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地理新課程教學目標

地理新課程教學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2-27 23:50:13

Ⅰ 在新的地理課程標准下怎樣進行教師角色轉變以適應新的教學目標

《初中復地理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制: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同時要求「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簡而言之,地理課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實施開放式教學,本文試.

Ⅱ 在新課程標准下如何對初中地理教學目標進行設定

初中地理新課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和使命感,這就要求地理課堂教學要進版行相應的改革。要求教師從權角色定位、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等方面做相應的調整,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構建問題研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等,這是新型地理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

Ⅲ 地理課程目標和地理教學目標的分項目標是如何構成的

地理課程目標和地理教學目標的分項目標是如何構成的

Ⅳ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內容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

惠來一中地理科組

一、學生基本情況

今年我校高一級有22個班級,高二有7個文科班11個理科班,高三有9個文科班。學生人數較多,但是學生的基礎較差,不同年級存在不同的學習問題。特別是區域地理方面,很多學生對於各大洲的輪廓和我國的行政區劃都不了解。高三學生對備考的理念和要求也較低。

二、教學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目標計劃

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和高考要求,以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以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為目標。

1、 學生能主動學習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學習地理的習慣

2、 學生能對各地理區域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能詳細認識重點區域的地理條件,能對世界個區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3、 學會通過所學原理分析地理現象,具備分析區域條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自製設備驗證地理原理的能力

5、 培養學生對地理終身學習的興趣,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

四、教學目標實施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在教學中,第一,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 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

高一地理教學要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高一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關的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夠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獨立的判斷和適當的評價。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與人類發展有關的地理環境變化,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學生在經過高一的地理學習,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內容,對高中地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讀圖能力和分析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簡單的地理思維能力這為現階段的地理學習與復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由於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學習主要由於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學習與復習的自身特殊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包括初中區域地理知識在內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和選修六的學習與復習,學習任務重。

高三地理教學內容應以系統性的知識為基礎,著重於知識結構及聯系的理解和掌握,讀圖解圖能力的提升,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等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掌握好審題答題的技巧與方法,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理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加強個別指導,使學生整體得到成長。

總之,我們要努力創設適於學生的學習情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圍繞地理教學三個領域的目標,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學習時段內,在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地理素養都有所發展。

Ⅳ 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
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
(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
(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
(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所示。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和地球儀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地球儀
●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習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地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撥與相對高度。
●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 在地形圖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圖
(一)海洋與陸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陸分布
●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海陸變遷
●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氣候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3.主要氣候類型
●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
● 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
● 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居民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人種
●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2.語言和宗教
●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3.聚落
●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地區發展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2.國際合作
●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認識大洲
●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認識地區
●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認識國家
●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
●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 通過搜集有關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化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
● 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
● 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
● 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
(一)疆域與人口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
●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人口與民族
●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自然環境
●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2.自然資源
●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
●「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經濟與文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經濟發展
●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 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搜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 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 搜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
(四)地理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 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討論或知識競賽。
● 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
●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
說明:
●四大地理單元是為了適應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需要劃分的,這是一種宏觀尺度的劃分。應該注意即使同一單元內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位置與分布
● 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 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 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 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 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為例,繪制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
2.聯系與差異
●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 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環境與發展
● 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 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侵害的神聖領土。
●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 收集一個地區的專題地圖,例如地形圖、政區圖、水系圖、礦產圖、交通圖、旅遊圖等,討論這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徵。
● 觀看有關我國區域地理景觀特色的錄像或電影。
● 收集區域地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篩選和分類,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區域基本地理特徵,並與相關地區進行比較。
● 搜集有關北京的圖片資料,編輯以北京概況為主題的地理小報。
● 繪制台灣島簡圖,在其上標明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稱。
● 組織「寶島——台灣在我心中」的專題演講。
● 召開地理專題討論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狀況等。
● 搜集有關資料,討論我國某一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
說明:
● 本單元通過從全國范圍內選學部分不同尺度的區域,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徵,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本單元至少學習5個區域,具體區域的選擇不做統一規定。
● 本單元學習內容應體現區域地理的地域性、綜合性特點,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機結合,而具體的學習內容則要從所選的區域地理實際出發,不求面面俱到。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標准」中若干條內容,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所選區域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
● 在學習區域時,既要進行區域之間的比較,也要用發展的觀點引導學生了解區域內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
四、鄉土地理
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分析、評價家鄉地理位置的特點。
● 利用圖文材料和歷史檔案,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原因。
● 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
● 說明家鄉人口數量、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
● 結合實際說明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
● 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 舉例介紹家鄉在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情況。
● 舉例說出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個方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 ● 用較為規范的圖例繪制反映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圖,並要求能夠展示出正確的方位和較多的地理信息。
● 查閱以前的鄉土地圖,討論家鄉有哪些變化,並以適當形式展示討論的結果。
● 圍繞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地理調查,提出合理建議。
● 通過班級或小組討論,就家鄉某一方面的發展提出設想。
● 討論家鄉的對外經濟社會聯系,說明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 開展鄉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
說明:
● 「鄉土」范圍指縣一級行政區。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鄉土地理的教學可以講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區(地級市)地理。
● 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應納入地方課程開發的計劃中,並切實加以落實。
● 要求鄉土地理的學習,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

Ⅵ 地理教學目標如何確定

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我覺得我們理解課程標准首先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事什麼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技能;通過什麼活動的過程,學生從中獲得什麼學習的方法;通過什麼活動學生體驗、感悟什麼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要研究課程標准相應的要求,明確哪些是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哪些是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實現的,因此在制定好單元目標之後必須把單元目標分解和落實為課時目標。課時目標的設計是完成單元目標的關鍵。課時目標相對於單元目標要更具體,具體到可操作,可評價,可測量 。課時目標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 「結果性目標」陳述方式明確表達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應用於「知識與技能」領域,例如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首先確定教學目標: 在設計課時目標時,教師往往容易照抄單元目標,而實際上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教學目標,下面以「亞洲復雜的氣候(第六章七年級下冊)這一課為例,如果把具體內容標准中的「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某一大洲的氣候特點及其與地形,河流相互關系,存在的環境,發展問題」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綜合相關因素,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並能歸納出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氣候面積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閱讀亞洲氣候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亞洲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亞洲不同地區主要的氣候差異及影響氣候差異的因素;分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觀資料,並與亞洲進行對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資料分析亞洲由於氣候差異帶來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減少自然災害應採取的措施方案,體會地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
本節課的目標側重於「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及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總之,我們在充分吃透「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任務的預期結果的表述,是一個可供測定的指標體系,是對「課程標准」內容標準的落實。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

Ⅶ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那你的目標就是考上好大學。

Ⅷ 談談如何制定地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我覺得我們理解課程標准首先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事什麼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技能;通過什麼活動的過程,學生從中獲得什麼學習的方法;通過什麼活動學生體驗、感悟什麼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要研究課程標准相應的要求,明確哪些是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哪些是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實現的,因此在制定好單元目標之後必須把單元目標分解和落實為課時目標.課時目標的設計是完成單元目標的關鍵.課時目標相對於單元目標要更具體,具體到可操作,可測量 .課時目標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結果性目標」陳述方式明確表達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應用於「知識與技能」領域,例如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在設計課時目標時,教師往往容易照抄單元目標,而實際上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教學目標,下面以「亞洲復雜的氣候(第六章七年級下冊)這一課為例,如果把具體內容標准中的「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某一大洲的氣候特點及其與地形,河流相互關系,存在的環境,發展問題」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綜合相關因素,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並能歸納出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氣候面積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閱讀亞洲氣候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亞洲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亞洲不同地區主要的氣候差異及影響氣候差異的因素;分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觀資料,並與亞洲進行對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資料分析亞洲由於氣候差異帶來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減少自然災害應採取的措施方案,體會地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
本節課的目標側重於「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及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總之,我們在充分吃透「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任務的預期結果的表述,是一個可供測定的指標體系,是對「課程標准」內容標準的落實.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