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小學高段課程標准要求

小學高段課程標准要求

發布時間: 2021-02-28 03:17:46

⑴ 小學新課程標準是什麼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
201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

前 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定稿)》(以下簡稱《標准》)是針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制定的。根據《義務教育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標准》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明確數學課程的性質和地位,闡述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提出數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准,並對課程實施(教學、評價、教材編寫)提出建議。
《標准》提出的數學課程理念和目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與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當遵循這些基本理念和目標。《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個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標准》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為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關的目標和內容,以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標准》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案例,供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參考。

設 計 理 念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此,制定了《標准》的基本理念與設計思路。

基 本 理 念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益友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以及所具有的優勢,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設計思路---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標准》統籌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設計思路---關於目標
《標准》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分學段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標准》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等認知目標動詞表述知識技能目標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數學學習必須注重過程,《標准》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認知過程動詞表述學習活動的不同程度。使用這些動詞進行表述是為了更准確地刻畫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在《標准》中,這些動詞的具體含義如下。
了解(認識):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景中辨認或者舉例說明對象。
理解: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用於新的情境。
運用:用已掌握的對象,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
經歷(感受):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
體驗(體會):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認識或驗證對象的特徵,獲得經驗。
探索: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理性認識。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一:數與代數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數與代數
「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表示,數的大小,數的運算,數量的估計;字母表示數,代數式及其運算;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
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樹立模型思想。
數感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表示、數量大小比較、數量和運算結果的估計等方面的直觀感覺。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景中的數量關系。
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一般性的運算和推理。建立「符號意識」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運算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運算是基於法則進行的,通常運算滿足一定的運算律。學習這些內容有助於理解運算律,培養運算能力。
模型也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都是基本的數學模型。從現實生活或者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是建立模型的出發點;用符號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求出模型的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是求解模型的過程。這些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建模的過程,樹立模型思想。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二: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
「圖形與幾何」主要內容有:空間和平面的基本徒刑,圖形的性質和分類;平面圖形基本性質的證明;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和投影;運用坐標描述圖形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
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能夠想像出空間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直觀與推理是「圖形與幾何」學習中的兩個重要方面。幾何直觀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者其他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在許多情況下,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
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因此,與直觀一樣,推理也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測某些結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出發,按照規定的法則(包括邏輯和運算)驗證結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情推力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驗證結論的正確性。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三: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
「統計與概率」主要內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包括簡單抽樣、記錄調查數據、描繪統計圖表等;處理數據,包括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方差等;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判斷。簡單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概率。
在「統計與概率」中,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是重要的。數據分析包括: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是蘊涵著信息的;體驗數據是隨機的和有規律的,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會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了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在概率的學習中,所涉及的隨機現象都基於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是有限的、每個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統計與概率」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必須結合具體案例組織教學。
設計思路---關於學習內容之四: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情景,學生藉助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有益處的,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
這種類型的課程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
設計思路---關於實施建議
為了保證《標准》的順利實施,《標准》分別對教學活動、學習評價,以及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實施建議;同時,為了更好地說明課程內容,《標准》在相關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內容供有關人員參考、借鑒。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1)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2)
「總體目標」具體闡述如下:



能 *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得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考 *體會代數表示運算和幾何直觀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了解數據和隨機現象,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和隨機觀念。
*在參與觀察、實驗、蔡祥、鄭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其他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度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勇於質疑的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標》修改稿---總體目標(3)
總體目標的四個方面,不是互相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課程組織和教學活動中,應同時兼顧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之第一學段(1-3年級)
知識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了解估算。
2、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軸對稱,認識物體的相對位置。掌握初步的測量、識圖和畫圖的技能。
3、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了解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夠理解身邊有關數字的信息,會用數(合適的量綱)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
2、再討論簡單物體性質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
4、會思考問題,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討論問題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結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解決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4、初步學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
1、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務(現象)有好奇心,能夠參與數學活動。
2、在他人幫助下,體驗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的過程。
3、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詢問「為什麼」的習慣。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之第二學段(4-6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分數、百分數的意義,了解負數,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義;掌握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解簡單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體驗圖形的簡單運動,了解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掌握測量、識圖和畫圖的基本方法。
3、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夠對生活中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合適的量綱)、字母和圖表描述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形成數感,發展符號意識。
2、在探索簡單圖形的性質、運動現象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空間觀念。
3、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與表示數據,歸納出有用的信息
4、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達思考的過程與結果;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能夠進行簡單的辯論。
問題解決
1、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能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能藉助於數字計算器解決簡單的計算問題。
4、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5、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活動。
情感態度
1、願意了解社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嘗試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
3、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4、初步養成樂於思考、實事求是、勇於質疑等良好品質。
《課標》修改稿---學段目標之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符號的過程;理解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 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掌握用代數、方程、不等式進行表述的方式。
2、探索並理解圖形的基本性質、位置關系和平移、旋轉、軸對稱等。掌握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
3、體驗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推斷過程,理解抽樣方法;體驗用樣本估計總體的過程,理解頻率。理解計算簡單事件概率的方法。
數學思考
1、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並且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述,體會模型的思想。
2、在研究圖形運動現象、確定物體位置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初步建立幾何直觀。
3、初步建立數據觀念,理解通過數據進行統計推斷的合理性。
4、初步形成通過實例探索數學結論的思維方式。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能力。
問題解決
1、嘗試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差異。
3、在與他人合作和交流過程中,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
4、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時,能針對他人所提的問題進行反思。
情感態度
1、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2、體驗獨立克服困難、解決數學過程的過程,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具備學好數學的信心。
3、在運用數學表達現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抽象、嚴謹和應用廣泛的特點,體會數學的價值。
4、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學

⑵ 小學學科課程標準是什麼

小學美術教師學科專業素養一級考核樣題 模塊三 學科課程標准

一、選擇題
單選
1、新課程標準是的制定部門是( C)
A 國務院 B 省級人民政府 C教育部 D 北京師范大學
2、新課程標准把美術學科定性為什麼學科?( A )
A文化性 B選修科目 C 由地方規定 D學校自行規定
3、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開課要求是 ( A )
A 必修科目 B 選修科目 C 由地方規定 D 學校自行確定
4、美術學科最能培養學生審美體驗的方面是(C )
A 感覺 B 知覺 C 視覺 D 情感
5、美術課程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是 ( A )
A 促進學生發展 B 促進教師發展 C 選拔人才 D 修滿學分
6、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什麼的主要途徑?(C )
A 藝術教育 B 技能教育 C 美育 D 人文教育
7、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是( D )
A 目標 B 升學 C 就業 D 興趣
8、義務教育階段美術學習共分為幾個領域( B )
A 3個 B 4個 C 5個 D不分
9、義務教育階段美術學科共分幾個學段?( B )
A 3個 B 4個 C 5個 D不分
10、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美術共分幾個學段?( A )
A 3個 B 4個 C 5個 D不分
多選題
1、美術課程評價必須遵循的原則是 (ABCD )
A.導向性 B.科學性 C.整體性 D.可操作性
2、美術課程教學評價要淡化的功能是( CD )。
A.促進學生發展 B.促進教師發展 C.選拔性 D.甄別性
3、我國基礎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過於偏重( AC )
A.基礎知識 B.情感態度 C.基本技能 D.學生發展
4、我國基礎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過於偏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略了(A BCD )
A. 情感 B.態度 C.價值觀 D.能力
5、美術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更多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 ABD )
A.均衡性 B.綜合性 C.可塑性 D.選擇性
6、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課程的管理者有( ABC )
A.國家 B.地方 C.學校 D.教師
8、美術課程的學習領域有( ABD )
A.造型*表現 B.設計*應用 C.電腦美術 D.綜合*探索
9、新課程改革之前我國美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BC )
A.過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B.課程的綜合性不足 C.課程的多樣性不足 D.加強技能訓練
10、課程改革的目的在於(AC )
A.提高學生的能力 B.加強學科知識 C.加強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D.加強技能訓練
二、填空題
1、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2、我國基礎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過於偏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
3、我國基礎教育在過去一段時間過於偏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
4、美術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5、改變過分強調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過分強調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7、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造就性和適應。
8、課程改革的目的: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性和(探索性)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9、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
10、思維又可以分為(發散思維)思維和(收斂思維)思維兩種類型,美術活動主動是(發散思維)思維活動。
11、藝術至高價值在於(創造),藝術教育的至高價值無疑是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
12、人的行為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性)行為,一種是(意志性)行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更多的調動學生的(情趣性)行為。
13、(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就是教育的過程與教育的目標的統一。
14、美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按照三個維度表述的,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5、新的美術課程標准對美術的學習內容是以四個領域來劃分的,分別是(造型與表現),(設計與應用),(欣賞與評述),(綜合與探究)。
16、各學習領域分別由(標准)、(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三個部分組成。
17、(標准)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體現出與總目標的對應關系。
18、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共分為(4個)學段。
19、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的第四個學段是(7—9)年級。
20、(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維的學習領域。
三、判斷題
1、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2、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
4、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
5、新課程改革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6、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過分強調評分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7、新課程改革是要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8、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造就性好適應。(√)
9、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
10、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
11、美術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
12、美術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選修的藝術課程。(×)
13、人文性應該是美術的基本性質。(√)
14、藝術性是美術學科的基本性質。(×)
15、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
16、義務教育階段美術學科的教學內容是按照四個領域來劃分的。(√)
17、新課程標准對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學年的課程目標都做出了清晰的規定。(×)
18、課程標准內容可以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出相對靈活的安排。(√)
19、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與音樂課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20、國家是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內容的唯一管理者。(×)

⑶ 課程標准對小學低中高三個階段的閱讀教學目標要求是一樣的.是還是否

閱讀教學目標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內感情地朗讀課文。容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關於這一條是二年級下學期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在實際教學中,作為接手低年級升入中年級的老師,他們對新班級常常有三個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學習方法和一定的學習興趣。 因此,低年級閱讀教學應該做好以下方面: 一、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一,正確的讀書姿勢。讀書時,書斜立,腳放平,身坐正。 其二,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思考的習慣。 其三,認真傾聽的習慣。 其四,主動交流的習慣。 二、基本的學習方法: 其一,勾畫生字的方法。把要求學會的生字和要求認識的生字,用不同記號標示出來。 其二,標示自然段的方法。 其三,朗讀的基本方法。如詞語連讀、遇到標點符號要停頓、不要唱讀等。

⑷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各學段對閱讀有哪些具體要求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5)小學高段課程標准要求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規定:

1、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⑹ 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標准(全面的)十點

內容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1]。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各年段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本文主要闡述小學高年級階段應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字:學習習慣 培養 語文 高年級

習慣,就是「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2]顯而易見,習慣的養成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長期形成的;二是一旦形成,則不易改變。
教育家葉聖陶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語文課程標准》倡導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材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僅是語文學習的要求,更是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3]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也許你的人生從此就會改變。」[4]難怪人們常說「習慣決定命運」!看著現在班級各同學的習慣狀況,又看看他們的各項表現,我驚奇地發現:學生學習習慣的優劣居然和他們的成績幾乎成正比。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破天荒的發現。因此我更加感受到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了。小而言之,習慣的好壞會影響到學習、生活;大而言之,則會影響到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將決定於他們今生的命運。既然習慣對一個人來說如此重要,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迫在眉睫,所以我們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好。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要始終抓緊、抓實,務求達到預定的目標。小學高年段的學生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筆者通過廣泛閱讀教育著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現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成善於口語交際的習慣
《語文課程學段目標》對於小學高年級階段的聽、說做了明確要求: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要適當;能根據交流對象的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都通過「聽」、「說」與別人交流。課堂上發言、討論、誦讀等都是一種學習的機會,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要站起來說話吭吭吧吧。指導學生堅持說話規范化、條例化,並且在交流過程中要懂得尊重,樹立自己發表意見與仔細聆聽別人發言同等重要的思想。我們也可以給學生多創造一些愛說、喜聽的機會。班級可經常開展一些活動,比如:班會、朗讀比賽、××問題辯論賽等。在活動當中參與的過程當中,把要點多次進行強化,天長日久,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尊重意識就會提高。
二、 養成獨立識字、書寫規范的習慣
新課程理念特別指出:「識字和寫字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5] 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6]它也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同時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也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之一。高年段的具體目標要點為:養成獨立的識字能力,書寫行款要整齊,有一定速度。
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能力的增強,在藉助漢語拼音以及工具書的基礎上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養成這個這個能力對學生認識漢字、掌握漢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整潔整齊認真的書寫是小學生應該養成的重要習慣之一。但是目前的現狀卻不令人樂觀。據統計,作為新升五年級的我們班,50位學生當中,有五、六位同學的字寫的橫不平、豎不直,甚至寫成一撮,讓人幾近無法辨認;至於寫字成型入體的同學,大致有四分之一;能夠每次認真書寫的同學大致有三分之二。通過調查其他班級的書寫情況,結果大致相同,看來部分學生書寫不夠規范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希望在學生書寫「關鍵期」的一、二年級就把習慣給培養起來,針對這樣的部分同學還需教師多多費心才行啊!
三、 堅持閱讀的習慣
十六世紀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杜甫曾經在詩中寫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的作用非常大,非常多。在歷史上的先哲們,無不重視讀書的重要性,並都讀了大量的書籍。
《語文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中指出,語文教學要聯系生活,「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語交際能力。」同時「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學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光靠課堂的學習是不夠的。課本的知識或教師傳授的知識,只不過是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識和能力需要學生在課外去學習和培養,特別是在強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課外閱讀量的多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方面,有它獨特的意義。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學習,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也說明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目標》要求小學高年段背誦優秀詩文 60 篇,課外閱讀不少於 100 萬字。要達到這個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就要有相應的措施和恰當的方法,激勵和督促學生去完成任務。因為課外閱讀對於勤奮好學的學生不成問題,可對於不自覺的學生,可就成了一個「幌子」,往往效果不佳。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現在是這樣做的:把讀課外書當成一項家庭作業。每天讀半小時,摘抄一些好詞好句,並寫出書名與頁數,要求家長簽字,一個月同學們把自己的好詞好句本交流一次,並且我不定時抽查。另外,我還嚴格要求我自己,每個星期讀一本課外書,也摘抄部分好詞佳句,並且在閱讀課上與同學共同分享,因為我知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就盡量落到了實處。豐富了知識,閱讀能力普遍提高。
我也迫切地期望同學們熱愛讀書,因為它的確是知識的泉源!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高爾基語)
四、養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不會寫或不認識的字,不懂的句子,以及課文作者的生平概況等等,於是開口便詢問老師或者家長,老師或家長如果立即告訴他們,容易促使學生養成不愛動手、懶惰的習慣。在強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這對於學生是非常不利的。我們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所以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語文課程標准》中對此也有明確的要求:小學高年段要能夠利用圖書館、網路信息渠道獲取資料,了解查閱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比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如果學生能自己提前搜集關於宋慶齡和樟樹的資料,他對宋慶齡和樟樹有一定了解後,在探討宋慶齡不肯搬家,為什麼說是捨不得這兩棵樟樹;人們為什麼總愛在這兩課樟樹前合影時,感悟起來自然比沒有提前佔有資料的同學領悟得快,領悟的透徹。可見學生掌握了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之後的獲益之處。尤其是古詩詞教學,如果不聯系作者的生平,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很難讓學生有深切感悟的,就拿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和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來說吧,同是詠梅,可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一去千里,相去甚遠,關鍵在於兩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與人生觀念不同所致,如果學生課前對陸游和毛澤東的生平經歷了解甚少,他們是很難真正領悟到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的。
五、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留心觀察是一切科學發現的前提。語文學習同樣離不開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傷心、煩惱、快樂、有趣,春去秋來,鳥類遷徙等等,學生都要觀察,它寫作的基礎。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我有時親自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觀察,在春遊、秋遊時觀察。比如我們寫作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習作三《秋天的樹葉》這篇作文,我就帶著同學們仔細觀察梧桐樹的葉的顏色、大小、形狀,並且把它和香獐樹的樹葉進行對比觀察,學生在比較之後,把每一種樹葉的外形、顏色、形狀寫得淋漓盡致,非常逼真。善於觀察為自己寫作積累了材料,習作水平就會很快提高,避免了說空話、說假話、脫離生活實際的毛病。
六、養成勤於練筆的習慣
許多同學在語文學習中都感覺作文難寫,而且進步較慢,針對這種現象,留心觀察、多讀書,為寫作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動手,眼高手低,所有的工作對於提高寫作也只是徒勞,所以勤於動筆才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之所在。
其實,學語言的經驗應該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幾個月,不上課堂,不念語法修辭書,只是聽,跟著大人說,一詞半句,慢慢就會說了,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熟練」。寫作亦是如此,經常練筆,熟能生巧,寫作也就不難了。對於生活當中讓學生產生情感沖突的事情,學生寫起來往往很流暢,有真情實感,另外結合課文的小練筆也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比較好的方式,這樣會避免言之無物,說空話。比方說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我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把作者去尋找隱者,在松樹下與童子對話時二人的表情、動作、語言、神情寫下來,看誰想像最形象、生動、合理。結果學生寫的惟妙惟肖。

」七、養成自改作文的習慣
有人說:「好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修改出來的」。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推」「敲」的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千古傳誦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因此指導小學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要求:五、六年級「修改自己的作文,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好多習作也要求學生作文寫完後要認真修改,「基礎訓練」中要求學生認識並使用常用的修改符號。因此,教師要依綱據本,明確要求,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修改的方法,並強化訓練,培養學生多讀多想、反復修改的良好習慣,以達到全面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教師要科學合理地組織學生以同桌或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修改,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以保證學生的修改質量。
七、 養成獨立思考、不斷探究的習慣
華羅庚曾經說過: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 都是和創造發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
教育所要塑造的人是一種獨立人格,各有自己個性的人,而不是工廠生產車間的千篇一律,一個模子。在當今提倡綜合性學習的社會里,一個不能獨立思考的人是無法取得成功的,雖然這樣做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你會發現,你在這方面的努力,將會取得成倍的回報。[7] 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務必要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探究的習慣。就拿蘇教版教科書上的一篇作文來說吧,習作要求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如:荷葉上的水總是會變成晶亮的小珠子;到秋天蘋果就紅了;我們小區的私家車越來越多了;城裡的的人喜歡到農村去吃家飯;我最愛的動畫片變得胡編亂造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你是用什麼方法找到的?請把你的新發現寫下來。這篇作文實際上是要求我們小學生平時要留意觀察,寫出你觀察到的現象,思考改變的幅度,原因等等。它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必然要滲透著自己思考,思考過後繼續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周而復始幾次,想必應該能夠解決問題,即使問題沒有解決,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力也提高了。
作為小學高年段的同學,以上的學習習慣是必須要具備的。然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要靠教師們長期堅持不懈地辛勤引導和培養,再加上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努力去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肯定會培養起來的。

⑺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7)小學高段課程標准要求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