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建立的意義
1. 校本教研的價值意義
1、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體現,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校本課程等活動的紐帶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一教育規律決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對校本頗有研究的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博士認為,校本主要落實、體現在四個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訓、校本課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義,就是直指學校問題,將學校實踐活動與研究活動密切結合在一起,大力倡導學校教師參與研究。對四者的關系,他認為校本研究是起點,校本培訓是中介,校本課程開發是落腳點,校本管理則貫穿滲透在它們中間,起著組織、協調的作用。(在這里,本文所提出的「校本教研」基本等同於校本研究。)由此可見,基於學校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開展校本活動的起點和基礎,是整合校本培訓、校本管理和校本課程的中心和紐帶。沒有校本教研,就談不上校本培訓、校本管理和校本課程。
一些學校正在開展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或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但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缺乏系統性和統整性,出現了認識混亂、校本無序的現象,非常不利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正是針對上述狀況提出校本教研的理念並在試點學校開展相關試驗活動。試點學校在教研室的積極指導下,端正認識,謀求以校本教研為中心,將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校本課程與校本教研進行整合,確立了校本教研在學校校本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2、校本教研,對學校而言,是創辦學校特色的重要支撐
創辦學校特色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呼喚,已成為當代中小學的辦學方向與追求。創辦學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條件,包括校長的風格、學生的需要、教師的特長、科研的支撐、學校的底蘊和社區的環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撐、「科研興校」已成為學校的共識,而且越來越為廣大校長和教師重視。但如何走出一條立足學校、促進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路子是許多學校尚不能解決的問題。而「為了學校、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廣大學校創辦特色的一條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課題研究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學校可以通過與科研部門合作、校長與專家對話、教師與研究人員交流,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教師的科研素養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逐漸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3、校本教研是區(縣)教研室適應新時期學校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承擔著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和教學質量管理等傳統職能的教研室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學科組建設、教師培養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深受學校和老師的歡迎和尊敬。但是,在倡導辦學個性、主體性的今天,傳統的全區性、集中式教研或面上教研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展需求了。必須反思的是,傳統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學科本位,而不是學校本位;忙忙碌碌恰似蜻蜓點水的下校聽課調研更多地是為了採集學科的「花蜜」而後加以釀造或傳播(當然,這也是一種研究方式),而不是更多地考慮學校和教師的發展需要;教研員在教研活動中是主角,而老師則充當教研員的「配角」,配合參與一些教改活動。在學校發展初期,這種用力均衡、以學科為本位的教研模式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隨著學校的不斷發展和對辦學個性追求的日益強烈,它已經顯現出弊端:一是以教研室為主體,學校被動配合;二是走馬觀花,不能為學校解決實際問題;三是教研布局單一,缺少點面結合,不能對學校的教學及發展產生持久的拉力,也不能在學校間形成一種構架合理的張力,也即不能持續有效地開展。到了要對這種教研理念、教研模式進行改革的時候了。首先必須要確立學校在教學研究中的主體地位,而承擔教學研究、教學指導、教學質量管理職能的教研室必須積極主動走向校本教研、研究校本教研、宣傳校本教研,同時要在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中發揮有效的作用。
教研室積極開展和參與校本教研,將有利於教研室在新時期實現以下三大轉變:
1、教研員將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從經驗型教研員變為科研型教研員。傳統的教研模式缺乏科研含量,往往只停留在教學指導這種經驗的層面上,或者是某種既成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推廣,沒有創新可言。校本教研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其理論和實踐都是一片處女地,特別有待學校一線教師和廣大教研員去開拓,在這種開拓的過程中,教師會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教研員也需要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因為在其中現成的經驗、傳統的做法必須要進行徹底的變革,要探索新的理論,構建新的模式。
2、微觀的課堂教學研究轉向中觀的學科課程研究和宏觀的學校辦學特色研究。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成為核心問題與關鍵環節,也成為教研部門和學校的中心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並與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建立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要求區(縣)教研室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而且要關注和參與地方或學校課程、教材的開發與建設,以及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教研員的視野與思維也要從微觀的教學細節與問題的分析轉向中觀的學科課程、教材的建構與開發,具體包括指導學校實施新課程計劃、培訓教師、開發地方課程、指導學校開發校本課程、課程管理等,並且將進一步拓展到對學校宏觀辦學特色的構思與經營。而開展以校本課程、校本培訓為核心內容的校本教研,將有助於增強教研室的服務意識,拓展教研室的服務空間,積極主動介入上述中觀及宏觀的問題研究,與校長和老師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一起對學校現狀進行分析診斷,共同制訂立足學校實際、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富有校本特色的中長期教科研計劃,從而實現從微觀課堂教學問題研究到中觀學科課程研究及學校宏觀辦學特色研究的轉變。
3、從單一大集中教研轉向校本教研與集中教研相結合的教研模式。開展校本教研並不否定傳統的集中教研,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集中教研對象是全區的學校和教師,解決的是一些面上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的問題,它在新教師培訓、教學常規指導、示範觀摩和經驗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校本教研則立足每一間學校實際,解決的是某一學校比較具有個性或特殊性的問題,它在開發校本課程、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師和辦學校特色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作為區(縣)教研室,通過開展校本教研,將完善和補充傳統教研模式,構建校本教研與集中教研相結合的教研模式。
2. 試論述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哪些價值
http://www.huayuu.com/yanj/kech/
當前,以課程與教材改革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在課程決策權力分配方面的改革走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特別是1996年在國家教委頒布的《全國制中小學課程計劃(試驗)》規定:學校應該「合理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然而,受單一計劃體制下形成的課程制度和課程思想的慣性影響,在與國外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相比較,以培養目標來衡量的話,須改進、改革的方面仍還不少。現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過分偏重學科類課程,忽視活動課程,偏重必修課程,忽視選修課程和綜合課程,從而導致有些課程,教材內容偏深偏難,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受「標准化」、「規范化」的制約,過分要求學生達到同一標准,從而又導致了教育教學中存在「齊步走」、「青一色」的狀況,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這些課程問題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人們的高度重視。目前,教育部已在規劃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將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地方和學校課程的決策權力,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這一發展趨勢給我國「校本課程開發」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開發具有學校特色,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更能切合學校教育實踐,更靈活適應社會變革,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能更真實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形式,使校本課程體系更好地更全面落實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課程方面的各項規定,更好地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更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好地機會,已成為當前順應課程改革發展潮流的難得機遇和嚴峻挑戰。
湖塘實小是一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校,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師資優勢,以及寬松、和諧、民主、開放的人文教育環境。建立起以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為內容的課程結構,形成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體現特定學校的課程特色,必將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理論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基地,根據學校、學生發展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即與眾不同、具有一定創意和特色、符合本校實際體現本校教育理念的課程開發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對課程自主進行規劃和革新。它由實際參與學校工作的教師、學生、家長,行政人員、專家等共同參與,共同制定、實施和評價,涉及學校教育經驗的各個方面。開發過程也即一個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
2、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
①國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性文件,如1996年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規定》,目前學校校本課程的法律范圍則主要集中於活動課、自主性選修課這一領域。
②學校的教育哲學或辦學宗旨。
③學生的需要評估。由於校本課程的重要價值之一是課程的開設能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因此,校本課程的設置必須考察學生的需要,使課程成為對學生是「真正有意義」的課程。
④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如學校現有高素質教師隊伍,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原有的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藝體教育資源,學校外圍的教育環境優良等等。
3. 1.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是什麼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
(1)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我國中學課程長期以來是在國家課程的框架和體系下進行,沒有什麼變更或創新,這就造成國家課程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不適合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注重實際情況和需要,彌補了國家課程在從高級層次推行到低級層次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國家課程的要求。
(2)減輕學生的壓力。目前學生從進入中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為升學而競爭,每天都沉浸於各學科的習題之中,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們學習課程的范圍,學習的課程都是圍繞著國家考試科目而設,而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幾乎沒有。校本課程強調以人為本、趣味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夠參與進去,這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能力,而且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減輕壓力,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得到放鬆。
(3)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的需求。國家課程強調統一性和普適性,很難考慮到個別學校、學生的差異,難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而校本課程就要求開發者注意學校實際,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發揮,個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實現。
(4)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教師能夠根據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因此,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自主意識和能力。
二、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1、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和作法。學習外地經驗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提示,別校現有的資源如果我們也有,哪又何嘗不能試一試呢?比如某校校園旁邊有一座山,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山訓練,而我校旁邊沒有山,但是有壩堤,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壩堤比賽,類似爬山,登壩堤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舉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多媒體教材。這是從促進學生獲取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角度開發的校本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體育多媒體課件正在體育課中逐步推廣,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製作的多媒體體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校本教材的種類,從長遠來看是應該加強研究的。
4. 校本課程開發對我國新世紀課程體系的意義
1)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我國中學課程長期以來是在國家課程的框架和體系下進行,沒有什麼變更或創新,這就造成國家課程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不適合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注重實際情況和需要,彌補了國家課程在從高級層次推行到低級層次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國家課程的要求。
(2)減輕學生的壓力。目前學生從進入中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為升學而競爭,每天都沉浸於各學科的習題之中,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們學習課程的范圍,學習的課程都是圍繞著國家考試科目而設,而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幾乎沒有。校本課程強調以人為本、趣味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夠參與進去,這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能力,而且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減輕壓力,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得到放鬆。
(3)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的需求。國家課程強調統一性和普適性,很難考慮到個別學校、學生的差異,難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而校本課程就要求開發者注意學校實際,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發揮,個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實現。
(4)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教師能夠根據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因此,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自主意識和能力。
二、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1、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和作法。學習外地經驗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提示,別校現有的資源如果我們也有,哪又何嘗不能試一試呢?比如某校校園旁邊有一座山,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山訓練,而我校旁邊沒有山,但是有壩堤,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壩堤比賽,類似爬山,登壩堤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舉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多媒體教材。這是從促進學生獲取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角度開發的校本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體育多媒體課件正在體育課中逐步推廣,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製作的多媒體體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校本教材的種類,從長遠來看是應該加強研究的。
5. 「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求解
一、把握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其狹義是指校本課程的開發,所開發出來的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校本課程。其廣義是指校本的課程開發,既包括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包括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教育哲學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於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內容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當前,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活動課和選修課。從活動方式角度分析,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包括:
1.課程選擇。這是校本課程開發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在眾多可能的課程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2.課程改編。指針對原有課程,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進行一些學科上的修改。校本課程中的課程改編主要是指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進行某些具體的改動以適應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3.課程整合。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關聯課程與跨學科課程兩類。4.課程補充。指為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課程補充可以是矯正性和補救性練習,報紙、雜志、聲像材料、圖畫、模型的摘選等。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的目標是拓寬正規課程,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內化價值觀和掌握技能的機會。6.課程新編。校本課程開發也可以開發全新的課程板塊和課程單元,例如,特色課程、鄉土課程都屬於這一類。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無論哪一個都與教師直接關聯,或是由教師為主體進行的開發活動。教師都是課程開發的主要承擔者、實際的操作者,在整個課程開發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
二、學生: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
現代教育理念特別關注學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這就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是校本課程研製開發和具體實施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促進學生高品質的學習和個性的和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之一。
在校本課程研究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和能力傾向,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內容(如,國家審定通過的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適時的選擇、補充,乃至改編、整合和創新,在此基礎上開發學生喜歡的校本課程內容。
例如,《好大一棵樹》就是東北地區某師大附小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處理的一個典型事例它是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要和年齡特徵的基礎上,經過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開發的一個綜合課程內容,屬於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的小課題學習活動。這個內容共分為三個板塊:一棵樹的價值、回收廢紙、一次性筷子。通過品德課與數學課的整合,學生們不僅在活動中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激發了數學學習興趣,鍛煉了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了探究的快樂,同時,強化了節約意識,提升了思想品德修養。
上海市某小學開發的低年級數學校本課程思維訓練活動課,則是列入學校課程計劃的數學活動課屬於學校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這種活動課,在課程目標方面強調學生在興趣中擴大數學視野、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在教學內容上,讓學生在參與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在創新中求得發展。以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思維訓練活動課③為例,其基本內容分為活動性內容、探究性內容和讀寫性內容。
另外,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是隱性的,學生的需要有時候不能通過學生自己表達出來,但這並不代表學生的作用可以忽視。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教師必須主動與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和溝通,隨時了解學生的需要,及時調整課程實施的進程,以求優化課程實施效果。
三、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力軍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
當前,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轉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和踐行。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尤其要關注教師的這種角色轉變。在這里,教教材通常是指教師只是按照國家統一的課程標准、教學計劃、教科書進行教學,教師只扮演著被動的課程接受者、實施者的角色。而用教材教,活化教材則集中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選擇、運用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從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發生極大變化,積極性、主動性高漲,有利於課程實施的高效順利進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不僅是主力軍和直接的執行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
為此,教師首先要對國家標准標准以及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做到心中有數。因為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開發校本教材,而是按照國家課程標准,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以教師為群體,以自主、開放、合作的形式,形成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課程,既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處理,也包括針對本校實際自主創生的新的課程內容。當然,就目前我國中小學實際而言,前者占更大的比例,而後者所佔的比例視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國家規定的12%(如,新課程關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及比例中規定,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比例為12%)。教師只有在較好地把握課程標准對相應內容的要求,較好地理解一套標准實驗教科書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而開發出適合本校學生需要的課程內容。實踐表明,那種撇開課程標准和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憑自己的經驗和理論進行的所謂校本課程開發,往往是不可行的。
其次,教師還要充分地了解學生。學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准確把握學生的需求和認知水平,才能將理想的課程,經過實施的課程,轉變為學生習得的課程,進而不斷提升校本課程的生命力。畢竟每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長經歷,他們的內心需求、愛好特長、思想表現、品行修養、學習能力、學習動因以及心理素質千差萬別,對課程有不同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作為教師,理應當想學生之所想,想學生之所需。為此,了解學生,既要從宏觀上熟悉學生的整體發展狀況,又要從微觀上把握學生個體的鮮明特徵。同時,學生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在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中,教師也可以從學生那裡獲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靈感。
再次,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也是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條件。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由於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教學往往缺乏必要的監控能力,這就使他們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的需要把握不準,也就不可能很好的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因而,重視對新教師的培訓,關注教師的不斷成長和專業發展,變得尤其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往往不是孤軍奮戰,更多情況下需要與其他教師通力合作。 校本課程整合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或稱校本課程發展)的一種模式,是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重點之一。這就需要不同年級、不同科目教師之間進行合作交流,圍繞著共同的研究主題重新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開放的組織氣氛和組織制度,從多學科的視角以平等對話、開放、合作的組織方式研究、設計、實施校本課程整合的學習主題④
,形成校本課程開發的共同體。
四、校長: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核心
對於課程改革有這樣一種說法 動不動在局長,改不改在校長,好不好在教師。可見,校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校本課程開發與否,校長是校本課程的領導核心,所以,校長的素質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至關重要。已有的研究表明,校長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應該具有六種職責:確定明確的辦學宗旨、建立良好的課程決策結構、建立良好的校內溝通網路、協調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種因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建立一個民主開放的組織機構與五種素質領導能力、規劃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交際(合作)能力。
就校本課程的實施現狀而言,筆者認為,發揮校長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領導作用的基本前提,在於校長首先要具備必要的素質和能力,這些素質和能力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一)是否具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教育理念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命運。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反映著校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決定了校長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作為一校之長,應該考慮諸如學校的教育目標什麼?辦學特色是什麼?教師有什麼特點?學生有什麼需要?學校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如何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思熟慮,在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和學校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密切切合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實際,校長就會逐漸形成基於本校實際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比如,如果校長一開始就把課程開發定向為促進教師和學校的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的話,那麼,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校長更多的是關心教師的積極參與,讓教師在開發過程中提高課程意識,形成發現問題的習慣,養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構建一個積極、創新的教師課程開發的共同體。其中,充分調動起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成為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關鍵。
(二)是否具備有效交流與協調的能力等領導才能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人,校長必需具備一些基本的領導才能。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有效的交流與協調的能力,是校長領導才能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這既有利於得到上級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又有利於得到課程專家的指導,更有利於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進而有利於創設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三)是否具備必要的課程知識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作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開發出的校本課程有效和高質量。如果校長缺乏必要的課程知識,要想成功地領導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將是不現實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某師大附小的校長,自己既是課程論方面的專家,又在校本課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對課程方面的相關知識十分嫻熟,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動態時刻關注,同時,無時無刻不在考慮本校的具體實際,因而能夠領導本校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取得顯著成績。當然,這樣的小學校長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還是少數,這也並不是說,所有的校長都要具備相當高的課程知識水平。只要校長平時注意積累必要的課程知識,時刻關注課程改革的新動態,就會對校本課程開發有幫助。
(四)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事物不斷發展的助推器。學校的發展是在不斷創新中實現的,而校長的創新能力是核心。我們認為,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中,校長的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校長自身要有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和信心;要有不斷學習的良好品質;要善於反思,不斷提出新的見解和主張;要永遠不滿足於現狀,針對學校發展的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
6. 小學校本課程體系是什麼意思
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
1、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
2、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校本課程建立的意義擴展閱讀
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1、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
校本課程開發盡可能地反映社區、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及時融進最新的科技成果、社會問題,充分考慮到教師的積極參與、學生的認知背景與需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它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補充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
2、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充分考慮到時代的特點、學生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性格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i獨立性,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個性。
3、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校本課程開發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主權,充分調動了教師積極參與課程開發的熱情,為教師提供了發揮創造性空間和大顯身手的機會。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程意識,對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也有促進作用。
4、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把部分課程編制權力下放到地方和學校,讓一部分優秀校長和特長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任務,在確保國家教育整體質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於開發更多有特色的課程,滿足學校「個性化」發展需求,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7. 簡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
2001年7月,國家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老金廠中學的領導、教師認為《綱要》確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對今後較長時間內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全面規劃。我們在2002年伊始就組織學校領導、教師學習《綱要》及有關課改的理論書籍、文章,繼爾就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開發校本課程等課改主題做了實踐探索。現就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研究作階段性總結。
一、 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幾點認識。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校本課程作為課程形態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課程理念和內涵,所以,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必須做好前期的理論准備。校本課程應該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樣,要有自己的課程理念、課程計劃和評價標准,使之成為真正的「有目標有計劃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本義和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開發,就是以校為本,以校長為首的教師群體,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指導思想,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基礎,依託校園周圍的人文地理環境,自主地為本校學生設計開發的,具有獨特性、多樣性、可選擇性和補充性等特徵的特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促進了學校特色的形成與教師專業的發展。
2、並不是本校教師自己編寫的課程資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課程資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師來編寫,開發校本課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編寫成教材。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編寫教材,也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實際需要和特點的課程資源作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確也存在部分學校缺乏規范性、系統性,隨便申報開課,然後將一些活動課、選修課的簡要教案、簡要資料合並起來便稱為校本課程,這是不夠嚴肅的。
3、校本教材並非都要印製成冊,或學生人手一冊,以免增加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又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老金廠中學的做法大體是以下幾種:一是可以讓學生人手一冊,如《我的家鄉—老金廠》等,由學校自籌經費印製,免費發給學生。二是由學校購置一個班級的使用量,上課時發給學生,下課時收回,循環利用,如使用農函大的綠色農業培訓系列教材、計算機技術課程等。三是學校添置部分放在圖書館,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讀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數學》、《農村實用技術》,讓有興趣的學生借閱。四是教師開發生成的教案、講義等資源,用於教師授課用,或只提供給教師滲透課堂教學用,不編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給學生。
4、教育的目標是著眼於人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著眼於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發展。課程的發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發展,沒有教師思想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因而,活動課、選修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常規課程的編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於教師利用專業技能真正成為教材、課程開發的主體和主角,從而更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實踐表明,用活動課、選修課等課程形式,通過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課程教學方式,可以使校本課程得到較好的實施,使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
開發校本課程就是為了補充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學校開發課程不僅可以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國家、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使課程形成一個縱向結構,讓課程內容充滿活力,同時,在開發校本課程中,從教師、學校社區等不同角度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注與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從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和個性特長出發,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情境,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調適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個性化學習能力,促進他們創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實踐常常是憑教育者的良好願望讓學生去知道什麼,應該怎樣做,違背學生的意願和需要,所以,《綱要》強調開發校本課程一要依據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二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編校本教材《我的家鄉——老金廠》。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要與時俱進,呈多樣化,具有選擇性,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滿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十分理性的過程,也是教育創新的過程。
實際上,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已經有了一些校本課程的客觀存在:一種是活動課和選修課,特別是一些興趣小組活動,本身就體現了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課程的原始表現形態;一種是學校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或依據學校特色、當經濟特點而編寫的校「本」教材的實施
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從學生實際需要,對國家、地方課程進行一些適應性的組合與改編的校「本」課程是自編教材為載體開發校本課程。《綱要》中也提到「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所謂「選用」即拿來主義。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應該重視校外的課程資源,如網路資源、鄉土資源、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否直接形成課程這要看具體的情況,但它總可以作為的參照和補充。
二.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老金廠中小學是樺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貫制試點學校,有許多可開發利用的資源,由於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個新事物,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校決定由我先行探索,我畢業吉林農業大學,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自己的看法,在加上這幾年生物教學,二著一結合,形成了以老金廠地區為背景,以學生家鄉為依託,將農業、生物和家鄉有機結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鄉——老金廠》就有了 雛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資料,搜集資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而整理資料又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一開始主要依《老金廠鄉志》為藍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的選擇,現簡單介紹一下:
(一)《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
我校開發的校本課程《我的家鄉——老金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它的綜合性,在主題選擇與實施過程中,始終將人、自然、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學生展現的是一個真實、完整、動態的世界,一個與學生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體育,數學,語文,地理等學科也有教好校本課程開發,是對《我的家鄉——老金廠》的有益補充。
《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根據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我的家鄉——老金廠》主要由概述,美麗的傳說,地名小考,物產資源,歷史戰事五部分主廠主組成。每一個部分可以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其內容。
1、美麗的傳說:主要是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傳說,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兒童的心理對他們起很大的作用,他們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自己講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燈橋的傳說》,《老金廠的傳說》,《老牛溝的傳說》,在老金廠這些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多少都知道一些,會感到很親切,很熟悉。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級學生來自不同的村小,這種融合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同學之間願意了解更多的對方的事情,地名小考這一章主要講的是老金廠的五個行政村,以及相關的自然村,絕大多數學生來自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來歷,可以加深對家鄉的認同感。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增加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3、 物產資源:各種動物和植物是身邊最常見的資源,利用梅花鹿,羊,野豬,狍子,人參,五味子,貝母,黃芪等,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事,與生物建立聯系,讓學習生活化。學生對大自然可觸可摸,一種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利用實踐基地的建設,豐富校園的教育資源,活躍了學校的教育活動,使學生與自然貼得更近,利用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男生對動物感興趣,而女生對花草較親切,教師在為學生准備材料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收獲。
4、歷史戰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利用發生在老金廠的一些歷史戰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以相關的主題活動帶動學生的探究,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來感受當年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5、其他學科也有很好的開發,例如語文在自主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體育教學在依託本校的實際情況開發了「穿越沙塵暴,做環保小衛士」創編體育游戲;生物學科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農業等方面有教好的開發利用。
(二)、老金廠中學的校本課程的實施
1、 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寫的《借燈橋的傳說》教學案例與點評被《中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採用,發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
3、 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
4、 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階段總結
校本課程總是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發策略之間求動態平衡,兩種策略之間應是互補和融合的趨勢,以至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課改剛剛開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剛剛起步,因此,這里的總結從理論上不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談些體會和認識,也可以說是經驗之談。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推動了學校教育的創新,提升了特色辦學的品位,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長點。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實成為課題實施過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說是子課題研究。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築了新的平台,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優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促進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廠中學正是通過這三個「教育」推進了教育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個性特長,無論在藝術、體育,還是在數學,寫作出現「童星」璀燦的好景象。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廣泛影響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學校打造和發展創新型教師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機會,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和貫徹課改《綱要》的實踐中。目前,老金廠中學共有多名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科研興教(校)的氛圍基本形成,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整合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此同時,教師積極投身課改實踐中去。例如,開發校本課程不少教師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師以「美化生活」主題編寫「美化校園—做學校的主人」;體育教師改革傳統間操模式,創造了「音樂無口令間操」。這些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大大促進了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和發展。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堅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發掘社會教育資源,擴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技術性含量。老金廠中學近幾年先後與多個單位建立關系,學校吸納家庭群體中和關系單位中的人才優勢和物質資源,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創設條件,彌補學校條件的不足。
總之,學校要發展,要進步必須努力參加課改實踐,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須做,例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須做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