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的裡面的數學教學目標
1.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教學目標都分類的,長期目標,短期目標,課時目標,各不相同,你想知道哪個??
自己直接網路文庫搜索吧!
2. 如何制定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一、 培養學生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的學習意識,形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首先需要學生頭腦中具有「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的學習意識,並形成一種長久的習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少年局性,習慣之為常。」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們首當其沖的任務,同時新的課程標准還明確提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並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縱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自主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的意識淡薄,學習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單一被動問題,同時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師更是觀念落後,從而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實現培養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與創新學習的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並具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自身的發展呢?下面結合新課程理念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意識的激發,以及形成習慣的培養。
激發學習意識靠的是課堂教學中日積月累的引導和啟發,只有這樣持久的引導和啟發,學生才願意主動的去學習,才會形成持久的學習習慣。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一課時,課前我結合小學的年齡特點,製作了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上課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出示書本上《春遊》的主題圖,看到花花綠綠的圖畫,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個個小腦袋抬的高高的,眼睛直勾勾的盯著大屏幕,迫切的想知道:圖畫里隱藏著什麼數學知識,接著,我藉助同學們強烈的求知慾望,細致的給學生講解了什麼是「分」,如何去「分」,什麼樣的「分」叫「平均分」等,學生們對「平均分」的字面意思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緊接著就有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我知道了,分的時候每個人分的一樣,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分法呢?」聽到同學們有這樣的質疑,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預設的激發學習意識的目標達到了,下來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平均分」了,就這樣,利用多媒體激起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接著學生自主動手的意識也隨之而來,也就是說為「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邁出了成功的一步。「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對學生進行這種學習意識的培養,習慣也就形成了。
二、激發學生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還需要學生具有積極的「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的學習態度,而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恰恰就來自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有力的內驅力。新的課程理念背景下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加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和適應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自覺地訓練技能,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好學者不如善學者,善學者不如樂學者」,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曾說過:「沒有任何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才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將新課程理念下三維教學目標之一的「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到實處。那麼,下面我談一下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是如何調動學生經歷數學過程,體驗數學方法的積極性的。
在教學《找圖形的變化規律》一課時,我先是收集了大量生活中美麗漂亮的圖片,然後利用多媒體將它們作為「壁紙」,裝修了一間溫馨的「卧室」,課堂上,我將這間美麗的「卧室」展示給同學們,並提問:在這間漂亮的「卧室」中你發現了什麼數學知識?接著同學們帶著問題饒有興趣的欣賞起了這間「卧室」,欣賞完以後,大家開始匯報起了自己的發現,學生A說:「我發現了卧室中有四面牆壁,每面牆壁上都有美麗的壁紙做裝飾。」,學生B說:「我發現了每一面牆壁上的壁紙顏色和圖案都不一樣。」,學生C說:「我發現每一面牆壁上的壁紙中,每一行也不一樣。」
學生D說:「它們不僅不一樣,而且排列好像都有一定的規律。」學生E說:……等等,同學們都開動自己的小腦瓜,展開豐富的想像,各抒己見,聽到他們這樣的回答,我就乘熱打鐵的追問:「剛才有一個同學提到,每一面牆上的壁紙排列都有一定的規律,那麼有什麼規律?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想不想知道呢?」,生答:「想!」,接著我又問:「如何才能知道呢?」生奇答:「我們動手擺一下就知道了!」,我剛說完這句話,還沒有來得及說擺的具體要求,同學們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動手了。看到眼前的場面,我心裡暗暗竊喜,這節課中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方法這一環節就不需要我再做過多的引導了,同時我也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帶著這樣飽滿的學習熱情將圖形的變化規律探究清楚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起來,將學習的熱情帶動起來,課堂目標的落實就迎刃而解了.
三、 引導學生掌握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思想的方法,形
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要轉變角色,變「指路人」為」引路人」,引導學生掌握經歷數學學習過程,體驗數學學習思想的方法。新課程倡導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就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引導者,因此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改變以往的「教授者」,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獨立自主的、自由的發展。尤其是在數學課上,教師不再是一種「經師」,而是擁有正確教育觀念,具有反思能力,善於合作的探究者。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愉悅中達到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發展認知能力。從兒童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各種知識、實踐經驗帶到數學課堂中,促進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愉快中學習,掌握新知識。
如我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課前先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了「面積」的概念,即:「一個物體表面或者平面的大小」,然後我又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先根據自己對面積概念的理解,說一說你對長方形面積的認識。
生匯報。
師:根據剛才同學們的回答,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什麼是長方形的面積。
生(齊答):長方形表面的大小。
師: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長方形的面積,下面,大家來一起開動腦筋想一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某一個確定的長方形的面積呢?
生思考後匯報:動手實驗。
師:實驗前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或者知道些什麼呢?
生回答(比較凌亂)
師:下面先聽老師說,我們要想知道的是長方形的面積,現在我們的學具中已經有無數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辦法利用這些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來知道剛才長方形的面積呢?(是)但是該利用什麼辦法呢?
生:用這些面積是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擺滿剛才長方形的面,擺了多少個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多少平方米。
師:很好,我們剛才是探討了一下想法,接著我們就來動手實驗一下吧!
實驗完成。
師:我們以後不論工作還是學習生活,其中一定還會遇到很多求長方形面積的問題,像剛才那樣只用手擺肯定是不行的,下面你們接著邊動手實驗邊探究有沒有更好,更方便的辦法。(比如:得出公式,利用公式來計算)
生繼續實驗……
上面的教學,我只充當了學生探究體驗新知識的引路人,而其中的奧妙都是他們自己動手實踐經歷探尋得到的,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使「過程與方法」目標落實到位,而且還迎合了新得課程理念。
總之,「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一研究的繼續,還需要廣大工作在一線的數學教師的反復實踐和探討。
3. 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學目標和初中數學課程標准分別是什麼
(1)精簡教學內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學。 ①不再以整除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與倍數,而是在直觀的基礎上,通過乘法算式得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由於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區分整除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和經驗,對整除的含義能夠清晰的理解,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影響。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現「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藉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②「分解質因數」 和「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不作為正式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質因數」 及「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是作為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質因數」一直作為必學內容編排。而在本冊教材中,由於允許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分解質因數」失去了其基礎知識的作用,因此不再作為正式教學內容,而只作為一個補充知識,安排在「你知道嗎?」中介紹。 (2)增加了直觀和聯系實際。 以往人們普遍認為,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於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與現實生活無關;從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難以直觀。而小學數學的大多數教學內容的引出都注意從實際引入,注重提供直觀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注意內容的呈現、展開盡量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例如, 2、5、3的倍數的特徵的教學,例題和習題都增加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和插圖;用鋪地磚的問題情境引出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等。這樣的處理便於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有利於學生理解有關概念的現實意義,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開放性。 例如,「3的倍數的特徵」的得出,「做100以內的質數表」,找出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過程等等,都體現了放手讓學生探究,鼓勵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數學課程標准 中的教學目標是從哪四個維度論述的
數學課程目標分成四個維度: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這四個維度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在數學學習中,知識、技能與解決問題之間是一種遞進關系,知識、技能的掌握是問題解決的基礎,而數學思考(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則伴隨在上述目標的實現過程中。
5. 初中數學的新課標教學目標是什麼
一、教學內容解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解了圓的一些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利用圓的軸對稱性探索垂徑定理及其逆定理,然後根據對稱圖形的性質和推理證明的方法進行證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通過折疊,體會圓的對稱性,理解並掌握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經歷感受圓的對稱性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和意識,發展為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垂徑定理及其推論的學習,為下一節學習弧、弦、圓心角以及有關弦的計算和證明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教學目標設置知識和能力 1.探索圓的對稱性,進而得到垂直於弦的直徑所具有的性質。2.能夠利用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解決相關實際問題。過程和方法 1.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感受圓的對稱性,體會圓的一些性質,經歷探索圓的對稱性及相關性質的過程。2.進一步體會和理解研究幾何圖形的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相互合作交流的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領會數學的嚴謹性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積極參與的主動精神。教學重點 垂直於弦的直徑所具有的性質以及證明。教學難點 利用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准備 教師 多媒體課件學生紙、剪刀三、學生學情分析對於九年級學生而言,其實他們在第一、二學段已積累了一些對圓的認識,甚至也了解了圓的一些性質,也學過其它幾何圖形,經歷過探究其它圖形的學習過程,所以相對而言學習了解圓就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能力,但是由於目前農村中學優生流失較為嚴重,大部分是中下游的學生,他們分折和探究問題的水平很低,因此在分折概括,推理論證垂徑定理時是有一定困難的。四、教學策略分析以學生現有的經驗知識為基礎引入新課,讓學生先觀察幾組以前嘗過的對稱圖形,並了解它們的性質,然後讓學生動手摺疊圓,並觀察得出圓的性質—軸對稱性,再從圓是軸對稱圖形入手,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得出對稱軸垂直平分對稱點的連線,相對應的部分一定重合,即「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且平分弦所對的弧」,這里盡量再結合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探究、交流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形成。五、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師:觀察下列幾個圖形,它們有何共同點?等腰梯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用什麼方法可以判斷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引導出折疊的方法)(二)新課引入活動1:用紙剪一個圓,沿著圓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折,重復做幾次,你發現了什麼?由此你能得到什麼結論?(課件:探究圓的性質)學生活動設計: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操作結果,可以發現沿著圓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折,直徑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由此可以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任何一條直徑所在直線都是它的對稱軸.教師活動設計:在學生歸納的過程中注意學生語言的准確性和簡潔性.(三)問題引申,探究垂直於弦的直徑的性質活動2:按下面的步驟做一做:第一步,在一張紙上任意畫一個⊙O,沿圓周將圓剪下,把這個圓對折,使圓的兩半部分重合;第二步,得到一條摺痕CD;第三步,在⊙O上任取一點A,過點A作CD摺痕的垂線,得到新的摺痕,其中點M是兩條摺痕的交點,即垂足;第四步,將紙打開,新的摺痕與圓交於另一點B,如圖1.圖1圖2在上述的操作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弧?為什麼?(課件:探究垂徑定理)學生活動設計:如圖2所示,連接OA、OB,得到等
6. 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你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數學新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科培養目標是:
中學數學課程的總的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應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續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上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7. 2011版初中數學課標的教學目標有哪些內容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 化規律,並能運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 數等進行描述。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基本性質、變換、位置關系的過程,掌握三角形、四邊形、圓的基本性質以及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的基本 性質,初步認識投影與視圖、掌握基本的識圖、作圖等技能;體會證明的必要性、能證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從事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作出判斷並進行交流的活動,感受抽樣的必要性,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數據處理技能; 進一步豐富對概率的認 識,知道頻率與概率的關系,會計算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能對具體情境中較大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刻畫事物間的相互關系。
●在探索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換以及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的相互轉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能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並作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
●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
●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
●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圖表等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解釋結果的合理性。
●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驗數、符號和圖形是有效地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認識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可以獲得數學猜想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 性以及結論的確定性。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8. 《數學課程標准》的數學學習目標分為四個方面是
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在這個目標的指導下,人教版實驗教版材中不再獨立權設置「應用題」單元,取消對應用題的人為分類,而是分學段將「解決問題」與「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及「情感與態度」並列,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提出各種問題;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面對實際的問題,能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9. 數學課程標准中關於估算的教學目標有哪些要求
一、《課標》對「估算」有什麼新要求
課標修訂版中加強了對「估計」以及「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如何理解「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的估算?
例如:學校組織 987 名學生去公園遊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 8 元,帶 8000 元錢夠不夠?
解決此題的適當方法是把 987 人看成 1000 人,所以適當的單位是「 1000 人」。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是第一學段估算的核心。在對大數進行估計的時候,選擇合適的單位也很重要。教室到學校體育館有多遠,就應當選用米作單位。而從家到學校有多遠,就要選擇千米作單位。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就要用光年作單位。
第一學段的估算強調在具體的情境中選擇合適的單位,剛才的例子是選擇了 1000 人作單位。一般來說,估計教室的長度時,通常以「米」為單位;估計書本的長度時,通常以「厘米」為單位。也可以用身邊熟悉的物體的長度為單位,如步長、臂長等。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熟悉一些常見的計量單位真正了解其長短,大小和輕重等,並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表象。
二、如何把握估算教學的內容及其要求
(一)為什麼教
?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 有利於人們事先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是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方面。
? 為判斷計算器、口算和筆算結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據。
? 在具體情境中估算,有利於學生提高判斷、選擇的能力。
? 估算有利於培養學生做事的計劃性。
? 估算對學生後續的數學學習有重要作用。
(二)教什麼
關於「教什麼」要依據新課標中的要求,展開教學。至少教學要涉及「估算方法」、「估算策略」。
估算方法:
①湊整的方法。 如湊成一個整十、整百的數。
②取一個中間數。 如32、37、 30 和39這四個數求和,這些數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點,有的比35少一點,就取一個中間數35,直接用35×4,就大約地計算出了這幾個數相加的結果。
③用特殊的數據特點進行估數。如126 × 8,就可以想到125 × 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④尋找區間。 也就是說叫尋找它的范圍,也叫做去尾進一,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麼只看首位的時候,估得的結果就是它的至少是多少;進一就是首位加一,假如說278,就看成了300,首位加一,這樣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這樣得到一個范圍,就是尋找它的區間范圍。
⑤ 大小協調。 兩個數,一個數 往大了估,一個數往小了估,或者一個數估一個數不估。
⑥先估後調。
⑦利用乘法口訣湊數。 這種方法一般用於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數乘一個整十數、整百數或整百整十數,如果乘積最接近被除數,則這個數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 358÷6 ,用除數 6 乘整十數 60 ,其積 360 最接近被除數 358 ,那麼整十數 60 即是所求的商。
(三)怎麼教?
估算教學,不是單純的教給學生記住一種估算的方法,而是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使
學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義和價值,發展學生估算的意識。在這個過程當中,應當多增加一些學生的體驗,不斷地豐富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並逐步加以積累。
教學建議:
1. 整體把握估算教學,把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所謂整體把握估算教學,就是要把握自己所教估算教學部分的知識結構與地位,要知道自己所教學的估算知識部分在整個小學階段處於什麼位置 ? 對今後的估算學習能起到什麼作用 ? 要在自己所教的一段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 這樣一來在教學中就會做到游刃有餘,心中有數。
學習估算的開始階段,對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或許會影響一點教學進度或計算速度,這時老師不能為了趕進度而著急,應該給學生充分理解的空間和時間。要知道開頭的 「 慢 」 正是為了不久之後的 「 快 」 和 「 好 」 。
在教學中 首先要考慮估算的教學目標,如果把目標僅僅定位在就教會湊整估算,或是見到 「 大約 」 就要估算,做一些機械的訓練,可能就會給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定勢。而估算教學中,首要重要的如何培養學生近似的意識,這是我們數學教學本身應該關注的問題,應該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實施。
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對比中,選擇估算或精確計算,不斷地積累這方面的經驗。作為數學教師,要想辦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體的問題情境當中讓學生去感受,什麼樣的問題解決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問題解決一定要算出精確值,比如「全家吃飯」飯費大約200元,就是估算。沒有必要精確地計算。但作為飯店的收銀員就需要精確計算,估算顯然不行。
2. 要選好題目,提出好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教師,在教學設計當中,首先要選好題目,提出有估算價值的問題。比如,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你估一估這道題,它的商是幾位數?這個問題就有價值。另外,只有選好題目、提出好問題學生才能自覺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學生有了對估算價值這種體驗以後,他的估算意識才能不斷增強。
另外,鼓勵學生利用估算來驗證計算結果,養成好習慣。估算教學,要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意義和價值,結合學生的實際,尤其是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合適的問題,才能使得學生對估算的意義有深刻的體會,尤為重要的是,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和空間,通過學生的交流讓學生解釋過算的過程。
面對不同的算式,學生有時用計算器計算,有時用精確筆算,結果對不對,特別是積的位數、商的位數,准確不準確,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來確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圍,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來驗證計算的結果。估算意識的培養,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使學生逐步地養成一種習慣,形成這種良好的習慣以後,他會自覺地進行估算。
3. 鼓勵方法多樣化,重視交流、解釋過程,讓學生進行合理估算。
由於學生對於相關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思維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會多種多樣。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方法多樣化,應讓學生充分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演算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比較和優化。
估算結果是多樣的,要關注估算結果是否合情合理。在估算教學中讓學生交流估算方
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師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並結合教學內容作好估算示範。這種示範並不是包辦,而是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科學的范圍內進行估算,同時對好的方法加以強調,進行合理的估算。
4. 做好對估算的有效評價
( 1 )對估算意識的評價
首先看一個案例,摘自 TIMSS 的測試:
保羅用 $5 去購買牛奶、麵包和雞蛋。當他到達商店時,發現這三種食品的價格如下圖所示:
在下列哪種情況下使用估算比精確計算有意義?
A. 當保羅試圖確認 $5 是否夠用時;
B. 當銷售員將每種食品的價錢輸入收銀機時;
C. 當保羅被告知應付多少錢時;
D. 當銷售員數保羅所付的費用時。
這個題目設計的比較巧妙,它通過一個具體問題,考察學生能否在具體情境下對是否需要計算估算進行判斷,也就是考察學生是否具備了一定的估算意識。此題對我們的最大啟發是,估算意識也是可以考察的。因此在進行估算評價時,也要重視對估算意識的考察。
( 2 )對估算策略的評價
估算分為:一種是根據實際問題來進行估算,一種是脫離實際問題的情境,純算式的進行估算。
? 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結果合理即為正確
學生只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那這個估算就應該是合理的,這是針對著解決實際問題來說的。老師需要認識到,估算結果並不是與實際情況越接近就越好,只要合理即為正確。什麼是合理,只要估算的結果,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就是合理。
? 純試題的估算,只要結果落在一定的區間內,即為正確;但要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的認知實際,給予針對性的評價
有一些題目,脫離了實際問題情境,屬於純算式的估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不能簡單地把估算結果是否與精確值最接近作為唯一的標准, 只要能夠落在區間內,就視為是合理的。 這個區間,也就是它的取值范圍。
同時,不同年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評價標准。如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估算,它的估算結果落在一個范圍比較大的區間內,我們覺得就可以。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估算經驗,就要引導他不斷地進行再反思,再調整。舉個例子來說: 78 × 365 積大約是多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可能這樣估 70 × 300 ,或者 80 × 300 ,或者 80 × 400 ,這樣我們都可以視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計算技能以後,老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去進行反思,還可以估成 80 × 350 ,這時候的范圍就比原來要小多了。
? 數學中比較重視估算結果是否落在了合適的數量級中
數量級也就是十、百、千,萬……,換句話說就可以用 10 的多少次次方。如上面提出的 TIMSS 測試題中有一道題的備選答案很有意思,「史密斯家每星期的用水量是 6000 升 ,他家每年的用水量大約是多少升?」讓學生從下面的答案進行選擇。
A.30000 B.240000 C.300000 D.2400000 E.3000000
這正是在考察學生對數量級的了解。一年 52 個星期, 52 × 6000 ,結果為十萬數量級,再加上肯定比三十萬大,所以結果為 C 。
關於評價估算策略的問題,我們認為學生們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就應當
鼓勵他們大膽地嘗試,鼓勵他們積極解釋自己的觀點,交流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在課堂中涌現出來,教師要小心翼翼地去呵護住學生們的這份探究的精神,不要輕易地用一兩句話就否定一種方法。教師不要急於給予評判,給孩子一種寬松的氛圍,讓孩子不斷地學會調整,不斷地學會反思,提升孩子這種判斷的能力。
問題四:如何依託現實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一、《課標》中對「常見的量」的要求是什麼
在小學階段「常見的量」基本在第一學段出現,主要有貨幣單位、時間單位和重量單位。《課程標准修訂版》中這一部分內容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於《課程標准》中「理解常見的量」的具體要求,落實得還不夠到位。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有的教師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能夠認識這些常見的量,並能夠進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那麼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准確的落實「理解常見的量」這一具體目標呢?
二、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一)依託現實生活情境, 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數學課程標准中提倡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北京市宣武師范附屬第一小學耿爽老師上的《克和千克》,和北京小學走讀部朱潔老師上的《認識時間》,都能夠依託現實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體現和理解常見的量。
在《克和千克》一課中 耿 老師注重依託現實生活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學習(從超市中買回的各種商品及生活中常見的與克和千克有關的情境),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引入能較好的 激發學生興趣,同時給孩子發現數學問題的機會,也讓學生感受到「克和千克」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認識時間》一課中,朱老師將認識時間與學生在學校的作息時間相結合,這樣就能夠調動學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認識鍾表,理解常見的時間單位。
(二)依託現實活動情境, 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們親身經歷了才會印象更深。因此 除了依託現實的生活情境,我們還可以依託現實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常見的量,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時間觀念等。
例如: 「 克和千克」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學生雖然在生活中接觸過質量問題, 感知過輕和重,也曾經在商品標識上看見過千克、克,但多數學生都不知道它們是質量單位,不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 ,對於 1 克 或 1 千克 到底有多重,更是知之甚少。並且人們對質量的感受力並不強,同一物品掂與提、左手與右手、每人的承受力等,感受結果不同。同時物體的體積與物體的質量不一定是統一的,這些都給學生認識質量單位造成了困難。 宣武師范附屬第一小學 的 耿 老師,在教學《克和千克》一課中,就為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可操作的物品,為學生留出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夠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在感受 1 千克 和 1 克 的過程中,認識克和千克,同時幫助學生 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
再如:時間單位的認識 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概念,沒有可視可觸的形狀與顏色,看不見、摸不著,讓他們來掌握抽象的時間概念難度很大。所以發展孩子的時間感必須與日常生活的具體事件聯系起來,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體內容。 在《認識時間》一課中,通過讓學生體驗 1 分鍾能幹什麼?(拍球能拍多少下,跳繩能跳多少下,寫字能寫多少個),使學生體會、感受、理解 1 分鍾有多長,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三、有關「常見的量」的教學建議
(一)爭取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提前為學生學習「常見的量」積累生活經驗。
由於「常見的量」這一部分內容對於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生活經驗是否充足,將會影響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如果學生平時在生活中能經常接觸到相關知識,他就能在這一方面學得很好,例如:學生平時有經常跟隨家長購物的經驗,學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就會輕松很多。反之,生活經驗的缺失會使學生不易理解,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二)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將「常見的量」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
教學中應注重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使「常見的量」的學習更貼近學生。要注重為學生提供多重學習素材,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0. 數學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的總體目標包括哪四部分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知識與技能*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