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課程標准
A.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B. 求 《internet技術與應用》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前 言
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如果信息技術課程不能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提供支持,就會使學生被信息化社會所淘汰。因為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素養已成為與傳統文化的「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缺乏信息素養就相當於信息化社會的新「文盲」。
信息技術課程要有利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使信息技術課程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另一方面,未來的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遠程教育是主要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使未來的社會成員具備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和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利於人的素質的不斷發展。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鑒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年齡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基本理念
1、信息技術課程應該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信息技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掌握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
----人人獲得採集、加工、發布信息等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人人明確並接受參與未來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人人能夠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通過評價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術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信息技術是人們在未來社會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夠幫助人們進行數據的獲得、搜集、處理、發布;信息技術為其他學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與方法,是人們獲得信息與學習的一大實用工具;信息技術是人類未來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獲得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應當是實用的、有意義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操作、搜集資料、處理信息、創作作品、信息交流的信息技術活動。有效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重復、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信息技術中有關技能的學習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其他課程比較而言,信息技術課程有更大的主動發揮的餘地;再有,信息技術課程要體現出不同學段的目標和內容與其認知發展水平相對應。
4、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信息技術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獲得廣泛的信息技術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信息技術的主人,教師是信息技術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信息技術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信息技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另一重要環節。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須重視與其他基礎學科的結合,特別是在實施案例上多與其他學科結合,讓學生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養成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基礎學科問題的習慣,最終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自覺地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其他學科的學習問題。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其他基礎學科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術的學習當中。
二、設計思路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結合本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並從認知領域、操作領域、情感領域、創新領域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應用、模仿、獨立操作」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反應、領悟」等刻畫信息技術活動的過程體驗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情感領域以及創新領域等方面的要求。
一)知識性目標
1.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於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徵等
描述、列舉、列出、了解、熟悉
2.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釋、比較、檢索、知道、識別、理解、調查。
3.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間的合理
分析、設計、制訂、評價、探討、總結、研究、選用、選擇、學會、畫出、適應、自學、發現、歸納、確定、判斷
二)技能性目標
1.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範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訪問、解剖、使用、運行、演示、調試
2.獨立操作水平
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和鑒別的基礎上的調整與改進;與已的技能建立聯系等
獲取、加工、管理、表達、發布、交流、運用、使用、製作、操作、搭建、安裝、開發、實現
3. 熟悉操作水平
根據需要評價、選擇並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熟悉操作、熟練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規范地使用、創作
三)情感性目標
1. 經歷(感受)水平
從事並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親歷、體驗、感受、交流、討論、觀察、(實地)考察、參觀
2.反應(認同)水平
在經歷基礎上獲得並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4.關注、借鑒、欣賞領悟(內化)水平
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價值觀等
形成、養成、確定、樹立、構建、增強、提升、保持
(三) 關於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信息技術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鑒別能力、信息傳輸能力、信息應用意識。
信息獲取能力主要表現在: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了解多媒體技術的特點;能鑒別信息的來源;能從不同的渠道獲得信息;能掌握多種獲得信息的方法。
信息處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能自主處理文字與圖形的輸入輸出;能自主處理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掌握數據處理與管理的基本方法。
信息鑒別能力主要表現在:能識別信息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能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自己適用的信息;能主動抵制網路上的反動與黃色信息;能主動遵守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信息傳輸能力主要表現在:能利用工具軟體創作多媒體作品;能通過電子郵件傳遞信息;能通過網路上傳信息;能通過論壇、BBS發表自己的意見;能通過個人主頁發布經自己加工處理過的信息。
信息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信息;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使用信息技術尋求解決的辦法;面對新的應用軟體可以自主地學習其使用方法;能利用程序設計的思想,進行簡單的項目策劃與實施。
(四) 關於教學內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關於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安排: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標准》課程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與編排,不局限於以上教學模塊。)
C.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全國是統一的一套嗎
是全國統一的。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會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3)學會收發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模塊七LOGO繪圖
(1)學會用LOGO基本繪圖命令繪制基本圖形;添加顏色;並組成組合圖形。
(2)學會用LOGO音樂命令演奏樂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機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簡單編程。
初中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已由專家組起草完成。
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定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徵的指定學習領域。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二、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於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目標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和網路獲取、處理、表達信息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學科學習的過程;活動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編碼以及利用計算機等常見信息處理工具處理信息的一般過程;積極參加信息技術活動,主動探究信息技術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奧秘。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內容設置和選擇原則
一、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銜接。
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基本完成應用軟體的學習;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具有"雙銜接",初中不再是零起點。關於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的銜接,參考下表:
興趣特長
應用技能
信息素養
技術創新
小學
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
掌握常用軟體/工具的應用技能
體驗信息活動形成信息意識
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
↓
↓
↓
↓
↓
初中
鞏固興趣發現特長
拓展+提升初步具備一技之長
自主選擇綜合運用
創新能力培養,改進方案,動手創新
↓
↓
↓
↓
↓
高中
專業學習和發展興趣
自選門類專業發展
信息→知識→智慧
某一技術門類的設計、製作、創造
二、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螺旋上升的設置內容。
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淡化學科體系,打破各操作軟體之間的界限,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將學生必須掌握的軟體操作分散到不同學年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技術要求的提升引領學生螺旋上升式學習。
三、鼓勵跨學科的活動為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體現「雙價值」。
以學科學習主題作為信息技術任務選題,鼓勵學生將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以此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在學科學習中的價值的理解,推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整合,實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四、適應地區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有很強地方特色的國家課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門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地方課時、界定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權;教師在內容選擇、難度設置上應適應本地設備、師資及學生的現狀,活動選題除了體現課程整合外,要鼓勵多樣化的選題,體現「四地」——立足地方現實,體現地方特色,反哺地區經濟,融合地域文化。
五、「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課程目標。要體現個別差異,鼓勵技術創新。
多樣的課程,打破教室和書本的局限;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要求分水平,適應個別差異的特長發展需求;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更自主技術實踐與更開放的科技探究與技術創新;
適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適合其年齡的信息技術核心概念。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和目標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內容分為基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基礎性內容是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必要基礎,這是必修內容。拓展性內容是針對信息技術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及在信息技術方面學有餘力的學生設置的選擇性學習內容,以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發展。小學的選修包括機器人教學和LOGO語言。中學的選修內容有機器人教學和基於漢語編程語言的程序教學。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形成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識別計算機的外觀和常用輸入設備(如滑鼠、鍵盤)、輸出設備(如監視器、列印機)及其他常用外接設備(如音箱、耳機、話筒等);能通過動手組裝或觀看組裝示範,探究計算機的基本構成,認識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動學習——直接經驗;觀察學習——間接經驗)。
2.通過打字任務或簡單的游戲,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輸入、輸出設備。
3.能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利用計算機輸入、存儲、加工、輸出信息的基本流程;藉助自己獲取、加工信息的經驗,體驗計算機在處理信息方面的優勢,知道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
二、樹立與終身學習和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意識,形成積極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1.結合生活和學習經驗,體驗信息在生活、學習、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認識信息價值(理念先行)、敏銳捕捉有用信息(選擇性注意)、主動獲取相關信息(有目的的任務驅動)、甄別篩選正確信息(針對性、准確性、價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識;逐步形成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能討論每個個體在創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責任。
2.通過身邊的事例或觀看案例,體驗現代信息技術在獲取、加工、存儲、表達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術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討論人類發明創造信息技術的基本歷程,形成樂於學習、勤於操作、敢於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樹立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技術操作能力;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志願。
3.觀察和列舉日常生活、學科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的常見應用,能討論這些技術應用帶來的利弊。
4.能討論應用信息、信息產品、信息技術現備和軟體時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能描述不恰當應用帶來的後果;知道如何負責地使用技術設備和信息資料,在引用他人的觀點、成果和信息時理,知道如何註明出處和給予恰當的致謝;養成保護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識,學會防查殺病毒、簡單的文件加密(如設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護方法——「行為指導」「使用技能」。
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和處理信息,以支持學習、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1.能根據學科學習和其他活動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類型,討論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如他人、書籍、報刊雜志、光碟、錄像、電視、網際網路等),學會從不同的信息來源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實驗、調查、訪談等)。對信息搜集過程進行一定的規劃,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識和習慣。
2.學會利用常用設備(如數碼相機、探測器、掃描儀、錄像機等)獲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見信息技術設備對傳統介質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數字轉換。
3.學會利用計算機輸入和存儲資料,學會利用計算機的資源管理功能對文件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夾)、保護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計算機內存儲的信息;通過比較和實際體驗,感受對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存儲和管理的優勢,認識到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練有效地運用遠程通訊工具和在線資源(如E-mail、網際網路等),瀏覽、查找、下載和保存遠程信息,以滿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其他問題解決的需要。
5.能根據任務需要評價信息的相關性、准確性、適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別和選用有價值的信息。
四、學會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和軟體,展開寫作、繪畫等活動,製作電腦作品。
1.學會使用一種計算機畫圖軟體,設計並繪制圖形。例如根據表達意圖確定圖畫的主題和大體構思;能設置背景顏色和圖畫的顏色;能使用常用的電腦繪畫工具畫出點、線、面;能通過剪切、復制、粘貼等電腦特用的功能對點、線、面進行組合、編輯,構成符合表達意圖的完整圖畫;能給圖畫上色,能對圖畫的整體或某個部分進行修改,或設置必要的效果。
2.學會使用一種文字處理軟體處理文字信息 寫作,在學會常用文字處理功能的基礎上,學會通過文字編輯、版面設置、剪貼畫、藝術字、繪制圖形、插入圖片、製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檔的表現力。
3.熟悉信息處理軟體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較不同軟體界面的異同,總結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操作方式,積累技術應用經驗。
五、學會使用多媒體製作軟體,運用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方式,靈活地表達想法、創意和研究結果。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思考並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進而根據表達意圖,比較圖畫、文字、表格、聲音等不同信息表達形式的優缺點,選擇(組合)合適的表達方式,對作品的製作過程進行初步的思考和規劃。
2.學會運用合適的信息處理工具或軟體(如文字處理軟體、畫圖或圖形處理軟體、計算機錄音軟體等),導入、插入圖畫、文字、表格和聲音,並進行必要的編輯或修改,設置圖像和文字的效果;製作或插入表格;錄制或截取一段聲音等。
3.學會使用一種簡單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文字、圖畫、聲音等信息,製作簡單的多媒體演示文稿。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4.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5.能對自己和他人的電腦作品進行評議,並在評議基礎上對電腦作品進行必要的優化以增強表現力。比較利用電腦製作作品與傳統作品的製作過程的異同。
6.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初步的技術創新意識。
六、學會運用常用遠程通訊工具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學會使用電子郵件與他人共享信息、獲取支持、表達觀點或開展合作。
2.學會使用在線討論工具或已有的學習網站,討論課程相關問題或開展持續深入的主題研討。
3.學會使用同頁製作軟體,規劃、設計、製作發布簡單的網站,通過網站共享信息、發表看法、發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4.能觀察和討論網站交往中產生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在使用網路與人交往時,能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網路禮儀;能結合實例,討論網路應用對個人信息資料與身心安全的潛在威脅,形成網路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不恰當的網路應用和網路交往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學會設計和製作簡單的機器人,體驗「採集信息——處理信息——控制動作」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1.能識別是建議機器人的基本構造;說出各類感測器(如聲音、光敏、紅外、溫度、觸摸)的功能及其對人類功能的模擬,能描述機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過感測器搜集信息。通過程序判斷處理信息、控制外部動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現代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討論機器人與人類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的優缺點。例如,機器人對復雜情況的反應,機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等。
3.學會根據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需要,設計、動手製作或組裝簡單的實物機器人(如:機器人導盲,機器人迎賓、滅火、踢足球、走迷宮等),將編制好的控製程序(使用流程圖方式)導出到實物機器人,運行機器人並對機器人及其控製程序做出必要的調試和修改。或使用簡單易學的程序語言(如LOGO)編制簡單的程序控制機器人做出簡單動作或解決簡單問題。
4.在不具備實物機器人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機器人模擬環境來***器人的運動和調試使用流程圖編制的簡單的控製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理解信息技術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使用的習慣。
1.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徵,討論衡量信息社會的主要標志。結合自身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進一步討論信息的價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理性認識信息價值、敏銳,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甄別篩選正確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識;進一步提高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討論每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和社會公共知識創新中的責任,形成積極參與有益信息創作和知識創新的意識。
2.結合實例,了解常見的信息編碼方式及其對信息處理的意義。
3.調查身邊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術的類別及其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舉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對工作、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並能就某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計算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能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和描述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構成,初步認識互聯的概念及與單機的區別。在具備網路的學校中,學生應熟悉局域間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見硬體設備的作用及其常用的關鍵技術指標,比較不同指標對計算機功能的實際影響,學會根據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具體要求,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方案。
3.討論分析操作系統在計算機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學習或進一步熟悉資源管理器的有關功能及其相關步驟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復格式化、建立目錄、搜索、設置安全和共享等)。通過實踐,加深對資源管理的認識,養成資源管理的意識。
三、利用網際網路有效獲取信息,支持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1.根據學習或實踐需要,提高使用網際網路搜索、瀏覽和下載信息的能力,體驗超鏈接在網頁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學會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工具和資源。
2.能根據學習主題或實踐任務,識別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能討論網路信息獲取與其他信息獲取的異同點。
3.能利用BB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路交流工具傳遞信息、表達思想、輔助學習。學會判斷不良信息、主動抵觸不友好網路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學會管理電子郵箱和反垃圾郵件的管理的方法,學會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斷並主動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學會製作動畫作品,直觀地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過程。
1.欣賞分析動畫作品,比較動畫與其他信息表達方式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動畫在信息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2.通過剖析作品,了解動畫的製作原理,熟悉動畫製作的基本概念。
3.學會使用一種常用的動畫製作工具,設計、製作動畫,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動態過程。
五、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支持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根據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輸入或記錄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成表。
2.根據需要,學會用電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數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計算和處理。
3.能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
4.學會使用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直觀地呈現統計結果和研究結論,增強研究結論和結果的說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設計、製作並發布多媒體作品。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信息表達的需要,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選擇適合的素材和住處表現形式,並對製作過程進行規劃。
2.能根據表達的需要,結合考慮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不同媒體形式素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選擇合適的素材並形成組合方案;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必要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3.綜合運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對原始素材進行初步的編輯、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各類素材,製作多媒體作品。
5.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6.能通過討論形成多媒體作品的評價標准,對自己和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及其製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優化以增強在現力;能比較利用信息技術製作電腦作品與傳統作品製作過程的異同。
7.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技術創新意識,養成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
七、通過網站設計與製作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結合自己使用網站的經驗,比較網站與其他多媒體作品在信息表達與發布方面的異同,比較網站和網頁的關系,了解網站的基本結構。
2.學會根據學習或社會交往的需要,設計學習支持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的內容欄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學會使用合適的網站製作工具製作網站,嘗試使用常用網站製作技巧支持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會交往。
八、設計和製作機器人,以機器人為載體,體驗並初步學會通過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
D. 小學計算機 課程標准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會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3)學會收發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模塊七 LOGO繪圖 (1)學會用LOGO基本繪圖命令繪制基本圖形;添加顏色;並組成組合圖形。 (2)學會用LOGO音樂命令演奏樂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機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簡單編程。
再給點懸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