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議論文課程標准解讀
⑴ 新課標下怎樣讓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學會「講道理」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 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 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論文正文
(1) 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a.提出問題- 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d. 結論。
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論文裝訂
論文的有關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經過檢查,再沒有什麼問題,把它裝成冊,再加上封面。論文的封面要樸素大方,要寫出論文的題目、學校、科系、指導教師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論文的題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寫在表皮上,不要寫裡面的補頁上。
2要求
編輯
題名
1.題名規范 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論文的特定內容,有助於選定關鍵詞,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2.命題方式 3. 撰寫 英文題名的注意事項 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②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③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 。 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作者
1.作者署名的規范作者署名置於題名下方,團體作者的執筆人,也可標注於篇首頁地腳位置。有時,作者姓名亦可標注於正文末尾。示例:王軍1,張紅2,劉力1(1.××師范大學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學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譯作者及其單位名稱的注意 [事項 ①]翻譯單位名稱不要採取縮寫,要由小到大寫全,並附地址和郵政編碼,確保聯系方便。 ②翻譯單位名稱要採用該單位統一的譯法。③作者姓名按漢語拼音拼寫,採用姓前名後,中間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復姓連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字,雙名中間加連字元,姓氏與名均不縮寫。例如: LI Hua(李華),ZHANG Xi-he(張錫和),ZHUGE Ying(諸葛穎)
關鍵詞
1.關鍵詞規范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通常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型大小編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按詞條的外延(概念范圍)層次從大到小排列。
關鍵詞一般是名詞性的詞或片語,個別情況下也有動詞性的詞或片語。應標注與中文關鍵詞對應的英文關鍵詞。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後。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關鍵詞應盡量從國家標准《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2.選擇關鍵詞的方法 關鍵詞的一般選擇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從其題名、層次標題和正文(出現頻率較高且比較關鍵的詞)中選出來。
正文
1.正文規范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1.參考文獻的規范及其作用 為了反映文章的科學依據、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供有關信息的出處,正文之後一般應列出參考文獻表。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致謝
一項科研成果或技術創新,往往不是獨自一人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在許多論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謝"。主要對論文完成期間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這是學術界謙遜和有禮貌的一種表現。
⑵ 通過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或《小學生寫作能力的評價》」
通過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解讀》或《小學生寫作能力的評價》」,請您與原課標對比一下,結合具體案例,談一談作文教學的變化。
作文教學有如下變化
1、刪掉舊版「40 分鍾能完成不少於 400 字的習作要求。
2、新增: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於將讀與 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要關注作文的寫作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筆的過程。
3、由過去的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 140 萬字,調整為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 14 次。
4、新增: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的 寫話趣;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要鼓勵學生大膽習作; 第三、第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 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對於作文的評價還須關注學 生漢字書寫的情況
現在的作文教學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觀,將作文課改換為表達課。改為「表達」有多方面好處:用「表達」在寫作教學中更能直接給教師和學生以一個明白的質的定性、定向。它將指令教師和學生從片面地以範文推動作文的寫作教學思路上退出,真正走上寫自己、寫生活的作文教學思路。這樣一來,可進一步將語文教學明確劃分為兩大塊:學習與表達。學習,指的是通過閱讀課文所實現的各種有關學習。它一方面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轉化為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表達,是指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知的生活內容傳達出來,包括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兩方面。將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並行訓練,形成一種互動的訓練。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說話頭頭是道,條理清楚,可寫文章卻下筆無言。此原因除上述的傳統觀念所致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缺少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結合的訓練。設立表達課,可彌補這一不足。
作文教學行為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作文教學素有語文的半壁江山之稱。作文關乎的不僅僅是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掌握,而且是素養的提高和心靈的豐富。作文教學歷來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更不用說創新作文,實在是硬骨頭一塊!但是不能因為它硬就避之不及,我們不僅不能迴避還要根據時代要求不斷更新作文教學。這也是當前所有中學語文老師面臨的一個最具挑戰性的課題。隨之而來的創新作文輔導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遇到的頭號難題,這里就我自學習以來實際作文教學中所得的點滴積累與各位商榷,望不吝賜教。1、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2、讓學生成為作文課堂的主人;3、開放學生思維方式,寫出創新作文;4、摒棄模式化,提倡個性化;5、關注學生審美情趣;6、鼓勵學生個性化表達。因此,在今後的作文教學中,我要要求學生聯系生活,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進而讓學生成為作文課堂的主人。在此基礎上,開放學生的思維方式,鼓勵其寫出創新作文。並注意關注學生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要求學生在寫作時摒棄模式化傾向,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觀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寫出情真意切、個性鮮明的作文。
⑶ 初中語文新課標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中對初中生(7~9年級)語文方面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
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
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
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
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12.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初中語文新課標解讀
學科特點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源於語文的交際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於語文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著重指明學生「應學什麼、怎麼學」,人文性則重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長時間使用,甚至影響事業、家庭的重工業。
課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語文邏輯思維能力——在生活中善於運用語文的能力。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學習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要重聽說讀寫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學生語文素養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階段定型的,閱讀速度高低就是最明顯的體現。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舊比較
1.語文性質功用的回歸: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2.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由內容分析本位而重視語感積累。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落實語言素養訓練方面的目標,這是保證語文課上出語文味的關鍵。在教學中要擺正篇章分析與學生感悟的關系,還是要講精彩講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當成幫助學生領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堅決反對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的分析。整體感悟絕不等於主題先行,主題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問題,因為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邏輯關系中應處理好演繹和歸納的關系。根據思維發展的規律來看,歸納教學優於演繹式教學,我們可以試想:中心意圖都明確了,再分析不是浪費時間嘛。
3.語文教學重心的轉移:由強調接受信息而較為強調搜集、篩選、整合、處理和生發(生發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識中心論而重視語文歷練實踐。
4.學習方式的倡導:由被動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簡單概括就是「對話(討論)」。
5.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激活:由課堂中心而接近社會生活。新教材的選文較接近學生年齡和生活實際,可供選擇學習的篇目多了。師生能夠自主地參與課程的開發,把「學什麼」的權利交給學生;學校和教師應有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教師應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自主性;學生與課程文本應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已經編定的課本」。語文教師應把自己置於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地位,應成為平等對話的引導者。教學內容應吸收學生的經驗,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求知慾、探究欲。教師不應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繹,而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既定的教案。
對話意識已深入教師內心,但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師生或生生間的討論,課堂教學不能僅僅著眼於怎麼教,僅僅關注教法的探索還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關注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重構。
6.新比舊更強調語文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的開竅學習。
7.新比舊更強調聆聽、口語表達與交際寫作。
8.以往側重從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上提出教學要求,新課標對三維、學習習慣明確、系統地提出了學習目標。
9.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實用、實際。個人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多用於搜集積累、習慣養成、課外延伸、激發興趣,不宜於公開課。
⑷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議論文的接受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教師在課上內也對課容文花費了很大的氣力來分析,但有一部分學生還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準文章的中心論點。在做議論文的練習時,同樣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手。特別是思辨性比較強的文章,有的學生乾脆就讀不知所雲。作文方面就更是差強人意。
⑸ 中學語文說明文,議論文,文言文說課模式,最好可以直接套用,急求!
文言文:
《岳陽樓記》說課材料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於「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卻忽略了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獨特情感的體驗,形成文言文教學模式的單一、固定化。無疑這樣的教學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更不能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因此,文言文教學必須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來把握,應該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一個領會的過程,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對文章對作者發表真知灼見的過程。充分利用信息資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資料整合的合作過程。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華,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學個性化、多樣化,從而達到新課標對中學階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學要求和教學評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教學理念
1、倡導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選擇古文《岳陽樓記》的擴展課,正是充分考慮到初三學生古文賞析的能力、評價作品的能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已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會感興趣於作品的文質兼美、立意高遠,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在老師的精心的指導下,學生在「能學」、「想學」的前提下,掌握學習古文鑒賞的策略,達到「會學」,為今後探究古文並「堅持學」奠定基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豐厚文化底蘊,實現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2、構建開放課堂。新課程強調將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者力爭將課堂創設成為探究、交流、合作的陣地。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中溝通,在相互啟發下補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表述自我的情感與體驗。這種自主、活潑的課堂會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和師生的共同發展。對於千古詠唱的岳陽樓其資料極其豐富,不是教師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學生智慧資源,鼓勵和引導學生藉助網路、現代媒體參與教師備課,在廣度、深度上創建開闊的課堂思維空間。
3、尊重個性體驗。教師用贊許的目光和適當的鼓勵,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賞的自由和發表見解的自由。讓學生把眼光集於作品的美感美質,關注作者審美意識的投射。引導學生由課本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倡導學生從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生發開去,引發學生對歷史、當代社會周圍事的評議,體現自己審美創造的個性。
二、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人教版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傳頌的名篇。不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遠。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體現其人格的魅力,彷彿一盞燈,至今仍給人以明示。它既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較好載體,也是適應新課改創建古文教學多樣化的典範課例。
三、學生分析:
初三年級,學生心理發展趨於成熟,在形象思維豐富的同時,抽象思維有了較深層次的發展。對於文學的欣賞不僅僅停留於感性體驗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與較高層次的審美。正是基於培養學生古文自主學習能力、開拓學生思維空間、提高文化品位、倡導個性分析的考慮,我選擇了《岳陽樓記》這篇結構美、語言美、立意美的文章並設計了本節拓展性教學。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文章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法,把握作者獨辟蹊徑、精心設計的巧妙;正確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
2、過程與方法:在學生充分搜集、篩選信息資料的基礎上,自主交流、積極探究,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通過師生交流、相互提高,達成審美意識的共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導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借鑒。
(二)、教學重點:體會作者設意的獨特,領會文章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領會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學方法:學生自主交流、師生合作探究,輔之以創設情景法。
(五)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展示中國古代被譽為「四大名樓」的圖片,配以古典音樂。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騷客對岳陽樓的吟誦。
2、合作交流::
嘗試以網路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慾望。課堂上通過小組成員自主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3、自主探究:問題一: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情況下,范仲淹選擇從那一角度為岳陽樓作記?問題二:文中哪些獨到之處使《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形成思維的交鋒,師生交流,達成共識。使學生能從審美的角度把握課文本身,理解作者寫景意圖所在。
4、思維拓展:在對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對作者為情設景、緣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領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確把握范仲淹的「憂樂觀」,進而聯及近現代的「今仁人」。評論之時充分給予學生言論的自由,讓其從感性的體驗上升的理性的分析,開拓課堂自由創造的空間。
5、創新訓練:在蓄積情勢的狀態下,以洞庭湖、岳陽樓煙波浩渺、雄偉壯觀的實景展示,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借景抒情寫出自己獨到的感悟。
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圖改變古文教學過於沉悶的課堂氣氛,過於固定的教學模式,體現新課改下對古文教學的要求,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真正達到古文教學與現代化教育整合,珍視傳統文化基因與創新審美相結合。這只是嘗試,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會促使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
----------------------------
《桃花源記》說課稿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陶淵名的《桃花淵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蘇教版語文初二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可以是文言知識的再積累、再鞏固。為今後的文言學習都大有裨益;況且,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 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
(2) 理清本文的線索。
(3) 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3. 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 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這節課主要採用問題導引法、啟發式、講解法。對於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啟發喚起學生的認知;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 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 分析學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討論法。文言的時代距離要求學生讀准音,讀透意,體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韻美,熟讀成誦。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第四、 教學過程。
(1) 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補充相關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查閱資料的習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預習成果,互相補充,使之對作者、背景有較充分的認識,有利於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教師可以簡要補充,並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檢查學生讀准音,讀順句,對句讀加以點撥,為學生課堂正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利用多媒體,配音、配畫引導學生讀准音,讀出韻味,增加課堂吸引力。
(2)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字、詞、句的含義。為減低難度,可以分段進行。學生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詞句的含義。這是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充分利用小組集體的智慧,相互學習,集中疑點當堂提出,其餘小組可以代答,教師只在有代表性的問題上啟發或解答,始終使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細心的作風,獨立發表見解的膽識。教師對於課堂活動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肯定,培養他們的信心。
(3)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基礎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作到及時反饋。題目應該眉目清楚,按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利於學生掌握。
(4) 教師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線索、層次;理解本文虛實相生、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問題設置要由表及裡,環環相扣,力爭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討論,主要利用多媒體出示這幾個問題:
桃花源是誰發現的?他在那裡見到什麼?後來他回來成功了嗎?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線索的什麼?
你喜歡桃花源嗎?請用畫筆描繪出這幅美麗的風光,並用詞語概括它的特點。可以推選擅長美術的同學在多媒體上展示,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筆下桃花源是這么美麗,那當時的實際社會環境如何呢?結尾「不復得路」給你什麼啟發?這其中寄託了作者什麼樣的理想?
(5)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配樂、配圖朗誦,學生自由聽讀,跟讀,在重新認識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6) 作業布置: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 ,有啟發性。因此本課作業定為——
練習三的字詞含義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幅桃源的圖畫
第五、 板書:力爭新、實、精
桃花源記
線索:
桃花源:
寄託的理想:
-----------------------------
議論文
《紀念白求恩》說課材料
今天我交流的是議論文題材的文章,題目是《紀念白求恩》。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 :7~9年級的學生能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能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
《紀念白求恩》是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一課,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本文是毛澤東在1939年12月21日 所作的。此時,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本文是一篇結構清晰、論證明了的議論文。毛澤東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質,他把對白求恩精神的評價提高到共產主義精神的高度,並把他的共產主義精神分析為國際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三個方面,號召全黨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精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三個分論點依次是: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習白求恩的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白求恩身上所具備的共產主義精神及其各種表現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機會。
因此,我將本次學習的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掌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過程和方法目標:誦讀、自主、合作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精神,引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知道「議論」這種表達方式是用來表達思想觀點的,但缺乏對「議論」的邏輯認識和議論文的整體感知。於是,本文學習的重 點確立為議論文三要素的學習,包括: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了解論據的種類;初步學習論證的方法,尤其是對比論證的方法。本文設計的政治術語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於是本文學習的難點確立為: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鑒於是初學議論文,為避免空洞地學習文體知識,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反復誦讀,在對全文有了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後理清思路,提煉觀點,進而分析討論,使學生對知識有生動而系統地把握。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情景導入
先配樂,設置情境,讓學生自由誦讀朱子奇的詩歌《白求恩紀念歌》,初步感知人物。
學生討論,讀詩時有什麼感悟?
教師導語:一名醫生,一個加拿大的共產黨員,本著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遠涉重洋,幫助與他毫無關系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並為之犧牲。他的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贊揚和學習么?毛澤東的這篇《紀念白求恩》會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接這一導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也為以後解決學習難點,理解政治術語作鋪墊。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分幾個層次閱讀,使學生逐層地感知文章。
第一步,聽讀,大屏幕出示聽讀要求:感受文中感情,解決字詞。之後,教師通過大屏幕檢測強調本文的重點字詞,主要是四字語。這一部分體現雙基教學。
第二步,自讀,出示自讀要求,大聲朗讀,勾畫出重要的語句。同時,教師提示問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紀念么?找到文中標明作者目的或觀點的語句。
第三步,速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提煉出文中的幾個觀點。讓學生整理思路,回答問題。
問題探究。
問題1、全文的主要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由議論的表達方式引出議論文的概念及三要素:
議論文就是分析事理,闡明作者觀點和主張,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問題2、什麼是論點、論據、論證呢?
用幾何證明題的形式形象地解釋這三者的關系。
問題3、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鏈接論點知識,出示,結合學生找出的重要觀點的語句,讓學生判斷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介紹共產主義精神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最高理想,它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作的。為此,白求恩可以拋棄國家之家的界限,來幫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運動。解決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問題4、作者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論點?從文中找到依據。 連接論據知識。先看中心論點,找到作為依據的兩段文字。大屏幕演示兩段文字,要求學生判斷兩段文字各自的表達方式。通過討論的方式理解兩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論據,並區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在明確了論據的知識點以後,學生實踐,找出文中三個分論點的論據。
問題5、使用論據是要講求一定方法的,只知道論據是不夠的。此時,學生明確了論點,理解了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因勢利導,介紹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也就是論證方法。大屏幕上演示四種論證方法: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方法內容教師口頭作介紹,讓學生去判斷文中採用對比論證的文字,並完成大屏幕中的表格,說說對比論證有什麼好處?
品味語言:
要求學生找到文中最欣賞的句子,並說出其精彩之處。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由教師提煉出重點句子在全班賞析:
先是知道誦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並解釋理由,該句套用「就是一個……的人」的排比句式,從人格、品質、修養、志趣和人生意義五個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紀念」的重要意義,句式由短而長,語意豐滿,氣勢磅礴,如同贊美詩一般,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大屏幕演示練習題,強調背誦。
體驗反思:
學生小結本文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再次回顧白求恩身上的這種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同志的極端熱忱。我們剛剛經歷第74個國恥日「九•一八」,而今年又恰巧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引導學生聯系現實討論:我們能從白求恩身上學到哪些?
探究性作業: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這樣的一句名言:「空袋子難以直立」。
(1)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一種生活現象,更蘊藏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請說出這個道理:
(2)請說出一個能證明這個道理的事實論據。
設計這個作業的原因是因為提煉觀點和舉出相關事例對我們的學生來說較容易,學過幾篇議論文以後再要求學生寫一篇較短小的議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真實,論證力求得當。
設計反思。
教學中,既注重教師的引導,有機遇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通過上述的學習我們的學生會隊以論文有初步的了解。選作本課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讓學生受教育,引導學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言行,我想在體驗反思之後是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
本文是議論文,文風嚴謹,如何突破嚴謹和較強的邏輯性,讓學生較為輕松有趣的學習議論文是設計課件和教學中考慮最多的地方。
----------------------------
說明文
《中國石拱橋》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
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准,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 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了解中國橋梁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①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准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了解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啟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於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著,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後,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 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葯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須。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徵。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後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於學生了解文意。
了解說明對象。培養學生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後,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並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給出標准答案,並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⑹ 新課標的議論文常有哪些立意呢勇氣,創新什麼的具體有幾種呢
寫作講(十)關於議論文11-15講
第十一講 條分縷析話議論
1、確立中心
議論文中心論點的確立應遵循四個原則——准、深、穩、新。
「准」包括審題的准確性和文章思想的正確性。准確性是指能吃透題目或所提供的材料,毫無差錯地把握旨意;正確性是指觀點要鮮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不含糊,符合馬列主義原理和審美情趣。
「深」就是要能全面駕馭題目或材料,多角度剖析和思考,能透過現象觸及到問題的實質,深入挖掘其中蘊涵的思想意義。
「穩」是指要嚴格按照要求作文,不要過分「標新立異」,要平穩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否則就會弄巧成拙。
「新」是指不人雲亦雲,亦步亦趨,能言人之未曾言,發人之未曾發,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
2、擬好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於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議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致,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於閱卷者准確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如《誠信不可拋》、《科技與人文齊飛》、《移植的記憶,創新的殺手》、《堅強——我不朽的信念》等文題,均是鮮明、奪人眼目的好題目。在鮮明的基礎上追求形象、生動和富有個性,則是議論文擬題的更高要求。這類文題能抓住閱卷者的視線,使之觀其題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如文章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擬題為《學會在別人的唾沫中游泳》,別致中顯出幾分幽默,令人產生一睹為快之感。
3、開好頭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准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4、中間段寫好首句和末句
議論文的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楚,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典型,關鍵在中間段的寫作。而結構、條理、論證和論據等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細則,因此,寫作議論文要盡量符合這些標准。
常見的論述模式是:首句為小論點或承上啟下的過渡詞句;中間圍繞小論點,運用恰當的事實、理論論據,或針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分析說理;最後結合論述內容寫一兩句小結的話語。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寫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脈絡,顯示全文的論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體論證結構常用正反對比式。許多道理只要從正反兩面說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論述嚴密。在考場中熟練地運用這種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開寫作,減少失誤,節省時間。同時,它可使閱卷者能便捷地依據評分標准,在中檔以上分項計分,避免不利於考生的個人評分因素出現。
5、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沒有血肉是不可想像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典型的論據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與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實,切合題旨。其次,選用的論據要棄舊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學作文,記住幾個經典論據,如司馬遷、居里夫人、張海迪,變換著角度使用,把它們當做萬花油。其實,這些論據就算典型,用多了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選取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論據說理,使閱卷者在閱讀時產生新鮮感,效果會更好。另外,有些同學習慣用古代事例闡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聯系實際,無時代的活水,也不能達到充分說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時尚言論和當前媒體普遍關注的事例輔助說理,加強說理的針對性、時代感,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6、結好尾
結尾是全文內容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著名作家師陀曾說:「寫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考慮好結尾。有了結尾,如何開頭,中間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結尾當如豹尾,響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奮進。如魯迅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於閱卷者看完結尾後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
7、語言形象暢達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准。議論文的語言,要准確鮮明,生動形象。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常擺出說大道理的架式,將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術語一股腦搬出來,以求說理的充分、透徹,但效果適得其反。
一個道理有一千種說法,要盡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要顯形象生動之效,除了採用比喻、類比、事例等論證方法外,形象暢達乃至華美的語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評論加入WTO後中國文化將怎麼樣的文章,其引語:「WTO之後,全球的文化隨著雄厚的資本入境,迎接或抵抗著民族主義的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如何享受資本之中的快樂。」這段話雖簡明,但失之簡朴,如果稍加修飾,頓覺滿目光華:「WTO之後,全球的文化攜資本的凌厲之風而來,迎接或抵抗著不再具有史詩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文化人需要學習的,是在資本之中快樂地舞蹈。」同是說理,修飾之後,用語雖繁,但神秀意滿,令人賞心悅目,毫無枯燥之感。
修飾議論文的語言,注意運用比喻、排比、對偶和反復等修辭,使文章形成華美流暢感;注意運用假設句、反問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強不可辯駁之勢。修飾語言之功,雖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積久成習,自然會有長進,寫出讓人如仰巍巍高山,如逐滔滔江河的說理雄文、美文。
例文1: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我該相信誰的話呢?又是否問過自己:是相信別人重要,還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實際上,相信別人與相信自己同樣重要。我們既不同意固執、自傲,也不懦弱,毫無主見。因此,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相信自己對一個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人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要他學什麼,他就學什麼,自己毫無主見,你生下來難道是為父母而活的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總有一天你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他們無法再告訴你該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須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會中去鍛煉,去摸索。只有這樣你才能在社會中體現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無法體味人生的真諦,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那麼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你就必然被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無用之人。像因為充滿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楊利偉,作為一名飛行員,如果他對自己不夠自信,怎麼可能沉著地走入太空船,成為中國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們應當擁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僅僅是相信自己,也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相信別人,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路如此漫長,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犯錯誤,總會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時發現,並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盡量完美,這個時候,光靠自信,那是遠遠不夠的,就必須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汲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難。古語說得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唐太宗沒有聽取魏徵的諫言,對自己進行批評,怎麼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達·芬奇沒有聽取他老師批評,怎麼可能成為世界著名畫家……所以,我們也要注意相信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永立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所以,在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同時,也請記住一句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評析:本文是一篇規范的議論文,開篇採用設問的方法,提出論點: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接著緊承兩個分論點: 相信自己對一個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我們還應當相信別人,多聽取他人的意見。最後再次強化論點:我們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結構嚴密,條理分明。文章所引用的楊利偉、唐太宗、達·芬奇的例子很有說服力。
8、如何設置議論文的分論點
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時常犯這樣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觀點之後,接下來便是舉例,例子舉了一個又一個,看看字數差不多了,便收尾簡單照應一下中心論點。結果形成了「論點+論據」的格局,這樣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強及格。
當一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明確之後,如何准確地分解成幾個分論點,這是寫好議論文的一個重要環節。分論點是與中心論點相對而言的,但又從屬於中心論點,為論證中心論點而服務的。一篇文章圍繞中心論點,一般要分解出兩個以上的分論點,這樣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文章才有說服力;如果不設置分論點,或者分論點立得不好,中心論點就得不到有力的證明。那麼,如何設置分論點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分解方法。
1)、概念分析法。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論點中的關鍵詞語,對這些詞語加以分析,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有助於我們對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如「說『面子』」,有篇文章論證的中心是「維護國家人民尊嚴的『面子』不可丟,太看重個人『面子』的思想不可留」。要論述這個中心,必須分兩層來說:一是強調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尊嚴;二是強調不要太注重個人的虛榮。這就是從中心論點中分解出來的兩個分論點。
2)、因果分析法。這里的「因」是指分論點,「果」是指中心論點。在確立了中心論點(果)後,再來分析達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如要論證「青年時代是黃金時代」,可以先提問一下,為什麼說青年時代是黃金時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幾個分論點:①青年時代是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時代;②青年時代是積累知識,增長才乾的時代;③青年時代是建功立業的時代。這三個分論點分別從三個不同角度證明了中心論點。
3)、辯證分析法。它包括兩個方面:①對中心論點進行正反對照分析,②對中心論點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①正反對照分析,如要證明「實踐出真知」,我們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立論:a、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b、不參與實踐,不從實際出發,閉門造車,就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正反對照,就可以進一步明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②一分為二地分析,如要論證 「成才的關鍵不在於逆境」,便應該一分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許多事實證明了這一點;b、並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這兩個論點看似矛盾,但都統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總論點之下。
4)、條件分析法。這里的中心論點是指結果,而分論點是指滿足結果的「條件」。如要論證「爭做跨世紀的接班人」,對於這個題目就可以採用條件分析的方法,先設想一下,「要做跨世紀的接班人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這樣就可以得到下列三個分論點:①要有報效祖國的決心,②要有過硬的本領,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5)、比較分析法。這是將中心論點展開為分論點常用的比較簡易的一種方法。如「常立志與立長志」,這篇文章的中心是提倡樹立遠大志向,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論述時,可以把「常立志」和「立長志」這兩種做法進行比較,分析它們各自的特徵和不同的結果,通過比較闡明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並且為之奮斗才能有所建樹。
以上是我們常用的幾種方法,如果一時想不到好的分析方法,我們還可以採用一種常規的分析方法,即面對論題,可以提一些問題,如「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就此列出分論點,然後再進行篩選。何永康先生曾經說過:「在高考作文中,由於通篇字數有限,每一小論點的闡述最好控制在260字左右,大體闡述過程是:先用幾句話點明小論點,然後再簡要地分析議論一番,接下去可聯系實際,擺出事實,最後收攏。」這段話較具體地講明了一個分論點的實施過程。
例文2:語言,架起溝通的橋梁
人類與其它動物不同的一個地方是,人類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語言為人類彼此間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我們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語言,有時是化解誤會的良葯。趙國的大將廉頗妒忌被趙王器重的藺相如,揚言要使他難堪,而藺相如卻處處避免與之發生沖突,眾人不解,藺相如的一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道出了他的心聲。這句話亦使廉頗消除了對藺相如的偏見,他負荊請罪,最終與藺相如成為刎頸之交。藺相如的那句擲地有聲的話化成了一座橋梁,使兩位大臣的心得到溝通,使廉頗了解到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許多誤會得以消除,不少心靈的隔閡能被沖破。
語言,是傳遞關愛與理解的信鴿。現代社會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不聽自己的話,許多孩子也埋怨家長老是不理解自己,總是束縛著自己。這種狀況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點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太少。有的家長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讀書,不要分心,這不能算是關愛。真正的關愛應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有一些家庭會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讓一家人能夠說出各自內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細聆聽兒女的心聲,兒女默默記住父母的教誨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進了彼此的溝通。語言就像信鴿一樣,把一方的心聲傳送到另一方,從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令家長找到表達關愛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體恤家長,懂得該如何報答父母。彼此的語言交流,令溝通與理解的大門敞開。
語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當,就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馮婦葬身火海的寓言,發人深省,如果語言表達准確,這種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發生。因此,學好語言的表達,對溝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語言這座溝通的橋梁,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語言,溝通才會變得順暢;有了語言,溝通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評析:從內容上看,本文緊扣「語言與溝通」的關系展開議論,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從「語言有時是化解誤會的良葯」「語言是傳遞關愛與理解的信鴿」「語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當,就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藺相如、馮婦一個正例,一個反例,相互映襯,對比鮮明。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事例,既富有生活氣息,又使感情顯得真摯。從表達上看,本文符合議論文的表達要求,採用了「總—分—總」的行文思路,條分縷析,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從發展等級上看,本文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稱得上是一篇認識深刻的議論文。
第十二講 議論文寫作思路拓展
議論文寫作思路拓展
議論文寫作要有理有據。有理,就是觀點正確,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和人們的是非觀念。有據,就是有論據。觀點正確,還往往不能讓讀者信服,必須拿出足夠的證據來,才有說服力。論據有的是理論規律,有的是客觀事實。不論哪一種論據,要想做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必須注意下面幾點:一要真實可靠,不論是敘述事實還是利用別人的話,都不能有半點出入;二要典型,也就是所用的論據最有說服力;三要新鮮,也就是別人沒有用過的、新鮮的論據會引起讀者的注意,印象深刻,說服力也就強。
當我們做到了以上所說的,如何拓展思路就成了議論文寫作的關鍵問題。那麼,怎麼拓展思路呢?
一、橫向拓展。學生寫議論文,側重議論的是「為什麼」。那麼,在中心論點前面冠以「為什麼」後,就可把它看作一個問題來思考,有那些理由可以用來回答這個「為什麼」,盡可能想得多一些;接著把每一方面的理由概括為一個陳述句使之成為分論點;再斟酌這些分論點,進行取捨、組合,使分論點之間形成平行、並列的關系。例如《外表美和內在美》一文的論述思路可以這樣展開:
論點:要注重外表美,更要注重內在美
分論點:
1、我們要講究服飾的美觀大方,更要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
2、我們要說的漂亮,更要幹得漂亮。
3、我們需要漂亮的文憑,更要有漂亮的水平。
4、產品需要好的包裝,更需要信得過的質量。
分論點中,1、2、3、4是並列關系,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注重外表美,更要注重內在美」的中心論點。
二、縱向拓展。為了是文章富於說服力,又容易被人接受,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展開論述,一層一層更接近事理本質。例如《不能人雲亦雲》一文的論述思路可概括為:
論點:不能人雲亦雲。
分論點:
1、人雲亦雲的表現。
2、人雲亦雲的危害。
3、人雲亦雲的本質、思想根源。
分論點中,1闡述表象,2分析危害,3提示本質,層層推進,論點更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三、既論述重要性,又論述必要性。所謂論述重要性,就是論述正確的思想、行為能產生好的結果,錯誤的思想、行為會導致壞的結果。所謂論述必要性,就是論述對中心論點來說「非這樣不行」的理由。學生平時的寫作中,「重要性」往往會論述到,因為它與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直線型」的,是顯性的,馬上會想到;而「必要性」卻很少議及,因為它與論點之間的關系是非「直線型」的,是隱性的,不認真去思考就不易想到,因而成了不少學生論述中的「盲點」。如《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一文的論述思路可概括如下:
論點: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
分論點: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常人更有失。
2、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聽忠告,利己又利人。
4、不聽忠告,害己又害人。
5、有者改之,無則加勉。
分論點中,1、2論述必要性,3、4論述重要性,合起來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分論點5論述「怎麼樣」的問題。
四、既從人們對論點所含事物的態度、做法及其結果方面論述,又從該事物具有的特點方面論述。例如《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一文的論述思路:
論點:要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
分論點:
1、韶華易逝,青春難再。
2、青年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
3、珍惜青春年華,必有所成。
4、虛擲青春年華,必將抱恨終身。
5、珍惜青春年華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需要。
分論點中,1、2論述論點所含事物本身具有的特點,3、4論述人物對論點所含事物的態度、做法、結果。
學生作文中,僅涉及後者的居多,因而論述思路狹窄,力度不足。但若再能從「青春年華」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方面去論述,思路開闊了,說理充分了,論證的力度就大大增強了。
五、從反面設問拓展。即在正面論述之後,再從反面設想別人會提出什麼理由來反駁自己的觀點,接著批駁別人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如清朝人洪亮吉《治平篇》的論述思路:
論點:治平日久,人口激增,此足慮也。
分論點:
1、生活每況愈下,入不敷出。
2、隙地未盡辟,閑廛未盡居也。
3、天地有法,君、相有法。
分論點中,1是正面論證觀點;2、3是從反面設問(若能把閑置之地全開墾出來,把空屋都利用起來,人口激增之事不足慮;以為天地會用「水旱疾疫」抑制人口激增,統治者自有解決人口激增的多種辦法),然後加以駁斥,從而得出「盡辟隙地」、「盡居閑廛」無濟於事,天地無法,君、相無法的結論,也讓人徹底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論述的思路拓寬了,論點也就更有說服力了。
六、從辯證角度拓展。有些題目,如《文憑與水平》、《模仿、借鑒、創造》等,都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它們往往既有聯系又有矛盾。分析這些概念有些什麼聯系、什麼矛盾,可能有哪些發展變化,如何促進它們的轉化,就得從辨證角度展開論述。如《文憑與水平》一文的論述思路:
論點:既需要文憑更需要水平。
分論點:
1、文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平。
2、在一般情況下,文憑是衡量一個人水平的最簡便、最直觀的標准。
3、文憑並不能完全反映水平。
(1) 文憑相同,水平不一定相同;
(2) 水平是個變數;
(3) 有文憑不一定有水平;
(4) 沒有高文憑不一定沒有高水平。
4、有文憑而沒有水平,日子難過。
分論點中,1、2論述「要有文憑」,3、4論述「更要有水平」。
七、材料分析示例
1、材料:
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問他是怎麼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他說:其實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裡,我只是將其多餘的邊角去掉而已。在人生當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邊邊角角,就能獲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請以「雕塑自我」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注意:(1)立意自定;(2)文體自選;(3)題目自擬;(4)不少於800字。
2、思維方法提示:
一)、從雕塑的內容方面入手(橫向思維)
1)、雕塑健康的體魄
2)、雕塑淵博的學識
3)、雕塑高尚的品質
二)、從雕塑的方法方面入手(縱向思維)
1)、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2)、要充滿自信
3)、要持之以恆
4)、要尊重個性
例文3: 穩中求勝
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
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沉迷於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作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
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沉穩從無欲而來。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慾,做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只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慾,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慾,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慾,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
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
評語:這是一篇「規范」的議論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之後,便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的論述:「沉穩從志而來,沉穩從難而來,沉穩從無欲而來」。令人可喜的是,這三個分論點,並非在同一平面上展開,而是「層層深入」。文中所用例證,均采自高中語文課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劉備、孔明、班超、林則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為人所熟知。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古典詩文如《出塞》、《過秦論》、《阿房宮賦》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來」,且運用得十分熨帖。文章語言簡潔明快、干凈利落。
⑺ 初中語文新課改的幾點看法
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來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改變教學觀
觀念是先導,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准,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新課程標准下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二、課堂教學要靈活多變
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就喜歡設計好話題,讓課堂教學在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認為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預先設定固定模式,可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源於個人的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鼓勵學生即興發揮,超越預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靈活多變授課,不受教材、課本、課時的限制。我選取三篇分別代表著親情、友情、鄉情文章為一個單元並設計為討論課,以學生討論為主。每六個同學分成一組進行討論,講述自己對三種情感的感受,然後每小組選一名同學發言。但是,有的小組還討論到了其他的情感:愛情。這也超出了我預先設定的范圍,但我認為,中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時期,對愛情有一種迷惘、渴望,討論愛情,也更貼近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愛情觀,從而有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所以我決定不再限定討論的范圍,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空前活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積極。
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得到充分的發揮
語文的動態特徵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乾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的弊端就在於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滿堂講、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記。講授內容陳舊老套,千篇一律,無非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之類。學生聽得索無味,昏昏欲睡。而學生自身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會、見解以及情感態度得不到重視,也沒有表達的機會。學習過程中只有接受,沒有思考,只能接受標准答案而無法形成和堅持個人見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喪失了獨立學習的能力,熄滅了探索的動力和興趣,最終遭到扼殺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只能抱著一堆現成的結論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識幾乎空手而歸。這種狀況是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缺陷。
切實改變這一現狀是這次語文新課改的重要著力點。語文新課標將「過程與方法」列為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之一,強調不但要重視學習的結果,而且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要研究和關注學生在什麼樣的過程中、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各階段的教學目標中,也對學習過程和方法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階段的閱讀目標中,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閱讀議論文,要能「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
五、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能力的構建,而能力的構建主要通過活動來實現。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項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把同學們學到的語文知識有理論變成實踐。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同學們欣賞優秀的影視作品,並要求寫觀後感,提高他們的語文寫作水平;向同學們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組織同學們參加朗讀比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同學們成立文學社團,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鼓勵同學們自編話劇,小品,相聲,提高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開展當前熱點話題的辯論賽,培養同學們主人翁意識,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同學們不僅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學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在課標中如何體現
自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公布,語文新課程開始實驗以來,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過各種途徑對課程改革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現在課程改革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課程改革的成績也已得到比較廣泛的肯定。通過在教學第一線的調研和對多種媒體的搜索,獲取了對語文課程改革和對課程標准各種意見的材料數十萬字,根據課程標准修訂工作的需要,選取一些批評意見和對課程標准修改的建議,經過梳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綜述。
一、關於課程性質和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提法,一些語文教育研究人員提出質疑與批判,紛紛提出自己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見解,比如言語說、文化說、懸置說、消解說,等等,莫衷一是,沒有取得一個可以替代課程標准中提法的共識。而近階段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討,更多的是關注教學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如何統一才不至於厚此薄彼,左右搖擺?有人提出:「 關於語文課程本質特性問題的認識,如何跳出『一兩個詞+性』的刻板定式。放棄自以為是、抽象的無謂爭論,才有可能在實質性目標問題上同心協力『逼近本質』」。
課程標准(實驗稿)公布的開始階段,有人對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展開尖銳的批評,現在多數人已經接受這一概念,在這方面的討論,關注較多的則是語文素養的內涵,語文素養與語文素質、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區別,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語文素養等。
二、關於課程內容
《全日制義務語文課程標准》中沒有設計「內容標准」,對此語文教育領域里有較多的批評。
有人嘗試對語文課程構建「內容標准」,目前重點圍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開發路徑。前者認為課程內容由語文學科知識要素和語文活動內容要素構成;後者指出建構語文課程內容要從掌握言語活動的基本規律、進行言語行為策略和實踐活動、研究與借鑒言語成品的經驗和內涵、言語作品經典選粹與文化常識等四個方面入手。有人論述了教師合理選擇語文知識的必要性,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取決於教師對知識是否合理取捨、選擇。「要追求語文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和發現出來的,帶有鮮明的個體化色彩;」有一種觀點談到,重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以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和兒童文學經典為主。由此,引發了一些關於語文教學中注重「雙基」,甚至「三基」的討論,也因此引發很多整合課程資源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在這方面也沒有比較一致的認識,探討和爭論還在進行。
三、關於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
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對於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又掀起了一輪討論熱潮。大家希望在課程改革中,能從新理念進而深入到具體教學問題的研究。
1、關於識字寫字教學
關於識字寫字教學的研究中,關注最多的是識字寫字教學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寫字教學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學生書寫的現狀還遠遠不能樂觀。通過對四套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的選文進行字頻統計分析後發現,語文教材對如何使學生實現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關於閱讀教學
語文新課程在閱讀教學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關於閱讀教學,也有一系列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自我實現、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追求生命價值等等。
此外,還有關於閱讀教學的策略、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釋義觀、閱讀狀況的評價機制、課外閱讀等問題也引起大家熱議。
3、關於寫作教學
關於作文教學,引起的討論和意見也比較多。有人問:我國的語文課為什麼幾乎沒有寫作教學?還有人從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比如忽視學生存在,無視人的價值、忽視語言積累、教師以自己的動機替代目的、寫作教學內容缺失,比如文學寫作訓練在中小學寫作教學中的缺失、寫作指導缺位,尤其缺乏「怎麼寫」的指導、作文命題導向有誤、小學作文評語存在無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復雜化、簡單化、不規范等問題,還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題歌頌化、構思公式化、語言成人化等問題。
此外,討論中引來較多關注的,還有關於作文教學的方向和理念、寫作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探討、關於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寫作教學的序列、作文命題的思路、作文教學的獨立教材等問題。學生寫作中出現一種過於追求華麗語言的風氣,也引起人們關於當前作文教學中某些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4、關於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實際上還是我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的討論中,大家對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國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狀況研究,總結了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取向、目標設定、內容框架探索,對《語文課標》研製者、語文教科書編寫者、語文教師,就如何切實解決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5、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首次將「綜合性學習」列為課程目標,這是引起語文教育界熱烈討論、爭論的又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反對聲大,擁護者也多。
首先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認識上的定位、特點以及它的生命教育價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語,必須綜合;特點: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學習效果的綜合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過對「生命教育」價值觀念與綜合性學習相整合,提出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生命價值取向支持體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重點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出兩個片面性:一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類別單一,「趣味語文」、「家鄉語文」比重過大,學生體味的生活味道嚴重不全。二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方向保守,選題偏空偏冷。還有,強調形式,忽視語言內核,「語文味」的弱化與異化;學習手段、方式的「單一化」傾向;教學資源利用的教條化傾向;學習過程中娛樂化傾向;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語文教學的附屬,當作課堂作業來完成,上成了閱讀課,當作課文來講,過分語文化,異化成了科學課,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幕後操縱者。有人認為綜合性學習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對教師的培訓不夠,所以在教師身上還存在著問題:對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理念與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教師行為方式欠缺——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指導隨意化,忽視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機制。
四、關於教師狀況、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
課程改革以來,有些人對教師的角色定位產生了迷茫,教師的教學行為有點搖擺不定。另外還有,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科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貧乏、語文教師課堂上激情過度、教師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發現,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資源意識局限化、資源開發格式化、教材文本邊緣化、課堂教學非語文化。
評價的問題是制約新課程向前邁進的瓶頸。有人指出,如何運用等級評價和定性定量辦法,通過安全及時的問責制度,讓師生、家長准確了解教育教學水平,讓管理和決策部門利用與新課程配套的評價體系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科學監控,發揮好評價的診斷預測與激勵發展功能,是近年來國家層面和地方各級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關注的重大問題。
五、對課程改革中所存在問題的思考
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老問題,同時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見如下。
1、語文學科內涵問題
由於對語文課程內容缺乏明確的限定,出現了語文學科內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脹,課程理論雜糅性、課程內容模糊性的問題,導致部分教師對學科性質沒有基本的正確的認識,缺乏辯證思維,矯枉過正,顧此失彼;加強了人文性,忽視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學性、欣賞性、削弱了基礎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騰,語文教學有「去知識」「去技能」的傾向。
2、課程改革基礎理論薄弱的問題
為了確保這一次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能順利進行, 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糾正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呈現出的「非理性傾向」: 1)必須加強對語文課程的本體論研究,重建本體論基礎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在語文本體論問題上的有意閃避會使語文課程改革如盲人騎瞎馬;2)課程的本質在教學內容;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 語文課程論立場的模糊和知識創新的缺失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凌空蹈虛;3)語文課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觀是構建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 我們在語言觀上的陳舊沿襲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新瓶裝舊酒;4)課程與教學改革是一種社會行為、組織行為, 社會的整體聯動和組織化行為的強力介入, 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孤軍深入式的運作模式, 導致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3、形式和內容問題
凸現「形式」,淡化「實效」。片面追求形式,過多引進文字的、音像的資料,過多展示多媒體課件,教學形式「花哨」,教學情境「鬧騰」,教學過程形式主義化,基礎與實踐浮泛化,尤其是教師對知識內容的選擇失當,包括知識選擇無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識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教學效果虛無化。
4、學習方式問題
關於學習方式,課改實踐中存在兩種誤區:一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大家共同研究問題;另一個是探究性學習的泛化和絕對化。泛化包括探究內容的泛化和探究實質的泛化,絕對化指的是探究內容的科學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著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精神,探究的絕對化抽取了探究性學習的特質。
另外關於學習方式,還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學習的傾向,對接受性學習,尤其是對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沒能很好地領悟,沒能在實踐中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輔相成。
5、「去文學」現象
在新課程注重學生質疑探究能力培養的幌子下,在新課程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幌子下,一種新的「去文學」現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開始充斥中小學語文課堂。另外,語文教學還存在著詩教缺失和嚴重弱化學生語文靈性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語文的語感、美感和靈感的弱化)
6、課改出現的「回歸」呼聲
「針對語文課改中出現的『目標虛化,內容泛化,語文教學活動非語文化,教師作用弱化』的傾向,語文界對『本色語文、簡單語文、返璞歸真』的呼聲逐漸高漲,回歸成了語文報刊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回歸」呼聲的出現不是意味著停步和倒退,而是對課改中出現的離語文越來越遠,離朴實、真實、扎實越來越遠,離優秀的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越來越遠的所謂的「美麗課」、「優質課」、「創新課」的辯證的思索和理性的摒棄。「語文要回家,語文要獲得屬於自己的本體,語文課要回歸語文課的本位。」
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冷靜地思索「回歸」的涵義以及如何「回歸」的問題。「回歸」的呼聲倡導本體論思想,「注重利用漢語文的特點進行教學」 「回歸」的呼聲倡導簡單和現實。
7、課改實踐中對課標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課標大量吸收了外來理念, 它與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操作指令的泛彈性化。新課標凸顯了這樣的特點—— 理論性大於操作性, 探索性大於實踐性。而且新課標常常用張力非常強的語言表述操作指令和達成標准, 或用心理行為動詞替代行為動詞,致使部分目標缺乏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
3)總體目標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現在部分目標定得過於高遠,顯得廣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殊不知,語文學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屬性,諸如識記基本常識和文言文的譯釋就難以「開放搞活」, 難以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此外, 師生不同的性格、體驗、學識、膽識、技巧等因素也制約著課標實施的基礎。
根據語文課程改革整體發展情況,也有專家曾對對一段時期內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態勢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預測:1)一段時期內,語文教育研究將以揭示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為主,並且將會深化到對語文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質疑和反省。2)這段時間內,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難馬上得到糾正,還會延續一段時間,有些方面甚至還會有惡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導思想下,語文課程改革方案進入實質性的修改與調整階段。4)在這個過程中,語文高考改革將會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5)語文教材將有大的改善。6)課堂教學將向朴實方面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