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意義
① 1.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是什麼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
(1)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我國中學課程長期以來是在國家課程的框架和體系下進行,沒有什麼變更或創新,這就造成國家課程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不適合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注重實際情況和需要,彌補了國家課程在從高級層次推行到低級層次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國家課程的要求。
(2)減輕學生的壓力。目前學生從進入中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為升學而競爭,每天都沉浸於各學科的習題之中,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們學習課程的范圍,學習的課程都是圍繞著國家考試科目而設,而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幾乎沒有。校本課程強調以人為本、趣味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夠參與進去,這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能力,而且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減輕壓力,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得到放鬆。
(3)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的需求。國家課程強調統一性和普適性,很難考慮到個別學校、學生的差異,難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而校本課程就要求開發者注意學校實際,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發揮,個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實現。
(4)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教師能夠根據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因此,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自主意識和能力。
二、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1、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和作法。學習外地經驗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提示,別校現有的資源如果我們也有,哪又何嘗不能試一試呢?比如某校校園旁邊有一座山,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山訓練,而我校旁邊沒有山,但是有壩堤,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壩堤比賽,類似爬山,登壩堤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舉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多媒體教材。這是從促進學生獲取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角度開發的校本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體育多媒體課件正在體育課中逐步推廣,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製作的多媒體體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校本教材的種類,從長遠來看是應該加強研究的。
②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 哪位朋友可以幫下忙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結合我校兩年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著重從教師的來源與構成、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論述了指導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並第一次提出小學階段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靠教師導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報並實施《衣錦小學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來,最初,我們將重點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撰寫小論文、活動日記的能力。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感到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從實踐的過程中看出,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相當關鍵,也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顯得更加困難。一句話,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關鍵靠教師。
一、教師的來源與構成
教師是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麼誰來組織領導?誰來擔當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能否配備專職的教師?哪些人能夠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這是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借鑒日本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經驗,採取「教師小隊」的形式構成教師指導組,即所謂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學校不同學科背景或課程背景的教師組成若干個教師指導小組,以教師指導小組面對各自班級的學生。但由於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上延續性,光靠少數教師或專職教師承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是難以滿足全體學生開展活動需要的,再者,從教師來說,時間、精力、知識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長總負責,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具體分管的領導小組和一支有較高研究水平,有相關課題研究經驗並有時間上保證的骨幹教師隊伍,同時大力宣傳、鼓勵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擔任相關課題學生活動的指導老師,參與一切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如校園篇中的「衣錦特色」課題分別由我校的音樂老師、體育老師、英語老師、大隊輔導員等組成教師指導小組,再如家鄉篇中的「臨安地理和資源」課題則由低、中、高段的常識老師共同組成教師指導小組。
另外,由於學生的實踐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進行活動,學校還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指導力量,聘請了一部分學生家長、有關領域的專家、校外輔導員,甚至政府官員等方面的人士,作為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老師。如「衣錦少年警校」課題組,特聘請了當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馬國華、章小波、何向軍等教官擔任指導教師。
二、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
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解放後,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像今天這樣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是迄今為止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長期以來,受「傳道、授業」思想的影響,教師成了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師,藉助著他所擁有的知識,他在學生面前依然也是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想要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了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使在教師專業范圍內,也是平時不關心、不留意的,對於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甚至一竅不通;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以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現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師跟不上學生。如電腦的運用等。由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材的范圍,老師們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託,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忐忑不安」。
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師長」自居,有一種師道尊嚴的感覺,習慣了發號施令,學生只有聽的份。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的確,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界限趨於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佔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學關系由「我說你聽」變成一起討論,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危機感,意識到「充電」的緊迫性,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願望。我們有一位指導教師在她的心得體會中這樣寫到:「記得第一次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我把自己以『臨安經濟』課題指導老師的身份推出時,心裡就覺得沒底。又有一次,『臨安工業』課題小組的兩位同學在課間攔住了我,問:『老師,這幾天電視里經常說把發展工業園區作為發展臨安工業經濟的突破口,那麼什麼是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的工業園區有哪些?』我竟然一個也答不上來,心裡一陣發慌。就在那時,我下了決心:必須趕緊去補補課,而且必須趕在學生前面。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閱讀了《臨安年鑒》、《市政府工作報告》,參觀了萬馬、錦江、天松、華興等龍頭企業,走訪了農業局、工業局、電信局及錢王、臨安等幾家大酒店。雖為之作了很多准備,但還是時時會遇到學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問題,有時面對學生的困惑,卻幫不了一點忙,只能暗暗著急,真有一種失去自信的苦惱。」
是呀,以前認為教小學,拿到大專文憑可以高枕無憂,現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生活實際問題有如此漠視。
(二)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所教學科或自己的專長。基本上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學習活動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小論文寫作、結題報告撰寫、數據資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合作完成學習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戰。
(三)教師的資歷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中,教師光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已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
1、規劃與設計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廣、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廣闊的活動背景。指導教師能夠在這種廣域的課程環境中自主地、自由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活動主題或課題、安排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生活動的實施具有較強的規劃能力和設計能力。指導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引導學生選擇或自主提出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並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2、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實施設計的因素相當復雜,它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指導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並協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此外,指導教師還要協調好教師指導小組內指導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活動得到有力的領導。
3、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指導教師自己要學會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只有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具備探究的能力,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要注重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讓教師自身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道成長。
4、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學生面對著紛繁復雜的資料或信息。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必須要具備自主獲取信息、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教師要明確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信息。指導教師還要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測量、實驗等不同的方法來收集資料,學會統計、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前沿知識、相關知識及與實踐的聯系;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從教書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師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來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他將成為:
1、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師與學生一道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於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要,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願意無拘無束地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
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但這里的指導與以往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有很大不同。這種指導要求教師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輸送氧氣,讓它能燃燒起來;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老師的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些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想像的空間留給學生。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從指導方式而言,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從指導力度而言,不同學段甚至是同一學段的不同年級之間,指導的力度應不同。年級越低,指導的力度越大。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於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於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問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促進工作。如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一旦發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等。總之教師不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而是要組織、管理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實踐活動。
4、共同指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關系往往是文人相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教師已不能單獨地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技術方面的所有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要保持他的競爭力,就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當教師以指導小組一員的身份參與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時,需要他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虛心地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其他老師並與之通力合作。如我們「經濟」課題組的四位老師經常一起備課,商討實施過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樂於合作,真正理解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感受到了文人相親、愉快合作產生的魅力。我們真正體會到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教師職業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不僅有助於教師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養,更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調。
5、校內外多方關系的協調者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調查、訪問、參觀等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主動地協調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盡力起好紐帶和橋梁作用,為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課程資源。
6、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拓者
大多數教師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對除此以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素材並用來教育學生則很少關心。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與學生周圍社會和社區的密切聯系,要求尋找、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是這些教育教學資源和材料的主要發現者和開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去尋找:一是立足校內,如舞蹈、銅管樂、劍橋少兒英語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錦歷史沿革、辦學成就等;二是聯系社區,如家長學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隊等課題研究;三是挖掘鄉土教材,如生態旅遊、家鄉特產(老三寶、新三寶)、臨安名人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識組黃海燕老師指導的課題組先後開發了《竹趣》、《山核桃》、《臨安一日游》等校本課程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教師在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師的開放意識和聯系實際、因地制宜的願望及辦事的能力。
教師上述角色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研究型校本課程的實踐是提升教師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四、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中,教師的指導任務應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啟動階段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方法的指導,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的指導。
1、在活動的啟動階段,教師首先應針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及興趣愛好,學生所處的特定的家庭社區背景和自然條件,引導學生確定合理可行的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針對學生初次選題有一定困難,教師可提供若干有益參考的子課題,供學生選擇。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確定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在學生初步選擇課題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論證,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設計、規劃能力。規劃和設計活動方案,也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過程之一。
2、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也可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如索引、文摘、上網等),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豐富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要指導學生寫好活動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評價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特殊困難的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此外,還應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撰寫活動報告、小論文,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重在過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興趣,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2、教師是組織學生活動,而不是教學生用書或教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活動時可參考一些學材,但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創設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不要受已有學材的框架的約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更重視活動的自主性,鼓勵形式多樣性。
3、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是多種結論,也可能是沒有結論的。有些活動還可以向縱深方向不斷延伸和擴展,甚至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4、不要用一個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
本課程重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有不同興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師用同一個標准去評價學生或以等級評分的方法去評定學生的表現,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達不到評價的發展功能,本課程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只要學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鼓勵。
六、幾點思考
盡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已經表明,它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它讓教師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但是要讓教師真正能走進研究性學習卻並不那麼容易,有時甚至相當困難。一部分教師持旁觀的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表示反對。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方式很難改變等原因外,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和學業檢測沒關系。家長、社會都以學生檢測成績來衡量和評價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萬一學習成績受影響怎麼辦?
想法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反映不出個人的工作表現。班級管理優劣、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工作成績,但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集體指導的結果,即使學生在這方面取得成績也顯示不出教師個人的貢獻,何必那麼積極。
想法三:屬於滿工作量以外的額外負擔。該學習活動沒有專職教師,必然是現任教師兼任。但對這部分工作量的計算,尤其是對起始探索階段教師付出很多勞動後的工作量計算沒有明確的說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無法指導學生。身為教師習慣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開展科研,即使寫一些論文也是為職稱晉升所逼。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要求教師能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十分因難。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流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教師所熟悉的學科教學完全不同。許多教師不知道這門課該怎樣進行,在每個環節上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去做。
教師上述想法,有的屬於觀念問題,有的是對能否勝任新課程的擔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確地反映了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真實心理。教師的第一個想法不是學校層面能解決的。對第二、第三種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保證,另一方面需要學校層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獎懲措施和評價條例,從制度上鼓勵和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剩下的像老師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可通過種種形式,立足本校,開展教師培訓,其次可搭建舞台,讓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華。再次,學校可加強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讓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能到位、負責、投入,使教師與研究型學習的開設同步成長。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准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將是學校事業第二次跨越式發展,從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我們意識到,教師始終是活動實施的關鍵。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對落實活動,提高活動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切入口。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霍益萍廣西教育出版社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郭元祥
3、《綜合實踐活動》
——中央教科所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教師指導用書
③ 校本課程的好處與壞處
學校以教育教學為中心,校本課程能和國家課程有機結合,將校本課程滲透到國家課程中專,就能極大地體現屬出校本課程的好處,有利於開發教育資源,有利於開發教育主動性,有利於師生可持續發展.相反為搞校本課程而搞校本課程則效果完全相反,勞命喪財,聽到的將是一片罵聲.事在人為,不要把好事變為壞事,不要損人又不利已.
④ 試論述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哪些價值
http://www.huayuu.com/yanj/kech/
當前,以課程與教材改革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在課程決策權力分配方面的改革走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特別是1996年在國家教委頒布的《全國制中小學課程計劃(試驗)》規定:學校應該「合理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然而,受單一計劃體制下形成的課程制度和課程思想的慣性影響,在與國外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相比較,以培養目標來衡量的話,須改進、改革的方面仍還不少。現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過分偏重學科類課程,忽視活動課程,偏重必修課程,忽視選修課程和綜合課程,從而導致有些課程,教材內容偏深偏難,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受「標准化」、「規范化」的制約,過分要求學生達到同一標准,從而又導致了教育教學中存在「齊步走」、「青一色」的狀況,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這些課程問題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人們的高度重視。目前,教育部已在規劃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將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地方和學校課程的決策權力,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這一發展趨勢給我國「校本課程開發」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開發具有學校特色,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更能切合學校教育實踐,更靈活適應社會變革,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能更真實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形式,使校本課程體系更好地更全面落實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在課程方面的各項規定,更好地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更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好地機會,已成為當前順應課程改革發展潮流的難得機遇和嚴峻挑戰。
湖塘實小是一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校,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師資優勢,以及寬松、和諧、民主、開放的人文教育環境。建立起以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為內容的課程結構,形成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體現特定學校的課程特色,必將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理論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基地,根據學校、學生發展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即與眾不同、具有一定創意和特色、符合本校實際體現本校教育理念的課程開發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對課程自主進行規劃和革新。它由實際參與學校工作的教師、學生、家長,行政人員、專家等共同參與,共同制定、實施和評價,涉及學校教育經驗的各個方面。開發過程也即一個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
2、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
①國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性文件,如1996年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規定》,目前學校校本課程的法律范圍則主要集中於活動課、自主性選修課這一領域。
②學校的教育哲學或辦學宗旨。
③學生的需要評估。由於校本課程的重要價值之一是課程的開設能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因此,校本課程的設置必須考察學生的需要,使課程成為對學生是「真正有意義」的課程。
④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如學校現有高素質教師隊伍,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原有的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藝體教育資源,學校外圍的教育環境優良等等。
⑤ 校本課程開發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一)涉及課程開發的所有要素
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課程開發活動,它涉及課程目標的制訂、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而以往的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僅僅是課堂的補充或延伸,不是一種課程開發活動,缺乏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
(二)以校為本
校本課程開發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屬於學校的課程開發活動,即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為基礎、以學校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重視學校及社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強調學校辦學特色與理念的凸顯,關注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作用的發揮。
(三)自發、自願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以其特色需求為目標的自發性課程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兼顧地區性或校際間的個別差異,有利於教師根據本地區、本校的特點在課堂上靈活地運用。
(四)一種持續、動態的過程
校本課程開發能依照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隨時作出調整與改變,課程更富機動性、多樣性與彈性。它不提倡編寫固定的、正規的教材,而是強調活動、過程,以保持較大的開放性、靈活性與適應性。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不能等同於學校課程(即學校內所實施的一切課程),它更強調行動與過程,不要求自編教材,可以是活動方案或活頁資料。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比,校本課程開發屬於兒童中心、興趣中心、問題中心的課程,屬於「教師本位」的課程開發。在學術性課程與非學術性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諸關系網路中,校本課程開發更定位於非學術性、選修類、活動類課程。
⑥ 談談你是如何理解「校本課程開發」的
額 。。這個我們原來也搞過這個東西。。
這不是誰理解不理解的問題
這個是每個學版校根據每個學校自權己各自的特色所開展的一項活動。
所以如果你要開發一項校本課程的話,你要想了解這所學校和其他學校不同的地方。根據其特色去開發。
如果你只是要評價校本課程的話,你可以去求助你的老師,他們會把更具體的事項告訴你,
還有疑問去找老師吧。
⑦ 「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求解
一、把握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其狹義是指校本課程的開發,所開發出來的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校本課程。其廣義是指校本的課程開發,既包括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包括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教育哲學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於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內容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當前,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活動課和選修課。從活動方式角度分析,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包括:
1.課程選擇。這是校本課程開發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在眾多可能的課程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2.課程改編。指針對原有課程,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進行一些學科上的修改。校本課程中的課程改編主要是指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進行某些具體的改動以適應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3.課程整合。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關聯課程與跨學科課程兩類。4.課程補充。指為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課程補充可以是矯正性和補救性練習,報紙、雜志、聲像材料、圖畫、模型的摘選等。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的目標是拓寬正規課程,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內化價值觀和掌握技能的機會。6.課程新編。校本課程開發也可以開發全新的課程板塊和課程單元,例如,特色課程、鄉土課程都屬於這一類。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無論哪一個都與教師直接關聯,或是由教師為主體進行的開發活動。教師都是課程開發的主要承擔者、實際的操作者,在整個課程開發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
二、學生: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
現代教育理念特別關注學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這就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是校本課程研製開發和具體實施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促進學生高品質的學習和個性的和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之一。
在校本課程研究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和能力傾向,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內容(如,國家審定通過的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適時的選擇、補充,乃至改編、整合和創新,在此基礎上開發學生喜歡的校本課程內容。
例如,《好大一棵樹》就是東北地區某師大附小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處理的一個典型事例它是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要和年齡特徵的基礎上,經過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開發的一個綜合課程內容,屬於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的小課題學習活動。這個內容共分為三個板塊:一棵樹的價值、回收廢紙、一次性筷子。通過品德課與數學課的整合,學生們不僅在活動中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激發了數學學習興趣,鍛煉了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體驗了探究的快樂,同時,強化了節約意識,提升了思想品德修養。
上海市某小學開發的低年級數學校本課程思維訓練活動課,則是列入學校課程計劃的數學活動課屬於學校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這種活動課,在課程目標方面強調學生在興趣中擴大數學視野、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在教學內容上,讓學生在參與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在創新中求得發展。以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思維訓練活動課③為例,其基本內容分為活動性內容、探究性內容和讀寫性內容。
另外,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是隱性的,學生的需要有時候不能通過學生自己表達出來,但這並不代表學生的作用可以忽視。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教師必須主動與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和溝通,隨時了解學生的需要,及時調整課程實施的進程,以求優化課程實施效果。
三、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力軍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
當前,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轉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和踐行。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尤其要關注教師的這種角色轉變。在這里,教教材通常是指教師只是按照國家統一的課程標准、教學計劃、教科書進行教學,教師只扮演著被動的課程接受者、實施者的角色。而用教材教,活化教材則集中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選擇、運用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從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發生極大變化,積極性、主動性高漲,有利於課程實施的高效順利進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不僅是主力軍和直接的執行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
為此,教師首先要對國家標准標准以及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做到心中有數。因為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開發校本教材,而是按照國家課程標准,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以教師為群體,以自主、開放、合作的形式,形成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課程,既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處理,也包括針對本校實際自主創生的新的課程內容。當然,就目前我國中小學實際而言,前者占更大的比例,而後者所佔的比例視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國家規定的12%(如,新課程關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及比例中規定,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比例為12%)。教師只有在較好地把握課程標准對相應內容的要求,較好地理解一套標准實驗教科書的基礎上,密切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進而開發出適合本校學生需要的課程內容。實踐表明,那種撇開課程標准和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憑自己的經驗和理論進行的所謂校本課程開發,往往是不可行的。
其次,教師還要充分地了解學生。學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准確把握學生的需求和認知水平,才能將理想的課程,經過實施的課程,轉變為學生習得的課程,進而不斷提升校本課程的生命力。畢竟每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長經歷,他們的內心需求、愛好特長、思想表現、品行修養、學習能力、學習動因以及心理素質千差萬別,對課程有不同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作為教師,理應當想學生之所想,想學生之所需。為此,了解學生,既要從宏觀上熟悉學生的整體發展狀況,又要從微觀上把握學生個體的鮮明特徵。同時,學生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在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中,教師也可以從學生那裡獲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靈感。
再次,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也是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條件。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由於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教學往往缺乏必要的監控能力,這就使他們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的需要把握不準,也就不可能很好的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因而,重視對新教師的培訓,關注教師的不斷成長和專業發展,變得尤其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往往不是孤軍奮戰,更多情況下需要與其他教師通力合作。 校本課程整合作為校本課程開發(或稱校本課程發展)的一種模式,是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重點之一。這就需要不同年級、不同科目教師之間進行合作交流,圍繞著共同的研究主題重新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開放的組織氣氛和組織制度,從多學科的視角以平等對話、開放、合作的組織方式研究、設計、實施校本課程整合的學習主題④
,形成校本課程開發的共同體。
四、校長: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核心
對於課程改革有這樣一種說法 動不動在局長,改不改在校長,好不好在教師。可見,校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校本課程開發與否,校長是校本課程的領導核心,所以,校長的素質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至關重要。已有的研究表明,校長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應該具有六種職責:確定明確的辦學宗旨、建立良好的課程決策結構、建立良好的校內溝通網路、協調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各種因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建立一個民主開放的組織機構與五種素質領導能力、規劃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交際(合作)能力。
就校本課程的實施現狀而言,筆者認為,發揮校長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領導作用的基本前提,在於校長首先要具備必要的素質和能力,這些素質和能力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一)是否具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教育理念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命運。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反映著校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決定了校長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作為一校之長,應該考慮諸如學校的教育目標什麼?辦學特色是什麼?教師有什麼特點?學生有什麼需要?學校和社區之間的關系如何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思熟慮,在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和學校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密切切合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實際,校長就會逐漸形成基於本校實際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比如,如果校長一開始就把課程開發定向為促進教師和學校的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的話,那麼,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校長更多的是關心教師的積極參與,讓教師在開發過程中提高課程意識,形成發現問題的習慣,養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構建一個積極、創新的教師課程開發的共同體。其中,充分調動起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成為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關鍵。
(二)是否具備有效交流與協調的能力等領導才能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人,校長必需具備一些基本的領導才能。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有效的交流與協調的能力,是校長領導才能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這既有利於得到上級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又有利於得到課程專家的指導,更有利於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進而有利於創設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三)是否具備必要的課程知識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作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開發出的校本課程有效和高質量。如果校長缺乏必要的課程知識,要想成功地領導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將是不現實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某師大附小的校長,自己既是課程論方面的專家,又在校本課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對課程方面的相關知識十分嫻熟,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動態時刻關注,同時,無時無刻不在考慮本校的具體實際,因而能夠領導本校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取得顯著成績。當然,這樣的小學校長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還是少數,這也並不是說,所有的校長都要具備相當高的課程知識水平。只要校長平時注意積累必要的課程知識,時刻關注課程改革的新動態,就會對校本課程開發有幫助。
(四)是否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事物不斷發展的助推器。學校的發展是在不斷創新中實現的,而校長的創新能力是核心。我們認為,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中,校長的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校長自身要有敢於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和信心;要有不斷學習的良好品質;要善於反思,不斷提出新的見解和主張;要永遠不滿足於現狀,針對學校發展的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
⑧ 校本課程開發對我國新世紀課程體系的意義
1)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我國中學課程長期以來是在國家課程的框架和體系下進行,沒有什麼變更或創新,這就造成國家課程中的一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不適合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注重實際情況和需要,彌補了國家課程在從高級層次推行到低級層次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國家課程的要求。
(2)減輕學生的壓力。目前學生從進入中學的第一天就開始為升學而競爭,每天都沉浸於各學科的習題之中,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們學習課程的范圍,學習的課程都是圍繞著國家考試科目而設,而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課程幾乎沒有。校本課程強調以人為本、趣味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夠參與進去,這樣不但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能力,而且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減輕壓力,使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得到放鬆。
(3)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的需求。國家課程強調統一性和普適性,很難考慮到個別學校、學生的差異,難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而校本課程就要求開發者注意學校實際,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發揮,個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實現。
(4)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教師能夠根據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因此,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自主意識和能力。
二、怎樣開發校本課程?
1、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和作法。學習外地經驗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提示,別校現有的資源如果我們也有,哪又何嘗不能試一試呢?比如某校校園旁邊有一座山,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山訓練,而我校旁邊沒有山,但是有壩堤,我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登壩堤比賽,類似爬山,登壩堤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舉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多媒體教材。這是從促進學生獲取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角度開發的校本教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體育多媒體課件正在體育課中逐步推廣,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製作的多媒體體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豐富了校本教材的種類,從長遠來看是應該加強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