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歷史課程教學目的與要求

歷史課程教學目的與要求

發布時間: 2021-03-03 18:06:35

『壹』 高中歷史教學目的和要求

高中歷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應該最主要的包括兩大方面,首先第一,要求學生把握歷史知識,其次要求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

『貳』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目標.ppt

整、准確地把握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
濰坊外國語學校 梁芹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並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准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准,准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准"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並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准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范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准"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台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巨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鑒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叄』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目標有哪些變化

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活動過程,成為科學知識內化為學生精神財富的過程。知識的獲得與內化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並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對知識進行自主性地構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打開知識之窗,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體驗知識,感受知識的存在;指導學生應用知識,增強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幫助學生回歸知識,促使教材知識活化。 一、教材里敘述的知識是相對靜止的結論式知識,它省略了觀察、歸納、探索、猜想的生動過程。 如地理分布規律、地理觀點、地理概念包含著客觀現象的特性和規律,以及科學家的探索、實驗活動的方式和過程。作為地理教師,要將人類獲得知識的初始方式和過程,加以還原、展開、重演、再現,使書本表述的結論式知識還原為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知識,使學生個體「與人類知識產生的過程總體『相遇』」,從而讓學生去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如在講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的形狀》時,向學生介紹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對地球形狀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與社會變革,讓學生充分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是一個球體」這一當代人覺得十分簡單的知識在歷史上卻充滿著神秘與曲折。 二、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並非一片空白,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識經驗,建構了大量的前科學概念。 這些原有知識經驗是學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而且還是學習新知識的出發點。因此,教師在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先前體驗所形成的概念,感受知識的存在,體驗知識就在身邊。如在講授八年級《地理》上冊《多民族的大家庭》時,讓學生收集1980版和1996版的人民幣,並請學生從不同版本不同幣值的正面圖案中分析我國部分民族的服飾以及找出人民幣中有幾種民族文字等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最常見的事物入手學習地理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科知識就在身邊,從而增強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三、把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還需要通過內化與外化的過程,需要把所學的知識通過操作和言語呈現出來。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支持條件,就要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對知識的記憶與保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交流與操作訓練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1. 創設交流機會,在交流中內化知識。言語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思維水平,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遷移能力,促使知識內化。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機會,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相互交流。如教師可以指導或要求學生仔細描述所觀察的內容;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對話教學環節,鼓勵學生相互問答和相互議論;鼓勵學生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師可安排學生觀察地理教材中的各種圖表並進行交流等。 2.加強實際操作訓練,在訓練中內化知識。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訓練。只有放手讓學生在概括定義、發現結論、證明原理、解答習題等訓練中不斷地糾正自己的思維偏差,及時地修正錯誤,才能使他人的知識經驗變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只有開啟學生的思維才能使得學習落到實處。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板演、操作、猜想等。如在教八年級《地理》上冊《逐步完善的交通網》時,讓學生設計一個旅遊計劃,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多個旅遊景區,並以節省經費和路途時間為前提選擇最佳的交通工具,讓學生在參與這項活動中理解並掌握各種運輸類型的特點、分布以及影響選擇交通類型的因素。 四、學科知識在教材中只是作為一種重要載體出現。 通過這個載體,向學生傳達的應是學科思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站在課程的角度思考這一節課的價值到底在哪裡?為什麼要教這些知識?知識背後更深遠的意義是什麼?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科思想為靈魂,以學科內容為載體,設計教學的整體框架,使學科知識上升為學科思維,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科品質,發揮學科教學的智力開發功能。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知識展開之後,沿著相反的方向,加以簡化,進行壓縮、提煉、抽象、概括,回到原有的結論。再次,教師還要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性體驗、個性化理解文本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對話、提問、對比、分享觀點等交往環節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於自身認識局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聚合到主題含義和最優的解決策略上來,從而保證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思維方法的獨特性基礎上,將理解的個性化、獨特性與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統一,使學生獲得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實現教材知識的活化。如在教七年級《地理》上冊《聚落與民居》時,首先請學生談自己所喜歡的居住環境。同學們的選擇多種多樣,理由獨特。有的同學說自己喜歡住在沙漠地區,因為沙漠地區能鍛煉自己的意志;有的同學說喜歡住在冰原地區,因為冰原地區富有浪漫情調;有的同學說喜歡住在熱帶雨林地區,因為那裡生物多種多樣,食品豐富;有的同學說喜歡獨居大山深處,因為那裡遠離城市,空氣清鮮等等。在肯定學生個性化選擇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以舉手錶決的方式從下列四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居住地:A處是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溫度適中的平原地區;B處是嚴重缺水的沙漠地區;C處是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區;D處是終年嚴寒的北極地區。表決的結果是80%的同學選擇了A處。教師在同學們表決後,再出示氏族社會時期、工業文明時期和當今社會三張不同時期的人類聚居地分布圖,讓學生的思維聚合到「環境對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學習主題上。

『肆』 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目的

一、教材里敘述的知識是相對靜止的結論式知識,它省略了觀察、歸納、探索、猜想的生動過程。

二、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並非一片空白,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識經驗,建構了大量的前科學概念。
三、把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還需要通過內化與外化的過程,需要把所學的知識通過操作和言語呈現出來。
四、學科知識在教材中只是作為一種重要載體出現。
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課程設計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有:(1)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備課的不同。傳統教學的備課活動中,也有教學設計,但大都以書本為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它克服了這種局限,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來教。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師的第一要務。教師的教學活動出發點和歸結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學。(2)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案不同。新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案,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新課程教學設計並不局限於針對一種教學內容,也可以是一個單元。最重要的它是一個"動態"的。(3)學生學習的不同:要確定學生已有經驗和現有水平與課程目標的差異及對應策略。新課程把教師定性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因為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對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有重大影響。(4)學習評價的不同: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形成教學反饋,為教學設計的修改提供依據。在評價中要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便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
使學生能夠完全的接受本堂課的知識,並講出關於本堂課知識的題型和考點。

『伍』 制定歷史課程教學的目標具體要求有哪些

關涉學習起點。制定教學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對學情的把握。回如果把整答個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比做一次長長的旅行的話,那麼,教師必須要隨時了解我們的孩子從何處起步?他們在總體到達了什麼地方?他們將繼續往哪個地方前進?

『陸』 高一歷史培養的目的和要求

一、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標准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改革探索,在教學中我們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我們的教學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高中歷史新課程這一高中歷史教育的實驗田,對我們教師來講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只有認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實踐才能贏得主動,取得事業和人生的雙重進步。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本著拓展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技能、放寬教學視野的指導精神,積極摸索和總結教學規律,盡快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認知能力和求知興趣,實現瓊山僑中歷史教學的新突破。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年級1---10班共七百多個學生,重點班生源質量相對較好,非重點班的質量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另一方面由於初中的歷史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所以高一歷史教學應注重基礎的培養和興趣的培育。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穿插一些與歷史教學相關的歷史典故,盡量多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歷史知識與歷史發展脈絡通過生動活波和直觀淺顯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三、教學方法:
綜合考點內容,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注重學科間的貫通,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訓練,重在運用;拓展訓練,重在提高;綜合訓練,重在發展。使學生既從「點」上拓展,又能對所學知識點結合,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教材的主體結構按「學習專題」構建。歷史上的政治活動是豐富多彩、極其復雜的,他與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一起構成了人類歷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動。只要同學們潛心學習,細心探究,就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感悟許多歷史的真諦。
四、重點工作及具體措施:
(一)重點工作:
(1)明確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常規、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2)精心備課,把每一堂課當成優質課來准備,注重教學設計的探索。
(3)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二)具體措施:
1、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相較於初中生來說,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轉變,理性思維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於畢竟高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過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維,完全枯燥和單一的理性分析還不完全適合他們的認知層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他們對於事件本質和事件規律的認識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較強的歷史典故和歷史逸聞,輔助學生對當時歷史環境和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3、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研究能力
(1)每學完一個單元引導學生概括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概括總結能力。
(2)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題的演練,培養他們的應考意識。
請採納

『柒』 如何制定歷史教學目標

整、准確地把握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

濰坊外國語學校 梁芹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並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准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准,准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准"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並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准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范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准"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台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巨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鑒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捌』 初三歷史教學目的

初三歷史教學目的是為了應付中考,雖然應付中考不是學習初三歷史的初衷,初衷是讓孩子們知道更多的中國歷史和歷史文化,了解我國的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