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勞動課程設計
❶ 關於模擬勞動仲裁的課程設計書
勞動仲裁課程?
❷ 如何進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設計
信息社會中,信息已經與物質,能源一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從根本上講,信息技術正在重塑教育。科技,文化、國際關系和國家生態,擁有信息強權的國家,旋轉著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魔方。正是由於信息的支配作用及其支配地位,才使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程度、知識與信息的豐富程度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信息技術課程正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對於教育也越來越重要。,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論:一、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概述 1.課程的價值 計算機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也一直在發展,教學內容已經從軟體操作進化到了信息活動,卻導致了很多課堂趨向基於信息主題開展活動,出現了為操作而操作、為主題而主題的現象,在信息需求下技術弱化、重復越發嚴重。但對學生而言,這些內容有何學習價值?學什麼、怎樣學才是必要的呢? 為此,我們必須一起來探討技術價值,看它是不是連接軟體操作與信息需求的主線。希望通過探討能引發大家展開討論,面對現實再次去審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核心價值。 2.課程內容 什麼內容是必須學的,什麼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一個新的軟體出現,就要學生學,還沒學會,一個新的軟體來了,又要學,這種趕時髦的思想,在計算機教學中時有出現。學完圖像處理不夠,再來二維動畫,三維動畫,網頁製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學完這再學那,總是新的軟體就是好,也說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標 :信息技術素養、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1.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比較 自基礎教育新課程開始實施以來,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從基礎課程到計算機課程,教學理念都有了比較大的改變。目標,小學、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還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課程目標,都沿用了基礎課程的總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中目標:(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學會文字、圖形的處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方法。(3)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內容:信息與社會、計算機系統組成、操作系統(操作)、網路信息獲取、字處理軟體使用、表格處理軟體使用、幻燈片製作。 高中階段(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2)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網路的基本知識,學會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應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數據處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4)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依法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學習內容 理解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使用計算機處理文字,圖表、音頻、視頻,圖像;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初步學會數據處理的方基本法;了解信息智能化處理的方法。 初中高中必修 信息獲取 網上信息搜索、瀏覽下載網上信息檢索的策略與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處理 圖表處理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多媒體信息處理 體驗程序設計 智能信息處理 信息管理 資源管理器應用初步使用常見資料庫應用系統 (文件、文件夾等) 信息表達與交流 收發e-mail綜合運用文字處理 演示文稿製作品圖表處理、多媒體處理工具及使用網際網路交流信息三、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設計思路: (一)內容安排 1、按照螺旋上升安排課程內容。小學階段: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解決常用軟體/工具的應用技能;初中階段:體驗信息活動;形成信息意識;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 2、關於內容結構:以信息活動為主線,分模塊組織內容。參照信息科學對信息活動類型的劃分,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需要,我們主要劃分了以下四種信息活動:即信息的識別與獲取、信息的存儲與管理、信息的加工與創造以及信息的表達與交流。以信息活動的序列為次序,貫穿各學段的課程內容要素。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2、了解信息獲取的方法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3、理解機器處理信息的一般方法,了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體現教學方法,上網等)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材滲透信息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信息科學的知識是支持各類軟體和技術研發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信息技術是信息科學發現的物化以及技術思想方法的載體;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相關社會問題」是應用技術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法律道德和道德倫理規范,以及學生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個人-人際-社會問題。四、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改革的結合,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力政策支持,將使我國中小學在近幾年內掀起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熱潮。但是對這門課程的目的、內容、課程形態、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認識和爭議,也存在很多誤區。我個人認為: 1、從中近期來看,將會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必修課,即由選修到必修;但從長遠來看,則會由必修到選修;將來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學生將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會,沒必要以一種課程的形態出現,復雜性的操作技能可開設選修課,應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則可整合到各門學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獲得。以一種課程的形式出現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否則,絕大多數學生將沒有機會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術教育。 2、信息技術課程本質上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養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有創新精神,創出特色內容。 3、關於教材。產生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教學內容銜接的矛盾。由於信息技術發展很快,而且各地師資設備條件差異太大,開課年級各不相同。由於目前條件限制,教材內容往往滯後於技術的發展,所以要有一批的輔助用書來補充這方面的不足。五、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設計 關注學生學習,探索教學模式。「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評價」。良好的教學方法,取決教學內容、目標、學生、教學條件,合理使用。 如任務驅動法,建構主義教學、互動教學、問題教學法。 任務驅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其方法是: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是圍繞著一具目標,基於幾項任務,在強烈的求知慾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又產生新的任務。這種教學法,特別適用於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相對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主義教學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和「隨機進入教學法」等,以學生的經驗為主的教學方法,適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針對不同水平而展開的教學模式。 教學互動是一種體現學生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的知識水平,設置與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相適應的探究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廣泛互動,讓每一位學都能充分地表達、質疑、探索和討論問題,實現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小組互動學習,小組長輪流擔任,採用「導學、自學、助學」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導入教學非常重要,其含義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導入方法包括案例導入,情境導入,目標導入。互動課程需要資源,需要我們進行精心准備。六、規范信息技術的教學語言 1、語言應准確練達,具有科學性 信息技術課上「通俗」語言絕非不能用,而是要選在恰當的時機,用得好則可以事半功倍。在學生剛開始接觸一個新專業術語時,適當運用該術語的日常生活詞彙、俗稱來描述,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新術語。例如,學生第一次認識「任務欄」時,不知道它叫啥名字,教師可以介紹說「桌面最下方的藍色長條」。但是,老師在學生理應掌握新術語,並能夠運用專業術語解釋新現象、學習新知識時,仍使用非專業術語,則會失去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嚴謹性和嚴肅性,有時甚至會引起學生錯誤理解。 2、語言應簡潔明了,具有凝練性 教師語言一定要避免隨意性。學生練習操作時,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於是隨口就提醒全體學生,或打斷全體學生的操作進行講解,等會兒又發現什麼問題再次重復講解,教師這樣漫無邊際進行講解,即使講解再精彩,學生根本不會聽教師在講什麼,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探索中。學生很不願意教師隨心所欲地打斷他們的操作,因此很難被教師隨意的講解吸引。教師在課堂上的信口開河,會抓不住課堂教學重點,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3、點評應巧妙,具有激勵性 學生示範操作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如「操作非常熟練,如果講解時聲音能再響亮一點就更好了!」這不僅對被點評的學生也對全班學生起到激勵、點撥的作用。信息技術課最需作評價的就是作品展示時。作品展示不僅讓學生欣賞優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優缺點所在,而絕非盲目地進行視覺刺激。面對學生對作品的評價,教師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恰當地運用字處理軟體的藝術字功能,不僅能增強版面的活躍性,還可以突出編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及整張小報的重點。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觀點,這位同學剛才的建議你接受嗎?」巧妙的點評具有點石成金的功效,一字一句都將撥動學生的心弦。 信息技術課操作性較強,教師在講解操作過程與方法時也都應當注重邏輯性。學生大部分時間是盯著屏幕,哪怕教師講解時學生的眼睛仍離不開屏幕,人機的交流充沛,人際的溝通較少;眼神的交流貧乏,心靈的觸碰震撼更是難以尋蹤。這其中當然有學科的原因,例如形象生動富有激情的語言在信息技術課上能運用的地方較少;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❸ 老師讓做課程設計,勞動定額么有給啊,讓我們編啊,實在編不出來啦,太尼瑪坑爹啦,那位好心人有書幫忙翻下
這些東西你去資料室借兩本定額查查就知道了撒
❹ 如何設計初中勞技課的學生學習單
初中勞技課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工作還沒有完全脫離升學指揮棒的束縛,導致勞技課被其他課佔用擠壓,勞技課及其他課外興趣活動還沒有放在與其他文化課同等位置,這實在是教育的一大失誤,也是導致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同時對勞技課本身也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許多人認為勞技課就是動手玩玩,是勞動課,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毫不相干。
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那些個體心理特徵。一個人的能力,最終是要通過一定的活動才能顯示出來,不論是文章構思還是產品設計,這之間有一系列手腦雙向活動的過程。手的活動是在大腦思維支配下進行的,所以手的操作過程同時也是思維活動的過程。俗話說得好:心靈手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說:「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因此,在勞技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還應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思維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品質,它包括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突破口,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好途徑。在勞技課及其相關活動的教學中應該從培養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高度去組織和實施,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結合初中勞技課的教學實際,談談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一、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以及思維活動廣度、深度和難度,它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它集中體現善於深入地思考問題,從而抓住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在勞技課的教學中,應注意活動過程的層次性、現象的針對性,由表及裡,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發現事物的本質並總結出現規律。
例二:初三學生的電子焊接技術教學。
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層次:(1)模仿過程,如焊接的整個動作次序,手握烙鐵的姿勢,上錫焊接的正確動作。(2)熟練過程,體會模仿的動作要領,達到熟練操作。(3)找焊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解決,如烙鐵頭不能上錫和焊點脫焊是由於溫度和加熱時間不夠或表面不清潔,要解決此問題,需要帶錫表面清潔,根據焊點大小神龜烙鐵功率大小,確定加熱時間,使之達到一定溫度,並用助焊劑。又如在焊點上錫後到焊點成型過程中由於線路板和元件的抖動導致脫焊、虛焊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明活動的升降夾板,夾住線路板而解決此問題。(4)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前面的三個層次,總結出操作上的口決「一潔,二穩,三停,四准」。一潔指烙鐵頭表面和焊點表面要清潔;二穩指手拿烙鐵焊接過程中要穩,無多餘動作;三停指焊點上錫後到焊點成形線路板和元件不要抖動;四准指焊點加熱時間較為准確,不能過長過短。這樣從簡單的動手模仿到總結出操作上的規律,既是個動手過程,又是思維反饋於手操作的過程。
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反映了智力與能力的遷移,它的特點包括思維起點靈活、能根據客觀情況變化思維、思維的概括遷移能力強和思維結果多樣靈活合理。它與發散思維強調的多解和求異是一致的。在勞技課的教學中培養思維靈活性的方法是多樣的,其中對一具體問題的多種方法的解決可以較好地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例2:利用所學知識,找照明電路的故障。
方法一,直觀法,看照明器具的損壞,線路的脫斷或某處國短路而燒壞。 方法二,短路法,由於線路某處短路,導致熔斷絲燒斷或觸電保護器跳閘,再次接上熔斷絲,若繼續熔斷,則表示電路某處還短路。可逐部分找電路故障。方法三,相線斷路,短路保護裝置均無異樣,某部分電路燈不亮,則可判斷為此部分電路某處斷路,可用測電筆從燈頭處開始查起。方法四,零線斷路,此故障既無斷路也無斷路診狀,相零線用測電筆測均帶電,用電表測相線零線間無電壓。方法五,多故障同時存在綜合判斷,則從方法一開始逐項查起。在培養思維靈活性時,既要重視「一解」,又要重視「多解」,且將兩者結合起來,做到合理而靈活。 三、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即善於嚴格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檢查思維過程的品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思維判斷性的表現。它通常表現為反復驗證已擬定的假設、計劃和方案,修正錯誤,結論實事求是,它來自對思維活動自我監控、調整和校正。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正說明,人在思維活動.、自我意識的監控所表現出來的批判性,體現出一個人思維活動的水平。在勞技課的教學及相關課外創造製作興趣活動中,學生對創新製作中出現的現象和結果的理解存在疑惑,認識有偏差,教師要有意識引導他們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糾正,培養思維批判性。
例3:製作升降課桌凳。
現階段的初級中學,課桌凳是同一種規格的,而據統計資料表明,不同年級段學生的平均身高差、同一年級學生的身高差都是較大的。例如某學生從初一身高1.45米到初三1.65米坐同一規格的凳子,同一班級身高相差0.20米的二位學生也坐同一規格的凳子,結果導致學生的坐姿不正確而近視甚至脊柱變形。鑒於此實際問題,課後創造製作興趣小組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將固定規格改為升降式,以滿足身高變化和不同身高學生的需要。根據設計總目標提出四個方面的具體要求,讓學生調整完善設計方案並製作。
設計目標
方便:升降方便重量較小而移動方便,使用壽命基本不變強度不變或較高,成本小以利於推廣,外觀較好 ,根據大家討論,升降部位設在腳部,升降採用有級檔位式和無級螺旋式,材質用木材或鋼材。一開始採用木材作腳、檔位式,強度不夠,外觀不好,要求二、四達不到;後採用角鋼作腳、檔位式,重量大外觀差,要求一、四達不到;再採用實心國鋼作腳、螺旋式,重量大而成本高,要求一、三達不到;最後採用空心國鋼管作腳、檔位式,方便、強度、成本、外觀四個要求均達到較好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反思各自的思維過程,根據設計要求對各種設計方案進行自我批判和完善,較好地培養了思維的批判性。
四、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的正確而迅速的特點。有了它就能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積極思維,周密的考慮,正確地判斷和迅速地作出結論。在勞技課及相關活動中,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快速而有效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是培養思維敏捷性的較好方式。 例4:強筋動力直線車模型製作。
車輛的速度和直線行駛性是衡量車輛性能好壞的二個標准。車輛直線行駛性差是普遍情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不在一平面,四輪不在同一平面上或路面不水平;二是不對稱,左右輪大小和離車軸不對稱,車重左右不對稱或車重小導致輪打滑;三是不直線,車軸方向不在初速度方向。一、二是車輛本身結構問題,三是操作上的問題。在製作過程,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物理知識根據轉彎的現象判斷是何種原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問題所在,選擇改進方案。
五、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和獨創性就是思維的創造性。這是指具有某種的新穎思維,它的特點是獨特性、發散性和新穎性。其中新穎性是創造性思維活動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勞技課及相關活動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去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5:煤氣瓶煤氣儲量顯示器的設計。
煤氣的使用在大城市中已經基本管道化,在多數城鎮、廣大農村煤氣還是用鋼瓶裝氣,而現在煤氣瓶上還未加裝儲氣量顯示器,往往煤氣快使用完還不知瓶內有多少氣,錯過加氣時間,很費事。據此存在實際問題,課外創造製作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兩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一是在煤氣瓶加裝氣壓表,以顯示瓶內儲氣多少。這里用的是「移植法」,把電表、水表的方法移植過來。另一方案是瓶底加裝重量顯示器----台秤。(為防止台秤長時間負重損壞,另加裝一鋼瓶升降裝置)。這里用的是「等效法」,把儲氣的多少轉化為鋼瓶重量的變化。這些方案都反映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以上所述的是初中勞技課的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值得一提得是,思維品質的幾個方面不是可以割裂的,它們往往互相滲透,交叉出現,但並不排除在具體的某個教學環節中以培養某種思維品質為主,同時,一個人的思維品質的發展和完善,需要落實到長期的所在的教學過程中和自我學習過程中去。
❺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
專業基礎課
《心理學》、《教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社會學》、《法學概論》、《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普通邏輯學》、《倫理學原理》、《社會保障學》、《社會保險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學》、《社會救助學》、《社會福利學》、《社會統計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專業限選課
《市場營銷學》、《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心理學》、《社會政策概論》、《社會問題概論》、《中外社會保障制度比較》、《貨幣銀行學》、《社會保障工作實務》、《當代中國社會保障》、《人口學》、《西方經濟學流派》、《財政學》、《組織行為學》、《勞動社會學》、《社會項目評估》、《科學技術概論》、《審計學》、《政府經濟學》、《財務管理》、《國家公務員制度》。
專業任選課
《公共關系學》、《公共關系策劃》、《公共關系禮儀》、《公共關繫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多媒體教學設計與操作》、《心理咨詢與教育》、《社會學教學論》、《問卷設計與抽樣調查》、《社區概論》、《社區管理》、《經濟社會學》、《人才測評方法與技術》、《演講與口才》、《企業文化概論》、《城市科學概論》、《民族學概論》、《管理會計》、《財務管理》。
❻ 設計一份初中生開展課外藝術活動的方案
做好初中生的課外藝術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這其中一定要考慮安全問題。
❼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❽ 初中歷史新課程設計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我認為制定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的意義有: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的初步設計,是水平計劃的細化與分解,是課程總目標的基本單位,在體育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教學內容集合的表述,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由主題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的單元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採用的多種教學方法,選用多種課型,合理安排教學步驟等各環節構成。充分考慮到教材的連續性、層次性的問題,重視運動技能的完整綜合學習和運用,強調與學生實際相聯系,關注學生過程中多維目標的實現,彌補了教學大綱時期的缺陷與不足,是水平教學的分解好細化,又是制定課時教學計劃的依據。單元計劃是學期計劃的具體化,它是把各項主教材系統的排列到每節課的教學文件,是老師備課的依據,制定計劃的步驟。課時計劃是教師依據單元計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一節課設計的教學方案,它是課前准備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答:1、單元教學計劃的制訂目標要明確,符合教學實際。這是完成學期計劃教學要求和完成單元教學任務的關鍵。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場地設施等情況,設置每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3、每個單元中教學內容要注意相互聯系,因為單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較為系統和完整地學習某一個運動項目的內容,避免以往「蜻蜓點水」式教學,使學生樣樣都學,樣樣都不會的局面。所以要針對每次課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妥善安排好每節課的教與學的組織形式(學習策略)。4、單元中每一堂課的內容應有主要內容和輔助內容,輔助內容最好是體能練習類和游戲類的內容。2.請針對您所教授的學生特點制定一個單元計劃,並選擇單元計劃中的某節課制定課時計劃答:運動參與。水平目標: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學習目標:上好體育與健康課並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學習目標:學生能積極投入到各種形式的籃球體育活動中運動技能。水平目標:學習體育運動知識,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增強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通過各種技能的籃球活動,學生能知道籃球運動的動作名稱,體驗並基本形成正確的籃球技能技巧。三、身體健康。水平目標:形成良好的籃球技能技巧,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單元目標:基本形成正確的籃球技能技巧,初步發展速度、靈敏、協調等素質,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四、心理健康與社會各應。水平目標: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風范。單元目標:學生能夠愉快地進行籃球活動,認真完成籃球活動的學習和鍛煉任務。體驗籃球活動前後的情緒的變化,與同伴友好相處關心、愛護和幫助同學。五、教學內容:工作時間教學內容第一階段利用教師演示文稿介紹激發學生談籃球運動的興趣,明確本單元學習的任務及探究方法。第二階段小組結合,共同討論確立探究項目,選出小組長並進行小組分工。第三階段按小組分工談籃球運動的起源、發展、變化、普及和提高進行探究活動。第四階段在探究活動中,及時與小組成員交流搜集到的籃球運動變化的有關情況。第五階段在談籃球運動、走進籃球世界、我國籃球之最、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籃球運動的好處這一階段探究活動中,及時與小組成員交流搜集到的籃球、籃板、籃圈、場地變化的情況,及籃球比賽中積累的經驗,比一比誰懂得籃球比賽規則的多。第六階段在談籃球運動、走進籃球世界、我國籃球之最、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籃球運動的好處的探究活動中,及時與小組成員交流搜集到的籃球運動有關明星的情況。第七階段整理資料,思考、討論談籃球運動、走進籃球世界、我國籃球之最、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籃球運動的好處的探討過程中,達成組內共識,製作學生演示文稿或學生網站並准備交流。六、教學設計和方法:講解示範法、直觀教學法、情景設計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七、單元評價體育課時計劃(水平三):案例名稱:籃球運球教學設計教學對象:八年級學生授課者:尼加提課時:一課時一、教材內容分析籃球作為小學教材的重要內容,對籃球的滲透理解應從以下兩點來著手。首先,了解什麼是籃球運動。能正確的理解並掌握這一概念。對後面學習籃球技戰術有基礎性的作用;其次是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和生動鮮明的事例來闡述影響籃球運動的因素,以及在掌握其影響因素後,怎麼樣提高到學以致用,這不僅有利於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還會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學習的熱情,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的。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1、知識與技能:(1)通過探究實踐,知道籃球運動的概念。(2)理解籃球持球與運球的概念,能應用籃球知識進行有關的體育健康活動。2、過程與方法:(1)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2)通過練習探究、初步理解籃球運球中的練習常用方法。3、情感、態度的價值觀。:(1)通過練習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練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合作的精神。(2)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他人的優點,致力於大膽提問,敢於主動探究日常現象中的有關球的科學精神。三、學習者特徵分析: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徵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學生年齡段的思維發展情況而做出的:1、學生是永安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2、學生為四年級的孩子,具有較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3、學生有過較多的探究學習的經驗。4、學生已經學過籃球的相關知識與技能。5、學生能夠簡單應用籃球學知識解決問題。6、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經接觸過有關籃球相關的例子。7、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處在關鍵期。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探究引導策略:探討式學習;教師啟發引導。2.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策略:建立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練習的課堂氛圍。3.情景創設策略:運用生活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設計問題,設計籃球練習,組織教學內容,提出有啟發性的引申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實踐練習、實驗想像、探究規律的學習當中。五、教學環境及資源准備:有足夠的籃球場、專門為本課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室,這節課要用到的教學器材:如:籃球等六.設計特色:學習感悟,重練習,重體驗。七、教學重難點:持球運球、創新練習,初步感受引力。八、教學過程:情景導入教師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性,集合整隊以籃球明星姚明為學習榜樣,激發學生的學學生活動:集中注意力,調整學習狀態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持球集合。設計意圖及資源准備:教師使學生通過講解明星效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分析論證:熟悉球性體驗運球動作,提高運球能力教師活動:1、熟悉球性2、體驗拍球動作,感受樂趣3、樂於練習體驗體育活動中的心理感受。提高興奮性。培養創新意識小1、手部玩球2、你能將球拍起來嗎3、學生展示4、講解示範啟發。5、觀察輔導6、語言激勵.7、敢於展示自我,8、發展學生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學生不懼困難、學會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自信,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中大大大中中9、講解示範10、語言啟發,巡迴指導,11、示範引導12、鼓勵表揚13、展示點評.展示部分小組練習經驗,交流小組結論。學生活動:1、自主練習,玩出多種花樣。2、自己體驗拍球動作每人一球,自由散開練習,順序時間達成目標學習3、單人運球4、「我變,我變,我變變變」運球5、學生展示6、「石頭,剪刀,布」運球游戲7、「老鷹抓小雞」運球游戲8、「捉尾巴」運球游戲9、游戲:《沖過封鎖線》扣籃或投籃8、自主練習。體驗並創造多種多樣的運球方法。10、合作學習,與同學協作完成任務11、展示各種方法。12、遵守規則。每人一球,自由散開練習,小組合作練習,小組合作練習,分成8個小組練習,二人一組練習,分成二大組比賽.練習中,學生往往忙於動手,而忽略成功經驗,老師及時讓學生總結自己的經驗,體驗成功快樂。設計意圖及資源准備:培養學生的探究練習籃球的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學會發現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籃球運動概念:概念講授教師活動:提出籃球運動概念,同時得出籃球運動經驗.學生活動:學生通過練習總結籃球運動的推廣原因.設計意圖及資源准備: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教學過程:知識應用,身邊的籃球運動.教師活動:估測籃球運動的來歷與推廣效應.學生活動: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及資源准備:參與、技能、身體健康心理、社會適應負荷教學過程流程圖:新課-------情景導入-------探究規律(練習知識------設計練習------進行練習----分析練習)-----概念講授-----知識應用-----利用身邊的問題鞏固知識-----書面問題九、教學評價設計《籃球運球教學》教學評價方案(一)評價內容及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給出評價反饋,課後教師會經常對學生在運動場上訓練時的情況作出評價,給出建議。課結束時,教師對本內容和目標完成情況加以總結,並利用學生在運動場上訓練時的情況提出的相關問題和解答情況進行反饋;學生在課件評價表中進行自我評價,會利用學生在運動場上訓練時的情況互相交流學習感受。具體的評價內容包括:1、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活動,注意吸取其他同學解答問題的正確方法,找出同學解答中的錯誤。2、訓練:能夠快速組織小組訓練判斷結果的正確與否,並用訓練檢驗;能夠說出訓練過程的重要性;並能夠創新變換訓練內容。3、結果比較:對練習結果進行比較,對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多種練習情況作出正確判斷。4、知識應用:能夠創新變換訓練內容,並在平時練習中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利用課余時間來寫這方面的練習日記。5、學習方法:對其他類似性質的教學內容,能夠遷移學法。(二)學生自評表:知識評價:我知道了什麼是籃球運球技術要點。□我掌握了籃球運球的基本方法。□我能連續運球多少下。□能力評價:和自己比,這節課我能拿個「」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很好□好□待改進□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好□好□待改進□樂於與同伴合作很好□好□待改進□十、課後反思:答:單元教學計劃是課時教學計劃的初步設計,是水平教學計劃的細化與分解,是課程總目標的基本單位,在體育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教學內容集合的表述,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由主題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的單元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採用的多種教學方法,選用多種課型,合理安排教學步驟等環節構成。充分考慮到教材的連續性、層次性等問題,重視運動技能完整綜合學習和運用,強調與學生實際相聯系,關注學習過程中多維目標的實現,彌補了"教學大綱"時期的缺陷與不足,是水平教學計劃的分解和細化,又是制定課時教學計劃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