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歷史課程教學策略

歷史課程教學策略

發布時間: 2021-03-03 02:33:38

Ⅰ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Ⅱ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Ⅲ 歷史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歷史方法學,怎樣科學的評價歷史事件,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
2.看待歷史事件的內歷史意義對當下容現實的影響
3.尋找歷史中的人性,而不是冰冷的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某個歷史任務
4.從歷史中尋找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5.站在歷史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評價歷史事件
6.跳出歷史,站在人類發展潮流角度再次觀看同一歷史事件
7.歷史不但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訓和探求真理,絕對不是僅僅的記憶
8.鼓勵大家討論歷史事件,必要時加以引導

Ⅳ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從事歷史教學已有七年,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貫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教學有效性即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總結自身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准的解讀與運用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對比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改變自身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讓學生學會,進而達到會學。因此,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其次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在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
1、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2、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的鮮活性。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同時也實現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五、要有針對性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環節,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課堂檢測一定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制定,通過檢測,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

Ⅳ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的喜愛遷移到對教師所教內容上,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筆者一直認為,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長,更是學生的朋友。教師要以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教師和學生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後,在教學時就能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礎上將課堂效率發揮到最大,教學效果就更加顯著。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指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學生也不再是唯命是從的士兵。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合作討論、彼此爭辯、暢所欲言,師生都將成為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合作夥伴。師生之間應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語言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教師與學生同時探討、反思、進步,從而和諧共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有利於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要真正做到發揚民主,與學生平等對話;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求得師生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感到教師既可敬又可親,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使得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否則,就算你上課上得再精彩,說得天花亂墜,效果也不會很明顯。更重要的是應該傾聽學生的聲音,採納學生的建議,因為接受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要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動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力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我們只是猜測他們需要什麼。就像主持人一樣,要滿足觀眾的需求,就要了解觀眾的口味,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水平,不斷突破。服務對象參與服務項目建設,有利於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質量的保障,這是商業領域成功的秘訣,也是今後學校成功辦學的策略。學生對教學提出建議,教師進行演繹,或指導學生自己為自己上課(通過角色的交換,學生能力提高更快),要求教師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這樣有利於加快教改步伐,推動教改的進步和發展。
二、備好教材,備好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吃透知識,更應該先准確地把握《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方向,掌握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教學、分類指導。教師在平常備課時,一定要非常熟悉課本,明確重難點,並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要時時想到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輕鬆快捷地熟記知識點、如何解題又快又准。例如: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產業革命,本身的重大變化就是以電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業動力結構發生了重大改進,使工業發展的動力更強大、持久和穩定,所以,學習本課主題可從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切入點,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對這些特點的了解是深入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的先決條件。因此,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加深對工業革命的認識。
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設計,先易後難,先慢後快,這樣才能做到好學生能吃飽,後進生能吃到。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樣才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而且針對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盡量鼓勵學生參與目標的設計,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例如,在學習巴黎和會的性質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就是通過學生對巴黎和會簽定的一系列條約內容的分析、探討的活動認識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定的掠奪性條約,從而得出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這一重要結論。
為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歷史的學習特點對學生實施探究性教學。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採用小組「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通過查閱報紙、報刊雜志、書籍以及利用網上資源收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針對學生收集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了相關知識,開闊了視野,認識到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確立起為人類的解放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還培養了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三、避免盲目趕進度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較多,古今中外,錯綜復雜。許多教師為了在中考前贏得更多的備考時間,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拚命趕進度,也不管學生有沒有真正掌握知識要點。以後復習時,學生不明白又重新上一遍課。筆者個人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可取,一來並沒有真正贏得時間,反而很被動。還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平時上課就把知識落實到位,穩扎穩打。二來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科與其他學科一樣,知識之間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沒有掌握好(特別是事件的背景),直接影響後面知識的理解。不懂的內容越來越多,學不懂就不想學;不想學就更不懂,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內容,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不應該盲目地趕進度。
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並不是對教材作大的調整,而是指一個單元需要多少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麼,後講什麼,每節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定要完成多少任務。例如我們在學習《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時,由於初中生缺乏對經濟危機方面知識的積累,使之對濟濟危機導致政治危機,加速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嘗試製作了一張「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簡表,使學生在鞏固本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總結、歸納歷史知識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既承接前一課「經濟危機」,又誘使學生思考下一課有關二戰的內容,逐步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及課程編排的意圖,形成階段性的知識系統。
科學地安排好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有選擇地採用多媒體教學
每節課都採用多媒體教學,這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並且耗時較多。我們只能有選擇地將一些難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險的、知識量大的課題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為多種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個興奮點,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於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且容易混淆。筆者在課堂上使用自製的多媒體課件,先用地圖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著分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動畫箭頭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並配以聲音講解,然後將各知識點歸納成對比表,展示給學生,接著顯示相關練習題進行測試。學生學習後,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但有的教師嘗到多媒體的甜頭後,便在一些課上從頭至尾都運用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其他常規媒體的運用。事實上,任何教學媒體都有所長,也有所短。盡管多媒體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他常規媒體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直觀教具、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等。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多媒體與其他常規媒體有機結合,優化教學。
五、課堂練習要有針對性
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堂練習。現在學生手裡都有多本練習冊,有些習題多次重復,還有些題超綱過難,重復的習題學生厭倦,過難的習題給學生增加負擔,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篩精選習題,避免學生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並且講評時,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要求,沒必要逐一講解。大部分學生明白的可以不講,個別不明白的同學可以課後單獨輔導。學生平時測試或考試時,教師也應該一起考。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講解時才更有針對性。
要想切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這要求我們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得當,我們的課堂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Ⅵ 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幾種教學方法

史料教學:文物,史書記載,口述歷史,學者觀點,教學歷史,客觀公正是基本原則,中學歷史課堂基本教學方法 1.講述法:是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敘述、描述、概述三種具體的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述,可以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知識,從而為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分析綜合能力奠定基礎 2.講解法:是對歷史名詞、概念、觀點和規律等內容進行解析論證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包含解釋法、比喻法、分析綜合法、比較法等具體的形式.3.敘述法:歷史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或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對歷史事實進行全面系統地講授的教學方法稱為敘述法.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完整清楚地交代整個歷史事件的全過程.4.概述法:教師使用簡練、概括性的語言,對歷史知識中非重點內容進行大概介紹的教學方法.適用於歷史教學中雖屬次要,但又必須交代清楚的歷史事實教學.5.談話法:歷史教學中,師生之間通過口語交流,進行教學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Ⅶ 淺析怎樣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新課程正在各省開展,一些學生常常抱怨歷史內容太多了、太難記。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如何把瑣碎的歷史知識濃縮成精煉的便於記憶的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歷史學科,主動去學,樂於去學,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去學歷史,一直是我們努力探索的課題。我們應該探索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舉措、新方法,讓歷史課堂活起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借用歷史人物趣事來活躍課堂氣氛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的,但卻是學生極感興趣的東西。在課堂上穿插講解這些內容,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王安石變法,可以引用材料:王安石雖貴為一國宰相,但臟的不得了,從來不洗澡,身上的虱子亂跑。他老婆嫌他臟,凡是他用過的東西他老婆絕對不用。有一回他老婆看上了官家的一把長椅借回家用想賴著不還,搞得管財物的官員很難辦,王安石知道了,就在那長椅上躺了會兒,他老婆就趕緊讓人把那椅子還了。這樣,學生聽起來覺得很有意思,學起歷史課也很有趣,通過歷史人物趣事既活躍了課堂,又學到了知識。
二、設計場景演繹歷史人物來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例如講秦朝的統一原因。我們可以進行分組設計場景演繹歷史人物,讓學生分別扮演戰國七雄。各組選出一位學生做國君,三位大臣,三位將軍。一起來演繹和探討這樣幾個問題:場景一:秦國該如何滅六國,統一天下?讓學生學會理解秦國統一的戰略戰術。場景二:秦國要來進攻,我們該怎麼辦?讓學生分析了六國的反秦策略。場景三:天下一統後,我們該如何穩定這個局面?為講秦始皇統一後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做了鋪墊。場景四:六國貴族紛紛在私下裡議論如何恢復自己的國家?老師給學生講六國採取的富國強兵的措施。通過設計場景演繹歷史人物,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體現出歷史情況,可以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應該根據課堂需要採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一位歷史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效果好。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更為生動有趣。視聽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感,從而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四、用詩歌陶冶學生情操
中國古代詩歌成就斐然,從《詩經》到《離騷》,從唐詩到宋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學生們學習過許多的詩歌,而且很多學生都能背誦出來,所以用詩歌陶冶學生情操,可以使學生聯系古代優秀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中學課堂效果。比如講抗金將領岳飛,可以讓學生背誦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通過這首詩,還能講到靖康之變。學生能深受啟發,理解岳飛的抗金動力和精神,所以用詩歌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
又比如講唐朝的歷史,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這首詩的前半部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半部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了唐明皇的入骨相思。這樣,詩的主題思想便由批判轉為對唐明皇與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通過分析《長恨歌》,讓學生加深對唐朝歷史的了解。
五、自編口訣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助學生記憶,可以幫助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准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比如《天津條約》的內容可以記憶為: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游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台淡。比如《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這樣來記憶:割地、賠款、通商、關稅。另外,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等等。
六、教師應該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從教師職業的內容和任務來講,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要促使學生知識技能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教師不僅僅是一名教書匠,教師需要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學生共同活動中去影響學生。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師職業的這些特點,就要求教師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重視對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來衡量學生,要與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位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
總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各不相同,不僅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運用新課程的理念,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更應該發揮歷史學科本來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讓歷史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漫漫歷史長河中的自豪與屈辱,興衰與得失,從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Ⅷ 如何打造歷史高效課堂的方法與策略

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但由於這一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過去時態」,因而顯得有些抽象,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的激發」的話,那麼,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調動、激活學生對歷史題材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打造歷史高效課堂的重要舉措了.
1 精心准備,巧設導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一點不假.教學也如此,要使新課的開始就能扣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思維的浪花,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導語.導語設計得好,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每一堂課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從而到達事半功倍之高效.
2 激發興趣,快樂學習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內涵,為此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教學方法,創造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想方設法激發學習主體的興趣.這是因為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還能使學生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的樂趣,據學生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挖掘歷史教材中的興趣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知識生成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造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慾望,推動學習的進程.歷史課文情深意長,富有感染力,有的課文極富有幻想性,有著廣闊的思維想像空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些課文可能通過朗讀、錄音、掛圖等來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當然,用於激發興趣的方法很多,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靈活運用,使興趣成為主動學習、快樂學習與創新性學習的「導火線」.
3 創設情境,愉快求知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更濃;課雖終,趣猶存」.如有趣引課,激發情趣,做到聽、說、讀、寫、練、議、看、思、演、導等課中活動有機結合,並巧妙設置疑問,即可創設情景,實現愉快求知.
「歷史」簡而言之就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過去時態」.許多中學生都普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過去了的事離我們很遠很遠,學它毫無用處,故不專心聽講,學習散漫.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控他們的學習心理,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恰當地運用事件、人物的講述來吸引他們,向學生分享、分析歷史人物的成長過程.在講述時,教師要在語言上、表情上、語速上、語調上細加琢磨,突出事件的情節性,使學生展開想像,把過去的歷史事件與過程生動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從而一環扣一環地緊扣學生的心弦,誘導他們懷著極大的興趣來學習歷史課,感受歷史課所蘊涵的精深與博大.如講「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例時,就可先講西安的15000 多名學生集會遊行時,一名小學生被蔣介石的軍警開槍打傷,激起群憤而決定遊行到潼關去向蔣介石請願.再談張學良為了不讓遊行隊伍作無謂的犧牲,就勸阻學生們,並向學生們提出保證,進而講張學良、楊虎成將軍對蔣介石的哭諫以至兵諫……又如講中法戰爭鎮南關之役時,可以描述這樣的一個特寫境頭:馮子材用一塊方巾裹頭,身穿短衣,腳穿草鞋,手持長茅,率領大刀隊1000 多人,大呼一聲,躍出牆外,完全忘記自己已是快70 歲的人了.從這些生動形象的講述中,使學生感覺到歷史就在眼前,使他們產生了親近感,從而產生了「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文分解」的遺憾和渴望去學習歷史知識的心理.
學生通過教師繪形繪色的講述後形成了一定的歷史表象,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種歷史大事件的起因、發生、發展、高潮、結局、意義,也了解了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功過,並從中提高了自己的是非判斷、分析、概括能力,開始感覺到了學歷史的樂趣,教師這時候就要適時地創造機會,使每個學生尤其是成績較差的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使學習成為體驗成功的路徑,擺脫痛苦學習的困擾.這些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同一班級進行學習效益測試時,可事先依據試題的難度分為A堯B堯C堯D 不同等級,讓尖子生更突出,差生也不甘落後,從最低水平的試題做起,獲得成功後又一步步不斷向前邁進,讓人人在測試中各得其所,竭盡全力,使全班整體水平穩步提高.當然,也可在課堂或課外適當進行一些歷史知識分組搶答賽、個人搶答賽,讓每位學生都有會嘗到一點成功的滋味,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成功———動力———求知」的良性循環,繼而提高學歷史興趣,增強他們學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對那些把歷史課看成是最有興趣學科的學生,教師可以把他們組成一個學歷史興趣小組,借一些課外歷史讀物給他們,輔導他們寫讀後感或小論文,然後再讓他們去帶動大家,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歷史知識的氛圍.
青年學生是祖國、民族的未來,他們發展得如何關繫到國家的前途.農村學生各方面條件都比城裡學生差,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對他們予以關心愛護,體察他們的酸甜苦辣,關心他們的冷暖,關心他們的學習,常與他們談心,把他們當作朋友,並對他們寄以良好的期待,這樣他們就會從心底里喜歡上你這位老師,從而加勁去學習歷史,怕辜負了你對他們的期望.當然,在學習中難免有個別學生「開倒車」、「開小差」.每當事件出現時,為師的不要過分指責,挖苦、嘲笑,而是更要耐心啟發.對那些歷史課程學習特差的學生,更要密切注意他們,努力發現他們在個人素質上的其他特長與優點,並及時地鼓勵、表揚、誘導,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潛力.因為青少年們大都具有著強烈的好勝心,得到師長們的誇獎,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榮譽和滿足.
總之,教師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徵,給予關愛、耐心講述、啟發誘導,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滋味,就能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歷史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打造出歷史高效課堂.

Ⅸ 歷史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時,我提出:原始人怎麼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變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後,地面被燒硬給人們的啟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後就是陶。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再造了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程。教師要使學生時刻面臨問題,但也不能為問而問,問題過於平淡,讓學生感覺無趣。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沒有學生能答出也是毫無意義的。課前設計問題時要精心准備,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發現的快樂。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肯尼思·胡佛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巴爾扎克也說,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講到「孔子」一節時,利用孔子「當仁不讓於師」一句,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師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探究越來越深,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得到激發而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不斷發展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在學習「司母戊鼎」時,提到它的鑄造採用合范法,學生立刻提問:各部分分別鑄成後,怎樣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對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在表揚這個同學勇於質疑,發動學生課後積極探求答案的同時,下課後我也認真查閱資料,在以後備課時更細致,做更充分的准備。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保護他們探求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 二、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1.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每一個學習主題後的「學習與探究課」是「北京師大版」教科書新設的內容,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對於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式創造性學習起重要作用。這一課型的設立,要求教師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走進教室滿堂灌」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設計「了解身邊的『歷史』」一課時,除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課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外,組織學生自願結合為四個小組,分別完成四個題目:①求真中學的發展與未來;②我這十三年;③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④信息交流的實現。每個學生各負責查找一部分資料,由組長整理並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集體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通過活動在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在探求中獲得知識的快樂,也實現了自我教育;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體驗到挫折與成功的經驗。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2.重視每節課的「活動建議」。布魯納曾說過:「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北京師大版」新教材中「活動建議」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對每節課的「活動建議」我都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根據現實條件及學生狀況或直接利用,或稍做變通。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像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通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原設計是給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對很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我怕學生興趣不大或應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為:搜集成語故事,寫出給我們的啟示。每個學生都做得很好,而且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動實踐中,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種創造的快樂,每個人都興趣盎然。對每一次活動我都及時反饋、講評,以鞏固活動的成果,鞏固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3.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少。在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多讀書,讀好書」上。卡耐基說:「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求思考,實現自我教育,培養自身能力。 學習「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時,我注意有機地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向學生推薦《東周列國志》一書,並與「活動建議」的內容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在讀過之後與我進行探討。至今,我已向學生推薦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兒童網路全書》等課外閱讀書目。學生把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我將在學期末指導學生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就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收集材料,發表個人見解。使學生在探究中讀,在讀書中思,在思考後寫,形成歷史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談古論今」,引導學生探索現實 據調查顯示,學生關心現實遠勝於關心歷史。提倡實行「談古論今」,不僅能豐富教材內容,使之「活化」、「升華」,而且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把了解過去與認識現實乃至預見未來聯系起來,使歷史教學更貼近時代,以顯現歷史課程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當前,改革開放向深層次發展,時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學習「商鞅變法」時,學生了解變法背景以及變法使秦強大,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由於觸及舊貴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而死的情況,從而認識到改革的必然性、艱巨性。改革是向舊時代、舊制度的挑戰,必然會遇到阻力;認識到改革的進步性,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革的過程。隨後,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事業。在探求中加深了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談古論今」,在教學中除了「以古鑒今」的內容外,還包括「就古評古」、「據往知來」、「以古證今」、「中外相鑒」等涵義。「北京師大版」新教材刪繁就簡,給教學中「談古論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