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

發布時間: 2021-02-28 03:13:51

㈠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

新 課 程 標 准 解 讀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㈡ (2011版)思想品德課程標准修訂的工作原則是什麼

本課程標準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一系列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精神的重要渠道,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起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據,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發展與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階段分層次,對初中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文性 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特點,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發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性 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以認識自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與初中生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緊密聯系,是對學生在這些領域中的體驗、認識和遇到的問題所進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煉。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課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熱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對社會、國家、世界有見識和負責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美好、面對成長中的問題,為初中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獨立思考,社會要求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更好地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本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類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 珍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
● 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勤儉節約。
●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樂於助人。
● 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勇於創新。
● 遵紀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強公民意識。
● 熱愛集體,敢於競爭,善於合作,有奉獻精神。
● 熱愛祖國,熱愛和平。
(二)能力
● 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調適、自我控制。
● 掌握愛護環境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 逐步掌握交往與溝通的技能,學習並運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方法。
● 學習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能夠積極適應信息化社會。
● 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能夠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
● 領會法律的意義,初步學會運用法律自我保護、維護合法權益。
(三)知識
●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徵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認識個體成長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 了解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的道德規范。
●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義。
● 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國策以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初步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狀況。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認識自我
(一)成長中的我
目標:
——正確認識自我的生理與心理變化,體驗青春期的美好與煩惱。
——學習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客觀地評價自己,積極接納自己,逐步養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協調生理與心理的和諧發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體會青春期的美好,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
1.3 理解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
1.4 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
1.5 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
1.6 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能夠客觀地認知自我,積極接納自我,形成比較清晰的自我整體形象。
分組討論當自己情緒沖動或低落時的表現並和老師一起分析如何利用傾訴、轉移、換位、自我寬慰等方法,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洩。
搜集「戰勝困難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事例,討論人應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
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
開展「青春日記」活動,記錄心路的歷程和對成長的思考。

(二)自尊自強
目標:
——體會生命的可貴,熱愛生活。
——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精神。
——能夠分辨是非,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體會生命的可貴,學習基本的自救自護常識,懂得人類對自然的依賴關系。
2.2 知恥、自尊,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2.3 體驗行為和後果的聯系,懂得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後果,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4 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
2.5 體會生命的價值,知道實現人生意義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2.6 養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
以「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夥伴」為主題,作一次本地區的植物動物物種及其生存狀況的調查,觀察每個物種及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體會生命世界的神奇。
通過觀看紀錄片、圖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學習一些自護、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識。
列舉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圍繞自己和同學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義」開展一次主題討論。
開展一次「行為後果體驗」活動,以增強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

(三)學法知法
目標:
——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體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義。
——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增強法律意識。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理解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一定製裁。
3.3 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掌握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3.4 懂得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運用法律武器,依靠執法、司法機關,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搜集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典型案例,討論和說明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意義。
列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表現,分析這些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查閱有關法規,了解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和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在承擔刑事責任上的不同規定,討論這樣規定的依據。
結合本地實際,以生活中的案例,討論和說明如何按照法律程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我與他人和集體
(一)交往與溝通
目標:
——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
——善於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1.2 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現象及危害,積極與同學、朋友和成人交往,養成誠實、熱情、開朗的性格。
1.3 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技巧,調試「逆反」心理。
1.4 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友誼,把握尺度與原則,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同齡人交往。
1.5 了解教師的工作,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
1.6 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能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合作與競爭,養成尊重他人、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品質。
1.7 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主動參與班級和學校活動,並發揮積極作用,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領會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的力量。
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禮貌用語,以及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輕聲細語的不同感受,體會講文明、懂禮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
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沖突」為題,回憶自己和父母當時的表現、感受,交流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
采訪老師,內容包括該老師對其所教學科的認識、對班級的評價和期望、生活中的煩惱和歡樂等,根據采訪寫出報告。
搜集汶川地震中中學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跡,體會同學友誼的珍貴。
開展多樣化的班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體會溫暖與力量。

(二)交往的品德
目標:
——知道孝敬父母和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做一個誠實的人。
——學會感恩、關心、尊重、寬容、理解他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和長輩。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代際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2.2 懂得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實的基本要求,知道誠實才能得到信任,正確認識、體會生活中誠實的復雜性,努力做誠實的人。
2.3 尊重、幫助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與人為善。
2.4 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
2.5 積極參與公共生活,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公共秩序。
2.6 懂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平等的態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
舉辦搜集「父母說得最多的十句話」活動,嘗試理解父母「源於愛」的初衷,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分享。
以誠信為題展開一次課堂討論。
用小組內交流的方式討論在與同學發生爭執時,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或其他方式來化解矛盾。
就「公民的平等」問題做一次課堂討論,理解平等主要表現在人格與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現在經濟地位上。
分組搜集不同國家、民族和區域的獨特文化,認識各地文化的多樣性,體驗文化的豐富性。

(三) 權利與義務
目標:
——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
——掌握與個體成長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法律知識,做到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懂得要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3.2 知道公民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3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3.4 知道法律能夠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益。
搜集因侵犯人身權利而受到法律嚴厲懲處的案例,說明公民的人身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並討論維護人身權利的途徑和方法。
搜集有關資料,討論維護受教育權利的途徑。
搜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案例,討論如何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三、我與國家和社會
(一)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目標:
——認識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關心祖國的發展和命運。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1.1 正確認識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發展獨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絕不良嗜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1.2 正確對待學習壓力,克服厭學情緒和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成就動機,了解不同勞動和職業的特點及其獨特價值,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准備。
1.3 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
1.4 合理利用互聯網等媒介,感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態度。
1.5 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
選取一個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話題或現象,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與同學交流。
回憶童年的游戲活動,討論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之間相互矛盾與相互促進並存的關系,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和游戲觀。
聯系「追星」現象和「小團體」現象,討論在生活中如何正確把握從眾心理。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網路的利與弊」課堂辯論會,形成對網路的正確認識。
舉行「祖國發展我成長」的主題班會,認識祖國發展的大好形勢,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承擔社會責任
目標:
——認識公平有利於社會穩定,樹立公平意識。
——懂得公平需要正義,激發社會正義感。
——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2.1 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有時候承擔責任需要付出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後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2.2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
2.3 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社會,逐步樹立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2.4 理解維護社會公平對於社會穩定和社會正義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矛盾,理解發展與穩定的辯證關系。
2.5 懂得正義要求每一個人都遵守社會規則,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有正義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
嘗試分析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責任。就「怎樣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進行一次主題討論。
考察社區內殘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難,向社區管理部門提出改善的建議。組織一次志願者活動,在社區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公益服務。
搜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志願者活動案例,體認志願者活動是個人參與社會事務,履行公民義務、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

(三)法律與秩序
目標:
——知道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增強法律意識。
——認識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3.1 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組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樹立憲法意識。
3.2 知道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等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處罰。
3.3 了解建立健全監督和制約機制是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加強公民權利意識,學會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3.4 知道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3.5 懂得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各民族的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結合具體案例,討論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以班級為單位,舉行「憲法在我心中」的主題活動。
搜集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受到法律處罰的案例,說明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開展「我是中國公民」主題活動,討論群眾舉報和輿論監督對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的作用。
以「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為主題,設計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的保護環境的主題活動,並進行相應的實踐。
結合本地實際,以「維護國家各民族的團結」為主題,開展一次主題活動。

(四)認識國情,愛我中華
目標:
——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了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報效祖國。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增強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使命感與自信心。

內容標准
活動建議
4.1 感受身邊的變化,知道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了解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2 知道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主要任務和意義。知道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4.3 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知道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重要要求。
4.4 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4.5 知道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等狀況,了解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4.6 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4.7 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與世界文明交流與對話的意識。
4.8 了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增強憂患意識。
4.9 認識樹立全球觀念的重要性,體會時代精神的對年輕一代的要求,有為世界和平做貢獻的意願和意識。
搜集反映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中發生巨大變化的資料,討論變化的原因,感受中國共產黨是我們事業發展的領導核心。
以「我的理想和選擇」為題,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探討為實現理想應該如何努力。
查閱歷史資料,知道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深刻含義。利用相關知識設計知識問答等活動。
調查本地區存在的資源短缺問題,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討論共同設計一個珍惜資源的宣傳標語。
以世界地圖為依託,開展「我在地圖上旅行」的演講活動,收集不同國家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等素材,積極感受「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三、教材編寫建議
教材要以遵循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本課程標准為依據,以現實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所面臨的各種現象和實際問題為基礎,創造性地編寫教材。
(一)准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堅持正確的導向
教材編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更新教育觀念,創造性地體現和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本課程在學校德育中的重要導向作用。
(二)選取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與生活的聯系
以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水平為基礎,選取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問題、實際事例作為主要素材進行提煉,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免負面影響和空洞說教。
(三)體現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突出思想品德學習特性
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呈現要依據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學生能夠接受、樂於參與以及有效促使學生思維的方式組織和表述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體會教學內容,從而將課程的價值引導意圖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
(四)倡導以主題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興趣
以生活主題為編寫方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統籌設計教材結構,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從初中生的特點和需要出發,通過生活實例和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體現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設計開放性的、形式多樣的、具有思考價值的練習題,以激發學生自學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應充分考慮和體現不同地區的特點
在保證達到課程標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編寫在內容和呈現形式上要因地制宜,以適應不同地區及城鄉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目的和要求
建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整合並優化校內外各種資源,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功能,豐富教材內容,有效落實課程目標。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把參與的過程視為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要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使學生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課程資源,體現教育性。
2.綜合性原則——盡量組合不同類型的資源,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3.因地制宜原則——要從當地和學校實際出發,重視對本土資源尤其是農村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地取材,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和獨特價值。
4.實效性原則——根據資源的不同特點,配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義。
(三)主要的課程資源
文本資源:圖書(包括教材)、報紙、雜志、照片、地圖、圖表等。
音像資源:電影、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育軟體等。
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
網路資源:利用視聽教室和電腦、多媒體所提供的資源。
此外,學生、家長、教師、鄰居、其他社會人士以及社區都可作為資源來開發。

㈢ 哪裡可以下載到2011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網路輸入「2011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很多網站都有

㈣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准與2011版有何不同

更新了實時

㈤ 請問:道德與法治還沿用2011年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嗎

道德與法治還沿用201年,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兩年一環。

㈥ 如何理解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
目 錄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課程性質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三、課程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
―、我的徤康成長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們的學校生活
四、我們的社區生活
五、我們的國家
六、我們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 實施意見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材編寫建議
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人的內在需求。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要求基礎教育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良好的公民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認識社會事物和現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二、課程基本理念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本課程特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二)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
本課程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課程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並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本課程強調必須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於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採用學生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三、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是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領域。社會壞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要素的交互作用實現的。
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面」是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個生活領域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在不同年段層次不同,螺旋上升。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