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高二數學教學反思
Ⅰ 高中數學試卷講評課教學反思都有哪些內容
主次分明,評重講難。一份試卷的合理結構是考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基礎回題到綜合題逐步答延伸。因此,講評時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而應針對學生在答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考試中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知識和技能進行講評。對一些綜合性較強,與實際聯系密切的題目,教師應重點講解解題思路,教會學生「漁」的本領,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領悟「萬變不離其宗」的內涵。
Ⅱ 新課改高中數學教材中的幾點困惑
新一輪高中教材課改已實施了近三年,我省高中數學選用了人教A版教材,為了將這次課改順利推進,各級領導及有關專業人士作出了巨大努力。作為多年奮斗在一線上的普通教師,我們正積極面對新課改,加強對課改精神的理解,不斷完善自身教學素養,為新課改增磚添瓦。對於新教材的理解,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困惑頗多。筆者以我省現行高中數學教材為例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行的指正。
問題之一:教材教學順序的問題
目前我省的教學順序是先必修1、2、3、4、5,然後選修2-1、2-2、2-3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覺得這樣的教學順序不夠恰當,在一些內容安排上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代數與幾何內容不同步。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數學教材作了很大的調整:刪掉了不少,但增加了更多,並調整了一些內容的順序。例如,將以前在初三代數中的《解斜三角形》移到了高中必修5中。但教材編寫者忽視了一個問題:代數與幾何在內容上的不同步,例如將《解斜三角形》放到必修5,學生要在高二第一學期期才第一次學習到《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而作為餘弦定理在立幾中的一個應用――關於求距離或角度問題就只能在特殊的直角三角行中求解。還有將《三角函數》放到必修4,而前面必修3的第二章《直線與方程》卻需要用到誘導公式。因而筆者認為,仍《解斜三角形》的內容放在《三角函數》後面,並移到必修3的知識點前面,這樣對教學更有利。
(二)學習《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的時間順序不當。高一學生學立體幾何,高二學生學解析幾何,已成為人們的思維定勢。但筆者根據對高中師生的調查和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在高一學習解析幾何,高二學習立體幾何對教學更有利。原因是,高一代數一開始便是集合與函數,而解析幾何的一大特徵便是數形結合,即在坐標系中研究幾何問題(平面解析幾何主要研究平面坐標系內的直線及曲線的性質),顯然,函數內容與解析幾何知識更能迅速地找到結合點,有利於教學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立體幾何的一大特徵是空間感強,抽象思維要求高,然而高一新生在這一點上表現薄弱。高一學生學立體幾何,一開始便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很多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倦情緒。
(三)知識板塊的系統性與連貫性不好。新教材既要體現循序漸進,又要體現螺旋式上升這一特點,就會使人產生知識體系不太完備、前後知識點不太銜接、相互脫節的感覺。一部分知識前面學過一點基本的,到後面再學稍高一點的時候,前面的會產生遺忘,顯得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新課標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是螺旋式的,因此把各知識板塊打亂了,筆者認為這個出發點很好,但理想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發現當要學習知識板塊的後半部分時,學生已把前面相關的知識遺忘了。如在高一第二學期初講授有關演算法與統計的內容時,學生剛形成一點相關的知識體系,課程卻結束了,直到高二第二學期才又涉及統計案例,而此時學生原來的相關知識已忘得一干二凈,因此只好重新復習。
總之,按照這樣的教學順序,學生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高三總復習中,很多知識的復習就像上新課。因此,筆者建議教材教學順序是必修1、4、5、2、3,然後選修2-3、2-1、2-2等。這樣前面的幾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問題之二:課時嚴重不足
「內容多,課時少」是教師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負擔重、教學時間不夠用。按照《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指導意見》的課時安排,一個模塊用36課時來上,學生感到非常吃力。每節課的容量特別大,而且每節課的內容都是新的,復習與鞏固提高全要靠自己課後下功夫。面對新課程,我們要不停地趕課時,哪有時間講評練習、進行單元測試呢?若不進行反饋檢測,又怎能知道學生的學習水平?以高一的課程為例,學習內容是必修1《函數》的有關內容,共三章36課時,要求在高一上學期期中考前完成。我們先不考慮36課時是否上得完這些內容,即使按教學參考書上安排的課時,一節也不耽誤,每周4課時,也要9周才能上完。上半學期考前共11周,第一周只有一天,國慶節放假一周,學校各種活動(如運動會、布置考場等)也沖掉一些課,這樣算來,最多隻能勉強將課上完,更不用說進行單元測驗及考前復習了。而且,新教材內容很多,盡管在難度上可能低於舊教材,但在廣度上遠遠多於舊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每節課課堂容量都較大,每周改為5節後仍然覺得時間緊。因此,很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要求不高,學生只要能把握課本內容便很好了。
問題之三:新增內容的難度把握
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高中數學課程必修中增加演算法的內容,把最基本的數據處理、統計知識等作為新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加零點的概念、二分法、冪函數、三視圖、演算法初步、推理與證明、統計案例、莖葉圖、幾何概型等。但是高容量、高強度的課堂教學和練習壓得學生「透不過氣」來,那麼如何把握新增內容的難度?如必修3中主要增加了演算法和幾何概型,選修2-3中主要增加了條件概率和統計案例,在這些內容的教學過程中,難度把握起來比較困難。在《演算法》這一章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感到步履艱難,力不從心,尤其是對年長的教師來說,總感覺學生比他們更懂。再比如《回歸分析獨立性檢驗》一章,教師發出最多的感嘆是:「我看了三四遍,還是不知道如何來講,到底應該分幾個課時講,具體應該分到哪裡?」
問題之四: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問題
計算器已列為初中數學的選學內容,這就為高中用計算器處理復雜計算問題作好了鋪墊。新課標和新教材都提倡盡可能使用科學計算器、計算機軟體,以及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台,希望學生能藉助信息技術學習有關數學內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信息技術在數學學習中,特別是在解決一些繁瑣計算、數形結合的問題,或者在探索某些開放性、挑戰性問題時可大大減少研究中的工作量,並使結果更精確、直觀。但是不少中學還不具備這些條件,或條件較差,不可能讓學生都上機操作;很多家庭也沒有電腦,很多學生編了程序也不知道對不對,根本無法上機操作驗證。有心理學學者認為,使用計算器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但如果長時間使用,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口算、筆算是數學能力培養的一部分,但依賴上了計算器,學生就會缺乏主動解決困難的信心。現在高考不允許使用計算器這類工具,而新課程卻一再強調多使用計算器及計算機,我們該何去何從?因為有些問題用與不用存在較大誤差,比如回歸方程的系數,的求解,部分例題(如函數的應用、數學建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等,希望能夠得到一個統一的要求。高考不允許使用計算器,使學生對這些內容的學習缺乏動力,興趣更是無從談起。
總而言之,數學教材的改革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材的實驗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是難免的,教師需要共同努力去解決。筆者對現行高中數學教材提出了以上四個問題,這些問題正確與否,有待專家的進一步研究與試驗。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專家學者對教材建設的關注,使我省新課程改革取得圓滿成功。
Ⅲ 高中數學如何提升教學反思能力
主要有以下3種方式:
1.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因為高中具有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應平衡的把精力投入到各科之間,可是對於反思能力運用較差的學生,運用反思就會需要很多的時間。因此,教師及其有必要發揮引導作用,教師要對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具有正確的合理的認識,把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任務當做自己的責任,勇於挑起重擔,積極的從自身做起,合理運用反思式教學,強化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
2.在解題中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解題是鍛煉和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最關鍵的途徑。因為在學習數學課程的過程中,鞏固相關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運用解題這條途徑來實現,而在其中也是最易發現問題的時候,所以說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利用解題來實現是最合理的。了解題目和對解題計劃進行制訂,以及對解題計劃進行實施和回顧是數學解題過程的四個部分。回顧實質就是反思問題的過程,這正與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相吻合。所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充分利用解題過程是最切合實際的做法。反饋和控制相關的學習內容實質就是學習過程的反思,通過在解題過程中的反思,能夠使學生理解相關知識的程度會更加深刻,從而使反思的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3.在課堂小結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通常情況下總結本課教學內容都是在課堂小結時完成,這正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的一個良好機會。高中數學教師應積極主動的設計課堂小結,抓住這個對學生反思能力進行培養的良機,積極的引導學生自己對本章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教師可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進行引導,如講解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存在的疑問是什麼?自己探究解決的情況怎樣?把思路提供給學生,教師在學生總結後可以進行提問了解情況,對學生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給予幫助,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會所學的知識,並通過反思總結的方式,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
希望能夠幫到你
Ⅳ 高中數學教學反思
下面這個鏈接你可以參考一下!
一、教學觀念上反思
二、關注初高中銜接問題
三、教學中反思
四、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反思
五、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
六、對習題、試卷評講的反思
Ⅳ 高中數學教學後記怎麼寫
教學後記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Ⅵ 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是從課程內容結構、課程目標到教育理念都與傳統高中數學課程很大的不同,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將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對教師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標的實施中要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一線的老師是起作關鍵的作用。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老師要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對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中,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的氛圍之中,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實施中困惑也隨之產生。
一、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1、教材的問題。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北師大版新教材存在著以下問題:
(1)知識的順序編排不合理。近年來,中學數學教材作了一些刪減,並調整了一些內容的順序。例:未學解不等式,就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造成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集合的運算等等問題難以解決。
(2)知識的刪減不科學。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新教材不同與舊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課題」的學習。但是也存在著一定漏洞的問題。如:立體幾何常用幾何體的性質刪減後,學生對幾何體的交線在底面的交點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這是老教材沒有的事。
(3)與其它學科的協調沒有做好。我國設置高中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為廣大的高中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數學基礎,使之能適應現代化生活,為進一步學習做好准備。由於受西方數學等因素的影響,高中數學偏重於思維訓練價值,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出現了與其他學科脫節,不協調等現象。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計算問題,而數學卻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學期必修3當中。高一第一學期物理要學力學,會用到三角函數向量等知識,但數學卻把這部分內容放在必修4才學,造成學科之間知識脫節。
(4)教材內容與習題搭配有不合理之處。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課本第28頁的B組題,第49頁的7題(個人所得稅問題)等難度過大。
(5)函數應用問題設置過難。我認為高中數學內容不應該只強調知識、內容等更要注重方法和過程,這樣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如高一上學期必修1課本第108頁的例2,解答繁長,計算量大,達不到使學生對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的體驗。
(6)很難做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使用計算機作函數的圖象。由於大多數學生沒有計算器,函數應用的教學中學生不能體會演算法的思想,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初中所學知識是高中知識的基礎,高中知識則是初中知識的擴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存在著知識的脫節的話,學習高中知識就會有一定的困難。根據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我發現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存在著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
(1)部分應用知識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兩個(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沒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項式相乘方面僅指一次式相乘,會影響到今後二項式定理及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新課標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經常用到這兩種方法;反證法:課標只要求通過實例,體會反證法的含義,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詞的證明題,需要用反證法。例如選修1-1《常用邏輯用語》一章經常出現。
(2)知識銜接方面。例如: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無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會影響到今後學數列有關計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根式的運算明顯淡化,如不加強根式運算,以後求圓錐曲線標准方程會受到影響。初中沒有「軌跡」概念,高中講解析幾何時會講到,學生對有關求軌跡問題很困惑,有無從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在初中新課標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線與圓錐曲線綜合應用時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數圖象交點問題也常用到,這無疑是一個障礙;平行線線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沒有,這樣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空間的線面平行等問題受到影響;空間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初中沒有。因此,高中學立體幾何時會受影響。
(3)知識刪減問題。在新課標中,圓的垂徑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被刪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幾何中常常會用到;相切在作圖中的應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問題;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
3、關於「小組學習」的困惑。《數學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合作交流的學習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它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從我教學實踐中感悟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易學,但稍有不慎就會使課堂氣氛得不到較好的調控,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很多時候「合作」都只是流於形式,盲目跟從,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常常是好學生機會更多,扮演著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現象多;小組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4、課時嚴重不足。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啟動以後,教師普遍認為存在著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教材越編越厚,習題越配越難,尤其是B、C組練習題。內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學如同追趕……。在教學中,經常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的現象,更談不上留有鞏固練習的時間。要用9周36課時(每周4課時)完成數學必修一個模塊的教學任務,真是難上加難。每個學期要學完兩大本書,相當於過去學習一年的內容。
以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為例,初中的二次函數、指數冪的運演算法則、對數概念及其運算等內容已經壓到高中,和傳統的高中數學內容相比,高中數學必修1還增加了函數與方程、函數建模及其應用等內容,造成了速度快、學得淺、負擔重、質量差的現象。如:「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規定2課時,「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規定1課時等等,如此編排引起了課時的嚴重不足,如果勉強按規定時間講完,肯定不利於學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夾生飯」造成差生越來越多。
二、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成因
我校在實施高中數學過程中雖然老師進行了崗前培訓,學校也反復的組織大家學習,老師們也意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史命感。但課程改革推行到今天,遭遇到了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有著其必然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編排問題。由於大多數教材編委基本上是大學教授,他們長時間脫離了一線教學,在編排課本時忽略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問題,以及對各科知識的交叉等方面了解不是很深,同時內容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學生的素質發展,沒有考慮到邊遠山區孩子的實際受教育情況。綜合以上幾點原因,造成了高中新教材存在著部分瑕眥。
2、學生自身問題。首先大部分高一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不完善,對新知識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會使新知識難於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無法理解新知識的實質性含義,自然而然形成了知識認知結構不完善;其次學生的思維能力達不到教學內容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重視機械模仿練習,不重視探索、概括、推理、質疑、反思和總結,表現在解決一些模型化、形式化的問題,如應用題、定理證明、代數推理等能力題型,就缺乏符號化、數學化的能力,找不到解題的目標和策略。
3、教師自身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部分教師沒有靈活的處理教材,又對教材理解不透,甚至出現了照本宣科的現象,這樣容易造成學生接受知識方面的困難。如面對初中知識「十字相乘法」講解問題,很多老師採取迴避的態度,實際上可以採用數字游戲教學方法。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分必修與選修兩大類,必修有5個模塊,這些內容是每一個高中生都要學習的,無論是畢業後進入社會還是進入大學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主要注重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基本能力。但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強,在能力要求方面遠高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水平,這些都對老師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戰,雖然筆者學淺,但在一年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一點心得,給大家幾點建議
1、依據課標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是國家對高中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教材則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是依據課標而編寫的。在教學中,應以課標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數學教材中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認真理解課標,對教材中不符合課標要求的題目要大膽地刪減;對課標要求的重點內容要作適量的補充;對教材中不符合學生實際的題目要作適當的改編。此外,還應全面了解必修與選修內容的聯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應採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數性質的教學,要多次接觸,螺旋上升,實行分層教學。
2、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傾聽學生的回答並適度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構建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同時,對於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聽課理解、模仿記憶、練習作業等,仍然是當前高中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當改造,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索規律。這樣既解決了課時不足問題又解決了教材編排存在的漏洞問題。
3、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作形象化處理,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尤為重要。如: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應用「例題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數學軟體或圖形計算機作出函數y=(ⅹ-1)(ⅹ-2)(ⅹ-3)的圖像,並追蹤圖像上的點的坐標,可以近似直觀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沒有採用這種解題方法,必須經過三步復雜的解題步驟才能完成,而且圖像相當復雜。
「書越來越難教」,這是普遍基層老師的感慨。如何在新課標下運用新的理念,解決新課標下高中教學存在的問題,真正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還需我們不斷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和學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