教師對學生的滿腔熱情、對工作的一絲不苟、對學生的尊重和激勵,可減輕或消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樂於學習,並產生自信心、成功感,體現的是「滲透」作用。良好的教學態度如陽光,給予學生的是溫暖、燦爛;惡劣的教學態度如陰霾,給予學生的是細雨綿綿。一位教師課後有感觸地說:「當我一臉陽光走進教室時,學生的心情就會很舒暢,很輕松;當我一臉怒氣地走進教室時,學生則噤若寒蟬,生怕自己撞到老師怒氣的槍口上,我們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贊許的目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理充滿幸福和喜悅,表現得很興奮,如果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了一片沉重的烏雲。」因此,應當注重教學態度中的滲透教育。
二、教學內容中的滲透教育
中小學學科課程設置主要有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藝術體育類,在學校多樣化的學科課程設置中,教學內容特別是教材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是授課教師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教材。
1.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語文、外語、歷史、地理、思品政治課程內容包含了大量的認識自我、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健全人格、發展潛能等心理健康教育。
2.政治(思想品德)理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質的培養等都屬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初中政治思品新課標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如下教學內容:①了解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協調發展;②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③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夠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④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煉意志、陶冶情操;⑤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⑥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准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實際上就是一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這無疑為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3.語文課文都是精品名篇,是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的綜合,那些優美的詩歌和散文,富含哲理的寓言和童話,令人盪氣回腸的經典小說等都是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人類的真善美,包含最多的是關於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格、愛好、天賦、性格、才能、氣質等方面的內容。如在語文課本中通過《醉翁亭記》、《西湖的綠》,可以在山水美景中感觸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對生命的理解;讀《爐中煤》、《我愛這土地》,可在令人思索、回味的空間里感受到詩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愛國熱情……學生在學習每篇課文時,通過與作者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來開發潛能,增加知識容量,滋養他們的精神家園,定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清晰的足跡,影響他們漫長的生活之路。當然,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現出來的,而是深深地蘊藏在課文中,蘊藏在字里行間的,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結合並存的。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心理規律與心理特點同教材的關系,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4.音體美課程蘊涵著更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例如,音樂欣賞、歌唱以及舞蹈,可以改善情緒狀態,活躍思維,豐富想像力,緩解壓力。
5.美術通過具體形象,如線條、色彩、結構、空間等繪畫語言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想像和創造能力,對發展智力大有裨益,能使人寧靜致遠,全身心投入。各種繪畫圖案、標志和色彩等造型藝術品,都會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聯想,特定的顏色則可以引起相應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進而影響心理狀態。
6.體育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還能培養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堅強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減輕消極的、不健康的情感。在體育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合理宣洩、消除心理緊張,放鬆身心,調節心理狀態,維持心理平衡,提高生命質量。《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准》把體育教學分成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大學習領域,從課標中可以看出體育教學應重視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質,培養交流、合作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達成心理健康目標的觀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體育課的特點,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
7.自然科學類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習過程,不僅需要觀察記憶、注意、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參與,而且還需要各種心理品質的支持,以助於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側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性格特點,等等。
8.數學課程中的心理滲透教育,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毅力,建立自信心,通過介紹華羅庚與「黃金分割」,陳景潤「皇冠」摘寶,鍾愛科學的牛頓等故事,學生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更對知識的創造有了全面地了解,對其思想品德、人格、奮斗精神有了更深刻地把握,從中可以受到感染,從而培養了學生積極進取、勇敢頑強的鑽研精神。
9.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分別反映的是自然現象不同方面的規律。每一個原理、每條定理都隱含著心理素質教育素材,且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息息相關。
總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想將這一工作落到實處,就必須實現全校教師的全員參與,必須將其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須和學校工作融為一體。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在課堂和日常的教育實踐中隨時抓住時機,並將其作為教育契機開展活動,在校園、課堂生活中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素質因素,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去體驗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到學生、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學生營造一個全方位接受心理教育、實現心理健康成長的殿堂。
Ⅲ 求文:根據心理教育課程設計的特點和要求編寫一個心理課的教案
1997年4月,國家教委印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試行)》,第一次以課程標准形式規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以此規范教育實踐。據此,1998年秋季,各地六三學制初中一年級、五四學制初中二年級在思想政治課中普遍開設了心理教育課,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編教材,主要由政治課教師任教。
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心理教育以課程形式進入中學課堂,從根本上改變了較長時間以來心理教育在學校可搞可不搞和無合法地位、無明確要求、無具體措施的狀況,使之進入合法、規范發展的軌道,它必將在形成、維護、促進、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課程的開設意味著心理教育作為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我國已經正式樹立。
如何實施心理教育?十多年來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約而同地把專門課程放在各種途徑的首位。首先,因為課程最能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學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的以發展和預防為主的教育,目的在於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憑借課程有可能將教育內容較為全面地實現。其次,從我國教師隊伍的現狀看,受過心理或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奇缺,短時間內對眾多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又不大現實。而心理教育課程有專門的教材和翔實的教學指導用書,教師在學習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經過培訓、研討、實踐、總結、提高等一系列環節後,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當然,專門課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難以顧及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需要,但這可以通過個別輔導等途徑彌補。
就心理教育課程的建設而言,選擇初中年級作為心理教育課程的試行年級,是抓住了一個有利的教育契機。這是因為,初中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對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生的豐富而深刻的感受和體驗,有諸多成長的煩惱;另一方面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和開放的社會環境帶來的各種刺激和誘惑,難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這一成長階段的特殊性,使得個體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顯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時,他們對於自我、對於他人、對於人際關系、對於社會生活表現出極 其強烈的認知需求,這種自覺、主動的求知狀態,也構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機。因此適時適宜地進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動防範為積極預防,達到促進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標,十分有效地對個體的發展發揮作用並對其將來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課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課程的開設無疑優化了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補充。在課程結構符合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及學生發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說原有結構更注重前兩個因素的話,那麼心理教育課程的開設,則是加強了學生自身發展的權重,三大要素逐步達到動態平衡。課程結構更趨合理,更符合教育現代化的需要,也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推進。
由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我國是新生事物,其建設還剛剛開始,應當盡可能的借鑒國(境)外經驗(心理健康教育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和應用國內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彎路。
心理教育課程標准如何確定,能否沿用一般學科制訂課程標準的邏輯體系?這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只要稍作比較就不難發現,心理教育課程與學科課程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十分顯著的。一般學科的科學性是由與之對應的科學體系作保證的,其真理性有普遍的社會承認及科學的權威性作基礎,例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等,中學學科課程的任務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基礎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而心理教育課程則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學課程,不以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為任務;它也不是為今後更為深入系統地學習心理學或相關科學奠定基礎。倘若將此課程定位於心理學課,哪怕僅僅是普及性的,其直接後果也是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新的課程,無疑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其次,盡管心理教育課程在內容的選擇和編排上,應以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作為依據,但是直接出現在課程中的並非這些學科的直接結論和理論形態,而是經過處理的比較淺顯實際、生活化的闡釋和形態。課程的目的並非要學生通曉這些學科,而是利用有關的知識來維護、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再次,它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某一門科學知識,而是有關對受教育者自身生活和成長中種種現象的探索,以及對他們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種需要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門課程能否為學生所接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必須依賴和藉助受教育者的主觀體驗,即學生通過自身生活經驗與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似性聯系來認同和接受它。因此,心理教育課程標準的建立不能沿用一般學科課程標準的邏輯體系,而應有新的思路。
既然心理教育課程不以傳授某一門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較為系統的知識為任務,那麼依據什麼來選擇其課程的內容呢?我認為,應依據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幫助成長、促進發展這一根本目的來確定課程內容。換句話說,什麼因素對於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最大,它就應當成為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即心理教育應該是生活邏輯和問題邏輯的。具體地說,心理教育內容應該包括知識、技能、態度三個方面。一是學習一些涉及面廣,程度比較淺,然而決非隨意拼湊的有關知識,使學生能科學地認識自身的心理,建立起為他們所接受的規范和價值。二是掌握一些應付刺激、明確感受、澄清疑惑、處理問題的技能,使之能比較從容主動地應付學習、生活、社會適應與發展方面遇到的問題。例如,初中生情緒變化多、幅度大,他們為此而困惑不安,不知如何分析和把握,往往被動應付,盲目地聽任情緒的支配,有的甚至導致行為失當。心理教育一是要幫助他們認識人類豐富多樣情緒的正常性,二是要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的技能。對他們來說,知識的了解是必要的,而如何排解消極情緒的困擾則是更需要的,如掌握發泄憤怒的恰當方式,學會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方法,等等。總之,這些技能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應以個人經驗為載體,根據中學生共同體驗或普遍經歷來選用。
技能雖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上,但教給學生時卻簡單明了、易於操作。三是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態度是對待任何人、觀念或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包括認識、情感、行為三個成分。」雖然一個人的態度更多的是以漸進方式在其生活經歷中逐漸積累起來的,與解決知與不知的知識學習和會與不會的技能掌握相比,態度的培養比較困難,但仍然應該是心理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面對學生事實上已有的或正確、或錯誤、或正誤相參的態度,可以通過課程,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促進他們形成開放的、積極的、正確的態度:正視身心變化,接納自己,接納他人,在較高水平上自覺地、積極地迎接來自自身和社會的挑戰,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發掘心理潛能。
如果以上對心理教育課程內容的考慮是合理的話,那麼在教學目標上也就不宜直接沿用學科教學中「識記」、「理解」這一類主要針對知識學習的基本要求,而應是心理教育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不同於學科教學的特殊性提示和要求。不然的話,無論怎樣強調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而最終任課教師還是會按學科課程的既定模式組織教學,即使是「應用」,也可能只是作業或考卷中將知識「生吞活剝」的書面應用,而少有個人的感受與體驗。其教學效果的評價也將仍然決定於按知識學習的要求組織的考試。最終出現成績的好壞與學生個體實際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相關的尷尬局面,這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
心理教育課程教材的編寫應有所創新,確定符合受教育者成長生活邏輯的編寫線索和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編寫形式。從國外境外比較成熟的教材看,大致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以北美地區此類課程為代表,以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的變化發展為線索,側重於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一條是以港台《輔導活動》為代表,以學生面對的社會適應、學習、擇業三方面實際生活內容為線索,側重於生活、學習、擇業 等方面的心理輔導。從實際效果看,各有千 秋,均受到所在地學生的歡迎。從學段看,前者較適合於初中生,後者較適合於高中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教材,在表現形式上,均充分考慮到現代中學生的特點,設計新穎,版式活潑,畫面生動,文字鮮活,學生愛不釋手,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心理教育課程在教學模式上應有所突破。傳統學科教學普遍採用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與其教材相對應,這是由學科教學以傳授系統科學知識為主的性質決定的。心理教育則不然,它主要不是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它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實際地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對個體心理來說,再精彩再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因而心理教育應當是一種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心理學認為,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於人的活動。心理教育課程應遵循這一規律,引入活動教學,並且將其作為這門課程的基本教學模式。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經驗分享、談話溝通、行為訓練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通過師生共同的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施加積極影響。在活動中建立起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的規范和價值,並以其促進學生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成長。
綜上所述,心理教育進人學校課堂,對處在身心變化高峰期的中學生是福音,對教育工作者則是挑戰。如果能在心理教育課程試行階段作積極探討和研究,勢必對我國心理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產生重要影響。
Ⅳ 什麼是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有什麼不同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的區別:課程標準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包含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標準的其中詳細表達教學目的的一部分。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課程為中介才能實現。
(4)心理教育與疏導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一)知識與技能(一維)所謂知識目標,這里主要指學生要學習的學科知識(教材中的間接知識)、意會知識(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等)、信息知識(通過多種信息渠道而獲得的知識)。
知識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知道動物也是有情感的;通過學習,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所謂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須的活動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二維)所謂過程,其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的知、情、意、行的培養和發展過程,是以智育為基礎的德、智、體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品質全面培養和發展的過程。
過程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認識分數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所謂方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並學會的方法。方法目標的表達舉例:通過學習,採用並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或問題探究的方法,或問題的觀察方法,或思維發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決xx問題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所謂情感,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所謂態度,這里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目標表達舉例:通過學習,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習,在交往中能表現出寬容、忍耐的態度。所謂價值觀。本指對問題的價值取向的認識,這里也可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
Ⅳ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課程標准
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規范和引導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特製定《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
教師教育課程廣義上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為培養和培訓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課程。本課程標准專指教育類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標准體現國家對教師教育機構設置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與評價,以及認定教師資格的重要依據。 (一)育人為本
教師是幼兒、中小學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研究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研究新成果,體現社會進步對幼兒、中小學學生發展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學生觀、教師觀與教育觀,掌握必備的教育知識與能力,參與教育實踐,豐富專業體驗;引導未來教師因材施教,關心和幫助每個幼兒、中小學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實踐取向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
(三)終身學習
教師是終身學習者,在持續學習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實現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的一體化,增強適應性和開放性,體現學習型社會對個體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專業理想,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更新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一)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幫助未來教師充分認識幼兒階段的特性和價值,理解「保教結合」的重要性,學會按幼兒的成長特點進行科學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學會把教育寓於幼兒的生活和游戲中,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保護與發展幼兒探究、創造的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幼兒園生活中健康地成長。
1. 課程目標 目標領域 目標 基本要求 1教育信念與責任 1.1具有正確的兒童觀和相應的行為 1.1.1理解幼兒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健康愉快的幼兒園生活對幼兒發展的意義。1.1.2尊重和維護幼兒的人格和權利,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自信心。1.1.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相信幼兒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幼兒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1.2.1理解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幫助幼兒健康成長。1.2.2了解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1.2.3了解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1.3.1理解教育對幼兒成長、教師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幼兒教育事業。1.3.2了解幼兒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幼兒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2教育知識與能力 2.1具有理解幼兒的知識和能力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幼兒年齡階段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2.1.3了解幼兒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幼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2.1.4了解幼兒情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熟悉幼兒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和規律。 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基本方法,理解幼兒發展的需要。2.1.6了解幼兒期常見疾病、發展障礙、學習障礙的基礎知識和應對方法。2.1.7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2.2具有教育幼兒的知識和能力 2.2.1了解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熟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教育目標,學會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2.2.2了解幼兒教育的基本原理,理解整合各領域的內容、綜合地實施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學會設計和實施幼兒教育活動。2.2.3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學會利用實踐機會,積累引導幼兒在游戲等活動中建構知識、發展創造力的經驗。2.2.4掌握照顧幼兒健康地、安全地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2.5了解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活動與促進幼兒發展。2.2.6了解與家庭、社區溝通的重要性,學會利用和開發周圍的資源,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環境。2.2.7掌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幼兒常見行為問題。2.2.8了解0-3歲保育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嬰兒保育教育的一般方法。2.2.9了解小學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幼小銜接的一般方法。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3教育實踐與體驗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1.1結合相關課程學習,觀摩幼兒的生活和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了解幼兒園教育的規范與過程,感受不同的教育風格。3.1.2深入幼兒園和班級,參與幼兒活動,獲得與幼兒直接交往的體驗。3.1.3了解幼兒園保教工作的特點和幼兒園各部門工作的職責和要求,感受幼兒教育實踐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2.1了解實習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指導下設計教育活動方案,組織一日活動,獲得對教育過程的真實感受。3.2.2 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幼兒園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2.3與家庭和社區合作,提高溝通能力,獲得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的實踐經歷與體驗。3.2.4參與不同類型的幼教機構活動和幼兒教育實踐活動。 3.3 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3.3.2 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幼兒的經歷與體驗。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學分要求 三年制專科 五年制專科 四年制本科 1.兒童發展與學習2.幼兒教育基礎3.幼兒活動與指導 4.幼兒園與家庭、社會 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兒童發展;幼兒認知與學習;特殊兒童發展與學習等。教育發展史略;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理論;學前教育原理等。幼兒游戲與指導;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幼兒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科學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藝術教育與活動指導;0-3歲嬰兒的保育與教育;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幼兒園教育評價;教育診斷與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等。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幼兒園班級管理;家庭與社區教育;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幼兒教育政策法規等。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師幼互動方法與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語言技能;音樂技能;舞蹈技能;美術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 最低必修學分40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50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44學分 6.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 18周 18周 18周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60學分+18周 72學分+18周 64學分+18周 說明:(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二)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理解小學生成長的特點與差異,學會創設富有支持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和求知慾;理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場資源的重要意義,學會設計和組織適宜的活動,指導和幫助他們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理解交往對小學生發展的價值和獨特性,學會組織各種集體和夥伴活動,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學校生活中快樂成長。
1.課程目標 目標領 域 目標 基本要求 1教育信念與責任 1.1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和相應的行為 1.1.1 理解小學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生動活潑的小學生活對小學生發展的意義。1.1.2 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1.1.3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1.2.1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快樂成長。1.2.2了解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1.2.3了解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1.3.1理解教育對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小學教育事業。1.3.2了解學校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學校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2教育知識與能力 2.1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小學生年齡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2.1.3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小學生建構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2.1.4了解小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小學生的交往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小學生發展的影響。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2.1.6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2.2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2.2.1 了解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課程標准,學會依據課程標准制定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2.2.2 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學會聯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對小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活動。2.2.3 了解學科整合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了解與小學生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課程資源,學會設計綜合性主題活動,創造跨學科的學習機會。2.2.4 了解課堂組織與管理的知識,學會創設支持性與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2.5 了解課堂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2.2.6 了解課程開發的知識,學會開發校本課程,設計、實施和指導簡單的課外、校外活動。2.2.7 了解班隊管理的基本方法,學會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體觀念。2.2.8 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診斷和解決小學生常見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2.2.9 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3教育實踐與體驗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1.1結合相關課程學習,觀摩小學課堂教學,了解課堂教學的規范與過程。3.1.2 深入班級,了解小學生群體活動的狀況以及小學班級管理、班隊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獲得與小學生直接交往的體驗。3.1.3密切聯系小學,了解小學的教育與管理實踐,獲得對小學工作內容和運作過程的感性認識。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2.1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案,經歷1-2門課程的教學活動。3.2.2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參與指導學習、管理班級和組織班隊活動,獲得與家庭、社區聯系的經歷。3.2.3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其他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3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3.1 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3.3.2 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學分要求 三年制專科 五年制專科 四年制本科 1.兒童發展與學習2.小學教育基礎 3.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4.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兒童發展;小學生認知與學習等。 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學校組織與管理;教育政策法規等。小學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小學跨學科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等。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師語言;書寫技能等。 最低必修學分20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26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24學分 6.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 18周 18周 18周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28學分+18周 35學分+18周 32學分+18周 說明:(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三)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理解青春期的特點及其對中學生生活的影響,學習指導他們安全度過青春期;理解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方式,學會創建學習環境,鼓勵獨立思考,指導他們用多種方式探究學科知識;理解中學生的人格與文化特點,學會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指導他們規劃自己的人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1.課程目標 目標領域 目標 基本要求 1教育信念與責任 1.1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和相應的行為 1.1.1理解中學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積極主動的中學生活對中學生發展的意義。1.1.2尊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與選擇性。1.1.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1.2.1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1.2.2了解中學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1.2.3了解教師的權利與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1.3.1理解教育對學生成長、教師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中學教育事業。1.3.2了解人類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學校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2教育知識與能力 2.1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年齡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2.1.3了解中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建構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2.1.4了解中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中學生交往的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中學生發展的影響。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2.1.6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2.2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2.2.1了解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熟悉任教學科的課程標准,學會依據課程標准制定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2.2.2熟悉任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學會聯系並運用中學生生活經驗和相關課程資源,設計教育活動,創設促進中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2.2.3了解課堂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2.2.4了解活動課程開發的知識,學會開發校本課程,設計與指導課外、校外活動。2.2.5了解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學會引導中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體觀念。2.2.6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中學生特別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2.2.7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和分享優秀教師的成長經驗。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的經驗。 3教育實踐與體驗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1.1觀摩中學課堂教學,了解中學課堂教學的規范與過程,感受不同的教學風格。3.1.2深入班級或其他學生組織,了解中學班級管理的內容和要求,獲得與學生直接交往的體驗。3.1.3深入中學,了解中學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機制。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2.1 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案,獲得對學科教學的真實感受和初步經驗。3.2.2 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參與指導學習、管理班級和組織活動,獲得與家庭、社區聯系的經歷。3.2.3 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其他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3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3.3.2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學分要求 三年制專科 四年制本科 1.兒童發展與學習2.中學教育基礎 3.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 4.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兒童發展;中學生認知與學習等。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等。中學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中學學科教學設計;中學綜合實踐活動等。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等。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語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 最低必修學分8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10學分 6.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 18周 18周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12學分+18周 14學分+18周 說明:(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四)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建議
在職教師教育課程分為學歷教育課程與非學歷教育課程。學歷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要以本標准為依據,考慮教師教育機構自身的培養目標、學習者的性質和特點,並參照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非學歷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要針對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需求,參照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提供靈活多樣、新穎實用、針對性強的課程,確保教師持續而有效的專業學習。
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優勢,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課程功能指向 主題/模塊舉例 加深專業理解 當代教育思潮、教師專業倫理、學科教育新進展、兒童研究新進展、學習科學新進展等;也可以選擇哲學、人文、科技等研究領域的一些相關專題。 解決實際問題 學科教學專題研究、特殊兒童教育、青少年發展問題研究、學校課程領導、校(園)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指導、檔案袋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教學診斷、課堂評價、課堂觀察、學業成就評價、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校(園)本教學研究制度建設等。 提升自身經驗 教師專業發展專題研究、教育經驗研究、反思性教學、教育行動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敘事等。 (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教師教育課程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做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實施工作。依據課程標准,加強教師教育質量的評估和監管,確保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質量。
(二)教師教育機構要依據課程標准,制定幼兒園、小學、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科學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結構比例。根據學習領域、建議模塊以及學分要求,確立相應的課程結構,提出課程實施辦法,制定配套的保障措施。建立課程自我評估制度,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程方案。
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完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確保教育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質量。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培養師范生的新機制。
(三)教師教育機構要研究在職教師學習的特殊性,提供有針對性的在職教師教育課程,滿足不同學習者的發展需求。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反映相關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聯系教育實際,尊重和吸納學習者自身的實踐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在職教師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