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發布時間: 2021-03-04 15:20:58

Ⅰ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在課標中如何體現

自200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公布,語文新課程開始實驗以來,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過各種途徑對課程改革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現在課程改革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課程改革的成績也已得到比較廣泛的肯定。通過在教學第一線的調研和對多種媒體的搜索,獲取了對語文課程改革和對課程標准各種意見的材料數十萬字,根據課程標准修訂工作的需要,選取一些批評意見和對課程標准修改的建議,經過梳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綜述。

一、關於課程性質和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提法,一些語文教育研究人員提出質疑與批判,紛紛提出自己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見解,比如言語說、文化說、懸置說、消解說,等等,莫衷一是,沒有取得一個可以替代課程標准中提法的共識。而近階段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討,更多的是關注教學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如何統一才不至於厚此薄彼,左右搖擺?有人提出:「 關於語文課程本質特性問題的認識,如何跳出『一兩個詞+性』的刻板定式。放棄自以為是、抽象的無謂爭論,才有可能在實質性目標問題上同心協力『逼近本質』」。

課程標准(實驗稿)公布的開始階段,有人對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展開尖銳的批評,現在多數人已經接受這一概念,在這方面的討論,關注較多的則是語文素養的內涵,語文素養與語文素質、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區別,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語文素養等。

二、關於課程內容
《全日制義務語文課程標准》中沒有設計「內容標准」,對此語文教育領域里有較多的批評。

有人嘗試對語文課程構建「內容標准」,目前重點圍繞兩個方面來探討: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構成要素,一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開發路徑。前者認為課程內容由語文學科知識要素和語文活動內容要素構成;後者指出建構語文課程內容要從掌握言語活動的基本規律、進行言語行為策略和實踐活動、研究與借鑒言語成品的經驗和內涵、言語作品經典選粹與文化常識等四個方面入手。有人論述了教師合理選擇語文知識的必要性,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取決於教師對知識是否合理取捨、選擇。「要追求語文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和發現出來的,帶有鮮明的個體化色彩;」有一種觀點談到,重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以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和兒童文學經典為主。由此,引發了一些關於語文教學中注重「雙基」,甚至「三基」的討論,也因此引發很多整合課程資源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在這方面也沒有比較一致的認識,探討和爭論還在進行。

三、關於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

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對於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又掀起了一輪討論熱潮。大家希望在課程改革中,能從新理念進而深入到具體教學問題的研究。

1、關於識字寫字教學

關於識字寫字教學的研究中,關注最多的是識字寫字教學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寫字教學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學生書寫的現狀還遠遠不能樂觀。通過對四套初中語文實驗教材的選文進行字頻統計分析後發現,語文教材對如何使學生實現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關於閱讀教學

語文新課程在閱讀教學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關於閱讀教學,也有一系列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自我實現、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追求生命價值等等。

此外,還有關於閱讀教學的策略、閱讀方法、閱讀教學的釋義觀、閱讀狀況的評價機制、課外閱讀等問題也引起大家熱議。

3、關於寫作教學

關於作文教學,引起的討論和意見也比較多。有人問:我國的語文課為什麼幾乎沒有寫作教學?還有人從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比如忽視學生存在,無視人的價值、忽視語言積累、教師以自己的動機替代目的、寫作教學內容缺失,比如文學寫作訓練在中小學寫作教學中的缺失、寫作指導缺位,尤其缺乏「怎麼寫」的指導、作文命題導向有誤、小學作文評語存在無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復雜化、簡單化、不規范等問題,還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題歌頌化、構思公式化、語言成人化等問題。

此外,討論中引來較多關注的,還有關於作文教學的方向和理念、寫作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探討、關於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寫作教學的序列、作文命題的思路、作文教學的獨立教材等問題。學生寫作中出現一種過於追求華麗語言的風氣,也引起人們關於當前作文教學中某些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4、關於口語交際教學

口語交際,實際上還是我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的討論中,大家對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國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狀況研究,總結了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取向、目標設定、內容框架探索,對《語文課標》研製者、語文教科書編寫者、語文教師,就如何切實解決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5、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首次將「綜合性學習」列為課程目標,這是引起語文教育界熱烈討論、爭論的又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反對聲大,擁護者也多。

首先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認識上的定位、特點以及它的生命教育價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語,必須綜合;特點: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學習效果的綜合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過對「生命教育」價值觀念與綜合性學習相整合,提出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生命價值取向支持體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重點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出兩個片面性:一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類別單一,「趣味語文」、「家鄉語文」比重過大,學生體味的生活味道嚴重不全。二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方向保守,選題偏空偏冷。還有,強調形式,忽視語言內核,「語文味」的弱化與異化;學習手段、方式的「單一化」傾向;教學資源利用的教條化傾向;學習過程中娛樂化傾向;把綜合性學習當作語文教學的附屬,當作課堂作業來完成,上成了閱讀課,當作課文來講,過分語文化,異化成了科學課,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幕後操縱者。有人認為綜合性學習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對教師的培訓不夠,所以在教師身上還存在著問題:對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理念與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教師行為方式欠缺——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指導隨意化,忽視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機制。

四、關於教師狀況、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

課程改革以來,有些人對教師的角色定位產生了迷茫,教師的教學行為有點搖擺不定。另外還有,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科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貧乏、語文教師課堂上激情過度、教師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發現,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資源意識局限化、資源開發格式化、教材文本邊緣化、課堂教學非語文化。

評價的問題是制約新課程向前邁進的瓶頸。有人指出,如何運用等級評價和定性定量辦法,通過安全及時的問責制度,讓師生、家長准確了解教育教學水平,讓管理和決策部門利用與新課程配套的評價體系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科學監控,發揮好評價的診斷預測與激勵發展功能,是近年來國家層面和地方各級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關注的重大問題。

五、對課程改革中所存在問題的思考

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老問題,同時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見如下。

1、語文學科內涵問題

由於對語文課程內容缺乏明確的限定,出現了語文學科內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脹,課程理論雜糅性、課程內容模糊性的問題,導致部分教師對學科性質沒有基本的正確的認識,缺乏辯證思維,矯枉過正,顧此失彼;加強了人文性,忽視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學性、欣賞性、削弱了基礎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騰,語文教學有「去知識」「去技能」的傾向。

2、課程改革基礎理論薄弱的問題

為了確保這一次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能順利進行, 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糾正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呈現出的「非理性傾向」: 1)必須加強對語文課程的本體論研究,重建本體論基礎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在語文本體論問題上的有意閃避會使語文課程改革如盲人騎瞎馬;2)課程的本質在教學內容;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 語文課程論立場的模糊和知識創新的缺失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凌空蹈虛;3)語文課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觀是構建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 我們在語言觀上的陳舊沿襲使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新瓶裝舊酒;4)課程與教學改革是一種社會行為、組織行為, 社會的整體聯動和組織化行為的強力介入, 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 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孤軍深入式的運作模式, 導致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3、形式和內容問題

凸現「形式」,淡化「實效」。片面追求形式,過多引進文字的、音像的資料,過多展示多媒體課件,教學形式「花哨」,教學情境「鬧騰」,教學過程形式主義化,基礎與實踐浮泛化,尤其是教師對知識內容的選擇失當,包括知識選擇無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識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教學效果虛無化。

4、學習方式問題

關於學習方式,課改實踐中存在兩種誤區:一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大家共同研究問題;另一個是探究性學習的泛化和絕對化。泛化包括探究內容的泛化和探究實質的泛化,絕對化指的是探究內容的科學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著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精神,探究的絕對化抽取了探究性學習的特質。

另外關於學習方式,還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學習的傾向,對接受性學習,尤其是對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沒能很好地領悟,沒能在實踐中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輔相成。

5、「去文學」現象

在新課程注重學生質疑探究能力培養的幌子下,在新課程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幌子下,一種新的「去文學」現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開始充斥中小學語文課堂。另外,語文教學還存在著詩教缺失和嚴重弱化學生語文靈性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語文的語感、美感和靈感的弱化)

6、課改出現的「回歸」呼聲

「針對語文課改中出現的『目標虛化,內容泛化,語文教學活動非語文化,教師作用弱化』的傾向,語文界對『本色語文、簡單語文、返璞歸真』的呼聲逐漸高漲,回歸成了語文報刊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回歸」呼聲的出現不是意味著停步和倒退,而是對課改中出現的離語文越來越遠,離朴實、真實、扎實越來越遠,離優秀的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越來越遠的所謂的「美麗課」、「優質課」、「創新課」的辯證的思索和理性的摒棄。「語文要回家,語文要獲得屬於自己的本體,語文課要回歸語文課的本位。」

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冷靜地思索「回歸」的涵義以及如何「回歸」的問題。「回歸」的呼聲倡導本體論思想,「注重利用漢語文的特點進行教學」 「回歸」的呼聲倡導簡單和現實。

7、課改實踐中對課標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課標大量吸收了外來理念, 它與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操作指令的泛彈性化。新課標凸顯了這樣的特點—— 理論性大於操作性, 探索性大於實踐性。而且新課標常常用張力非常強的語言表述操作指令和達成標准, 或用心理行為動詞替代行為動詞,致使部分目標缺乏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檢測性。

3)總體目標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現在部分目標定得過於高遠,顯得廣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殊不知,語文學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屬性,諸如識記基本常識和文言文的譯釋就難以「開放搞活」, 難以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此外, 師生不同的性格、體驗、學識、膽識、技巧等因素也制約著課標實施的基礎。

根據語文課程改革整體發展情況,也有專家曾對對一段時期內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態勢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預測:1)一段時期內,語文教育研究將以揭示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為主,並且將會深化到對語文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質疑和反省。2)這段時間內,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難馬上得到糾正,還會延續一段時間,有些方面甚至還會有惡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導思想下,語文課程改革方案進入實質性的修改與調整階段。4)在這個過程中,語文高考改革將會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5)語文教材將有大的改善。6)課堂教學將向朴實方面轉變

Ⅱ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介紹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來具源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Ⅲ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與實驗修訂稿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一)基本理念的修訂:
1. 關於數學的詮釋。
實驗稿: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修改稿: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闡述:《標准》實驗稿一開始就定義式地給出斷語:「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把數學說成是一種過程,未免牽強。數學是一種認識,一種科學,一種思想體系。在上述斷言中,除了「定量刻畫」一詞和數學有關之外,其他都和數學無關。這句斷語開頭的兩個字「數學」,換成「物理」、「化學」也說得通。因此這樣描述數學,是不準確的。比如我們要定義長方形,我說長方形是四邊形,沒錯,可梯形也是四邊形啊。「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是數學研究的對象,至今依然是界定數學的關鍵詞,不可隨便繞開。
2. 關於數學教育的價值。
實驗稿: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修改稿: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闡述:實驗稿的那段論述,描寫了信息時代的數學。實際上,數學的價值還有關於數學文明的價值、數學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推動、數學計算的科學作用、數學對一個國家繁榮的貢獻等等。修改稿不僅概述了數學的價值,而且指明了數學教育的價值: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我們不能偏離這根本的價值取向。
但注意不要把數學思維看作萬能的和完美的。南京大學哲學系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的教學著眼點,不只是學會數學的思維,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會思維。數學思維只是思維的一個方面,數學中線性思維往往會阻礙人們的直覺和想像。轉化(應聘消防員)。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有時也會阻礙我們創造新的途徑和方法。(愛迪生或誰,大洞、小洞問題)。
3. 關於「數學課程」應該強調什麼。
實驗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修改稿:課程設計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闡述:從強調到重視,要求顯然不同。我們知道,數學的來源,一是來自數學外部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數學內部的矛盾,即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經驗。用接受性學習方法獲得大量的間接知識,乃是普遍的認識規律。因此,創設情景,模擬實際,甚至利用抽象的模式,都可以進行數學學習,包括數學建模。總之,片面強調「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並不妥當,應該注意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保持距離。這個改變提示我們對數學問題生活化要適度。
4. 關於「面向全體學生」。
實驗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修改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闡述:前兩句,首先,數學內容的價值可以有大有小,但是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難道只有《標准》列舉的數學才算有價值,其他的數學都沒有價值?能夠舉出沒有價值的數學嗎?第二句話,說的是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 但是「必需」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 怎能說人人都能獲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特徵在於「基礎性」,即讓未來公民獲得所需要的基本數學素養。
5. 關於接受學習。
實驗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修改稿: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闡述:實驗稿的論述曾經讓我們的數學課堂不敢講解。《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經過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將傳統學習方式與現代學習方式並重,明確提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習心理學角度看,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兩種分類相互獨立,成為正交(見下圖)。
有意義學習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有意義的發現學習
機械學習 機械的接受學習 機械的發現學習
接受學習 發現學習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接受性學習不等於被動學習。只要處理得當,接受性學習也能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傳統的接受學習不等於機械學習,相反,教師指令下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可能是機械的。所以我們要破除「教師講就是差的,學生發現就是好的」的觀念。
有人說:記憶力是智力的標志。一個人的記憶力高不等於智力好,但治理好的人一定記憶力高。我們提倡的做法是:記憶模仿應該通向理解,在記憶模仿的基礎上,提倡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進而發現。
6. 關於教師的作用。
實驗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修改稿: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闡述: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精華傳遞給後人,效率至關重要。讓學生在黑暗中摸索,體驗發現創造的歷程,只能是少量的。學生的進步必須遵循前人的經驗, 在「教師」的肩膀上攀登,絕大多數是有意義地接受性學習,教師必然會起主導作用。讓我們大膽的講授吧。但同時也要,這里的講授絕不是鼓勵滿堂灌。
7. 關於過程與結果、知識與情感。
實驗稿: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修改稿: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闡述:用語文的關聯詞分析,就能體會到,更要,是遞進關系,後面的更重要,也要是並列關系,同樣重要。一字之差,告訴我們對於過程與結果、知識與情感,不能偏廢。
8. 關於雙基教學。
實驗稿:沒有提及。
修改稿:實施建議中數學教學應使學生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闡述:數學雙基教學是中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標准》應當繼承中國數學傳統教育的優良傳統。除了雙基教學,啟發式、精講多練、提煉數學思想方法等,運算速度保持思維效率,重復演練有賴「變式」發展等,也都值得關注。
本次修改由雙基變為四基,進一步提出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做到傳統與現代兼顧。把隱性的要求顯性化。
(二)設計思路的修訂。
1. 內容領域的總體變化。
在各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圖形與幾何」原為空間與圖形、「綜合與實踐」原為實踐與綜合運用。恢復了傳統的幾何、代數的名稱。
2. 數與代數方面
明確提出發展運算能力。修改稿新增對運算能力的界定是: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還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3. 圖形與幾何方面
(1)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修改稿新增對幾何直觀的界定是: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數學問題。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小學階段就有滲透,比如「數形結合」。六年級下冊計算 + + + ,看算式是看不出結果又什麼發展趨勢,但轉化為圖形就很容易看出比1少最後的幾分之一。
(2) 明確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涵義。舉例說:今年年收入10萬元,明年可能還是10萬元或更多一些,這不能說是演繹推理,它憑借的是經驗和直覺,應是合情推理。
4. 統計與概率方面。
增加了數據分析觀念,了解隨機現象。其中數據分析觀念就是原先的統計觀念,但更加明確。

Ⅳ 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結構及設計思路
(一)關於語文課程標準的結構
1、從大綱到課程標准
從我國語文課程標准發展歷史的角度,不難發現奠定課程標准結構基礎的是1932年頒布的課程標准。
從我國五十年來語文課程標準的結構變化可以得到兩方面的認識。第一,語文課程標准結構的變化就是語文教學理念的變化。第二,總體上看課程結構的差異並不顯著。
2、語文課程標準的結構
《語文課程標准》包含「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附錄」四個部分,課程的內容結合在「目標」中敘述。
2000年試用修訂版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結構是: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附錄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准》第一部分明確告訴我們, 《語文課程標准》的沒計思路有四條。這四條講了兩個內容:一是目標的提出,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的提出;二是實施建議,包括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與評價等。
《語文課程標准》的設計思路有四個特點
1、整體性與階段性
(1)語文課程的整體性
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的統一
實現了語文課程內部結構的統一
實現了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與評價的統一
力求實現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實現了語文課程與生活的統一
(2)語文課程的階段性
2、三維沒汁,相互滲透,螺旋上升
〔1〕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學習語文知識。我們應該予以高度重視:
A.明確應該牢固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
B.明確掌握這些知識的目的
C. 把應該掌握的知識蘊含在形成的能力之中
D.指出學習語文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2〕單項發展與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關系
3、階段目標具體,更加親 和 教 師
4、課程標准留有空間,有利於發揮創造才能
(1)課程具體目標的表述,為教材編寫、教學留下創造的空間。課程具體目標的表述 :
剛性的
描述性的
彈性 的
(2)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為具體實施留下了創造的空間。

Ⅳ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與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修訂的依據是什麼?

2001年開始執行的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實驗稿」三字說明是一次課程方面的教育改革實驗。將課程改革定為「實驗」,體現的是變革現實理想與科學探索態度的結合。教育實驗大致過程是:以新的理論作指導,設計實驗措施,根據研究目的,在自然條件下,有計劃地貫徹實驗措施,在規定的時間內,就實驗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或重復實驗,證明、修正或證偽原來的理論假設,揭示教育因果關系,改進教育現狀。此次實驗歷經十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終於在2011年定稿出版。修訂的依據大體有如下幾點。

1.十年中,教育部組織了兩次全國性的調查。2003年教育部對實驗區教師、教研員,就課程標準的認識與建議,開展了第一次調查。2007年為配合《實驗稿》的修訂,按「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徵求意見的通知」,在29個省市42個國家級實驗區的城市、縣鎮、鄉村,對不同辦學水平學校的骨幹教師、教研員進行問卷調查。這次調查規模大,內容豐富。問卷分客觀題與開放題兩種。對客觀題的選項作頻度分析,對開放題的問題作出歸類——這些問題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實保存原樣——再對問題的類別作頻度分析。修訂組根據整體性的統計分析開展修訂工作。

2. 修訂組收集了十年來報刊書籍網路上的相關文章,對《實驗稿》的教育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作出判斷。召開了多次座談會,進行了多次聽課考察,實地了解實驗狀況,聽取各種意見,研究教學中的新問題、新經驗。修改過程中,教育部還多次組織多學科專家、作家、院士、社會人士「會診」語文課程標准,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

3.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作為標准修訂的基本指導思想。

4.研究十年來世界教育的新變化、新進步,了解別的國家母語課程、母語教學的新發展,據此調整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和具體建議。

二、《語文課程標准》堅持了《實驗稿》的哪些基本精神?

經過廣泛的而又長期的實驗檢驗,廣大教師與專業人士基本認同《實驗稿》,支持《實驗稿》的理念、目標與內容。所以,這次修訂堅持了《實驗稿》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在 「課程的基本理念」上面。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 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價值觀等人格修養。這一理念追求的是語文方面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發展,而不能忽略任何一面,也不宜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這些素養要求體現在《語文課程標准》的總目標及學段目標內容里。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嚴格說,由於主體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很難說自己能夠「正確把握客觀事物的特點」,所謂「正確把握」也只是一種願望。只能說我們學習歷史,正視現實,規劃將來,在現階段對「語文教育特點」有如下認識;

(1)重視人文內涵的深刻影響,又尊重學生感受的多元;

(2)重視語文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又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體驗;

(3)重視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4)特別要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據此開展語文教學……

這些認識基本上是語文教師、語文課程專家的共識,是現階段里我們都認可的「正確把握」。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堅定地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 「平等對話、自主閱讀、自由表達」;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這些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表述,是「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具體說明和可操作性保證,是語文教學必須堅持的基本理念。

4.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與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新時代語文課程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要主題。處理好了,語文教學既有豐厚基礎又有現代活力。語文課程的開放與活力還體現在「以校為本」的課程發展,體現在教師對語文課程更新發展。在當代中國語文教學中產生重大影響的優秀教師,在課程標准和語文教材的運用上,從來不墨守陳規,常常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實踐創新。

有了這幾條理念,學習與落實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可能就能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

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是舊課標嗎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2011年版)》是新課標

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試驗推薦背誦篇目

「古代詩文篇目」部分有不小的變化。《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推薦背誦篇目撤下了《愛蓮說》、《

Ⅷ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與標准稿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一)基本理念的修訂:
1. 關於數學的詮釋。
實驗稿: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修改稿: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闡述:《標准》實驗稿一開始就定義式地給出斷語:「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把數學說成是一種過程,未免牽強。數學是一種認識,一種科學,一種思想體系。在上述斷言中,除了「定量刻畫」一詞和數學有關之外,其他都和數學無關。這句斷語開頭的兩個字「數學」,換成「物理」、「化學」也說得通。因此這樣描述數學,是不準確的。比如我們要定義長方形,我說長方形是四邊形,沒錯,可梯形也是四邊形啊。「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是數學研究的對象,至今依然是界定數學的關鍵詞,不可隨便繞開。
2. 關於數學教育的價值。
實驗稿: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修改稿: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闡述:實驗稿的那段論述,描寫了信息時代的數學。實際上,數學的價值還有關於數學文明的價值、數學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推動、數學計算的科學作用、數學對一個國家繁榮的貢獻等等。修改稿不僅概述了數學的價值,而且指明了數學教育的價值: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我們不能偏離這根本的價值取向。
但注意不要把數學思維看作萬能的和完美的。南京大學哲學系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的教學著眼點,不只是學會數學的思維,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會思維。數學思維只是思維的一個方面,數學中線性思維往往會阻礙人們的直覺和想像。轉化(應聘消防員)。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有時也會阻礙我們創造新的途徑和方法。(愛迪生或誰,大洞、小洞問題)。
3. 關於「數學課程」應該強調什麼。
實驗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修改稿:課程設計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闡述:從強調到重視,要求顯然不同。我們知道,數學的來源,一是來自數學外部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數學內部的矛盾,即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經驗。用接受性學習方法獲得大量的間接知識,乃是普遍的認識規律。因此,創設情景,模擬實際,甚至利用抽象的模式,都可以進行數學學習,包括數學建模。總之,片面強調「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並不妥當,應該注意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保持距離。這個改變提示我們對數學問題生活化要適度。
4. 關於「面向全體學生」。
實驗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修改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闡述:前兩句,首先,數學內容的價值可以有大有小,但是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難道只有《標准》列舉的數學才算有價值,其他的數學都沒有價值?能夠舉出沒有價值的數學嗎?第二句話,說的是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 但是「必需」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 怎能說人人都能獲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特徵在於「基礎性」,即讓未來公民獲得所需要的基本數學素養。
5. 關於接受學習。
實驗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修改稿: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闡述:實驗稿的論述曾經讓我們的數學課堂不敢講解。《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經過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將傳統學習方式與現代學習方式並重,明確提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學習心理學角度看,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為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兩種分類相互獨立,成為正交(見下圖)。
有意義學習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有意義的發現學習
機械學習 機械的接受學習 機械的發現學習
接受學習 發現學習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接受性學習不等於被動學習。只要處理得當,接受性學習也能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傳統的接受學習不等於機械學習,相反,教師指令下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可能是機械的。所以我們要破除「教師講就是差的,學生發現就是好的」的觀念。
有人說:記憶力是智力的標志。一個人的記憶力高不等於智力好,但治理好的人一定記憶力高。我們提倡的做法是:記憶模仿應該通向理解,在記憶模仿的基礎上,提倡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進而發現。
6. 關於教師的作用。
實驗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修改稿: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闡述: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精華傳遞給後人,效率至關重要。讓學生在黑暗中摸索,體驗發現創造的歷程,只能是少量的。學生的進步必須遵循前人的經驗, 在「教師」的肩膀上攀登,絕大多數是有意義地接受性學習,教師必然會起主導作用。讓我們大膽的講授吧。但同時也要,這里的講授絕不是鼓勵滿堂灌。
7. 關於過程與結果、知識與情感。
實驗稿: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修改稿: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闡述:用語文的關聯詞分析,就能體會到,更要,是遞進關系,後面的更重要,也要是並列關系,同樣重要。一字之差,告訴我們對於過程與結果、知識與情感,不能偏廢。
8. 關於雙基教學。
實驗稿:沒有提及。
修改稿:實施建議中數學教學應使學生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闡述:數學雙基教學是中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標准》應當繼承中國數學傳統教育的優良傳統。除了雙基教學,啟發式、精講多練、提煉數學思想方法等,運算速度保持思維效率,重復演練有賴「變式」發展等,也都值得關注。
本次修改由雙基變為四基,進一步提出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做到傳統與現代兼顧。把隱性的要求顯性化。
(二)設計思路的修訂。
1. 內容領域的總體變化。
在各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圖形與幾何」原為空間與圖形、「綜合與實踐」原為實踐與綜合運用。恢復了傳統的幾何、代數的名稱。
2. 數與代數方面
明確提出發展運算能力。修改稿新增對運算能力的界定是: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還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3. 圖形與幾何方面
(1)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修改稿新增對幾何直觀的界定是: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數學問題。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小學階段就有滲透,比如「數形結合」。六年級下冊計算 + + + ,看算式是看不出結果又什麼發展趨勢,但轉化為圖形就很容易看出比1少最後的幾分之一。
(2) 明確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涵義。舉例說:今年年收入10萬元,明年可能還是10萬元或更多一些,這不能說是演繹推理,它憑借的是經驗和直覺,應是合情推理。
4. 統計與概率方面。
增加了數據分析觀念,了解隨機現象。其中數據分析觀念就是原先的統計觀念,但更加明確

Ⅸ 求幾篇人教版初中課文(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

游山西村
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回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答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懷疑會無路可行的時候,忽然看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又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臨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簡朴的古風仍然存在。
從今日起,如果可以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柴門。
注釋。
①臘酒:一年臘月釀制的酒。
②足雞豚(tún):意思是准備了豐盛的菜餚。豚,豬,詩中代指豬肉。
③山重水復: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綠柳繁茂蔭濃,鮮花嬌艷明麗。
⑤簫鼓:吹簫打鼓。
⑥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⑦若許:如果這樣。閑乘月:有空閑時趁著月光前來。
⑧無時:隨時。叩(kòu)門:敲門。
⑨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豐收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