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文化校本課程
㈠ 關於甘肅的彩陶文化的詳細介紹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 考古學名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馬家窯、大汶口等文化中,均發現有彩繪花紋的陶器。即於陶胚表面,施以紅、黑色顏料繪制的動植物象生花紋或幾何花紋。燒成後,附於器表,不易脫落,故稱彩陶。亦有陶器燒成後,再施以彩繪的,然彩繪極易脫落。多成燒後彩繪陶。
彩陶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代表性文化,花繪題材繁多,多與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與信仰崇拜有關。其中尤以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
彩陶文化時期的制陶技術以手制為主,其中較多使用捏塑、泥條盤築等方法。用橫穴窯燒制,該窯的火膛位於窯室的前下方。彩陶文化後期,開始使用豎穴窯,即火膛位於窯室的下方,彩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為900~1050℃。燒制時一般不封窯頂。因陶土中含有鐵的化合物,在高溫中氧化,故陶胎呈紅色,又稱紅陶。後經陶窯的改進和燒制技術的進步,漸為灰陶、黑陶取代。
(1)彩陶文化校本課程擴展閱讀:
彩陶的種類: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2、廟底溝彩陶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類似半坡的葫蘆形瓶。
廟底溝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曲面之間,穿插活潑的點和線,使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閑靜的心態。
3、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
㈡ 彩陶文化是指什麼
彩陶是指新石器時代繪有紅色、黑色和白色等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品。這一時期的文化,稱之為「彩陶文化」。又因最早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所以也稱「仰韶文化」。
㈢ 彩陶文化又稱什麼文化
最早的應來稱:半坡文化(仰韶文源化)!!!
接下來還包括:老官台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紅山文化、齊家文化等等。
時間跨度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多年。
㈣ 簡概述史前彩陶藝術的發展成就
彩陶是新石抄器時代文化存在的襲一種形式,分布極為廣泛,就藝術成就而言,主要有兩大系統:一是分布於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廟底溝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於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著重介紹這兩個時期的彩陶的特徵與歷史。
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於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晉南地區。仰韶文化是以紅陶、彩陶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歷程很長,大約存在於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續約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發展過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紋樣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裝飾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彩陶的裝飾是最能體現原始裝飾設計成就的。
二、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包含了漫長的史前藝術,彩陶是這一歷史長河中的經典階段,奠定了藝術發展的形式基礎。
㈤ 彩陶文化有哪幾個類型啊
彩陶文化分為五大類型:1、半坡型彩陶:分布於渭河流域,以陝西的關中平原為版中心向四周發展。代表型權陶器有大口圓底陶盆、折腹陶盆、細長頸陶壺。代表器物有人面魚紋盆。主要文飾有
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
2、廟底溝型彩陶:廟底溝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分布中心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圍比半坡類型大。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缽最典型,顏色黑多紅少。文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三角渦紋條紋和網紋。
3.馬家窯型:點的運用成為這個時期的裝飾特點。其風格較為旋動和流暢。
4.半山型:旋渦紋的流動曲線和網格紋靜止的直線形成了對比,大量運用了紅色彩繪,產生了極強的節奏感。
5.馬廠型:顯得粗獷莊重豪放。直線網紋蛙紋是其特點,具有簡練剛勁的藝術風格。
㈥ 要有關彩陶文化的資料
彩陶最早於1912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彩陶幾何紋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盤
半坡彩陶
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廟底溝彩陶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類似半坡的葫蘆形瓶。
廟底溝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曲面之間,穿插活潑的點和線,使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閑靜的心態。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雙耳高頸侈口帶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類型的彩陶器,多為罐、壺。造型飽滿近似球,足內收,腹近直線,由於器型的下半部內收,裝飾都集中於上半部。
半山類型的彩陶,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她的繁榮昌盛、雍榮華貴的風格是由飽滿器型上的旋動結構的紋飾,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的粗細變化,及鋸齒紋、三角紋的配合,大圖案里套小圖案形成的。旋轉而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圓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連結,有前呼後應、魚貫而行、連綿不斷的效果,顯示一種融合、纏綿的氣勢。與器型共同構成一種雄偉宏大的氣勢。半山期,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顯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編輯本段]技術條件
在早期陶器發展的幾千年中,制陶工藝尚不成熟,彩陶生產的技術條件無法具備,因此,陶器產生幾千年以後才出現彩陶。從出現陶器到生產彩陶,這是一個長期摸索、反復試驗、不斷改進的過程。
陶器生產之初,沒有刻意裝飾的紋飾,但加工過程中手捏、片狀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會留下一些不規則的印痕。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他們逐漸將這種不規則的印痕轉變為有意的、規則的紋飾,如成排的剔刺紋、一圈的手窩紋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現的繩紋是在木棍上纏繞繩索滾壓器壁而形成的紋飾,既可增強陶胎的堅實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裝飾效果,一舉兩得。後來只起裝飾作用的紋飾種類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單純的裝飾花紋,也因此,人們對陶器的裝飾也越來越注重。隨著工藝條件具備,彩陶便應運而生了。
彩陶是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其中大多數是先在陶坯上繪制,然後人窯燒制,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這樣的彩陶色彩不易脫落,經久耐用而且美觀。還有一類稱為彩繪陶,是將顏料直接繪制到燒成以後的陶器上面,此類彩繪貼附在器物表層,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脫落。大地灣文化中上述兩類彩陶同時出現,以前者居多。彩陶產生的技術條件有三:第一,生產彩陶的首要技術條件,是對天然礦物顏料的認識。作為彩陶顏料,必須在高溫燒窯時不分解,比如含量較高的赤鐵礦具有耐高溫性能。而且還要掌握礦物的顯色規律,什麼樣的顏料燒制後會變成紅色,或者會變為黑色,如此才能運用自如地生產出理想的彩。顏料經加工稀釋後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細程度、加水稀釋的濃度,都有一個不斷熟悉、掌握性能的過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光潔度,顏料才能滲透到陶胎裡面。這就需要認真對陶土進行篩選、淘洗,拉坯成型後對器表還要反復打磨。考古發現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質陶,即便是夾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較為細膩。大地灣文化陶器主體是夾細砂陶質,但器表均抹有較光滑的泥質層;第三,燒陶的溫度越高,顏料的附著力就越強,紋飾越牢固。彩陶燒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便逐漸改變了陶窯結構,加大了窯室的密封力度,以達到燒制工藝對彩陶生產的保障。
㈦ 什麼是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於1912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彩陶幾何紋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盤 半坡彩陶 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廟底溝彩陶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類似半坡的葫蘆形瓶。 廟底溝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曲面之間,穿插活潑的點和線,使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閑靜的心態。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雙耳高頸侈口帶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類型的彩陶器,多為罐、壺。造型飽滿近似球,足內收,腹近直線,由於器型的下半部內收,裝飾都集中於上半部。 半山類型的彩陶,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她的繁榮昌盛、雍榮華貴的風格是由飽滿器型上的旋動結構的紋飾,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的粗細變化,及鋸齒紋、三角紋的配合,大圖案里套小圖案形成的。旋轉而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圓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連結,有前呼後應、魚貫而行、連綿不斷的效果,顯示一種融合、纏綿的氣勢。與器型共同構成一種雄偉宏大的氣勢。半山期,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顯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編輯本段]技術條件 在早期陶器發展的幾千年中,制陶工藝尚不成熟,彩陶生產的技術條件無法具備,因此,陶器產生幾千年以後才出現彩陶。從出現陶器到生產彩陶,這是一個長期摸索、反復試驗、不斷改進的過程。 陶器生產之初,沒有刻意裝飾的紋飾,但加工過程中手捏、片狀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會留下一些不規則的印痕。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他們逐漸將這種不規則的印痕轉變為有意的、規則的紋飾,如成排的剔刺紋、一圈的手窩紋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現的繩紋是在木棍上纏繞繩索滾壓器壁而形成的紋飾,既可增強陶胎的堅實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裝飾效果,一舉兩得。後來只起裝飾作用的紋飾種類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單純的裝飾花紋,也因此,人們對陶器的裝飾也越來越注重。隨著工藝條件具備,彩陶便應運而生了。 彩陶是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其中大多數是先在陶坯上繪制,然後人窯燒制,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這樣的彩陶色彩不易脫落,經久耐用而且美觀。還有一類稱為彩繪陶,是將顏料直接繪制到燒成以後的陶器上面,此類彩繪貼附在器物表層,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脫落。大地灣文化中上述兩類彩陶同時出現,以前者居多。彩陶產生的技術條件有三:第一,生產彩陶的首要技術條件,是對天然礦物顏料的認識。作為彩陶顏料,必須在高溫燒窯時不分解,比如含量較高的赤鐵礦具有耐高溫性能。而且還要掌握礦物的顯色規律,什麼樣的顏料燒制後會變成紅色,或者會變為黑色,如此才能運用自如地生產出理想的彩。顏料經加工稀釋後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細程度、加水稀釋的濃度,都有一個不斷熟悉、掌握性能的過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光潔度,顏料才能滲透到陶胎裡面。這就需要認真對陶土進行篩選、淘洗,拉坯成型後對器表還要反復打磨。考古發現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質陶,即便是夾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較為細膩。大地灣文化陶器主體是夾細砂陶質,但器表均抹有較光滑的泥質層;第三,燒陶的溫度越高,顏料的附著力就越強,紋飾越牢固。彩陶燒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便逐漸改變了陶窯結構,加大了窯室的密封力度,以達到燒制工藝對彩陶生產的保障。
㈧ 彩陶文化是什麼
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最初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在河南、河北、山西、內陝西、甘肅、內蒙、湖北也均容有發現。其中河南、陝西出土的陶器最多,裝飾也最為多樣。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制坯,用鐵、錳等礦物原料繪飾紋樣,燒成的陶器紅底黑紋。
彩陶人面魚紋盆
㈨ 試述原始社會彩陶文化的類型及其特徵
原始社會來經歷了極其漫長的人自類歷史發展階段,我們把它分為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初期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它是人類最早的一項手工生產活動。 所謂彩陶「是指一種繪有紅色、黑色的裝飾花紋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這個時期的文化稱之為「彩陶文化」。因為彩陶最早是在中國河南省淄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也稱「仰韶文化」。
㈩ 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是怎麼由來的
距離現在的幾千年前,我國就有了古老的陶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等地方,都發現了繪有彩色花紋的陶器,被叫做彩陶文化,同時也被稱為“仰韶文化”;而黑陶稍晚於彩陶,因表面光亮如漆也叫做“黑陶文化”也稱為“龍山文化”。彩陶和黑陶都產生於新石器時期,主要是原材料和手工藝、環境變化形成不同的風格的陶器。
三、兩種文化的碰撞、融合通過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研究,考古學家認為黑陶文化是夏朝和商朝兩個朝代的文化祖先,是形成古代青銅文化的過程,但是周朝人創造的炎黃的形象,明顯就跟彩陶文化相重合,彩陶文化的發展和起源跟周人所記載的也相同。依照兩種文化的時間點,考古人員發現黑陶文化繼承了彩陶文化的中原型文化,然後用武力征服了甘肅型文化,由此可見彩陶文化的甘肅型沒有被文化所征服。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發現不僅僅是製作陶器很普遍,古人在陶藝文化的審美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經過歷史長期醞釀而產生的,古文化對現今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