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教學理念改變
⑴ 十年課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回顧十年課程改革,一路走來,接受著諸多的沖擊與洗禮。在此期間,我有過成功的體驗,也有頗多問題的困惑。身為教育一線教師的我與課改同行,深切感受到自己作為課改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的成長和發展。雖然在這個進程中, 也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課改的的確確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發生了很多轉變。 課程改革十年後的今天,我深刻認識到「以學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指導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的關鍵。教師應是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課堂組織中都處處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根據學生學習特徵來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課改使我的教學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往的語文教學,除了以課本為中心,還有兩個「中心」,一個就是以課堂為中心,一個是以教師為中心。一節課老師只管講,學生只顧聽,經過十年的語文課改實驗,我認識到那種「滿堂灌」的講解不可取,應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強調誦讀領悟;以教參中的解釋作為唯一正確解釋是不正確的,應尊重學生的理解,強調通過閱讀討論、分享交流生成對文本的理解。鼓勵學生自由、有創意地表達,學生能解決的問題爭取讓學生自己解決。同時我認識到課堂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師的任務不在是只注意灌輸知識,而是變成課堂的導演,指導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另一方面抓課堂的達標,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預習、自主學習、閱讀、探索、推理、表達、發言、點評……...因此我們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動腦筋,學會開竅,那些難點問題,我們甚至有意識讓學生難一難,憋一憋,這才能讓學生開始動腦筋,激活思維,釋放潛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對問題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開放性的課堂就是讓我們的學生見多識廣。老師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機會讓給學生。教學過程中,我放下身架和學生們友好相待,和學生談心,溝通學法進行指導,打開他們心靈的門戶。課堂落實「相信學生、發動學生、成長學生、發展學生」。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如語文課上,教學生字時老師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辦法,使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有機會把生字讀幾遍,每個學生都可以想出獨特的方法識字。一個學生讀,其餘的同學就是最嚴格的"老師",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小組學習的基礎再進行全班交流,比一比哪個小組學生字的辦法最好,學生的積極性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好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做到熟練掌握教材內容,重點和難點,教學時關注學生,關注情感,關注課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注重了情感的體驗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掌握,改變了過去教學單一的以分數評價學生的局面,教師側重了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注重了每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評價。例如:改革作業評價方式,學生的作業上沒有醒目的「×」,取而代之的是描述性評價,如「若你再仔細些,老師相信你會做得更好」等。 由於理念發生了變化,在新教材使用時,我注意了與學生的交流,發展同學生的合作關系,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樣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交流融為一體,使課堂教學有效、輕松、愉快。
⑵ 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的理念主要內容有哪些
本書是「走進課堂——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設計與評析叢書」之一,收錄了依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准以及參考人教社版教材相關內容所設計和實施的30個教學案例及其點評。
案例結構包括:教學內容分析與學生學習情況分析、設計思想、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選擇、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等。
案例內容涉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稅收及其種類、提高效率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民的政府、體味文化、傳統文化繼承發展、文化創新、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意識的作用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歷史的主體、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等主題。
作者力圖通過來自課改一線教師的鮮活的教學案例,反映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其中的經驗、做法、成果,可供高中新課程實驗區同行參考借鑒。
本書適合作為高中新課程實驗區思想政治課教師培訓教材,也適合關注高中思想政治課改革與建設的教研人員閱讀參考。
(2)高中新課程教學理念改變擴展閱讀:
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前言:
課程教學實施是落實高中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在課程教學實施中,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體現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廣大一線教師努力踐行新課程的理念,改變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對教材、學生學習及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面對新課程,一線教師仍有許多問題和困惑,例如,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等等,教師迫切需要得到引導和幫助。
為了幫助廣大一線教師理解和實施新課程,深入研討新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享教師們的教學研究成果,引領高中新課程實驗健康深入的推進。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組織開展了全省優秀教學設計與實施案例的徵集和評選活動,面對來自課改一線教師紛至沓來的教學案例,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們積極實踐、勇於創新,涌現出許多鮮活經驗,我們從中精選出各學科優秀者,匯編成叢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⑶ 實施新課程中教師怎樣改變教學觀念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它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新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各學科性質的科學定位,教學內容目標的制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評估的目標構建等,給我們教研員、學校、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是呈現出勃勃的生機。
有人曾說,我們一些老師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觀念和方法來教今天的兒童,讓他們去適應明天的生活。這個過程本身就不適應,然而我們教出的兒童要他們去適應明天,那更是我們現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適應。教育觀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關專家指出:「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走進新課程,觀念必須先『行』,沒有教育觀念上的真正轉變,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將走樣、走味。」有專家提醒:「在培訓中,一些教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而急於操作,結果『一聽就明白,一做就不會』,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對教師來說,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觀念,它是教學方法的引領。」要使我們的教育行為能為兒童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更好地順應現代教學理念,我們教師教育觀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
教育部長周淇在一次重要講話中強調:課程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 轉變課程觀
「課程」是什麼?傳統的教學中,「課程」被理解為教材或課文,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編者所關注的事,它規定學校「教什麼」,學校和教師就忠實有效地去傳遞、落實課程內容,完成課程任務。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課程不僅僅是教材、教學內容,而且包括學生整個學習活動過程。課程從本質意義上說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資源,意味著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學校課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課堂和教科書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把課程作為這樣來界定,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是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
(二) 轉變教材觀
以往我們總認為「教材即知識」,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因此,教材中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認識具有絕對的權威性。
不給教師、學生發揮空間和研討的餘地。
這種遠離生活情境的「學科中心」的教材觀,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材的觀念呈現出新的轉向,「教材是範例」。所幸的是我們小語「能力訓練」實驗對教材的認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二十多年前遵循葉聖陶先生關於「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理論,明確提出以「課文無非是例子」的理念,在全國第一個以「能力系列」與「主題系列」整合來建構單元體系。因此我認為我們實驗說的「例子」涵蓋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傳授語文知識、語文技能,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比如94年我在樂安執教《我的弟弟》是以一個自然段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因果式的自然段後,指導朗讀文章結尾「弟弟學習很認真,也很刻苦。他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牢牢記住媽媽的話:將來革命勝利了,還要建設新中國。」讀後我對孩子們說:「弟弟學習很認真、很刻苦,你們說說他將來長大了干什麼?」孩子們紛紛舉手:有的說他當了科學家,研究新武器;有的說他手握鋼槍保衛祖國………真是眾說紛紜。正當孩子們說得感慨激動之時,我話鋒一轉:孩子們,他什麼也沒當成,在他八歲那年,兇殘的敵人將他殺害了。」當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憤怒、惋惜種種神情交織在一起,雖然無語,但取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想:這堂課的成功就是正確認識了「課文無非是例子」這「例子」的真正含義。這種教材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說它是科學、全面的。
(三)轉變教師角色觀
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觀,可以根據唐代教育家韓愈的理論「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來推斷。教師是(1)道德的傳播者;(2)知識的傳播者;(3)問題的解決者。不難看出: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觀是以「教師為中心」,它的另一個代名詞便是「教書匠」,為了教書而教書,很少去反思,去研究。這樣一個角色,只能去做一個合格的教師,但絕做不了一個優秀的教師;它對教師自身發展而言可能比較順利,但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師角色觀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變革。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人們對教師的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前面傳統的教師角色觀相比,教師角色觀體現在:(1)教師不應僅是一個道德的傳播者,而更應該成為學生道德發展的向導。(2)教師不應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而更應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成者。(3)教師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顧問。 不難看出消極的、被動的教師形象將被積極的、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
(四)轉變師生關系觀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
傳統教育中,師生關系直觀形象點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如果把它擬人化些,可以歸納成都專制的、單向的與服從的關系。這也有它的好處,這對學生的管理比較方便,特別適合我們大班教學。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有問題不敢提,有意見不敢說,只能無條件的服從,即使老師說錯了,也只能忍氣呑聲地接受,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一條船上有90頭牛,40頭羊,問船長的年齡有多大?先給美國孩子做,他們七嘴八舌地跳起來,說這個題目出錯了,這條件與問題不相關,無法做。但是拿到中國做,很多人做出來了,答案是50歲。問其原因,他說老師出了題目,就有答案。現在有兩個數字要麼加、要麼減、要麼乘、要麼除。如果加起來就是130歲,這個人老得不像樣子,開不動船。如果乘更不可能。如果用除,商有餘數,看來看去只能用減,90-40=50差不多,經驗豐富。這是學生長期無條件服從,不敢批判而導致的惡果。
新課程的教學從本質上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活動過程。因此,要求師生關系應是雙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關系。雙向是對單向而言,不僅是老師對學生發號指令,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出建議;平等需要我們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地位。失去了師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在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我--你」關系,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體驗。在這里,教師的權威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內在養成」的,也就是說,教師的權威不是憑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與知識建構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直接的對話,取得心靈的溝通,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教授在給江蘇一學校作課題鑒定時,寫下這樣一句話:翻開書本學理論,蹲下身子看孩子,都會給我們收獲。翻開書本就是能從中要學習教學理論及教育技術;蹲下身子後,我們就能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見的東西。這里蹲下來與學生交談,雖是空間上的距離,但本質上是給孩子一個平等。
⑷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和目標是什麼
使每一所學校成功,使每一位學生成功。這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國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這意味著教育民主是本次課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
(1)遵循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原則,重建高中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聯系起來,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2)增設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的課程領域或課程門類,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以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學習提供理想的課程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的發展功能。
(3)建立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制度、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學分制管理制度,為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提供製度保障。
(4)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5)完善校本評價,優化外部評價,合理處理高中課程評價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課程評價體系。
(6)賦予每一所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權,使課程改革建基於每一所學校的成功、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⑸ 十年課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十年課程改革是新理念紮根於教育教學工作的十年,是廣大教師開拓創新的十年。面對新形勢、新課改,十年來,我們以數學《課程標准》試驗稿、《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以嚴謹、求是、務實地態度,立足本校實際,認認真真、扎扎實實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 一、教師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教師的知識觀、質量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學生態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發展,由過分追求學科的嚴密性轉到注重數學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到注重學生實踐探索和交流的主動學習。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研究中一定強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動給老師們帶來了壓力,但也推動和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二、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變化 教師在課堂上放下了教師的尊嚴,以平等、民主、和藹的態度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教室內從以往的「教」堂變成了「學」堂,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逐步形成,學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中,能從整體上考慮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體現三維目標的理解和運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使數學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多彩,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同時,教師在數學中也關注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整體表現,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發展的過程。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教與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探索多樣化的、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教師更加註重教學過程的設計,能通過情境的選擇與設計,探索過程的組織,為學生留有更多的參與和思考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也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索,注重師生互動與合作交流,以及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忙起來,動起來。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越來越多的教師試圖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探索和運用啟發式、探索式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作與交流。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數學教師為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課改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願望逐步得到實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還學會了評價、質疑與反思;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新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要將課程改革的理念在實驗中真正得到落實並產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長期以來的傳統理念和教學造成的思維定勢,新舊思想的碰撞,會產生新的問題和新的困惑,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開創美好的未來,實現新課改的真正目的。回顧十年課改,我們在新課改的實施中不可能沒有疑問和困難,但只要我們長期、耐心地堅持下去,積極總結和反思在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多學習,多思考,多創新,那麼離成功的彼岸越來越近了,讓我們和新課改一起經歷風雨,一起成長。 我認為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准最重要的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理念方面: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現在這種理念有著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有著更強的時代精神和要求,從而看出數學教育是一種公平的,優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教育。 二、數學標准由原來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改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最主要的是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有意識的訓練數學基本技能和領悟數學基本思想。對我們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數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數學基礎、數學准備和發展方向,使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雙基」變「四基」,任重而道遠。這也是我們數學老師長久不衰的任務。 三、課程目標的變化: 重要的變化是提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這也是數學老師課堂實踐中要重點實施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數學老師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在設計課的結構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精心備課,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先想到本節課的目標設計一些相關的題目。要讓孩子來發現問題,然後來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去解決。 1、教學目標中,學生的「雙基」轉變為「四基」,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怎樣學習。 2、如何給學生減負,讓學生即能學好文化知識,又能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和其他的活動。 3、讓學生學到的知識應能更多地應用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和社會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 知識的作用。 4、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成長。 5、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消化所學知識。 我非常贊同史教授說的一句話:「知識分三種,一種是教了就會的,一種是教了也不會的,一種是不用教也會的」也就是說,數學課標實驗稿中新增添的一些內容,對教師來講可以說是全新的,我們的教師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准備和教學經驗;對於學生來說,一部分內容,不適合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用史教授的話說就是:「你講的內容,並不是說你不知道,你不懂,而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聽不懂,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所以我覺得數學課標實驗稿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多考慮考慮。
⑹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轉變教學方式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秘人格發展的具體特點,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觀念。教學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作用,現代教育理論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同時科學素養的的培養是通過科學教育來實現,最有效方法是措施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在科學課程中的學習方式也應體現自然科學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實踐能力,我認為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讓課堂成為溝通現實生活和書本知識的橋梁,在教學設計上,應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社會大環境中自主學習和探索。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 首先,創設有效的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輕松、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動力和探究的慾望,才能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才能實現真正的人與人心靈的溝通,彼此產生信任,讓學生充分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在潛移默化中主動獲取知識。其次,激發動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希望被肯定是每個人的心理趨向,特別是身心發展不很成熟的學生,更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贊賞和激勵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從而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再次,利用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認識的沖動和思維的活躍性,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總之,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主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才能真正將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二、在科學探究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在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中,限於探究材料條件,教師一般只能從資料分析→講解教材→歸納現象→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師僅要求學生嚴格遵照教材指導,並受教學時間限制的實驗,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科學探究的理念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和體現,僅側重於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技能訓練,而挖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科學思維、互相交流合作的空間相對較少,束縛了學生探究願望或創新思維的形成。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有限的資料、圖片、數據的變化中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地創設情境,使學生合作探究,總結強化,學以致用,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不斷學習。 三、開發和利用資源,讓學生生活融入課堂 課堂之所以沒有聲音和活力,是因為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沒有突破教材,沒有超越陝隘的教學內容,不能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課堂,應該說與學生的書本世界相割裂無不聯系,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分的強調其封閉性,在教學設計上,沒有開發和利用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缺乏生氣,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讓教學「活」起來和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不能使學生從被動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的建構者。遠未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徹底的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從中更好的激發教師的創造性。 總之,只有學生來自內在的、發自內心的、貼近生活的、是學生自己的精神需要,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學習行為。因此,適應於教育的本質的教學活動,適應於現化教學理念的教學設計,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勇於探索,並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⑺ 十年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學體育新課程改革對廣大體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要適應體育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敢於探索,不斷實踐。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適應體育新課程課改,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體育新課改的根本前提。體育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體育新課程改革,體育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1、師生平等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標確認體育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體育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放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教師要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者轉換為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要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因此體育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 2、同行合作觀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體育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地理、歷史、政治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3、全面評價觀 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的課程體系呼喚新的評價標准,為保證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進行,評價改革的步伐應進一步加快。 4、終身學習觀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二、適應體育新課程改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體育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轉變。 1、變教師權威的教授為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將由權威變成合作者,由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 2、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為以學生學為中心。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體育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 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 3、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將掌握和應用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增強體能;學會學習和鍛煉,發展體育與健康時間和創新能力;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三、建立了課程的評價體系 1、教學評價的主要問題 1)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2)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體育知識技能為核心,忽視對體育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 3)評價方法過於注重「量化」,而忽視「質性」評價; 4)過分關注結果的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 5)評價只是教師評學生,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組內的相互評價; 6)評價的實施過程,缺乏靈活性和動態性。 體育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體育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我們體育教師。面對新課程,我們既不能有懼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適應,更不能認為新課改與己無關,無所作為。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鑽研新教材,敢於探索,努力實踐。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樹立決心,充滿信心,建立自信,在學習中實驗,在實驗中學習,盡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學規律和特點,就一定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為體育新課改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