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程標准理念的轉變
『壹』 新課改下如何實現歷史課堂的轉變
新課標的歷史教學的過程就是教與學的過程,它包含教與學的兩個方面,如何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直接關繫到歷史課的成功與否。歷史教學是師生互相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歷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是學生歷史學習方法改進的前提,教學方法的改進是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服務的,教法改進是手段,學法改進是目的和目標。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做到:
1.逐步推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現代化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是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現代教育技術不斷進步的形勢下頒布的。它的頒布,預示著一場新的革命,對我們現有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挑戰,我們的歷史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把改變舊的教學模式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改革課堂教學,切實在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
實行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歷史教師一講到底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最終構建新型的教、學、教材、教師和學生的理念。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誠然,教師仍然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但知識傳授不再是教師的唯一角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
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多樣化,也需要現代化。在現代教育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以及較為普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現狀來看,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以使之為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服務,已非常迫切。
要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真正運用到我們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首先要在以下兩個「轉變」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即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歷史等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和對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到實際歷史教學中的畏難情緒。要看到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全面運用,將會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而這些都是新的課程標准一再強調的。
其次是要轉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比如,我們的許多教師現在已經在課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學軟體,但其作用僅僅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轉變,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可能真正的改變。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開發、使用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體,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當然,教學手段現代化要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我國地域廣大、各地發展不平衡,我們不可能要求全國都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實施。條件好的地區要加快發展,要大力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現代遠程教學網路,要鼓勵中青年教師自己製作優秀的教學軟體,實現歷史教師軟體資源的共享。條件差一些的地區,由於設備、條件等硬體的限制,可以逐步到位,先以掛圖、投影為主進行教學,再逐步創造條件,最後過渡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現代遠程教學網路教學。總之,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標准倡導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傳統歷史教學多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多系被動接受知識,教學多為知識單向傳遞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質量。
改變歷史教學這種狀況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由單項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多元交流,即把教師一人唱主角的課程變為大家都來唱的課程。為此,歷史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歷史教學不再只關注知識傳遞,而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提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景、收集資料、課堂模擬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體驗歷史過程,使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由教師→學生的單一途徑變為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等多元途徑。
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獲取新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師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體驗,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很重要,現有的課程標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學活動建議,這些教學活動建議僅僅是提供了一些範例,給歷史教師一種活動啟示、一種設計思路。每位老師都可以根據各自的條件、能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開辟多種途徑,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3.更多地關注學生歷史學習方式改變
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長期以來,我國廣大中學生採用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徵的方式學習歷史。這種歷史學習方式消磨了廣大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影響了歷史學習的質量,嚴重製約了學生創造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在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實現歷史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新型的歷史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學習者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自己設計評價指標。由於自主學習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有感情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所以是一種有效的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的動機和個人的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換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它不僅可以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益,而且有助於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
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可見,新型的學習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應盡快用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
『貳』 課程標準的歷史變革
中國清朝末年興抄辦近襲代教育之初,在各級學堂章程中有《功課教法》章,列有課程門目表和課程分年表。這是課程標準的雛型。1912年 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此後,課程標准一詞沿用了約40年。
課程標準的結構,一般包括總綱和分科課程標准兩部分。總綱規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學科的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周教學時數表和教學通則等。分科課程標准規定各科教學目標和教材綱要、教學要點和教學時間的分配、應有最低限度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方法和其他應注意的事項。課程標準的總綱部分,相當於中國現行的學校教學計劃;它的分科課程標准,相當於曾經使用的分科教學大綱(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叄』 學習歷史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是明確課程標準的體系安排;
二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為什麼要教給學版生這些知識,學生應掌握權什麼程度,這樣來思考。
三是找標准中自己不懂的問題,找學生難以學習問題與內容。
四是教材與標准有什麼區別。等,這樣思考才會全面把握標準的內涵。
『肆』 新頒布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修訂稿)中,你認為修訂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新頒布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修訂稿)中,修訂最顯著的變化,我個人認為是改變學習主題的呈現方式,代之以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在實驗稿中,歷史課程的呈現方式是主題式,然而主題式呈現方式有諸多問題。問題之一,就是學習主題的呈現,限制了史實的選擇,疏漏了某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問題之二,因為主題往往主旨太大,包含內容太多,有時候就出現了生硬捏合的現象,因此難以建立起基於時序和地域之上的歷史因果關系。問題之三,編排框架和體例容易割裂歷史,使學生難以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事件與人物。問題之四,「學習主題」理性偏強,與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相距較遠,他們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難,也會影響歷史課程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所以學習主題式的呈現方式是不適合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與實驗稿相比,修訂稿弱化了學習的主題,依照歷史發展的時序,在每一個板塊的內容設計上,採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這個點是具體的生動的歷史事實,這個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通過點和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使學習內容依據歷史的發展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這種點線結合的通史性的呈現方式,突出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凸顯了歷史發展的主線,更有利於教學的展開和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時序能力和歷史思維理解能力。這種呈現方式更符合初中這一階段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因而有利於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比修訂稿中其他方面的變化,我覺得這方面的變化是最顯著的。 通過此次培訓,使我對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新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對課程的性質做了較大的修改,在課程性質上,定位為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在課程的理念上,更充突出了育人為本,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理念,而且在基本理念中,更強調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教與學的創新;在課程思路上,弱化了學習主題,依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採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編排學習內容。這些都是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變化,經專家的講解,我對新課標的認識更透徹了,我的歷史專業技能也有了顯著的提高。這次培訓真好,不僅提升了的理論水平,同時也讓我找到了自信。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自覺貫徹落實新的課程理論,我的教學收益也必將是最大的。
『伍』 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部分哪部分內容變化最顯著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
新課程標准打破了中學歷史課長期沿用的通史體例,改變了過去歷史課回程偏答重於政治史、戰爭史的傾向,大力提倡以人類文明發展史為主線,課程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中學歷史課程體系下,課程內容大幅度削減,難度要求大大降低,減少了抽象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內容融合於歷史過程之中,課程內容較之以往更加豐富。
比如,中國古代史不過多強調劃分中國古代史的分期,而關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自然段的獨特屬性,學習內容共分為六個學習單元,它們分別是中華文明的發軔;中華文明的拓展;大一統帝國與多民族融合;繁榮昌盛的隋唐文明;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的宋元文明;拓展與停滯的明清文明。每個單元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史上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歷史特徵,又表現了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若干側面,展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過程和特點
『陸』 歷史教學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
『柒』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捌』 如何認識和把握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復,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准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系,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初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初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初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初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准、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系。新課程標准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盡量多採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盡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