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校本課程實施形式
Ⅰ 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和一些有關案例分析
怎麼那麼懶,自己去查下書就有很多啊!
Ⅱ 美術教育校本課程的成功案例有那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校的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在大家3年的悉心培育下也接出了豐碩的果實!2003年我校的學生參加宜賓市少兒藝術節,美術類獲得了2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10多個優秀獎;舞蹈類獲得了2個二等獎,聲樂類獲得了1個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同年我校的節目《姥姥門前看大戲》,參加縣兩代會和春節晚會演出均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同時我也獲得了「優秀編導」的榮譽;由於我在教學工作的突出表現和對校本課程開發所的成績,同年我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4年我們帶領學生參加宜賓是第一屆少兒藝術考級活動,我校40多名學生參加,取得全部考核通過的優異成績;同年我校又組織了一台「春天的微笑」專場文娛演出和美術書畫作品展,我們的興趣小組的同學又一次充當了生力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好評;這一年又一因為我為學校在文藝工作方面做出的貢獻我再一次獲得 「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05年由我們的舞蹈興趣小組同學參加的快板節目《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代表學校參加縣上的文娛演出又獲得了很好的評價!介於我在藝術教學造詣方面的不斷提高,2004年我又代表縣上參加了宜賓市美術賽課活動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所設計的教案也獲得市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由於我在對校本課程的不斷研究和總結中我自身在藝術方面的素質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多次代表縣上到北京、成都、重慶、宜賓等地演出,獲得了很多鍛煉自己和開闊眼界的機會。
3年來,我始終堅持不渝、一如既往的開展和研究著我們的校本課程,我感到「任重而道遠」,在過去的時間里不能說已經有了多大的成功,但是小小的成績卻鼓舞了我繼續將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讓我看到了在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道路上的盞盞明燈,我有信心把我們將來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同時我也要感謝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帶來的和煦春風,它吹暖了我的心房,讓我在我的教學崗位上尋找到了做教師的光榮和無限樂趣!
Ⅲ 美術課程實施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您的建議是什麼
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校或教師對美術新課程實的實施工作存在著思想認識模糊,教育教學觀念落後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美術學科重視不夠。認為新課程實驗無非是用用新教材;對新教材的使用無非是換換教學內容;這些模糊的認識導致教育教學目標、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偏離新課程改革的初衷。2.部分教師對如何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上好美術課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師對詳盡清楚的課程標准和教參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例如,在如何處理教學進度這個問題上,教師仍然在期待課標或教參對教學進度能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一旦課標和教參沒有給出這樣的規定,教師們便非常不安,只是抱怨教科書教參不好用。3.部分教師對教材了解不透,對《課標》理解不深,對課堂教學設計不夠新穎,使用新教材力不從心。也有部分教師在創新面前畏難發怨,不願吃苦,怕受麻煩,邁不出新路子,存在「穿信鞋走老路」現象,教師在課堂上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束縛比較嚴重,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思想依然存在。4.少數學校硬體設施還達不到一般教學要求,美術教學參考資料較少或沒有,學生的課堂學習願望還不能得到完全滿足5. .教師專業素養得不到提高 教師從師范畢業後就很少參加過系統的專業培訓,專業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以前在學校學的知識現在先讓更不上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要求。促進美術新課程實施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教研力度,合理利用教材,進行課題研究。 (1)美術教師要開發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美術學科與相關文化的聯系。如:合理、適當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立體教學,增加視聽效果,教師要多鼓勵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開拓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2)美術教師必須要鑽研教材,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知識點:表現手段及相關社會文化等內容,以審美為主線將這些內容貫穿起來,以符合美術《課標》和新教材的要求。(3)靈活運用、處理教材,適當擴充和刪減、調整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嘗試多種構思。如:可調整教材教學順序,調整教學內容;又如:可根據本區或地域美術文化習俗,選取恰當的角度或材料,進行富有特色的教學等。(4)多舉辦采風、寫生、看畫展、專家講學等活動,開闊教師視野,提高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二)實施美術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利用 學科性的內容選擇。如:工藝、繪畫、欣賞、書法、鄉土工藝等等。②把好校本教材的資格審定、質量關問題,並出台一個相應的地方策略。③校本課程的開設要與以前八、九十年代的美術特長、興趣小組班輔導相區別。(三)落實學校場地、器材、學習研究資料配備的建設 《美術課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給予了學校和教師以更在的選擇餘地和自立空間,大大降低了對特定器材的依賴性,但教師教學的基本條件,還是應得到保證。如:教學的示範用品、資料與教學實物模型等。
Ⅳ 誰知道如何利用當地教學資源開發美術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亦稱「學校本位課程」或「學校自編課程」。具體地說,校本課程就是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標,在分析本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一種課程。
實踐證明,國家課程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推廣國家課程的過程中,國家課程普遍暴露出諸多脫節現象。第一,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之間的脫節。國家課程是面向全國各個地區的,但是,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不同,教育需求各異,國家課程很難全面顧及每一個不同地區的教育需求。第二,國家課程與辦學條件之間的脫節。國家課程是面向所有基層學校的,由於全國各地基層學校的辦學條件差別很大,有些學校難以全面達到國家課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國家課程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脫節。國家課程是面向全體學校教師的,而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和學科之間的師資質量參差不齊。第四,國家課程與學科發展之間的脫節。由於國家課程的編制周期和修訂周期間隔較長,教材老化和知識陳舊成了某些學科的通病。
相對國家課程來說,校本課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獨特的地方環境和教育需求,更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因為老師最了解學生需求、能力、興趣和特點,所以他們能夠開發出學生滿意的校本課程,並且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經常修改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能提高教師對課程的興趣和滿意程度。校本課程的開發減少了外界對課程的控制,擴大了教師的自主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校本課程鼓勵和吸收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在提高課程質量的同時,也有利於不斷提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滿意度。
雖然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是兩種不同的課程形式,但是他們之間呈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在推行國家課程的同時,應該允許開發一定比例的校本課程。而推行校本課程的學校,也不應該貶低或排斥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學校和學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必須進行學校外部環境分析和學校內部環境分析。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環境,才能開發適合本校環境的課程。而學校環境分析要素就包括了當地的教學資源。
美術課程的資源開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學校內的美術教學資源:圖書館資料資源、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美術教學設施與設備等。校外美術教學資源:公共文化設施、當地文物資源以及自然環境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信息化資源:信息獲取、信息交流等。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教育發展的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也不相同,每一地區、每所學校、每一位美術教師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符合當地的教學資源以及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還要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留有空間,美術教師可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課程,設計融和各學科領域為一體的美術教學活動,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例如:我校處於風景甲天下的桂林城區,在風景優美的木龍湖畔。看著美麗的木龍湖,有誰會相信,以前的木龍湖只是一個叫鐵佛塘的臭水塘,現在的木龍湖是近兩年經舊城改造工程修建而成的兩江四湖工程的一部分。在我校讀書的小孩,年齡大一點的也許親眼目睹了木龍湖煥然一新的過程,年齡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還有一個叫鐵佛塘的池塘。針對我校的人文地理環境,我校開展了校本課程的研究,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先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形式可以用書寫、也可以用口頭回答等形式。內容就是有關木龍湖的過去與現在。經過老師、學生共同收集整理,我們得到了許多圖片和文字資料。而我作為一個美術老師,也適當地組織開展了一個「新舊木龍湖」的全校性繪畫活動。又如:廣西出版的美術課本中有一課內容《家鄉風光》,為了突出該教材的民族特色,面向全廣西的學生,課本內容選了幾幅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光圖片,以龍勝梯田為主。我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了解到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對於龍勝梯田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只有一小部分同學,跟家長去過那裡旅遊。你叫他們做作業,他們怎麼可能會提起興趣,有感情地畫和去創作呢?而我們學校的周圍全是美麗的風光,一出校門,桂林的山山水水盡在眼前,留著這么好的教學資源不利用,真是可惜。作為美術老師,於是我直接把學生帶出校外,讓他們坐在美麗的木龍湖畔寫生、創作,結果教學效果比呆在教室對著書本臨摹好多了。
從目前我國中小學的一般情況來看,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課程資源的狀況比西部地區優越,城市比農村有優勢。廣大貧困地區和基礎薄弱的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落後,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顯然沒有優勢,但從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方面看,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挖掘自身潛力,努力開發校本課程。
Ⅳ 小學校本課程開設形式有哪些
淺談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形式與課程設置
把活動課提高到課程設置的高度來認識與安排,這是國家教委頒發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中關於課程設置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課程方案》明確指出:"活動在實施與發展教育中同學科相輔相成。"這就從教學法規的高度明確了活動課同學科課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輔相成"?我想以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與形式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
原則之一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以小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為宗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方案》對小學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這個培養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階段性質和任務而設計的國家要求,也就是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質量標准;另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個性發展要求。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國家質量標准就是要求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運算技能、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以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四項,這個任務主要由小學數學的學科課(或者叫必修課)來擔當。至於發展小學生個性的要求,《課程方案》明確提出主要由活動課來擔當,其教學目標就是"增強興趣,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特長"。有人會提出,這個要求在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中就能做到,或者開展課外活動就可以實現。我認為這是誤解。誠然,小學數學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諸如觀察、實驗、練習等,也能培養學生某些個性要素,但它服務的目的不同,它只是為學科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學科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沒有具體教學時間的界限;而小學數學活動課應是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每節課教學時間與學科課的教學時間相配合。還有,活動課也不同於課外活動:①活動課屬於課程的范疇,課外活動則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②活動課有一定的結構性,它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活動方式,而且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而課外活動則沒有這種有序的要求;③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要具有一定的規范,那就是活動課必須有教學綱要和活動課指導書,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進程,而課外活動則不具備這個要求。
原則之二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淡化選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的教育,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應當強調其普及性,淡化其選拔性。"這個要求不僅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活動中要落實,更要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落實。學科類課程的教學活動做到人人受益,比較好操作,因為學科類課程所擔負的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各項規定,由統一的大綱和教材所列舉,由國家規范的教學、考查等計劃予以落實和檢查。而活動課是以培養個性特徵為標志的新課型,系統的操作硬體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難處。但是,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活動課所說的"人人受益",不應當以分數、成績的提高來理解,應當從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予以解釋。從活動課參予程度講,不要像組織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那樣,只允許少數數學愛好者參加,而應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從活動課的課程設計講,在學科課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的條件下,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提供發展空間;從活動課的教學效果講,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能力和愛好都得到提高,這是受益。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提高不甚明顯,但是通過數學的櫥窗對觀察課外天地,觀察實際生活的興趣產生了,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雖然沒有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種活動課教學嘗試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思維印象,能成為今後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參考,這也應該說是受益。縱或阻塞了他們對數學的愛好,但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促使他們去愛好其它學科,也同樣屬於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受益,就是指小學生的個性要素,主要指興趣和情感,通過數學的載體而得到發展。
原則之三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注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保護"童心"。小學生的年齡階段(6~11、12歲),在心理學上稱為兒童期(或稱學齡早期)。這一階段,小學生不但身體發育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階段,而且由於從一個備受家庭保護的幼兒變成必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社會義務的小學生,這就促使兒童心理特徵產生質的飛躍,概括起來,就是產生了在幼兒期沒有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童心"。這三個"好"只有"好奇""好動"充分得到發展,"好勝"的兒童價值特徵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動"的心理狀態健康成長,就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控制:①調控環境,促使小學生總是保持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小學生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的形成是立足於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恆程度又依賴於環境(包含教學環境)對小學生接受知識是否有一種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種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圍是調控環境的關鍵。小學數學活動課基於數學學科的抽象特點,愉快教育氛圍的建立,特別要注意杜絕成人期望值的強加與過量過高數學材料的灌輸。就是說,不要設想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個個都成為數學神童;也不要認為,實施小學數學活動課教學,就是灌輸小學數學之外使小學生難以接受的成人處理數學的材料。②樹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與習慣。小學生的"好動",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好動,通過模仿,一旦成為小學生穩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為了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應當提供學生認為有趣的、益於拓廣知識的模仿典型。小學數學活動課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據數學的特徵以及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條件,通過游戲、觀察、拼圖、製作、不完全歸納等思維及操作辦法,讓學生得到學科課內所沒有的、又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數和形的一些結論(但是不要證明)。這些結論,要求學生都記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過程則是教會模仿的本意。只有這樣,"好動"的心理特點才可以說在數學活動課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則之四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作為小學階段思維訓練的一門主課,小學數學的學科課和活動課,責無旁貸地要促使小學生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了實現這種過渡,可採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數和形的具體形象材料,讓學生拓廣知識,擴大眼界。怎樣選擇這些材料?荷蘭數學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認為:人類認識數和形有五級水平,小學四年級以前學生,應選擇認識"形象級水平"的材料,就是學生通過圖形和數的整體形象,而不是通過性質去認識數和形。四年級之後的學生,可選擇"性質級水平"的材料,即通過圖形和數的性質去認識數和形。至於後三種水平材料的認識,則是中學以後的事情了。這種認識可作為小學數學活動課選擇充足有趣具體形象材料的依據。②通過設懸念,設問題情境,積極啟發小學生從已知到未知,促使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換,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以及讓學生掌握不完全歸納法之類的數學方法。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活動課的思維材料的選擇上,一要"不超綱",即所涉及知識不應超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動課的教學進度與學科課的教學進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識與能力訓練盡量做到前後配合。在活動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為要當學生智慧的啟迪者,不要當真理的恩賜者,更不能藉活動課之機,把學生當成"倉庫",拚命向學生灌輸他們不願接受的成人化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壓,感到不耐煩。否則,數學活動課就不能促使學生個性要素的發展,增長才能的數學目的就會落空。
二、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形式
1.數學游戲。
數學游戲是對四年級以前學生進行活動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好的數學游戲應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應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趣與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長。為此,設計數學游戲的思路,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游戲內容要通過豐富而新穎的形象來包裝。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然而,數學教師慣用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方法,雖然最初的數學概念能從形象化入手,但最後總下降為單調而呆板的數學概念和"符號",成人化的思維痕跡很深,這種教法特別不能激發低年級小學生的興趣,我們教育中應當盡量避免。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形象化包裝,必須結合低年級小學生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占優勢的認識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愛好來制定關於數學概念的教學形象設計,要不顯露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符號",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而新穎的游戲之中,從而起到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在小學生頭腦中樹起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戲展開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戲劇性活動來實現。低年級小學生,剛由家庭進入社會,一切都新鮮,好動和不滿足是他們進步的第一要素。數學活動課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戲劇化數學游戲,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好動中,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戲劇化處理這座在具體與抽象間的橋梁,把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引到抽象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維永遠處於興奮之中,實現活動課的目的。③游戲結構要是美的結構形式。數學游戲美的結構,是指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態度、美的板書設計及教具運用。最能直接打動低年級小學生心靈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學結構形式,是一股推動低年級小學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數學活動課的游戲結構也應按此來設計。
2.數學講座。
小學四年級後開展數學講座,這是有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這種以數學講座為內容的數學活動課取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取材於學科知識的擴張,發展學生能力。這類教學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智力型,如找規律填數,奇數和偶數運用,巧妙計算等;②實用型,如利用圖形的合理分類的計算題,金融投資的基本計算知識等;③動手型,如繪制圖表,用圖形解應用題等。另一方面是取材於數學名人的故事,取材於數學史上的典型成果。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數學實踐。
小學四年級後的數學活動課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是拓寬學生視野的又一種好形式。如去銀行了解什麼是年息?年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什麼是月息?月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也可到市場去了解怎樣用統計表處理變化的市場價格?怎樣利用已學過的圖形拼成優美的商標圖案等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的錘煉,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堅強個性。
4.數學牆報。
這是繼數學實踐之後,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活動課的好形式。這種活動的開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美的欣賞能力,宜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