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何克抗網路課程教學內容系統

何克抗網路課程教學內容系統

發布時間: 2021-03-04 16:24:10

⑴ 何克抗的科研論文(1990-2004)

語覺論與英語教學改革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2-10 期刊 基於語覺論的英語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 何克抗; 林君芬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2-10 期刊 語覺論指導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 陳冰娜; 林君芬;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2-10 期刊 以言語交際為中心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 覃貴雙; 林君芬;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2-10 期刊 關於績效技術的模型評述 林濤; 馬寧; 林君芬;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1-10 期刊 關於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何克抗 基礎教育參考 2004-10-15 期刊 績效技術的理論淵源與研究領域 馬寧; 林君芬; 林濤;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0-10 期刊 關於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對建構主義的再認識 何克抗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04-09-25 期刊 以知識建構與能力生成為導向的教學設計理論中認知目標分類框架的研究 李文光;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4-07-30 期刊 關於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何克抗 中國大學教學 2004-07-10 期刊 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網路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06-10 期刊 關於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下)——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何克抗 中小學電教 2004-05-15 期刊 倡導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建構主義 何克抗 江西教育 2004-04-26 期刊 關於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上)——對建構主義的反思 何克抗 中小學電教 2004-04-15 期刊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下)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4-04-10 期刊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 何克抗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4-04-10 期刊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4-03-30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三) 何克抗 科學課 2004-02-05 期刊 基於多主體的計算建模與模擬框架——社會科學領域發現式學習環境的構建 柳泉波;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4-01-30 期刊 兒童思維發展新論和語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對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質疑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04-01-17 期刊 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測評問題探索 冀付軍; 何克抗 中國遠程教育 2004-01-06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二) 何克抗 科學課 2004-01-05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 何克抗 科學課 2003-12-15 期刊 頗有新意的《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選》 何克抗 信息技術教育 2003-08-30 期刊 把脈中國教育資源建設 何克抗 中國遠程教育 2003-04-15 期刊 現代教育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 何克抗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03-02-15 期刊 網路時代呼喚教育理論創新(下)——對皮亞傑(J·Piaget)「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質疑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12-28 期刊 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何克抗 浙江現代教育技術 2002-12-28 期刊 談語文教育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何克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2-12-06 期刊 網路時代呼喚教育理論創新(中)——對皮亞傑(J·Piaget)「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質疑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11-28 期刊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 余勝泉; 馬寧; 何克抗 中學語文教學 2002-11-18 期刊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具體方式 余勝泉 ; 馬寧 ; 何克抗 語文建設 2002-11-13 期刊 網路時代呼喚教育理論創新(上)——對皮亞傑(J·Piaget)「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的質疑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10-28 期刊 有關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 李文光; 張文蘭;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10-28 期刊 基於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試驗探索 李文光; 何志龍;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2-10-18 期刊 基礎教育網路資源建設管理研究 庄秀麗;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2-10-18 期刊 建構主義 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 何克抗 中學語文教學 2002-08-18 期刊 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e-Learning與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 何克抗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02-08-15 期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意義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02-04-17 期刊 E-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下)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2-03-18 期刊 「四結合」與「幾何畫板」的試驗研究 何克抗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2-03-10 期刊 CAA研究的新領域——IT技能測評自動化(下) 許駿; 柳泉波;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02-28 期刊 E-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上)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2-02-18 期刊 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2-02-10 期刊 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01-28 期刊 CAA研究的新領域——IT技能測評自動化(上) 許駿; 柳泉波;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2-01-28 期刊 網路應用技術新發展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1-08-28 期刊 網路課程教學試點調研報告 郭莉 ; 李文光 ;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1-08-18 期刊 網路教學平台的體系結構與功能 余勝泉;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1-08-18 期刊 基於Internet的遠程測評系統研究:模型與關鍵技術 許駿; 柳泉波;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1-07-28 期刊 網路課程教學試點調研報告 郭莉; 李文光;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1-07-18 期刊 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於ME命題的論證(二) 何克抗 管理信息系統 2001-06-15 期刊 教學軟體設計的新思考 李德文;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1-05-18 期刊 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於ME命題的論證(一) 何克抗 管理信息系統 2001-05-15 期刊 也論教學設計與教學論——與李秉德先生商榷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1-04-28 期刊 基於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 余勝泉; 楊曉娟;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0-12-28 期刊 南國農先生的人格魅力與《愛蓮說》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0-10-28 期刊 網路教學的非量化評價 張京彬; 余勝泉; 何克抗 中國遠程教育 2000-10-21 期刊 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與實現 馬寧; 余勝泉;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0-10-18 期刊 網路題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余勝泉; 何克抗 中國遠程教育 2000-09-21 期刊 智能答疑係統的設計與實現 柳泉波; 黃榮懷; 何克抗 中國遠程教育 2000-08-21 期刊 現代教育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下)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0-07-28 期刊 現代教育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上)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2000-06-28 期刊 基於Quick Time VR虛擬現實技術的網路課件寫作系統 姚顧波; 車皓陽;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2000-03-18 期刊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何克抗; 李克東; 謝幼如; 王本中 電化教育研究 2000-02-28 期刊 基於Internet的教學系統 余勝泉; 何克抗 中國電大教育 1999-06-21 期刊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何克抗; 李克東; 王本中; 謝幼如 第一師范學報 1999-06-10 期刊 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下)——關於ME命題的論證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9-04-30 期刊 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上)——關於ME命題的論證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9-02-28 期刊 從信息時代的教育與培訓看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下)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1998-12-18 期刊 從信息時代的教育與培訓看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中)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1998-11-18 期刊 計算機輔助教學專題研究 何克抗 語言文字應用 1998-11-15 期刊 一項影響深遠的重要教改試驗 何克抗; 李克東; 謝幼如; 王本中 語言文字應用 1998-11-15 期刊 協作型輔助教學系統的新模型 劉革平;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8-10-30 期刊 從信息時代的教育與培訓看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上)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1998-10-18 期刊 樹立教學整體改革觀念深入開展「四結合」試驗 鄭永柏;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1998-09-18 期刊 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下)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8-08-30 期刊 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中)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8-06-30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四) 何克抗 學科教育 1998-06-25 期刊 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二) 何克抗 開放教育研究 1998-06-15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三) 何克抗 學科教育 1998-05-25 期刊 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上)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8-04-30 期刊 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一) 何克抗 開放教育研究 1998-04-15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一) 何克抗 學科教育 1998-03-25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下)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8-02-28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中)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7-12-20 期刊 美國的全球實驗室課程(GLC)——一種基於Internet的全新教育體制與教學模式 何克抗 開放教育研究 1997-12-15 期刊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9-25 期刊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上)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7-09-20 期刊 協作化CAI的概念、理論和方法 鄭永柏; 劉革平; 何克抗 電化教育研究 1997-06-20 期刊 語句級拼音┐漢字轉換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殷峰; 何克抗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1997-05-15 期刊 計算機漢語文稿校對系統 易蓉湘; 何克抗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1997-05-15 期刊 認知工具——一種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基礎的學習環境教學設計的新思路 李永健; 何克抗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3-25 期刊 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的理論基礎與試驗模式 何克抗; 李克東; 謝幼如; 王本中 電化教育研究 1997-03-20 期刊 當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何克抗 重慶電大學刊 1997-02-15 期刊 多媒體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及發展趨勢 何克抗 現代遠距離教育 1997-01-15 期刊 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 何克抗 ; 李克東 ; 謝幼如 ; 王本中 電化教育研究 1996-03-20 期刊 面向中小學的漢字編碼性能指標分析 何克抗 中文信息學報 1996-03-10 期刊 當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1996-02-18 期刊 當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與發展趨勢 何克抗 開放教育研究 1996-02-15 期刊 當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 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 1996-01-18 期刊 當代教育技術研究的內容與發展趨勢 何克抗 醫學視聽教育 1995-12-20 期刊 計算機輔助漢字書寫教學的研究──書寫漢字型檔生成系統的研製 劉禹; 何克抗 中文信息學報 1994-12-10 期刊 智能自適應中文操作系統 於國榮; 何克抗 中文信息學報 1993-10-01 期刊 基於情境理論的漢語理解模型 孫波; 何克抗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1992-04-22 期刊 實現漢字簡繁體自動轉換的一種方法 杜宇; 何克抗 中文信息學報 1991-12-31 期刊 書面漢語自動分詞專家系統的實現 徐輝; 何克抗; 孫波 中文信息學報 1991-10-01 期刊 書面漢語自動分詞專家系統設計原理 何克抗; 徐輝; 孫波 中文信息學報 1991-07-02 期刊 青少年升學就業咨詢與心理測量專家系統 劉文靜; 何克抗; 鄭日昌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1-05-01 期刊 CLTS C語言智能輔助教學系統 李少輝; 何克抗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1991-04-23 期刊 智能型計算機輔助漢語教學系統 何克抗; 李秀蘭 中文信息學報 1990-10-01 期刊

⑵ 教學系統設計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加涅(,1985)提出了一個關於知識與技能的描述性理論,認為學校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可以分為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他又進一步根據其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一個關於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由此觀點出發,他根據學習過程中包含有多個內部心理加工環節,從而推斷出相應教學過程應由九個教學事件構成:引起注意、告訴學習者目標、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誘導學習表現(行為)、提供反饋、評價表現、促進記憶和遷移。加涅特別指出,以上九個教學事件的展開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邏輯的順序,但也並非機械刻板、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並非在每一堂課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學事件。加涅在分析學習的條件時,根據實驗研究和經驗概括,詳盡地區分了不同學習結果對不同教學事件的要求。這就是加涅的規定性教學理論。
2.瑞奇魯斯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框架及其細化理論 瑞奇魯斯(1983)把教學理論的變數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和教學結果,並進一步把教學策略變數細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他還就教學內容的宏觀組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這就是教學的細化理論(The Elaboration Theory of Instruction,簡稱ET)。他認為這種理論綜合了布魯納的螺旋式課程序列、奧蘇貝爾的逐漸分化課程序列、加涅的分層序列和斯坎杜拉的最短路徑序列,是一種通用的課程序列化的理論。 瑞奇魯斯等人的細化理論(ET)和梅瑞爾(1983)的成分顯示理論(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簡稱CDT)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3.梅瑞爾的成分顯示理論(CDT) 梅瑞爾的CDT理論主要是認知領域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對教學策略進行了較詳盡的規定。他首先提出了一個有關知識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知識由行為水平和內容類型構成了兩維分類。梅瑞爾還提出了一個有關教學策略的描述性理論,認為策略有基本呈現形式(PPF)、輔助呈現形式(SPF)和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基本呈現形式由講解通則、講解事例(例子)、探索通則(回憶)、探索事例(實踐)構成。輔助呈現形式(SPF)由附加的促進學習的信息構成,如使注意集中的措施、記憶術和反饋;呈現之間的聯系(IDR)則是一些序列,包括例子-非例子的配對序列、各種例子的分類序列和例子難度的范圍。對於每一個行為-內容類別,CDT都規定了PPF、SPF、IDR之間的組合,這些組合就構成了最有效的教學策略。
4.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是對90年代以前教學系統設計的一個總結,真正把教學系統設計的重點從教學系統設計過程模式轉移到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教學模式上來,著眼於具體教學問題,對設計教學策略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他們首先總結並綜合運用了加涅(1965,1985)、布魯姆(1956)和安德森(1985)有關學習結果的理論。認為學習結果包括:陳述性知識、概念、規則(關系型規則、程序型規則)、問題解決、認知策略、態度和心因動作技能。同時,他們借鑒了瑞奇魯斯(1983)有關教學策略的分類框架,把教學策略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然後,對加涅的一般教學策略模型進行了擴展。在此基礎上,史密斯和雷根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事件理論,認為一般教學過程包括以下15個教學事件,並由此對各種不同的學習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這就形成一個與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相類似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框架
5、何克抗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初步建構了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模式。第一,注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的研究。第二,構建了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使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能夠更加深刻和貼切地反映社會轉型與技術進步所提出的實際需求。由於教學系統設計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每一發展和變化必然對教學系統設計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超媒體、人工智慧、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學習環境,同時由於建構主義主張的以學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的思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及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使建構主義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第三,提出了「主導一主體」教學設計理論。「主導一主體」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是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這兩種教學系統設計相結合的產物。該模式在深入分析了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各自的優缺點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和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將兩種模式取長補短,提出了在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型學習環境的「雙主」教學系統設計思想,初步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設計理論體系。
第四,注重將教學系統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6、戴爾的經驗之塔
戴爾將人們獲得的經驗分為三大類--做的經驗,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並將獲得這三類經驗的方法分為十種.
"經驗之塔"理論要點
塔的底層的經驗
該經驗是直接,具體的,學習時最容易理解,也便於記憶.塔的頂層經驗最抽象,易獲得概念,便於應用.
學習方法
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過渡到抽象,這是較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經驗
教育不能止於直接經驗,不能過於具體化,而必須上升到理論,發展思維,形成概念.
替代經驗
位於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經驗,它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且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形成科學的抽象
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育媒體,以使教育更為具體,從而形成科學的抽象
7.結構主義心理學派 ——皮亞傑
主要觀點:
a)同化(assimilation),順應(accommodation),平衡(balance)是他提出的三個基本概念:
同化:個體感受刺激時,將它們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過程;
順應:有機體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
平衡: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的平衡狀態過度的過程.
b)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再組織,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體的認知結構),客體的刺激只有被主體同化於認知結構中,才能引起對刺激的行

⑶ 求《教學系統設計》何克抗版本電子版或者PPT!有的話麻煩發一下

同樣要,請發到[email protected]
感謝!

⑷ 基於網路語文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實驗的發展階段有哪些

1. 何克抗、余勝泉、吳娟、馬寧、陳玲等,2000~至今承擔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北京師范大學211工程重點課題「基於網路環境的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探索試驗」項目。該項目目前有十多個試驗區130多所試驗學校,成倍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受到社會好評。2.林崇德、何克抗等,2003.7~至今承擔教育部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3. 何克抗、陳玲、馬寧等,參與教育部師范司重點項目「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參與標准制定與解讀、培訓大綱編寫、教學人員(初級)培訓教程編寫、教學人員(中級)培訓教程編寫、考試大綱研製等工作。4. 何克抗、李克東、王本中等,1994~2000年承擔教育部基礎司重點教學改革項目《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該項目被譽為教育技術界三大試驗研究之一,取得了廣泛的影響與社會效果,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 何克抗、李克東、王本中等,2000~2010年承擔教育部基礎司重點教學改革項目《中小學各學科『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繼續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構,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實施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6. 何克抗教授、烏美娜教授等,1997.10~1999.10,《CAI 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小學.初中.高中語文(200001)、數學(200012)、英語系列課件及通用題庫管理系統研究)》,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7. 何克抗教授等,1998.5~2000.12,《教育技術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227002)》;教育部師范司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項目。8. 何克抗、余勝泉:1999.12-2000.4:承擔國家遠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項目:《國家遠程教育支撐系統開發》的研究,設計開發了一套基於WEB的遠程教學支撐系統,教育部相關領導和專家多次參觀了該系統的演示,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系統已經在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以及教委網路信息中心試用。9. 何克抗等,1999~2000,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中小學系列多媒體教學軟體開發》10. 何克抗,1998.1-2000.1:9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新一代虛擬現實技術的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系統的研究。11. 何克抗:1994年至今:承擔教育部教學改革重點課題《學科「四結合」教學改革實驗》,重點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該項實驗在國內已取得廣泛得社會影響,被譽為「教育技術界最重要的兩個實驗之一」,已有600多所實驗學校。該項目獲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優秀教改成果二等獎。12. 何克抗:1992-1994 由何克抗主持的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全國中小學教學用漢字編碼規范及漢字輸入系統」,其成果「認知碼漢字輸入方法」已於1995年1月由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正式發文在全國中小學普遍推廣(上述「四結合」項目就是以「認知碼」作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進行的)。

⑸ 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以後的教學系統的要素有哪些

實踐證明,應用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處理好處理好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的關系,否則會給中學物理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一、信息技術的使用與常規教學手段的關系 1、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界定 本文中將信息技術的內涵限定在下面定義的范圍內: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視頻、音頻、語音信息以及網路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術的最主要的技術特徵。傳統的教學手段:使用粉筆、黑板、板畫、掛圖、錄音機、VCD、電視機、幻燈、投影等為輔助手段進行的課堂教學。 2、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關系 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是取而代之還是相輔相成、拾遺補缺、協調發展,這是利用信息技術如何提高課堂教學需認真研究的問題。 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產生了一種認識,即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取代傳統教學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於一些本來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問題,也要運用大量復雜的媒體形式來表現,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正如電化教育的發展沒有將粉筆和黑板排擠出課堂一樣,信息技術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所以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探索兩者的最佳結合,收到和諧、高效、簡便的效果。信息技術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手段我們施教者應注意:適時、適度、適量、適齡等特點。要抓住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關鍵點的時機;要適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因為這種技術給學生感官的刺激較大,顏色、音量、畫面等若過度刺激會使學生疲倦和厭煩;適量地利用信息技術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過量會使學生吃不消;適齡即適合學生的認知度、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等。 3、信息技術和學生的思考的關系 教學活動中,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在於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刺激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實踐中,必須注意不能讓電教媒體擠占學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時間,必須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不能以教師的活動代替學生的思考。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人的生命感、創新感「喚醒」。兩種手段應用時應相輔相成、拾遺補缺、協調發展。二、信息技術的使用和物理實驗教學關系 物理實驗是進行物理學習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通過物理實驗,學生能夠動手動腦獲得學習物理知識的感性材料,加深對學習物理知識和規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優良的品德,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物理實驗分為: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實驗。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激發思維;分組實驗可以讓學生動手、動腦一絲不苟的實驗習慣;課外實驗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激起創新的火花。這些是信息技術無法比擬的。 而信息技術可以模擬現實實驗很難實現的物理現象,可以放大微小現象,放小宏觀的物理情景。並且可以不受時間地域隨時呈現,十分靈活方便。對學生的復習課可以加大教學容量,清晰展示教學過程,貼近時代氣息易於學生交流互動,體現了課堂是學生的主戰場的使命。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的有效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盲目利用。三、課件製作與使用的關系 課件製作有施教者親手製作的、網上搜索的和專業機構開發的等。一般老師製作課件時按照自己對本課程的理解思路,進行安排。有些老師在製作過程中很少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的度量,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並且在此過程中也很少考慮製作課件的投入和產出比的關系。在資源共享的大環境下,上網去搜索某課件,一般情況都會找到很多,但是當對這些課件進行分析時,很少有適合自己的課件。這說明我們老師在製作課件時很少考慮該課件的推廣價值,絕大多數課件只是知識的簡單羅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們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識點,拷貝粘貼這樣會節省很多時間,所以我們老師在製作課件時,不妨先搜索相關課題,再結合自己意圖進行整合,這樣會提高製作課件的投入和產出比。而專業機構開發的課件,主要缺乏針對性和費用較高,這種課件很美觀操作性也很強,但製作者絕大多數是非任課老師,所以只考慮解釋規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慮師生間的學習過程、學生時機和學生間的差異等,這種課件我們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該課件的使用效率。 課件或媒體技術使用之後,我們使用者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饋,對本課件或媒體技術進行改進,並建議其他同行使用並提出意見,這樣逐步使該課件或媒體技術完善,使製作和使用過程相互促進和諧共生。四、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正負效應的關系 1、正效應①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物理學習情境。 物理學的概念和規律是通過對大量事實及實驗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而建立起來的。在物理教學中我們也要遵循這樣的認知規律及研究方法,這在教學時就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積累作為依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同,感知周圍事物的能力也不同的,要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分鍾內搜索他們頭腦中積累的與教學相關的內容,確實比較困難。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②運用信息技術,使知識形象化、動態化,有利於知識的理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碰到有些知識比較抽象,受實驗條件等影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難以達到我們施教者預設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將物理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把抽象變為具體,靜態化為動態,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③信息技術與演示實驗的整合,可以彌補演示實驗的不足,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做課堂演示實驗時,由於受到教學時間、空間或現實條件的限制,實驗的觀察和操作有時無法達到教學要求,例如,物理現象微弱,呈現的時間不足,現象稍縱即逝,微觀領域中的物理現象等,而如果藉助信息技術的幫助,用攝像機把實驗的現象錄制下來,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擬實驗的關鍵部分,並依據需要,把長時間的過程縮短,或者把變化的瞬間拉長、展開,再現物理過程,能夠幫助學生觀察,從而彌補學生實驗的不足,給學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象。④信息技術與黑板的有機結合,能夠增大課堂的的信息容量。⑤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⑥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輔助教師引導,激活教學各環節,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網路化的教學環境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負效應①對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影響 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幫助學生學到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有效的學習的方法和體驗科學的過程,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藉助課件的形象化攻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減少思考之苦。但是,長期通過信息技術的直觀、形象化的幫助,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從哪兒來呢?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不是也會萎縮?學生思維的質的變化從何而來?這樣為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形成產生負效應。②對學生的創造思維受到約束。 由於信息技術課件比文字相直觀形象,容易被學生所理解,所以學生無需開動腦筋,久而久之會造成思考問題的簡單化,影響思維的深度,甚至使學生不會思考或懶得思考。另外,信息技術的使用一般是課前設計好了程序,這種定勢容易削弱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陷於被動,並妨礙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③對學生想像力發展的影響 愛因斯坦贊譽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今天,在大量直觀視覺刺激的作用下,學生的想像力正在逐漸萎縮,用進廢退是基本法則。恰恰正是這種「形象性」扼殺著學生的想像力。④對閱讀獲得信息的能力發展的影響 語言文字作為信息的一種重要載體,用語言文字敘述情景不具有可視性,但它的這一特點卻能給學生留下廣闊而自由的想像空間。語言文字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學生將來自學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讓學生能領會抽象語言文字載體中的信息,並培養獲得信息的能力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之一。任何盲目的「形象化教學」都會適得其反。⑤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負效應 不恰當的製作和使用課件不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現在多數課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交互和反饋,實質上還是教師按既定路子牽著學生走,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成了觀眾。經常如此,課件的新異性消失,學習動機、興趣和熱情豈不都會降溫。而且,有些課件中的強烈多變的音像刺激,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成為危害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⑥對學生自控方面的負效應 網路學習環境進行虛擬遠程教學,具有拓展教學時空,發揮人工智慧技術的作用。但這與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自控能力不相匹配,這與中學生的探究意識不相匹配。高中生容易在網路誘惑下,接觸一些消極的,甚至不健康的東西,會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產生負效性。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的過程中,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勢的同時,又要考慮減少給學生學習能力產生的負效應,使信息技術健康地學生的學習服務。五、正確處理好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關系 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無非是從內容、方法、手段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但三者在課堂教學又各自佔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學方法則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它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質量的高低,而教學手段則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因素,它服從、服務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拋開教學內容不談,就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關系看,教學方法的改革應處於主導地位。為此,進行教學改革要把著力點放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而不應以手段改革沖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多媒體浪潮的興起,使有的老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課件製作,把著力點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誤認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學手段也就沖突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實現了由傳統教法向現代教法的轉變。因此,作為上級主管部門要正確處理好教學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關系,要有正確的導向,不要偏聽偏離了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總之,把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領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我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適時、適量、適度和適齡地利用,要讓信息技術真正為課堂服務,決不能造成「教師的教學為信息技術服務」這一怪現象。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各自優勢,相互促進、相互輔相成。促進教學手段向現代化的教學邁進,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為學生更有效地學習,起到促進學生有效思考的作用。讓網路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學校所利用,真正實現學校教育同現代化技術的整合。【參考文獻】[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 北師大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3] 王賢勇《探索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 [4] 續佩君、薛永紅《文化視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課程》[5] 袁金華 主編《課堂教學論》 .我們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適時、適量、適度和適齡地利用,要讓信息技術真正為課堂服務,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的各自優勢,相互促進、相互輔相成。促進教學手段向現代化的教學邁進,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關系;負效應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信息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進入課堂,並逐漸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在教學活動當中去——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信息技術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人們把這一現象稱作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目前,利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已成為所有教師的共識,在中學物理學科的教學中,由於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體現的更為明顯。

⑹ 求《教學系統設計》何克抗版本電子版或者PPT! 重點要第四章4.6節教學活動設計 發到[email protected]

什麼意思???說清楚

⑺ 遠程教學的教學模式

基於網際網路的遠程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余勝泉、何克抗:《基於Internet的教學系統》、 陳俊超、梁仁楷、陳德懷:《全球資訊網上不同雙人合作學習系統》): 協作式教學是指利用計算機網路,由二名或多名學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過程。在基於I nternet網路的協作學習過程中,基本的協作式策略有四種:競爭、協同、夥伴與角色扮演。
競爭:是指兩個或多個學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情景,通過Internet進行競爭性學習,看誰能夠首先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由於學習者的競爭關系,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很自然地產生人類與生俱來的求勝本能,所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全神貫注,使學習效果比較顯著。
協同:是指多個學生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發揮各自的認知特點,相互爭論、相互幫助、相互提示或者是進行分工合作。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就在這種和同伴緊密溝通與協調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角色扮演: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某個問題給別人作了詳細講解之後,自己對該問題往往會有新的體會與理解。也就是說,在幫助別人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幫助自己的學習。角色扮演協作策略就是讓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學習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學習者負責解答問題,而指導者則檢查學習者在解題過程中是否有錯誤。當學習者在解題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指導者幫助學習者解決疑難。

⑻ 何克抗的科研項目

1. 何克抗、余勝泉、吳娟、馬寧、陳玲等,2000~至今承擔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北京師范大學211工程重點課題「基於網路環境的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探索試驗」項目。該項目目前有十多個試驗區130多所試驗學校,成倍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受到社會好評。
2.林崇德、何克抗等,2003.7~至今承擔教育部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研究」。
3. 何克抗、陳玲、馬寧等,參與教育部師范司重點項目「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參與標准制定與解讀、培訓大綱編寫、教學人員(初級)培訓教程編寫、教學人員(中級)培訓教程編寫、考試大綱研製等工作。
4. 何克抗、李克東、王本中等,1994~2000年承擔教育部基礎司重點教學改革項目《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該項目被譽為教育技術界三大試驗研究之一,取得了廣泛的影響與社會效果,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5. 何克抗、李克東、王本中等,2000~2010年承擔教育部基礎司重點教學改革項目《中小學各學科『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繼續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結構,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實施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6. 何克抗教授、烏美娜教授等,1997.10~1999.10,《CAI 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小學.初中.高中語文(200001)、數學(200012)、英語系列課件及通用題庫管理系統研究)》,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
7. 何克抗教授等,1998.5~2000.12,《教育技術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227002)》;教育部師范司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項目。
8. 何克抗、余勝泉:1999.12-2000.4:承擔國家遠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項目:《國家遠程教育支撐系統開發》的研究,設計開發了一套基於WEB的遠程教學支撐系統,教育部相關領導和專家多次參觀了該系統的演示,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系統已經在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以及教委網路信息中心試用。
9. 何克抗等,1999~2000,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中小學系列多媒體教學軟體開發》
10. 何克抗,1998.1-2000.1:9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新一代虛擬現實技術的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系統的研究。
11. 何克抗:1994年至今:承擔教育部教學改革重點課題《學科「四結合」教學改革實驗》,重點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該項實驗在國內已取得廣泛得社會影響,被譽為「教育技術界最重要的兩個實驗之一」,已有600多所實驗學校。該項目獲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優秀教改成果二等獎。
12. 何克抗:1992-1994 由何克抗主持的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全國中小學教學用漢字編碼規范及漢字輸入系統」,其成果「認知碼漢字輸入方法」已於1995年1月由國家教委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正式發文在全國中小學普遍推廣(上述「四結合」項目就是以「認知碼」作為必要的工具和手段進行的)。

⑼ 何克抗老師的教學系統設計第四章學習目的和要求是什麼謝謝

目的是抄:為實現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即解決如何教與學的問題)
要求:1、理解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的概念
2、理解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三個概念的關系
3、掌握常用的教學策略以及如何有效運用
4、掌握教學活動設計的內容和方法
5、能夠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